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进国外的野生甜瓜种质资源果实形态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从国外引进的野生甜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为野生甜瓜种质资源的评价、分类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国外引进的100份野生甜瓜种质为材料,采集果实性状数据用于分析野生甜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另以我国的薄皮甜瓜、厚皮甜瓜、‘看瓜’和野生甜瓜为参照,分析国外引进野生甜瓜与我国甜瓜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国外引进野生甜瓜果实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8和1.79,显示出果实的数量性状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3.0处可将国外引进野生甜瓜种质资源分为野生和半野生2个类群,在半野生类群中又可分为2个亚群,其中亚群ⅰ包含了参照种质薄皮甜瓜,亚群ⅱ则包含了参照种质厚皮甜瓜。【结论】引进的野生甜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果实的数量性状最为突出,并可以分为野生和半野生2种类型,呈现出野生甜瓜向栽培甜瓜驯化的聚类结构,暗示这些甜瓜野生种质在栽培甜瓜的起源与驯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验用果实相关性状差异显著的两个亲本,菜瓜(Cucumis melo ssp.melo var.flexuosus)品系M4-75 (长型、肉厚)为母本和马泡瓜(C.melo ssp.agrestis)品系X207 (小果、圆形、肉薄)为父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并以此双亲配制F_2群体,进行CAPS标记的开发、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甜瓜果实相关性状的QTL分析。共筛选出180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并得到一张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165个CAPS标记、12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1 019.8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6.18 cM。试验结果表明甜瓜果实相关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并检测到与之相关的QTL共14个,分布在第1、2、3、4、5、6、7、10和11连锁群上,LOD值介于2.67~9.63,可解释7.60%~35.18%的表型变异率,其中果实形状相关位点有9个,果肉厚度相关位点有3个,pH相关位点有2个。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量分类方法,对来源于国内外的48份甜瓜种质资源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生态型上可分为两大类群,即厚皮甜瓜类群和薄皮甜瓜类群,其中厚皮甜瓜与薄皮甜瓜杂交的中间型在亲缘关系上与薄皮甜瓜更为接近,划入薄皮甜瓜类群中。厚皮甜瓜类群和薄皮甜瓜类群又分别划分为2个和6个品种群。  相似文献   

4.
新疆哈密瓜永久遗传图谱构建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新疆哈密瓜〔Cucumis melo L. ssp. melo convar. ameri ( Pang. ) Greb. 〕是我国特有的栽培甜瓜种质资源, 具有不同于网纹甜瓜〔Cucumis melo L. ssp. melo convar. cantalupa ( Pang. ) Greb. 〕的独立遗传背景。以新疆哈密瓜和网纹甜瓜为亲本构建F2 S6作图群体, 采用SSR标记技术获得同时具有哈密瓜和网纹甜瓜遗传背景的永久遗传图谱。图谱由22个连锁群组成, 包括201个SSR标记, 1个白粉病抗性基因标记, 覆盖基因组长度977.153 cM, 标记间的平均距离4.837 cM。本图谱中的17个连锁群与Fernandez- Silva 等构建的网纹甜瓜遗传背景图谱具有线性关系, 两张图谱共有46个相同SSR标记。  相似文献   

5.
《中国瓜菜》2019,(8):168-169
<正>目的与意义:适应于原产地的地方品种是甜瓜种质保存和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详细了解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对于新疆甜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和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SSR标记方法对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比较新疆3个主要生态地区东疆、南疆和北疆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为更好  相似文献   

6.
三叶瓜(Cucumis melo L. var. flexuosus Naud.)属于葫芦科甜瓜属甜瓜种,一年生攀缘或匍匐状草本植物,别名三叶梢瓜、白皮菜瓜,是连云港市农科院经过多年提纯复壮的苏北地区优良地方白皮梢瓜品种,在连云港地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徐淮地区农家主栽白皮梢瓜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强,具商品性佳、综合性状优等特点,目前广泛种植于苏、鲁、皖地区,适宜早春大棚和春、秋露地栽培。现将三叶瓜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瓜种子大小遗传分析与QTL 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子大小差异显著的黄瓜野生变种‘PI183967’(Cucumis sativus var. hardwickii)和栽培 品种‘新泰密刺’选系‘931’为亲本,通过6 世代混合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种子长度和宽度的遗传规律, 并利用包含160 个株系的F9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SSR 分子遗传图谱,完成种子长度、宽度及百粒质 量的QTL 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1)种子长度与宽度在正、反交6 世代群体中均符合C–0 遗传模型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且以多基因加性效应为主。(2)构建的永久SSR 遗传图谱,包 含149 个SSR 标记,9 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389.2 cM,平均标记间距为2.61 cM。(3)2012 年春季 与2013 年春季共检测到14 个与种子长度、宽度和百粒质量相关的QTL,分布在Chr.2、Chr.3、Chr.4、 Chr.5、Chr.6 染色体上,LOD 值介于2.59 ~ 9.39 之间,可解释7.4% ~ 28.3%的表型变异率,贡献率 ≥ 10.0% 的QTL 位点6 个,占QTL 总数的42.9 %,可在两年中重复检测出的QTL 位点3 个,占QTL 总数的21.5%。  相似文献   

8.
甜瓜果实颜色3 个质量性状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甜瓜(Cucumis melo L.)黄绿皮、白肉、无覆纹的自交系‘K1-7’为母本,黄皮、橘红肉、 无覆纹的自交系‘K3-92-1’为父本杂交,组建F2 遗传群体,采用MSG(multiplexed shotgun genotyping) 法对F2 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在甜瓜全基因组范围内扫描SNP 遗传标记。利用检测到的44 722 个SNP 标记位点进行高密度Bin 遗传图谱的构建,并对甜瓜果皮底色、覆纹颜色和果肉颜色等3 个质量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果皮底色和果肉颜色由单基因控制,黄绿果皮和橘红色果肉为显性性 状,果皮底色基因定位在4 号染色体409 828 ~ 835 625 bp 区间内,长度约为425 kb,果肉颜色基因定位 在9 号染色体20 433 942 ~ 20 573 889 bp 区间内,长度约为139 kb,覆纹颜色由两个有上位效应的基因控 制,其中1 个基因位点与果皮颜色控制位点在同一区域,1 个基因定位在2 号染色体末端23 736 803 ~ 23 787 235 bp 区间内,长度约为51 kb。  相似文献   

9.
切花小菊的分枝性状是其株形和观赏品质的重要构成因素。研究切花小菊主要分枝性状的配合力,为杂交亲本合理组配提供依据。通过4 × 3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7个切花小菊亲本及其F1群体的总侧芽数、一级分枝数、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度、二级分枝总数、二级分枝长度、二级分枝角度,共7个分枝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群体遗传参数。除总侧芽数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外,其余6个分枝性状均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各亲本在分枝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GCA),以及不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和总配合力(TCA)差异较大。‘Monalisa’除一级分枝数的一般配合力为负值,其余各性状的均为正值,是培育疏散型新品种的优良亲本。‘Qx-021’(除二级分枝总数)和‘Qx-096’各分枝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为负值,是紧凑型新品种的优良亲本。杂交组合‘Qx-021’בQx-098’、‘Qx-081’בQx-098’的一、二级分枝数的总配合力较高,其余5个性状的总配合力均为负值,是选育紧凑型切花小菊的优良组合。7个分枝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很高(73.81% ~ 94.41%);除总侧芽数(1.88%)外,各分枝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在60%以上,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砧用南瓜种质资源形态学性状与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鹤  郭世荣  束胜  徐扬  孙锦 《园艺学报》2014,41(7):1379-1390
搜集了设施黄瓜嫁接栽培中常用的47 份砧用南瓜种质资源,利用63 个形态标记和40 对南瓜SSR 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鉴定。结果表明,砧用南瓜的8 个质量性状(嫩瓜皮色、瓜形、主蔓色、瓜面斑纹、叶面白斑、叶形、嫩瓜斑纹和嫩瓜斑纹色)和23 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00;SSR 标记共检测到167 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 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18 个,变幅2 ~ 8 个,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62,变化范围0.16 ~ 1.18。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砧用南瓜63 个形态学性状将47 份种质划分为4 个类群,大部分品种集中于一个类群中;40 对多态性SSR 标记将所有种质划分为3 个类群,大部分品种的分子标记与形态学标记的聚类结果相似。已搜集的47 份砧用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并不丰富,亲缘关系较近;SSR 标记CMTm11 具有极高的多态性,可用于砧用南瓜种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嫩瓜皮色等8 个质量性状和大部分数量性状都可以作为形态标记辅助种质资源评价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1.
柿野生雄性资源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柿(Diospyros kaki Thunb.)雄性种质资源非常稀缺,系统收集和梳理国内外现有雄性资源,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并揭示其与主栽甜、涩柿品种及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对雄性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柿野生种质资源调查,在湖北、广西、江苏等地发现野生雄性种质资源共计90余份。利用15对SSR引物对47份柿完全雄性资源、2份雄全同株资源和11份中国雌雄同株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67份完全雌性资源、38份日本资源(其中包括25份雌雄同株资源)以及28份近缘种为对照。结果表明:15对引物共获得144个等位基因和316个基因型,平均每个引物获得9.60个等位基因和21.07个基因型,其中位点ssrDK11/DQ097479 遗传变异程度最高。从地理分布来看,柿雄性资源在适生的野外山区普遍存在,其中湖北木兰山来源的雄性资源遗传多样性最高,陕西省来源的雄性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低。UPGMA和ME聚类方法分别将193份资源分为16组和12组,两种聚类结果反映的总体规律类似:(1)各来源地间的野生雄性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隔离;(2)湖北木兰山野生雄性资源被分为遗传关系较远的两类,一类与江西、江苏、湖南野柿及‘火晶’等主栽涩柿品种和‘耀县五花柿’等雌雄同株涩柿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另一类与云架山雄性资源和罗田甜柿(包括‘甜宝盖’)亲缘关系较近;(3)大部分日本来源的柿资源可被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对136份茄子种质资源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7个表型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果形和果色变异最大,株高和茎粗变异最小;17个表型性状之间相关关系较低,主成分分散;136个茄子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8~0.82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植株颜色是判断茄子品种间亲缘关系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勋章菊品种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个不同株形和花色的勋章菊品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勋章菊品种‘红纹’、‘星白’、‘日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 = 10,而‘中国勋章菊’为2n = 20,推测勋章菊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 = 5,而‘中国勋章菊’为四倍体。(2)‘红纹’、‘星白’、‘日出’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 = 8m + 2sm、2n = 8m + 2sm和2n = 10m;‘中国勋章菊’的核型公式为2n = 18m + 2sm。(3)4个勋章菊品种的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3.80% ~ 58.84%;除‘日出’的核型类型为“1A”,其余3个品种均为“2A”型,核型较对称。(4)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可知,3个外引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4.
胡文舜    黄爱萍    姜帆  蒋际谋  陈秀萍  郑少泉 《园艺学报》2015,42(10):1899-1908
以龙眼早熟优质品种‘石硖’与浓香型晚熟新品种‘香脆’的正、反交F1代共124株为试材,利用SSR标记鉴定杂种真实性,结合高接后的始花年龄和果实香气性状对杂交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0对龙眼基因组SSR引物与50对荔枝表达序列标签SSR引物中,筛选出双亲多态性引物9对,多态性引物占比为12.86%,其中6对引物可鉴定出112株‘石硖’ב香脆’杂交苗中的110株真杂种,真杂种比例为98.21%;4对引物可鉴定出12株‘香脆’ב石硖’杂交苗中的11株真杂种,真杂种比例为91.67%。UPGMA聚类分析显示,121株正、反交后代的遗传变异较大,可划分为3个大类5个亚类。正交与反交后代中,短始花年龄的植株(2.5年生)比例为31.58%和28.57%,中等始花年龄的植株(3.5 ~ 4.5年生)比例为68.42%和57.14%,长始花年龄的植株(≥ 5.5年)比例为0和14.29%;果实香气表现出无、淡、浓的广泛变异。  相似文献   

15.
以‘籽银桂’桂花叶片DNA为材料,以2 × Es TaqMasterMix 预混液为基本体系,针对影响SCoT-PCR反应的退火温度、模板DNA用量、引物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了适于桂花SCoT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12 μL反应体系含有30 ng模板DNA,引物浓度为0.4 μmol ? L-1,不同的引物退火温度分别为48、49.9、54.3或56 ℃。利用该体系对12个桂花品种进行分析,扩增条带清晰,扩增产物在150 ~ 2 200 bp之间。12 条引物共扩增出24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8条,多态性比率为97.47%。在相似系数0.57水平处,‘九龙桂’形成第Ⅰ组,其余11个品种形成第Ⅱ组。第Ⅱ组中‘柳叶桂’、‘香云’、‘早籽黄’、‘大花金桂’、‘桂冠籽金桂’、‘鹅黄’、‘籽金桂’和‘醉云’8个花色不完全相同的品种聚在一起;‘金桂’、‘早银桂’和‘籽银桂’3个不同花色的品种聚在一起,说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花色不完全相关,这与其它分子标记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野核桃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经典形态差异分析方法,了解新疆野核桃种质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为新疆核桃种质起源研究及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34份新疆野核桃种质的16个描述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参考《GB/T20398—2006核桃坚果质量等级》和《核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标准进行相关性状测定,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新疆野核桃坚果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新疆野核桃种质间存在显著差异,34份野核桃种质坚果大小有变小的趋势。11个数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92%,其中单果仁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9.98%,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5.22%。相关性分析发现,11个数量性状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有29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2对呈显著正相关,1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对呈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种质划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核桃在表型性状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果质量、单果仁质量、果形指数、壳胴、出仁率、核壳厚度可以作为新疆野核桃坚果品质评价和良种选育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436个马铃薯审定品种的系谱分析发现,马铃薯祖先亲本中‘疫不加’、‘竹板’、‘工业’、‘兰芽’和‘早玫瑰’应为第1代亲本,而其衍生系如‘男爵’、‘胜利’、‘燕子’、‘白头翁’、‘米拉’、‘多子白’、‘卡它丁’和‘小叶子’应为第2代亲本。在审定的436个品种中,自行选育的379个品种涉及423个亲本,分别来源于国内品种、国内品系、地方品种、新型栽培种、北美资源、欧洲资源、CIP资源和其他,共8类,且其相应的核遗传贡献分别为97.5、107、10.5、16、27.5、71、33和16.5,表明国内品种和国内品系一直是贡献最大的类型,而地方品种主要以母本为主,外来资源如新型栽培种、欧洲资源和北美资源多以父本为主。为进一步验证其准确性,利用多重引物系统,对278份国内育成品种(品系)和330份国外育成品种(品系)进行了细胞质分型。结果表明,T型和D型为主要细胞质类型,所占数量和比例分别为303个(49.8%)和243个(40%),其次为W、A、M和P型,分别为39(6.4%)、15(2.5%)、6(1%)和2(0.3%),但也发现部分育成品种的细胞质类型与其祖先母本不一致,未发现6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细胞质类型。  相似文献   

18.
梨果实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李秀根  薛华柏  王龙  李疆 《园艺学报》2016,43(12):2431-2441
以‘红茄梨’(Pyrus communis L.‘Red Clapp Favorite’)和‘晚秀梨’(P. pyrifolia Nakai‘Mansoo’)杂交F1代中已结果的81株单株为试材,利用81株单株的SSR分型数据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187个SSR标记,分布在18个连锁群上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964.82 cM,标记平均间距5.16 cM,与之前利用该群体165株单株为材料构建的双亲整合图谱比较,86.59%的标记在连锁群中的排列顺序一致。利用MapQTL5.0软件,对果实表型性状进行QTL定位和分析,最终检测到与果实单果质量、纵径和横径连锁的4个QTL位点,都位于LG11,离最近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为1.00 ~ 2.00 cM。进一步对检测出的果实大小QTL位点距离最近的标记基因型与表型比对分析,发现其符合度在72.5% ~ 82.5%。  相似文献   

19.
新疆栽培杏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11对SSR引物对喀什、和田和库车3个新疆栽培杏( Prunus armeniaca L. ) 品种亚群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 各位点平均期望杂合度(He = 0.2364) 显示新疆栽培杏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根据基因分化系数(Gst = 0.1508) 值, 新疆杏各品种亚群的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亚群(84.9%) 内。基于Gst测得的基因流Nm 为2.3666, 人为通过种子引种可能是其基因交流的主要方式。根据果实形态和地理起源对新疆杏进行传统分类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新疆杏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切花小菊分枝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与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切花小菊的分枝是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用不同分枝特性的切花小菊品种‘QX-145’(作 母本)和‘南农银山’(作父本)杂交获得F1 群体,对F1 杂种的一级分枝数、分枝高度、一级分枝长度 和分枝角度等4 个分枝性状在2011 和2012 两个年度的表型数据进行记载,运用单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 个分枝性状在F1 群体中广泛分离,变异系 数为14.60% ~ 38.89%;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除一级分枝长度外,其他3 个性状的中亲优 势值均达极显著水平,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1.46%、–46.96%和–8.85%。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切花小菊 一级分枝长度、分枝角度符合A-0 模型,无主基因控制;一级分枝数和分枝高度符合A-4 模型,主基因 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45%和53.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