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番茄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遗传育种中的几种方法,并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番茄的遗传育种研究既番茄遗传图谱、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系指纹图谱构建及品种纯度鉴定、基因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中的一些应用.并对分子标记在番茄育种上的选一步应用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ISSR标记在芋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SR是在SS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兼具SSR、RAPD、RFLP、AFLP等分子标记的优点。对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芋的遗传多样性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种质资源鉴定和指纹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分子标记技术在兰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蹇黎 《北方园艺》2007,(4):83-85
分子标记技术在兰花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和物种亲缘关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种(系)指纹图谱构建及杂种纯度鉴定等研究领域可广泛应用.综述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等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以及在兰花育种研究应用中的情况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诞生了直接从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为果树新品种的定向选育、加速育种进程和提高选育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分子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果树的分子遗传图谱和指纹图谱的构建、品种鉴别、系谱分析和分类、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核果类果树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是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是基因定位与克隆乃至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近20a来,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饱和核果类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利用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外已经公布十几张核果类的遗传连锁图谱,但这些图谱均有不同的缺陷。因此,我们就核果类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进展、性状的QTL定位及比较图谱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核果类遗传连锁图谱研究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是我国食用菌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种,同时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的热度与日俱增,尤其随着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黑木耳研究中。该研究概括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特点及应用,综述了近年来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ITS、SSR、ISSR、SRAP)在黑木耳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黑木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蔬菜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RAPD、RFLP及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这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在蔬菜分类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品种纯度鉴定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菜薹杂交种ISSR和SRAP的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1份菜薹杂交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ISSR引物和3对SRAP引物可扩增出供试材料双亲的互补特征带,将双亲及杂种F1区分开;另有2个ISSR引物也可有效鉴别双亲及杂种F1。从而建立了由ISSR和SRAP两种标记技术组成的鉴定该杂交组合的分子指纹图谱,并转化为数字指纹图谱,为菜薹种子纯度的鉴定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为菜薹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油菜的产量,各国都致力于油菜的育种工作。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广泛地应用油菜育种。本文从遗传和物理图谱构建、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数量性状位点的遗传分析、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DNA 分子标记类型及其在葡萄分类研究、品种鉴定、系谱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标记等方面的应用,并指出了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葡萄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大白菜永久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大白菜高抗TuMV白心株系91-112和高感TuMV桔红心株系T12-19为亲本建立的小孢子培养DH系作为图谱构建群体, 构建了包含10 个连锁群、406 个标记位点的分子连锁图谱, 图谱总长度826.3 cM, 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2.0 cM, 连锁群数目和染色体数相等。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7~111个之间, 连锁群的长度在26.4~156.1 cM的范围内, 平均图距在1.0~3.8 cM之间。该连锁图谱包括246个AFLP标记、135个RAPD标记、11个SSR标记和12个同工酶标记、1个SCA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12.
AFLP标记是一种新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对AFLP标记的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做了简要介绍,从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特定性状的连锁标记、品种纯度鉴定与QTL分析等方面概述了AFLP标记在大白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花椰菜异源多倍体的形态、细胞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及分子标记的方法对大白菜与花椰菜的异源四倍体和异源三倍体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异源多倍体在植株叶片、花器官和气孔等性状上较其二倍体双亲均表现出巨大性,而气孔密度和结实率则降低,其中异源四倍体比异源三倍体表现更明显。SRAP 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异源多倍体中包含了双亲的遗传信息,是双亲间真杂种。细胞学观察显示,异源四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 = 4x = 38,异源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 = 3x = 29。异源多倍体的获得及鉴定为进一步创制大白菜新种质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以橘红色花菜薹突变体11A-47 与黄色花菜薹联记特选34 号甜菜心杂交获得的F1,F2
BC1、BC1′ 群体为试材。将6 个世代的种子经4 ℃低温春化处理15 d 后调查子叶颜色,研究菜薹橘红色花
的遗传规律;同时,采用与大白菜橘红心球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控制菜薹橘红色花的基因进行分
析,鉴定菜薹橘红色花与大白菜橘红心球色基因or 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橘红色花菜薹11A-47 与黄色
花菜薹杂交F2 群体中,橘红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分离比例符合1∶3,χ2=1.938 9 < χ2
0.05=3.841;BC1′ 群体
中,橘红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分离比例符合1∶1,χ2=1.369 7 < χ20.05=3.841。说明菜薹的橘红色花为质量
性状,由1 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控制菜薹橘红色花的基因与控制大白菜橘红心球色
的基因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采用M13通用接头连接锚定引物,建立了适合于菜薹的荧光微卫星锚定片段长度多态性(MFLP)技术;在此基础上,从360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中筛选出9对适宜的引物组合,对收集的32份菜薹种质进行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引物组合的扩增产物在32份菜薹种质中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在10 ~ 31之间,平均为17.7个;多态性信息量在0.61 ~ 0.98之间,平均0.81。利用获得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的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32份菜薹种质间的相似系数在0.277 ~ 0.836之间,平均0.624;基于多态性数据,运用除权配对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将这些菜薹种质材料分为2个组群和4个亚群。这些结果显示荧光MFLP标记技术能有效地发现供试菜薹种质材料的DNA多态性,表明该技术在菜薹遗传特性分析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菜薹(菜心)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东省菜薹(菜心)育种主要采用系统选育法、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抗性及品质育种,各种育种方法均得到了一些目标性状的品种,但运用远缘杂交、单倍体培养、基因工程创新菜薹资源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与大白菜橘红心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系群体和BSA法对与大白菜橘红心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研究, 筛选到与橘红心球色基因or连锁的RAPD标记S1338656和AFLP标记P67M54172 , 其遗传距离分别为8 cM和13 cM, 并将其成功转化成SCAR标记SCOR204和SCOR127。对标记的通用性在110个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育种材料中进行了验证, 与田间鉴定结果的吻合率分别为90%和89.1%。SCAR标记的获得为大白菜橘红心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白菜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选育出一批优、特、异育种材料,进一步完善了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初步应用于育种实践,实现了杂交种全程机械化制种,培育出一批满足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大白菜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过去5年大白菜应用基础和育种技术研究、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分析了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100个大白菜品种的高代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芽春化和绿体春化两种春化方式对大白菜现蕾时间、开花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芽春化处理的100个大白菜品种的平均现蕾时间、开花时间比绿体春化处理分别提前了15.0d和11.5d。其中春泉大种芽春化不能使其现蕾和开花,而绿体春化则可以使其现蕾,这可能是因为参与两种春化方式调控的分子机制不同。不同冬性的大白菜品种在两种春化处理方式下,其现蕾时间、开花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两种春化方式对大白菜不同品种的影响具有通用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大白菜耐热性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352个标记位点的大白菜AFLP和RAPD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对控制大白菜耐热性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进行定位和遗传效应研究。用苗期热害指数进行耐热性表型鉴定,共检测到5个耐热性Q几位点,分布于3个连锁群上。ht-1、ht-3和ht-5表现为增效加性效应,ht-2和舡4表现为减效加性效应。ht一2对大白菜耐热性的遗传贡献率最大,其次是ht-5。发现了与5个 I8紧密连锁的侧连分子标记,它们与Q几间的距离为0.1 2.4 cM。这为大白菜耐热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