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6个可量性状和20个外形框架结构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元分析.[结果]除头长/体长外,其他各项可量性状比值在各中华乌塘鳢群体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9(第二背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3(第二背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14(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L17(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尾柄长/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尾端特征值,对第二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体高/体长、L2(第一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L5(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6(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7(第一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和L8(第二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躯干特征值,对第三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11(臀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2(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末端的距离)、L16(臀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和L18(臀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等体后端特征值.野生、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群体可通过判别函数进行有效区分,其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生态养殖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池塘养殖群体相聚,即中华乌塘鳢生态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较相近.[结论]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形态学多元分析可有效辨别.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的形态与野生群体更相近,食物保障和食物组成、环境理化条件等可能是引起中华乌塘鳢各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相结合,用方差、判别和主成分等分析方法,分析了青岛和舟山褐牙鲆两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5个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青岛牙鲆背鳍和臀鳍鳍条数目分别比舟山牙鲆的多10.75根和8.4根,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69个可量和框架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43个差异极显著,比例为62.32%;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总方差贡献率为34.397%,包括了37个性状,其中的23个性状集中在吻端至臀鳍末端之间,对两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100%.青岛和舟山褐牙鲆两地理群体外部形态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且可以用可数、可量和框架数据相结合来判别归属.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胭脂鱼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体形变化,采用多变量形态学分析的方法对48尾胭脂鱼幼鱼和52尾胭脂鱼成鱼的形态学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形态差异系数分析。从3 600个形态参数中共提取了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0.753%。头高、体高、背鳍长、尾鳍上叶起点至臀鳍起点、背鳍起点至背鳍基部末端、背鳍基部末端至腹鳍起点、头背部末端至胸鳍起点和头背部末端至腹鳍起点等形态特征值对其影响最大;通过判别分析,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可明显区分开;形态差异系数分析显示胭脂鱼幼鱼和成鱼的鳍条差异明显,包括胸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06)、背鳍长(形态差异系数=2.654)、尾鳍中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45)和尾鳍上叶长(形态差异系数=1.220),除了鳍条长度上的差异之外,主要差异还存在于头长(形态差异系数=0.806)、眼径(形态差异系数=2.270)和吻端至头背部末端(形态差异系数=0.978),其中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在眼径和背鳍长上差异显著,甚至已超出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4.
旨在了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的种质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观测样品形态特征,借助肾细胞滴片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大口黑鲈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LDH)。结果表明:大口黑鲈体呈纺锤形,口裂大,斜裂;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的黑斑。鳃盖上有3条呈放射状的黑斑;背鳍鳍式 D.VIII~XI-11~14;臀鳍鳍式A.III-9~12;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6~7,鳔1室,脊椎骨总数30~32。染色体数目2n=46,核型公式为2m+2st+42t,臂数NF=48,未发现带有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性染色体,大口黑鲈进化上符合高位类群核型特征;眼晶状体中的LDH酶带5条,观察到LDHA、LDHB和LDHC 3个基因位点。综上所述,在对大口黑鲈进行种质鉴定时,建议采用多种种质鉴定技术手段系统化地考察和评价其种质状况。  相似文献   

5.
旨在了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的种质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观测样品形态特征,借助肾细胞滴片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大口黑鲈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LDH)。结果表明:大口黑鲈体呈纺锤形,口裂大,斜裂;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的黑斑。鳃盖上有3条呈放射状的黑斑;背鳍鳍式 D.VIII~XI-11~14;臀鳍鳍式A.III-9~12;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6~7,鳔1室,脊椎骨总数30~32。染色体数目2n=46,核型公式为2m+2st+42t,臂数NF=48,未发现带有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性染色体,大口黑鲈进化上符合高位类群核型特征;眼晶状体中的LDH酶带5条,观察到LDHA、LDHB和LDHC 3个基因位点。综上所述,在对大口黑鲈进行种质鉴定时,建议采用多种种质鉴定技术手段系统化地考察和评价其种质状况。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快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良种更新,以引进的大口黑鲈美国群体(US)和国内养殖群体(YZ)为基础群体,开展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获得USUS、USYZ、YZUS和YZYZ共4个配对组合,并对子代个体1龄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USYZ杂交子代在体质量、体长和绝对增重率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P<0.05),变异系数也最高;2组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均具有中亲优势,USYZ杂交子代的体质量、体长、全长、头长和体高均具有超亲杂种优势,且在生长性状方面优于YZUS组合。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子代的全长、体宽、体高和体质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区别于USUS,在USYZ、YZUS和YZYZ中体宽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要高于体高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基于群体交配设计,从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方面分析最佳的杂交组合,以期为中国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种质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淇河鲫与其它3种鲫形态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淇河鲫种质状况,采用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黄河、海河2个水系的淇河鲫、沁河鲫、金堤河鲫和北运河鲫4个鲫群体的可数、可量和框架形态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其它3个鲫群体相比,淇河鲫形态特异性比较显著。其侧线上鳞、侧线下鳞和臀鳍条数均值,均显著高于其它3群体鲫,其侧线鳞数均值低于金堤河鲫,淇河鲫在体厚、背鳍长度、躯干部长度和尾部长度、高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臀鳍长度、头部大小及体高方面有明显的劣势;(2)淇河鲫与北运河鲫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金堤河鲫与沁河鲫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相对于沁河鲫,淇河鲫与金堤河鲫亲缘关系更近;淇河鲫仍然有着较为独特的种质特征,外来种质的影响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淇河鲫种质状况,采用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黄河、海河2个水系的淇河鲫、沁河鲫、金堤河鲫和北运河鲫4个鲫群体的可数、可量和框架形态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其它3个鲫群体相比,淇河鲫形态特异性比较显著。其侧线上鳞、侧线下鳞和臀鳍条数均值,均显著高于其它3群体鲫,其侧线鳞数均值低于金堤河鲫,淇河鲫在体厚、背鳍长度、躯干部长度和尾部长度、高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臀鳍长度、头部大小及体高方面有明显的劣势;(2)淇河鲫与北运河鲫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金堤河鲫与沁河鲫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相对于沁河鲫,淇河鲫与金堤河鲫亲缘关系更近;淇河鲫仍然有着较为独特的种质特征,外来种质的影响尚不显著。研究亮点:淇河鲫为河南省特有名贵鱼类,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淇河鲫可数、可量和框架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确证了其双背鲫的特征,认为外来种质对淇河鲫的影响尚不显著,为其种质鉴定与科学保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鳊鲂属鱼类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鳊属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鲂属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东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和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6个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鳊鲂属鱼类6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背鳍条数、胸鳍条数、腹鳍条数、臀鳍条数等7项形态可数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9项可量比例参数和20项框架比例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与同属的厚颌鲂、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鲂属种群与鳊属长春鳊形态差异较大,与同为鲂属的广东鲂形态差别最大;另外,聚类分析表明三角鲂的2个地理群体(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也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判别分析构建了鳊鲂属鱼类6群体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率为93.7%。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7.9%,其中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70.9%,对鳊鲂属鱼类群体间形态学差异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集中在背腹轴方向。  相似文献   

10.
应用扫描电镜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鳃的表面微细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它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耙表面被具环形微嵴的上皮细胞所覆盖,表面观凹凸不平;大口黑鲈鳃耙的尖齿直径和长度分别为蓝鳃太阳鱼鳃耙的3.4-3.8倍和2.1-3.8倍;两种鱼的鳃丝末端略为膨大呈勺状,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大口黑鲈鳃丝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蓝鳃太阳鱼的鳃丝间距离仅为大口黑鲈的83%-88%;大口黑鲈鳃小片的高度、厚度和片间距都大于蓝鳃太阳鱼。文中还比较探讨了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测量了兴凯刺鳑鲏成体的体长、体高、头高、头长、头宽、吻长、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等17个形态学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结果显示,兴凯刺鳑鲏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眼后头长、眼径、尾鳍长和背鳍基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尾柄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兴凯刺鳑鲏的怀卵数量与体重和体高呈显著的正相关。雌性主要通过个体体重的增长以及腹腔体积(体高)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性选择、生育力选择、生态环境和食物营养状况影响兴凯刺鳑鲏两性异形的进化。  相似文献   

12.
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测定中国台湾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和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比分析了3个群体间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6个可数性状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可数性状上无显著差异。在与出肉率有较高相关系数的比例性状上,中国台湾红罗非鱼群体与以色列红罗非鱼、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均存在显著差异。8个可量比例性状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和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形态最接近,而与中国台湾红罗非鱼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4.804%、16.667%、12.974%,累计贡献率为64.446%。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厚、尾柄高是影响中国台湾红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体高、体厚是影响马来西亚红罗非鱼群体体重的主要性状。多元分析结果表明,3个红罗非鱼群体在形态上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且主要表现在体高、头长、尾柄高、吻长、全长这5个形态性状指标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新疆裸重唇鱼的形态特征差异。【方法】2020~2021年通过采集玛纳斯河和特克斯河新疆裸重唇鱼样本,运用鱼类生态学方法鉴定其形态特征,分析其不同种群生物学性状。【结果】新疆裸重唇鱼,玛纳斯河群体和特克斯河群体外形特征差异较为明显,体重和体长两河群体差异显著(P<0.05),体宽和头长,玛纳斯河与特克斯河的范围值和均值差异极显著(P<0.01)。体长与体重回归方程:WM=0.049L1.992 8(R2=0.932 0),WM=1.39×10-6L3.127 5(R2=0.964 8)。不同群体生物学性状生长趋势不同,玛纳斯河群体以头长明显,特克斯河群体则以体宽明显。玛纳斯河群体35尾和特克斯河群体65尾,主成分1是54.6%,主成分2是11.6%,两群体均无重叠;影响主成分1的主要性状是:体高、背鳍起点到腹鳍起点;影响主成分2是背鳍起点到背鳍后基、背鳍起点到臀鳍起点、背鳍起点到尾鳍下。玛纳斯河群体和...  相似文献   

14.
赵旺  胡静  马振华  于刚  杨蕊  王理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9):1700-1707
[目的]探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尖吻鲈优良形态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测量4月龄尖吻鲈的体质量(Y)和25个(X1~X25)形态性状,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找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并结合逐步回归分析建立4月龄尖吻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筛选出最优拟合曲线模型.[结果]4月龄尖吻鲈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吻至第2背鳍终点的距离(X2)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589),其次为全长(X4),而吻至第1背鳍起点的距离(X1)主要通过X4、体高(X5)、体宽(X6)和X12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这5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82,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4月龄尖吻鲈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148.455+0.506X4+ 1.382X5+2.268X6-0.064X1+0.342X12.将回归方程中的X4、X5、X6、X11和X12等5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分别进行模型拟合,最优拟合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分别为Y=1.18E-05X43.011、Y=0.001X52851、Y=0.033X62.501、y=0.001X112.636和Y=0.00 1X122.799.[结论]对4月龄尖吻鲈进行以体质量为主目标亲本选育时,应以吻至第2背鳍终点的距离(X12)为主要选择性状,全长(X4)、体高(X5)、体宽(X6)和吻至第1背鳍起点的距离(X11)为辅助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5.
大口黑鲈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溃烂部位分离到优势菌株M-1。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M-1能复制出相似症状;对M-1菌株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对M-1菌株进一步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的16S rRNA基因、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均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相应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利用16S rRNA和hly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显示M-1菌株与与嗜水气单胞菌聚为一类。综合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理化特性分析与基因鉴定结果,确定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应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不同虹鳟品系异速生长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量了渤海虹鳟、丹麦虹鳟、美国道氏虹鳟、美国加州虹鳟和挪威虹鳟等5个虹鳟品系4年龄148个个体体重和20个形态学性状。应用静态联合异速生长模型同时估计多个体型性状对体重、纵向性状对体长、垂直性状对体高和横向性状对体宽的异速生长指数。首先建立每个虹鳟品系相对性状的最优联合静态异速生长指数方程,采用Newman-Keuls t检验法进行虹鳟品系间每个最优异速方程中异速生长指数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每个虹鳟品系存在显著不同的偏异速生长指数分布,其中全长与体重、体高与体重间存在较高的异速生长关系。在5个虹鳟品系中,头长、头宽、眼径、吻长、尾柄长、臀鳍高和臀鳍基长等7个形态性状相对体重的异速生长指数都不显著。背吻距与体长和尾柄高与体高在5个虹鳟品系中都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但是品系间的多重比较却完全显著。本文通过对不同虹鳟品系异速生长指数的统计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形态变异特点,为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品系的形态学鉴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东北部地区传统稻田养殖的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禾花鲤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为确定不同体型禾花鲤新品种选育测量的形态性状参考依据。【方法】以广东北部地区传统稻田养殖的禾花鲤为试验材料,按体型将其分为短圆体型和长体型2个群体,并精确测量其10个生长性状。采用通径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6月龄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禾花鲤的9个形态性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尾长、头高、体宽)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禾花鲤体质量在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群体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4.51%和43.90%,说明体质量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群体各生长性状测定结果显示,尾柄高、体宽和体质量性状在两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生长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短圆体型群体起主要作用的形态性状有4个(体长、尾柄高、体高和头高),而在长体型群体起主要作用的形态性状有5个(全长、体宽、体高、头长和头高)。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群体对体质量起主要作用的形态性状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51和0.953,说明分析得到的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准确性高。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短圆体型和长体型灰色关联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27~0.860和0.760~0.803,从同一形态性状来看,短圆体型群体与体重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均大于长体型群体。【结论】2种体型群体分别取通径分析保留的形态性状与灰色关联分析关联系数排名前5的形态性状的交集,表明短圆型体型群体与体质量最相关的形态性状为体长、尾柄高、体高和头高,而长体型群体与体质量最相关的形态性状为全长、体宽和体高,两种分析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测量分析了鄱阳湖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鄱阳湖鳡鱼的背鳍为D.Ⅱ.11Ⅰ-9,臀鳍A.0.13,腹鳍V.Ⅰ.9,胸鳍P.Ⅰ.17,尾鳍C.Ⅵ.25。其体长为体高的6.7~6.9倍、为头长的4.3~4.5倍、为尾柄长的6.29~6.31倍、为肠长的2.04~2.08倍。其体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表示,体长与肠长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2月在湖南省澧县洞庭湖边缘化湖泊北民湖采集到鲫属鱼类21尾,经鉴定为1个新亚种。新亚种以背部青色,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体长为头长的3.8~4.7倍,头长为眼间距的1.8~1.9倍,区别于银鲫C.auratus gibelio;侧线鳞29~33,体长为头长的3.8~4.7倍,头长为眼间距的1.8~1.9倍,脊椎骨数4+28—30,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区别于鲫C.auratus auratus;而以背鳍外缘平直或凹形,末根硬刺强,后缘锯齿粗而稀,区别于黑鲫C.carassius。新亚种以仅分布于湖南省澧县洞庭湖边缘化湖泊北民湖,背部、背鳍和臀鳍颜色均为青色等特征命名青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