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评估不同生草措施对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园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试验于2021年在陕西杨凌百恒有机猕猴桃园进行,设置3种人工生草模式: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一年生黑麦草+秣食豆(Glycine max)、一年生黑麦草+毛苕子(Vicia villosa),以自然生草(CK)为对照,测定耕层(0~2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人工生草土壤有机质含量、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升(P<0.05),一年生黑麦草+紫云英模式有机质含量达到26.69 g·kg-1,一年生黑麦草+毛苕子模式土壤酶活性提升效果最为显著(P<0.05);人工生草处理的土壤细菌beta多样性、细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增加,有机系统代谢功能基因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中种植一年生黑麦草+紫云英和一年生黑麦草+毛苕子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生草对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生草模式对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Mode 1)、多年生黑麦草+草木樨(Mode 2)、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Mode 3)及鼠茅草(Mode 4),以自然生草处理为对照(CK),观察草种生长特性、研究生草对果园耕层(0~20 cm)土壤养分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鼠茅草越冬率最高,样地杂草株数最少。人工生草较自然生草有机质提高了6.46%~38.63%,以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效果更为明显,且该处理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为显著,分别为3.37、44.17和3.46 mg·d-1·g-1。同时,与自然生草相比,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多年生黑麦草+草木樨和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存在最多差异显著的细菌分支。综上,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种植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适宜的生态恢复模式,本试验对比分析了衡阳紫色土地区草地(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灌草(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白花草木樨)、灌丛(沙地柏(Sabina vulgar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乔灌(枫香(Liquidamdar formosana)+紫穗槐)与自然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恢复20年后,自然恢复、草地、灌草、灌丛与乔灌模式下出现的植物种类分别为8,17,16,20,13种,自然恢复模式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地、灌草、灌丛与乔灌模式则以人工种植的植物为主,各恢复模式主要伴生种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兰(Kalimeris indica),鬼针草(Bidens pilosa),狗肝菜(Disliptera chinensi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以及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灌草模式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较高;基于土壤养分、pH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共11项指标的4个主成分变量(累计贡献率达90.5%)综合评价得出,灌草模式即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白花草木樨的恢复效果较好,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生草处理对柑橘园土壤养分的影响,在‘宫川’柑橘园进行行间生草处理,设置自然生草及黑麦草、野豌豆、黄花苜蓿、菊苣、高羊茅和鼠茅草6个人工生草处理,对不同草种的干鲜重及0-20cm土层pH值、有机质、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野豌豆和黑麦草的干重占鲜重的比例较其它草种低;(2)行间种植黑麦草和野豌豆对春秋季橘园土壤有机质的促累积作用较好;(3)与其它草种相比,春秋季野豌豆生草处理的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较高;(4)行间种植黑麦草和野豌豆对秋季土壤中交换性钙含量的提升效果优于其它草种,而行间种植黑麦草和黄花苜蓿对秋季土壤中交换性镁含量的提升效果较好;(5)野豌豆生草处理的春季土壤有效锰、有效锌、有效铜含量及秋季土壤有效硼含量均高于其他草种,野豌豆和菊苣、黑麦草、自然生草和野豌豆生草处理分别对秋季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铜、有效钼含量的提升效果更显著。橘园行间生草可有效调节土壤有机质、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能力,但不同生草类型的调控效果各异。与其它草种相比,行间种植野豌豆和黑麦草对橘园土壤养分的综合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混播比例和刈割茬次对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设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100%(R1)、75%多花黑麦草+25%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R2)、50%多花黑麦草+50%箭筈豌豆(R3)、25%多花黑麦草+75%箭筈豌豆(R4)与100%箭筈豌豆(R5)5个处理,分别于2017年1月4日(H1)、3月14日(H2)、4月21日(H3)和5月19日(H4)4个时期刈割,并采集0~20 cm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是混播草地主要土壤细菌群落。禾豆混播比例对土壤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影响,刈割茬次对土壤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和物种丰富度指标(Chao 1指数)影响效果显著(P<0.05),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刈割茬次引起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影响了多花黑麦草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6.
冷季型绿肥对锥栗园土壤生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锥栗园生草法相比传统清耕法和施用化学除草剂法,果园土壤质量的绿肥恢复效益,本研究以福建典型的红壤丘陵山区锥栗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供试样地均分为面积0.3~0.5 hm2的若干试验小区,全园清除自然杂草后,设置撒播鼠茅草(Mode1)、黑麦草(Mode2)、光叶紫花苕(Mode3)3种生草处理,并以施用草甘膦(CK1)和清耕(CK2)处理为对照,每种处理3个重复,2年后,分析3种冷季型绿肥、清耕及施用草甘膦对锥栗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清耕处理和喷施草甘膦处理,3种生草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明显提升,其中鼠茅草处理最高,分别为74.14、156.87和234.76 mg·kg-1;黑麦草处理土壤孔隙度最高,为56.03%;鼠茅草和黑麦草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提升明显,分别为32.29和26.87 U·g-1。2)5种处理土壤共有优势细菌类群主要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24.9%~28.9%、20.9%~28.8%、13.7%~18.6%和10.8%~12.9%,共有优势真菌类群主要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37.4%~73.7%和15.3%~54.4%。3)相较于清耕处理,3种生草处理细菌群落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有所提升,真菌群落有所下降。4)相较于清耕处理和喷施草甘膦处理,3种生草处理土壤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均有所下降,绿弯菌门和浮酶菌门细菌则有所增加,生草促使锥栗园土壤细菌群落由快速生长型向缓慢生长型转变。5)5种处理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非计量多维尺度转换排序(NMDS)表明,土壤真菌群落分异程度高于细菌群落。6)相关分析(CA)和冗余分析(RDA)表明,生草处理通过改变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喷施草甘膦处理通过改变土壤碳氮比,清耕处理通过限制土壤自然含水率改变真菌相关优势类群。综上,锥栗园短期人工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生草处理与清耕处理和喷施草甘膦处理均会形成特异土壤真菌群落。  相似文献   

7.
高寒草甸不同斑块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高寒草甸及退化后形成的不同退化斑块群落类型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斑块草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点,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矮嵩草为优势植物的高寒草甸群落变为以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和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为优势的群落或斑块后,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未呈现出显著差异,但土壤细菌群落表现出了差别,表现为细叶亚菊和黄帚橐吾斑块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矮嵩草草甸,而甘肃马先蒿斑块的低于矮嵩草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类变化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下降引起土壤真菌营养类型的分化,草地退化降低了腐生营养型真菌丰度,增加了共生营养型真菌丰度。土壤养分、pH和水分含量对真菌群落影响相对较小,对细菌群落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8.
全株玉米与秣食豆单贮混贮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北青贮410玉米(Zea mays L.)和秣食豆(Glycine max Merrill)为青贮材料,设置单贮全株玉米、单贮秣食豆、80%全株玉米和20%秣食豆混贮、70%全株玉米和30%秣食豆混贮、60%全株玉米和40%秣食豆混贮5个处理组,研究全株玉米和秣食豆混合青贮的青贮效果以及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单贮全株玉米的发酵品质最好,单贮秣食豆的发酵品质最差。秣食豆添加比例为20%和30%的发酵品质效果相似,比秣食豆添加比例为40%的混贮效果好;就化学成分而言,单贮全株玉米的青贮效果较差,单贮秣食豆的青贮效果最好,其蛋白质含量最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0.05),3组混贮中秣食豆的添加比例越高效果越好。5个青贮处理综合比较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以70%全株玉米和30%秣食豆混合青贮的效果最好,秣食豆添加比例为20%和40%的混合青贮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9.
苏贝贝  张英  道日娜 《草地学报》2021,29(12):2670-2677
为探究4种豆科牧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相互关系。利用Illumina H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种豆科植物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u、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蚕豆Vicia fabaL.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真菌优势类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高通量测序共得到267 532条有效序列和966个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4种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Chao1指数为蚕豆>紫花苜蓿>红豆草>扁蓿豆;Shannon指数为蚕豆>扁蓿豆>红豆草>紫花苜蓿。在门分类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球囊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种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差异显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大同盆地的中度盐碱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施肥(CK)、常规施肥下添加生物质炭和CaSO4(L)、常规施肥下添加生物质炭和CaSO4及种植2,3,4行(LC1,LC2,LC3)绿肥等5个处理对土壤养分状况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改良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及Ca2+,Mg2+,K+,HCO3-,SO42-含量,且在LC1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高;在门水平上,5个处理的15个样品共获得30个类群,使用线性判别分析比较了各处理中的细菌群落,结果表明在LC1,LC2,LC3处理中发现的优势菌群更有利于土壤培肥和植物生长;土壤细菌相对丰富度和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与Flavisolibacter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mas)相对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Na+含量与溶杆菌属(Lysobacter)相对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l-含量与Longimicrobium,Luteimonas(藤黄单胞菌属),Pedosphaera相对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分析可知,不同改良措施在盐碱地的应用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且LC1处理下地上生物产量最高,其优势菌群更有利于土壤培肥和植物生长,从而有利于促进盐碱土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1.
研究苹果园长期生草覆盖后深层土壤水分及果树根系的分布规律,以期阐明旱作条件下果园根水互作关系,为黄土旱塬区果园生草覆盖实践的优化提供依据。试验于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苹果园中进行,设置果园生草覆盖(生草为鸭茅草,2014年建植)和清耕处理,以一年生作物田为对照;连续两年夏季测定果树行上和行间距离树干100和200 cm共4个位置0~5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和果树细根长密度,分析生草覆盖对果园深层水分亏缺及细根长密度的影响。清耕果园0~300 cm土壤水分较对照农田下降了6.7%~8.3%(P<0.01),而300~5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对照农田差异不显著(P>0.05);生草覆盖果园0~500 cm整个剖面的土壤水分均低于清耕果园,平均下降了11.5%~12.3%。果园生草覆盖6~7年后0~500 cm土层土壤较对照农田水分亏缺量为163.9~172.1 mm,是清耕果园水分亏缺量的3.2~4.2倍。果树根系在0~100 cm土层的细根长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0.187 cm·cm-3,生草覆盖促进了0~100 cm土层果树...  相似文献   

12.
轮作对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选择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烤烟-休闲-玉米(T-F-M)、烤烟-油菜-玉米(T-C-M)、烤烟-油菜-水稻(T-C-R)和烤烟-苕子-水稻(T-V-R)等4种轮作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养分、酶活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了轮作对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6年的不同轮作种植后,土壤pH值变化于6.2~7.1之间,有机质和有效氮、磷、钾提高或无显著变化,说明在高强度轮作种植条件下,辅以秸秆还田或冬季休闲均可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脱氢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T-V-R最高,说明土壤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微生物繁衍,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土壤细菌的16S rDNA读数依次为5395(T-F-M)、5864(T-C-M)、5528(T-C-R)和6614(T-V-R),分别代表885,973,969和987种(属)类的细菌,归属于变形菌、绿弯菌、放线菌、酸杆菌、拟杆菌等31个门,其中变形菌门的数量最多,占总量的24.69%~32.49%。此外,在4种轮作处理土壤中,前5种门类的细菌相同,15种优势菌株有6种(属)一样,均有较高的丰富度,但也因种植模式不同而变化,说明土壤是决定细菌组成的基本要素,种植模式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它们的种群结构。从土壤有机质、有效养分、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细菌种群结构和多样性等方面看,T-V-R 最佳,该种植模式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江苏省和贵州省两大越橘主产区各选取两个越橘园,分别为连云港市赣榆区和东海县越橘园、安顺市平坝区和惠水县越橘园,并于2015年7月检测4个越橘园的土壤有效养分和叶片营养含量丰缺状况,并对越橘园土壤与叶片相应营养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合理制定越橘园施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平坝越橘园以外的其余越橘园均需要进行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调节;4个越橘园土壤有效养分均呈现缺氮富磷富钾状态,土壤交换性钙、镁、有效硫、微量元素含量充足;存在叶片氮、磷、铜含量缺乏,叶片其余营养元素含量适中。通过对土壤与叶片相应营养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知,土壤中大部分有效养分与其对应的叶片营养元素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得出,越橘园在营养管理上应因地制宜,建议增施有机肥及氮肥,合理施用磷、钾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白三叶青贮后不同浓度多菌灵农药的降解情况和果园喷施多菌灵对白三叶青贮过程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扩大具有农药残留的果园覆盖植物利用途径,在喷施不同浓度[2.0 (RU-),2.5 (RU),3.0 g·L-1 (RU+)]的多菌灵后进行白三叶青贮,以喷水为对照,发酵60 d。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在青贮开始前、青贮第3和60天取样,对白三叶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贮后多菌灵降解率达到59.6%以上,喷施量越高,降解率越高;多菌灵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白三叶青贮发酵的乳酸、乙酸、丙酸含量,乳酸在多菌灵RU-、RU、RU+浓度下分别增加了47.55%、63.24%、71.08%,乙酸分别增加了24.49%、44.90%、46.94%,丙酸分别增加了66.67%、187.50%、250.00%,有利于白三叶青贮饲料营养成分的保留;多菌灵喷施显著(P<0.05)改变了白三叶青贮菌群群落构成,增加了青贮的菌群丰度、多样性;多菌灵处理中乳球菌属、魏斯氏菌属、泛菌属、Rosenbergiella、假单胞菌属、寡养单胞菌属、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菌群丰度增加,不利于青贮发酵,但随着青贮时间的推移,寡养单胞菌属、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菌群丰度减少。喷施多菌灵后有利于青贮发酵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增加,对青贮发酵有害菌、多菌灵降解菌群丰度及青贮微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青贮后多菌灵残留高于欧洲食品安全局规定的作物类动物饲料中农药最大残留量,达不到饲用标准。研究结果可为具有农药残留的白三叶青贮饲料的饲用安全性和果园覆盖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赣南脐橙18个县(市)果园为采样区,共采集了果园土壤农化样1405份和背景样229份,测定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从果园土壤有机质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机质随土壤类型以及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土壤农化样有机质含量变幅在1.01~47.58 g/kg之间,81%的果园土壤表现为有机质缺乏;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本身的结构和特性紧密相关,紫色土有机质缺乏表现最明显;对不同种植年限果园,随园龄增加,在前10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之后稍有下降并趋于稳定。基于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对果园的现状调查,提出了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荒漠灌区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荒漠灌区苜蓿(Medicago sativa)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6年生苜蓿地为对照(CK),以5年生苜蓿地翻耕灭茬分别种植1年小麦(Triticum aestivum)(T1)、油菜(Brassica chinensis)(T2)、葵花(Helianthus annuus)(T3)、玉米(Zea mays)(T4)为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1,T2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大于CK,T4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CK(P<0.05);T3,T4土壤呼吸显著大于CK(P<0.05);T1,T2,T3,T4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分别是CK的1.44,1.13,1.36,1.54倍,1.53,7.78,4.25,7.28倍,1.09,1.28,1.14,1.06倍,1.11,1.38,1.14,1.74倍;与CK相比,轮茬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富呈降低、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富呈增加趋势,这4个菌门为不同处理的优势菌门,占所有菌门的82.67%;T1,T2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Chao1和ACE)均显著高于CK(P<0.05)。综上,荒漠灌区轮茬较苜蓿连作更有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稳定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有机肥施肥量对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50%,75%有机肥三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施用当年,提高牧草根际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P<0.05),降低了土壤pH值(P<0.05);有机肥的添加引起了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有机肥施用量为50%时增加了优势菌放线菌门、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有机肥施用量为75%时明显增加了赤霉菌属、内生真菌属的相对丰度;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和各处理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一步改善土壤健康状况,为高寒地区牧草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微生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