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经过连续的试验观察,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效已出现大幅下降,单剂使用已无法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暴发。目前褐飞虱防治的主导药剂和配方为烯啶·吡蚜酮或吡蚜酮+毒死蜱,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吡蚜酮抗性的增加,其对褐飞虱的防效也将出现明显下降。哌虫啶10%悬浮剂、三氟苯嘧啶10%悬浮剂对水稻褐飞虱有极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持效期长达25~30 d,是防治褐飞虱的有效药剂。呋虫胺20% 可溶粒剂、氟啶虫胺腈240悬浮剂对褐飞虱的速效性较好,持效性一般或较短,只能用作褐飞虱防控的应急补充。  相似文献   

2.
进行4种杀虫剂防治单季稻稻飞虱主害代四(2)代白背飞虱和六(4)代褐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 3种处理对四(2)代白背飞虱以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好,药后4~27 d校正防效达71.0%~84.7%;其次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为63.1%~82.6%,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较差,校正防效仅为35.6%~50.5%。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溶性粒剂225 g·hm-2、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 g·hm-2 3种处理对六(4)代飞虱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发、低中龄若虫为主的防效均较好,药后7~26 d校正防效分别为87.7%~96.7%,93.8%~99.8%,91.8%~98.7%,但以80%烯啶·吡蚜酮225 g·hm-2 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佳。  相似文献   

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水稻褐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667 m2用量 13、16 mL药后14、25 d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4.4%、93.0%和95.9%、95.6%,均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 25 mL和40%毒死蜱乳油 100 mL+80%唏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2.5 g,表现为持效期长,且对水稻安全、对环境友好,因此,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试验中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水稻褐飞虱速效性欠佳,主要原因在于今年试验区水稻褐飞虱发生严重,且本试验施药时间偏迟,加上田间有一定数量的短雌型成虫所致。  相似文献   

4.
在连云港东辛农场用不同药剂及其组合进行对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25%吡蚜酮、40%毒死蜱+25%呋虫胺速效性、持效性好,适用于发生量大、虫情复杂的环境;70%吡蚜·呋虫胺速效性不佳,但持效性好,最终防效好,60%烯啶·吡蚜酮在药后2、7、15 d防效一直处于中上游位置,吡蚜酮与呋虫胺复配后的增效作用明显大于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复配;50%呋虫胺、40%呋虫胺、25%呋虫胺、60%烯啶虫胺速效性不佳,单用效果不理想;10%醚菊酯速效性好、持效期短;50%吡蚜·异丙威速效性不佳,具有一定持效性;50%丙威·噻虫胺、30%噻虫·异丙威效果不好。药后7、15 d防效表明,对低龄若虫的防效均高于其他虫态,低龄若虫期是褐飞虱防治的最佳时期。千粒重测定结果表明,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稻谷千粒重的增减。  相似文献   

5.
选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等几种单剂及复配剂防治七(4)代水稻褐飞虱,调查药后1、5、10、15 d防效。调查结果表明,药后1 d和5 d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褐飞虱防效优于其他药剂,都在70%以上;药后10 d和15 d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效都在80%以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效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6.
80%吡蚜酮.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灰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0%吡蚜酮.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对灰飞虱具有速效好、防效高、持效期长的特点,其防效优于25%吡蚜酮,与吡蚜酮+毒死蜱相近,是目前防治灰飞虱的理想药剂,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推荐用量为90~135 g/hm2,对水750 kg喷雾,使用时间为水稻灰飞虱低龄若虫期。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防控水稻生长后期的稻飞虱,开展了不同植保器械及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后期,应用植保无人机处理的防治效果明显低于担架式喷雾机和背负式喷雾机处理。在药剂方面,防治效果从高至低分别为10%三氯苯嘧啶悬浮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呋虫胺可溶粉剂。经综合考虑,在水稻生产后期,大田防治稻飞虱建议应用担架式喷雾机,药剂首选三氯苯嘧啶、烯啶·吡蚜酮和呋虫胺可作为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田园生化有限公司生产的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进行了大区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褐飞虱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适宜用量为150~225g/hm2,药后10d的防效达90.54%~95.31%,药后20d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进行4种杀虫剂防治单季稻稻飞虱主害代四(2)代白背飞虱和六(4)代褐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 3种处理对四(2)代白背飞虱以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好,药后4~27 d校正防效达71.0%~84.7%;其次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为63.1%~82.6%,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较差,校正防效仅为35.6%~50.5%。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溶性粒剂225 g·hm~(-2)、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 g·hm~(-2) 3种处理对六(4)代飞虱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发、低中龄若虫为主的防效均较好,药后7~26 d校正防效分别为87.7%~96.7%,93.8%~99.8%,91.8%~98.7%,但以80%烯啶·吡蚜酮225 g·hm~(-2)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佳。  相似文献   

10.
3种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7年进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80%噻虫·吡蚜水分散粒剂、25%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8g、80%噻虫·吡蚜水分散粒剂7g的2个处理防治水稻稻飞虱持效性均较好且安全无药害,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为88.4%、92.2%,药后14d校正防效分别为89.8%、91.3%;25%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g处理的防效略差。生产上可轮换使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和80%噻虫·吡蚜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稻飞虱。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虱除(3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绿憬(48%毒死蜱乳油)、粮人(4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飞电(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对稻飞虱防治效果以及对蜘蛛等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虱除和绿憬对稻飞虱的防效其速效性一般,持续性差,后期基本无效。粮人和飞电的速效性一般,但持效期长,能有效控制稻飞虱危害,防效显著优于虱除和绿憬。  相似文献   

12.
通过稻茎浸渍法测定甲酯化植物油型喷雾增效剂GY-T1602对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褐飞虱室内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GY-T1602对3日龄水稻褐飞虱若虫具有很高的活性,加入0.3%GY-T1602的LC_(50)值为0.583 2 mg/L,加入0.6%GY-T1602的LC_(50)值为0.461 2 mg/L,都明显低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单用的LC_(50)值(0.704 8 mg/L)。同时,GY-T1602在试验用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对烟粉虱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为蔬菜烟粉虱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测定,分别对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种药剂防治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供试6种农药对烟粉虱若虫的LC_(50)(有效成分)均小于50 mg/L,其中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0.116 9 mg/L)、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0.211 0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0.213 2 mg/L)3种农药对烟粉虱若虫的LC_(50)(有效成分)均小于1 mg/L。药后1 d,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72.12%)、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60.25%)、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65.93%)、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58.22%)4种农药对烟粉虱成虫的防效大于58%,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和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防效也在50%左右,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药后15 d防效仍达64.72%,表现出较好的长效性。供试6种农药对烟粉虱若虫也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 d,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67.26%)、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63.79%)、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57.96%)、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54.59%)对烟粉虱若虫的防效均在54%以上,另外2种农药的防效也在40%左右,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药后15 d防效仍达82.28%,表现出较好的长效性。[结论]供试6种农药对烟粉虱均具有较好的防效,但不同农药的高效作用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褐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褐飞虱对防治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寻求防治褐飞虱有效新药剂,利用比较方法,进行燕化吡蚜酮.烯啶虫胺(以下简称燕化扫飞)防治晚稻褐飞虱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d,燕化扫飞12g、燕化扫飞9g+敌敌畏150ml、吡蚜酮24g、立本烯啶虫胺30g防效分别为94.8%、93.8%、91...  相似文献   

15.
吡蚜酮剂型和用量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和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盐、临海和金华三地的田间试验评估了50%吡蚜酮WG水分散粒剂对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田间防控效果,并用基于经济阈值的稻飞虱化学防治简易判别规则分析经济效益、选择最佳剂量。穗期灰飞虱的试验显示,田间使用75 g a.i.·hm-2水分散粒剂(WG)与相同剂量的悬乳剂(SE)防效相当;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75.0,112.5 g a.i.·hm-2处理对稻飞虱药后1 ~ 21 d的防效分别达60% ~ 97%;两浓度处理对以褐飞虱为主的稻飞虱药后4 ~ 21 d的防效也分别达77%~98%,均符合Logistic方程,最终防效达到98%;2个浓度处理均对稻飞虱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控制效果,持效期可达21 d左右。根据基于经济阈值的稻飞虱化学防治简易判别规则分析经济效益表明,防治粳稻灰飞虱、籼稻和粳稻中期的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均以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75 g a.i.·hm-2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发生危害范围十分广泛,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和迁飞性等特点。2005—2021年杭州年均产量损失5 893 t,并数次大规模暴发,严重威胁当地的水稻生产安全。本研究分析其历年发生特点,对其主治药剂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和三氟苯嘧啶等化学药剂进行了应急防效试验。研究表明,防治褐飞虱药剂可选用烯啶·吡蚜酮、三氟苯嘧啶等药剂,使用时注意轮换用药,在大暴发时可选用毒死蜱+吡蚜酮压低虫口密度。通过科学使用防治技术控制杭州地区的褐飞虱发生为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实现虫口夺粮。  相似文献   

17.
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及用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种杀虫剂防治5代褐飞虱,10%烯啶虫胺水剂和10%哌虫啶胶悬剂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21 d对褐飞虱防效分别在83.3%~99.4%和74.5% ~93.6%;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理想,药后3~21 d对褐飞虱防效分别在55.9% ~ 90.0%和34.3%~92.3%,40%毒死蜱乳油速效性好但持效性差;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防效不佳.对褐飞虱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褐飞虱的防治应贯彻“治前控后”的策略,做好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呋虫胺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显示,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控制褐飞虱效果明显强于控制白背飞虱效果。每667 m2用药量30 g:防治白背飞虱在药后3 d防效89.1%、药后7~21 d防效仅54.2%~11.9%,速效性略优于吡蚜酮,但持效性差于吡蚜酮;防治褐飞虱在药后6 d防效为88.0%,药后14~22 d防效95.1%~91.2%,速效性和持效性兼具,优于常用药剂吡蚜酮。  相似文献   

19.
6种杀虫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10%烯啶虫胺水剂、10%醚菊酯悬浮剂、25%吡蚜酮悬浮剂4种药剂防效较高,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稻飞虱,特别是褐飞虱的药剂使用,建议进行交换轮替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白背飞虱药剂使用,不能用于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使用次数,建议1季水稻用1次。  相似文献   

20.
于2018年在宁波市镇海区进行了植保无人机喷雾技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大疆MG-1p植保无人机喷洒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与人工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在添加了助剂怀农特15 mL·hm-2后,只需常规用药量的85%即可达到不添加助剂的防效。表明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的效果与人工施药效果相当,但由于其具有省工、省时、节约劳动力、安全高效等显著优点,因此,今后必将成为“机器换人”的重要组成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