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百合LfMAD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百合LfMADS1和LfMADS3基因的功能,分别将其正、反义基因插入到植物组成型双元载体pBin438中,并通过根癌农杆菌LBA4404介导转化烟草。PCR和PCR-Southern杂交结果均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插入到烟草基因组中。转LfMASD1反义基因植株中1朵花的雄蕊极短、花药缺失;转LfMASD1正义基因植株中发现1个花萼变瓣的突变体。在转LfMASD3反义基因植株中发现1个植株的苞叶部分瓣化,花柄变短,另外1个植株上发现1朵花缺失1枚雄蕊;而转LfMASD3正义基因植株中没有发现变异。作者认为LfMASD1是百合花器官发育的B功能基因,LfMASD3是百合花器官发育的SEP基因,这些基因在烟草中的表现说明百合的花器官特性基因的表达模式与模式植物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以南茜文心兰(Gower Ramsey)盛花期花葶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与RACE扩增,获得一个958 bp的AP1APETALA1)-like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其基因编码区690 bp,共编码氨基酸229个,命名为OnAP1-like(登录号:KC426946)。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质48.91%为α螺旋,10.92%为β折叠,40.17%为无规则卷曲,为亲水性蛋白质。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OnAP1-like 蛋白与蕙兰AP1-like蛋白一致性最高,进化距离最近。利用RT-qPCR对从文心兰不同时期不同器官中的OnAP1-like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器官不同发育时期比较,在叶中,花蕾期的表达量最高;在根中,随发育时间推移,表达量逐渐升高,至花后期达到最高;在花葶中的表达量的趋势与根相同。同一时期不同器官比较,抽葶前,根中表达量高于叶片;花蕾期,花瓣中的表达量最高;盛花期和花后期,花葶中的表达量最高。推测该基因在花的发育及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蝴蝶兰杂交品种‘大辣椒’中克隆到SVP同源MADS-box基因PhSVP,使用RACE方法获得PhSVP全长,其开放阅读框为687 bp,编码228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多重比对表明PhSVP蛋白包含一个高度保守的MEF2-like MADS结构域和一个中度保守的K-box结构域,且与兰科的SVP/AGL24同源蛋白相似度高,进化树分析也表明PhSVP蛋白与其他兰科植物的SVP/AGL24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PhSVP的空间表达模式表明其在营养器官表达量高,在萼片、侧瓣和唇瓣等生殖器官表达量低。进一步对PhSVP在成花转换和花发育过程中花序顶端的表达进行分析,表明PhSVP的转录水平在营养分生组织向花序分生组织过渡的过程中无显著变化,仅在花序分生组织阶段有少量上升,但在花发育早期花分生组织阶段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在花发育后期的萼片原基、花瓣原基和合蕊柱原基阶段持续下降。此外还发现A类基因PhAP1在花发育过程中的花序顶端的表达模式与PhSVP相似,而B类基因PhPI和C类基因PhAG在花瓣原基和合蕊柱原基阶段的表达量最高。检测了PhSVP在抽葶期、花蕾期和盛花期的根、叶和花葶中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PhSVP在花蕾期的根中的表达量稍高于其他时期,在不同阶段的叶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而在抽葶期花葶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花蕾期和盛花期。试验结果暗示蝴蝶兰PhSVP可能起到调控花分生组织状态的维持、避免花器官原基过早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型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为材料,克隆岷江百合蛋白激酶基因lilyABC1,分析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为百合抗逆育种提供候选基因。结果表明:lilyABC1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2 333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 007 bp。该基因编码668个氨基酸,预测lilyABC1蛋白分子量为74.84 kD,等电点为5.46,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STYKc。lilyABC1基因在岷江百合的叶片、鳞片、花蕾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依次为叶 > 花蕾 > 鳞片,其中不同时期的花蕾中的表达量基本一致。lilyABC1的表达受到NaCl、低温、高温以及黑暗胁迫的诱导,对PEG-6000的模拟干旱处理不敏感,表明lilyABC1基因可能对岷江百合适应高盐、低温和黑暗等非生物胁迫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辣椒花器官发育MADS-box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爽  马宁  杨文才  沈火林 《园艺学报》2010,37(10):1591-1597
采用RACE技术从辣椒(Capsicum annuum L.)花药中获得了一个控制辣椒花器官发育的MADS-box基因,命名为PPI(GenBank登录号:GU812276)。该基因全长952 bp,编码21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MADS结构域和K结构域,与番茄花器官发育MADS-box基因TPI高度同源,同源性达8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PI基因属于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RT-PCR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辣椒花瓣中的表达高于在花药、萼片以及子房等花器官中的表达,在营养器官叶片中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6.
B类MADS-box基因在调控显花植物的花瓣和雄蕊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初步了解大蒜花发育的分子机制,以‘阿城紫皮’大蒜(Allium sativum)的花蕾为试材克隆了AsPI(Gen Bank登录号为KY272748)。AsPI的cDNA长939 bp,开放阅读框为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显示,AsPI编码的蛋白质包含高度保守的MADS结构域(1~57氨基酸)和保守的K结构(76~140氨基酸),AsPI蛋白具有PI亚家族特有的序列特征:MADS区特征丝氨酸残基、K区高度保守序列KHExL以及C–末端的PI基序。序列比对、功能域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AsPI属于单子叶植物B功能基因PI亚家族。半定量和实时RT-PCR检测AsPI在大蒜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花蕾中高丰度表达,在花茎中表达量中等,在根、假茎、嫩叶、保护叶等营养器官中表达量极低甚至不表达。  相似文献   

7.
 以紫皮洋葱常规品种‘RUPI’为试材,通过RACE方法克隆了AP3/DEF同源基因AcDEF,并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AcDEF在洋葱各类器官中的表达模式。GenBank登录号为JX661502的AcDEF基因长1 014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75 bp,编码224个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cDEF基因属于单子叶B功能基因家族的AP3/DEF亚家族。表达模式分析显示,AcDEF在花器官中特异表达,其中在花瓣、雄蕊内高丰度表达,在花葶和膜状总苞中微量表达,在心皮中表达水平极低,在无性营养器官如根、假茎、叶片和鳞茎中无表达。在开花过程中,各花器官中AcDEF转录物的积累呈动态变化;在花瓣和雄蕊发育过程中AcDEF均高丰度表达,但在完全开放花的花瓣和雄蕊中表达量略有降低;在花葶、膜状总苞和心皮中表达量递减,在完全开放花的膜状总苞和心皮中AcDEFAcDEF基因的序列结构和表达模式具有单子叶物种AP3/DEF基因的特征,属于paleoAP3进化系。的表达量很低。  相似文献   

8.
对东方百合、兰州百合和细叶百合在花器官分化完成后的发育过程进行跟踪测量观察。结果表明:3种百合花器官的形态发育过程呈"慢-快-更快"的变化规律。各个发育阶段所持续的时间随百合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并据此分别建立了四阶多项式数学模型,R2值最高达0.9968。  相似文献   

9.
 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蕙兰(Cymbidium faberi)中分离到3个B类MADS-box基因CfGLO、CfDEF1和CfDEF2,分别编码210、222和227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CfGLO属于PI/GLO类基因,CfDEF1和CfDEF2分别属于PaleoAP3组基因的PeMADS2类基因和PeMADS3类基因。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表明,CfDEF1在2、3轮花器官侧瓣、唇瓣和蕊柱中强烈表达,在萼片中不表达;CfDEF2在1、2、3轮花器官中都表达,在营养组织中不表达;而CfGLO在所有组织中都表达,说明3个基因在蕙兰花器官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此外,3个基因都在蕙兰幼嫩子房中有表达,显示其可能在蕙兰子房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牡丹品种‘洛阳红’(Paeonia suffruticosa‘Luoyanghong’)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获得一个牡丹泛素延伸蛋白基因Psubiquitin(PsUBI),其cDNA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47 bp,编码148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P742952。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与其他23种植物泛素延伸蛋白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均在81%以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达96%。进化分析表明,牡丹泛素延伸蛋白与棉花泛素延伸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牡丹不同组织器官中,相对于其他5个常用看家基因(GAPDH、GAPDH1、tubulin、tubulin2、18S rRNA),ubiquitin的PCR扩增曲线的CT值最为恒定,尤其是在不同花器官中的CT值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在牡丹的根、茎、叶片、花、雄蕊和心皮组织中均恒定表达,特别是花器官中的表达量几乎完全一致。以ubiquitin作为内参基因探讨控制花器官发育的基因PsAG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sAG的表达模式与其作用位点相吻合,ubiquitin更适宜作为牡丹花器官研究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1.
 以6 年生‘藤稔’葡萄(Vitis vinifera L.‘Fujiminori’)为试材,在枝条不同节位进行短截 处理,对9 个花发育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休眠后期虽然VvAP1、VvAP2、VvAP3、 VvAG、VvFUL、VvSOC1、VvLFY 和VvFLC 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较低,但冬芽仍可进行花芽分化;短截 处理可以促进花发育,增加各节位芽中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同一枝蔓上的中部芽比上部芽和下部芽发育 好,基因相对表达量高,花芽生长发育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LA杂交系百合(Lilium longiflorum × Asiatic hybrids)花香释放代谢途径的生物化学规律和遗传特征。对比LA系百合、麝香百合(Longiflorum hybrids)、亚洲百合(Asiatic hybrids)、OT系百合(Oriential hybrids × Trumpet hybrids)4个杂交系的5个品种挥发物释放差异;利用同源克隆从LA百合中克隆得到3个甲羟戊酸合成途径(MVA)中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5个百合品种花香成分释放存在显著差异,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规律与香气程度基本一致。LA百合‘爱神’在初开期花香释放达到顶峰,随后逐渐降低;花瓣的香味释放量最大。不同杂交系百合MVA途径合成酶基因(HMGR、MVD、FPS、TPS)的表达模式不同,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影响最终产物的生成。在LA百合‘爱神’中克隆得到LlaTPS,在开花进程中,LlaTPS表达趋势与萜烯类化合物释放规律相似,表明其是控制萜烯类化合物挥发量的关键基因。LlaTPS cDNA全长1 799 bp,具开放阅读框1 764 bp,共编码587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LlaTPS与同属百合‘Siberia’亲缘关系最近,属于TPSb亚家族。克隆得到合成倍半萜前提物质FPP的关键基因--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LlaFPPS,cDNA全长1 072 bp,开放阅读框1 056 bp,共编码351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与单子叶植物FPPS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克隆得到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MVD)基因LlaMVD(KX034060),cDNA全长1 439 bp,开放阅读框1 275 bp,共编码424个氨基酸;百合MVD与油棕(Elaeis guineensis)、短花药野生稻(Oryza brachyantha)等单子叶植物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为了探明不同发育时期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花芽的冷敏感性差异,【方法】以发生在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的极端低温作为低温处理的条件,研究了低温对‘妃子笑’与‘糯米糍’2个品种的"白点"(一级侧花序原基)和初生花序(花序轴伸长的一级侧花序,长1~2 cm)2种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相对电导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花芽表面茸毛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低温使花芽的H2O2含量升高,相对电导率增大,无论是低温期间还是温度回升后,‘妃子笑’"白点"的相对电导率低而且变化幅度小。受冷害的初生花序的茸毛较杂乱,表面有裂痕和碎片,但‘糯米糍’的裂痕和碎片相对较多。受冷害的"白点"茸毛排列较初生花序有序,表面也有裂痕,但‘糯米糍’的"白点"表面裂痕较多。而未受冷害的花芽茸毛致密而有条理,没有裂痕。2个品种受害细胞的细胞壁变得模糊,液泡膜出现破损,细胞质渗漏到液泡中,而没有受害的初生花序或"白点"上的细胞壁、液泡膜清晰。【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花序比"白点"对低温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运用同源基因克隆法从‘上海青’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 ommunis ‘Shanghai Qing’)和‘四九’菜薹(var. parachinensis‘Sijiu’)叶片中分离到FLC的同源基因BcFLC的编码序列、启动子以及内含子1序列;序列比对发现,二者编码的核苷酸序列几乎完全一致,而且启动子及内含子1序列也无实质性差异;对‘上海青’进行人工低温春化处理,BcFLC1基因在‘上海青’茎尖的表达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低温处理20 d时BcFLC1基因的表达已经非常弱,低温处理30 d时,表达已检测不到,花芽分化石蜡切片也表明,低温处理20 d,茎尖已开始向生殖状态过渡。BcFLC2基因在‘四九’菜薹未现蕾之前的叶片中有强表达,而现蕾之后叶片中则检测不到。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Calamondin (× Citrofortunella mitis J. Ingram & H. E. Moore) is known for its ability to develop floral organs to flower in the adult phase during the four season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olecular events during floral differentiation from axillary buds, we constructed a cDNA library from floral differentiating axillary buds of adult phase calamondin. Ninety-six cDNA clon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is library and sequenced. Ninety-six nonredundant ESTs were identified. Two clones encoded S-adenosylmethione decarboxylase, a key enzymes in polyamine biosynthesis. CmSAMDC 1 (Citrofortunella mitis s-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 1) contained an 1083 bp ORF that encoded a putative SAMDC precursor of 361 amino acids. Northern blo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mSAMDC 1 was expressed in axillary buds prior to fl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 axillary buds immediately after floral differentiation, in immature flower (5 mm), in fully developed flowers (120 mm long), in floral parts (petals, pistils, and stamens) of trees in the adult phase of development, but not in leaves or axillary buds of juvenile phase nucellar seedlings or leaf tissue from trees in adult phase of developm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vealed expression of the CmSAMDC 1 gene in the floral apex of axillary buds after differentiation, and in the phloem of axillary buds and petiol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AMDC could play a role in actively differentiating and developing reproductive and vegetative organs.  相似文献   

17.
 以‘翠冠’梨(Pyrus pyrifolia Nakai)花芽为试材,连续两年研究了其在休眠过程中的碳水 化合物含量变化及编码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α–葡聚糖磷酸化酶等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模式。两年的结果显示,随着‘翠冠’梨花芽休眠的加深,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11 月15 日降到最低。 此后,在内休眠及其解除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花芽中淀粉含量随着休眠的加深逐渐下降, 最低含量出现的时间在年度间有所不同。随着休眠开始解除,淀粉含量逐渐增加,在完全解除前达到最 大值,其后则逐渐下降。‘翠冠’梨花芽的PpAMY、PpBAM1、PpBAM2 和PpPHS 在内休眠阶段均出现一 个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直到内休眠完全解除前。之后,除PpBAM2 外,其余3 个基因再次上调表达。 ‘翠冠’梨花芽休眠期间,淀粉含量的变化与PpAMY、PpBAM1、PpBAM2 和PpPHS 的表达变化之间存 在联系,由此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翠冠’梨花芽休眠期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