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明2个疏穗处理对新疆玛纳斯产区‘赤霞珠’葡萄果实异戊二烯代谢产生的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广东地"和"园艺场"2个葡萄园为试验地,在果实发育早期(花后26 d)进行1穗/新梢(CT1)和2穗/新梢(CT2)疏穗处理,应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萜烯和C13-降异戊二烯物质的变化。【结果】2种疏穗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因试验地块而异,且疏穗处理不会改变果实中香气物质的种类,但影响其含量;与CT2相比,CT1处理提高了果实中大部分异戊二烯来源的香气组分的含量,增加最明显的是游离态E-β-大马士酮及结合态α-萜品醇,且CT1处理对香气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在广东地表现更加明显,笔者认为这与广东地土壤相对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矿质元素有关。【结论】1穗/新梢的疏穗可以提高果实中潜在花果香气味组分的含量,改善葡萄酒果香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葡萄与葡萄酒中的香气物质,是指具有芳香气味的,在较低温度下能够挥发的物质的总称。葡萄果实中的香气主要存在于葡萄果皮中,葡萄酒的品种香气直接源于葡萄果实,赋予葡萄酒个性。葡萄果实的香气种类很多,以具有挥发性的游离态和不具挥发性的结合态(可变成游离态)芳香物质两种形态存在,只有游离态的芳香物质才具有气味,也就是同时能引起味觉和嗅觉的挥发性物质。这些香气物质可根据其代谢路径分为萜烯类(terpenoids)、C13-降异戊  相似文献   

3.
葡萄果实中绿叶气味组分(GLVs)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叶气味组分(GLVs)是葡萄果实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能为白葡萄酒带来"清新"的香气,也是红葡萄酒中果香气味组分乙酸己酯的直接前体物,其组成与含量对葡萄及葡萄酒香气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综述了葡萄果实中主要绿叶气味组分(GLVs)的种类、香气特点、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生物合成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调控机制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葡萄香气物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气是衡量葡萄和葡萄酒品质的重要指标。葡萄果实及葡萄酒香气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烯类化合物、降异戊二烯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挥发性脂肪族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含量、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平衡,对葡萄及葡萄酒的香气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综述了几种常见香气物质在葡萄及葡萄酒中的特点和含量,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综述了各种因素(品种、栽培技术、环境条件等)对葡萄果实的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认为干燥的砂质土壤,适当的曝光,冷凉的气候,生长势弱的砧木等更有利于香气物质的形成,同时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和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迪庆德钦、山东烟台莱山和河北怀来沙城3个产地成熟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研究比较了3个产地葡萄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产地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中共分离鉴定出3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物质12种,醇类物质5种,酮类物质4种,芳香族类物质7种,萜烯类物质6种,酯类物质4种;3个产地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中挥发性香气的物质组成基本一致,香气物质的含量各具特点;云南迪庆德钦产地C6醛类物质含量较低,醇类物质和芳香族类物质含量较高;河北怀来沙城产地含有较多的萜烯类物质,香气物质总量为3个产地最高;山东烟台莱山产地在特殊气味物质的种类与含量上区别于其它2个产地。  相似文献   

6.
葡萄香气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气是评价葡萄及其加工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构成了葡萄的特征风味。通过了解葡萄果实的香气组成,可以鉴别出葡萄的成熟度及其品种特性,从而为提高葡萄的风味及葡萄的遗传育种工作服务。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成分有酯、醇、醛、酮、萜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在葡萄果实中的含量以及它们的性质都对葡萄的香气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成分及存在形式,综述了葡萄果实中多种香气的合成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果袋对‘阳光玫瑰’葡萄香气组分及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葡萄生产栽培选择适宜的果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套普通单层白纸袋、透明微孔塑料袋、双层外黄内黑纸袋和单层绿纸袋4种不同果袋,以普通单层白纸袋为对照(以下简称白袋、透明袋、黑袋和绿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脱氧木酮糖磷酸合酶基因(DXS3)、香叶基二磷酸合酶基因(GPPS)、里那醇合成酶基因(LIS)的表达变化,利用GC-MS技术测定葡萄香气组分。【结果】与对照相比,套透明袋果实较大,可滴定酸含量偏低,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糖酸比高,差异显著;套黑纸袋和绿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套透明袋果实中单萜类物质特征香气里那醇含量丰富,香叶醇、橙花醇、萜品醇等辅助类香气含量也很高,玫瑰香气浓郁;而套黑袋果实则特征香气含量最少;套绿袋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少。套透明袋果实DXS3、GPPS和LIS基因表达量上调,促进单萜物质生成,单萜物质含量丰富,而套黑袋抑制了基因表达,推迟了基因表达高峰,影响单萜物质生成。套绿袋果实和对照相比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套不同的果袋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香气组分及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葡萄品质评估的两大方面包括果实的外观和食用的风味。外观品质主要包括穗形和果粒的大小、形状、色泽等;风味品质主要受糖酸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及其构成的影响。香气物质属于次生代谢产物,无论是鲜食葡萄还是酿酒葡萄,香气都是其重要的特征。葡萄的芳香物质是果实成熟过程中形成、积累的各种挥发性成分的组合,它们以一定比例混合,构成不同品种特有的香味。为此特设计和开展如下试验,以期筛选主要芳香类物质,研究该类物质在杂交群体里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9.
以‘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在幼果期(盛花后2周)喷施0.01、0.10 mmol/L茉莉酸甲酯(MeJA)和清水,于成熟期测定果实品质指标。结果表明,相比对照,MeJA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升高,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果实口感更佳。MeJA处理的果实主要香气物质(C6化合物、萜烯类物质)总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果品风味增强;相比于0.01 mmol/L MeJA处理,0.10 mmol/L MeJA处理的葡萄果实C6化合物总量降低,萜烯类物质总量升高,果品玫瑰香味更加浓郁。综上,于葡萄幼果期喷施0.10mmol/L MeJA,可显著提升果实口感及风味,从而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叶面喷施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混合液对酿酒葡萄‘赤霞珠’和‘霞多丽’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和主要香气物质的影响。【方法】分别用6种微量元素和15种稀土元素的混合液喷施叶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分析果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香气物质的变化。【结果】2个葡萄品种果实对微量元素吸收相似,其中钼(Mo)增加最为明显,铜(Cu)只有在较高浓度及喷施多次时才有显著增加,其余微量元素含量没有明显改变,而稀土元素则在所有处理中均呈现累积效应。喷施微量元素显著降低了花后11周‘赤霞珠’果实中(E)-2-己烯醇、(Z)-3-己烯-1-醇和正己醇的含量,提高了采收期果实中(E)-2-己烯醛和己醛的含量;‘霞多丽’品种不同的是,前3种C6醇在其未成熟果实中显著增加,而在采收期以上5种C6化合物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喷施稀土元素后,2个品种的花后11周果实中(E)-2-己烯醛含量均显著降低,在成熟采收期除己醛含量显著增加之外,其他4种C6化合物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喷施矿质元素对2个品种果实中萜烯类物质和β-大马士酮含量都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矿质元素主要影响葡萄果实中具有生青味的C6类香气物质的积累,对具有花果香气的萜烯类和C13降异戊二烯类香气物质的合成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葡萄与葡萄酒单萜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单萜化合物是葡萄与葡萄酒中一类典型香气成分,以游离态和结合态形式存在。重点阐述了葡萄果实单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单萜合成酶的研究进展,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的单萜化合物及其影响因素,糖苷结合态单萜化合物的结构、含量及其分析方法,并对单萜化合物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架式栽培的玫瑰香葡萄成熟期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7年生棚架和篱架栽培模式下的玫瑰香葡萄为试材,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了挥发性物质成分相对含量在成熟期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采收期推迟, 两种栽培模式下葡萄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均明显增加, 酮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 萜类物质总的相对含量也有下降趋势; 不同形态萜类物质相对含量比例因采收时间不同而有差异, 前期结合态比例明显高于游离态, 后期两者比例相当。篱架葡萄成熟后期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棚架, 而酮醛类物质和萜类物质相对含量低于棚架。桉叶油素主要以结合态存在, β - 月桂烯则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两种物质在棚架葡萄上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篱架。  相似文献   

13.
葡萄果实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合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楠  刘斌  潘秋红 《园艺学报》2015,42(9):1673-1679
降异戊二烯类物质是构成葡萄果实香气的重要组分,其极低的感官阈值和怡人的花果香味,对葡萄及葡萄酒香气品质具有重要的贡献。综述了葡萄果实中主要降异戊二烯类物质的种类、香气特点、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关键酶的调节及相关转录因子、栽培措施的影响等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索1-MCP处理对冷藏后常温条件下‘南果梨’香气变化的影响,【方法】在最佳食用期对不同处理果实的香气进行GC-MS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MCP处理对‘南果梨’香气成分的种类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处理果实中检测到的香气成分较CK果实减少了5种,而且受到抑制的香气成分均为酯类物质;1-MCP处理果实香气物质的总生成量明显减少,仅为CK果实的42.05%;CK果实检出的香气物质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为68.11%,萜类为16.15%,醛类为9.01%,醇类为0.92%,1-MCP处理果实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低了4.39%,萜类降低了7.99%,醛类升高了4.34%,醇类升高了0.05%。【结论】1-MCP处理抑制了‘南果梨’冷藏后货架期果实香气的生成,致使果实香气变淡。  相似文献   

15.
早中熟鲜食葡萄5个品种及其亲本果实单萜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中熟鲜食葡萄品种‘瑞都香玉’、‘瑞都红玫’、‘瑞都早红’、‘瑞都红玉’、‘瑞都脆霞’及其亲本‘京秀’和‘香妃’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辅助自动质谱图解卷积和鉴定系统(AMDIS),测定果实游离态单萜化合物的含量,共检测到29种单萜类化合物,不同品种含量差异较大,父本‘香妃’中的含量高达2 153.63μg·L~(-1),约为母本‘京秀’的150倍,‘瑞都香玉’的含量高于1 000μg·L~(-1),‘瑞都红玉’、‘瑞都红玫’和‘瑞都早红’较为接近,‘瑞都脆霞’低于50μg·L~(-1)。‘香妃’和‘瑞都香玉’中单萜物质的香气值(OAVs)最大,而在‘瑞都脆霞’和‘京秀’中,所有单萜化合物的香气值都低于嗅觉阈值(OAVs1),这与多年对各个品种的感官分析结果基本相符。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前两种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79%,第一主成分代表变量有:(E,Z)–别罗勒烯和(Z)–别罗勒烯、里那醇、(E)–β–罗勒烯和(Z)–β–罗勒烯、柠檬烯、异松油烯、cis–氧化玫瑰和trans–氧化玫瑰、β–月桂烯;第二主成分代表变量有:香叶醇、香叶醛、γ–香叶醇、橙花醛、trans–呋喃型氧化里那醇。香气特征主要表现为花香和果香,花香的主要贡献者是里那醇、柠檬烯、cis–氧化玫瑰和trans–氧化玫瑰,果香的主要贡献者是里那醇、柠檬烯和香叶醇。  相似文献   

16.
以5个新疆主栽杏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果皮和果肉为试验材料,使用GC–MS法检测分析其香气物质,共检测到154种香气物质,其中58种含量较为丰富。成熟期对果实香气物质的组成与含量有显著影响。随果实发育,芳樟醇、α–萜品醇、香叶醇、β–月桂烯、罗勒烯、2–己烯醇、苯乙醛和己醛的含量均迅速下降,而β–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γ–癸内酯、δ–癸内酯和γ–十二内酯的含量迅速增加。果实发育前期以积累醇类、醛类、萜类和萜烯类为主,果实成熟过程中以积累酮类和内酯为主。果皮中萜类、萜烯类、醇、醛和内酯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中,而酮类物质的含量却显著低于果肉中。基于风味阈值法,共鉴别出新疆杏果实特征香气成分22种,其中芳樟醇、γ–癸内酯、δ–十二内酯、β–大马酮、顺,反–2,6–壬烯醛、苯乙醛、己醛、α–萜品醇、乙酸己酯、香叶醇和β–月桂烯等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Young coconut (Cocos nucifera L.) fruit collected 6–8 months after anthesis (MAA) contain a high volume of water [20% (w/w)] and can provide a refreshing drink.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s aroma components, and physico-chemical changes in the liquid endosperm of young ‘Nam Hom’ coconut at two stages of maturity: the one-layer stage (6 MAA) and the two-layer stage (7.0–7.5 MAA) of the flesh. The liquid endosperm of coconut fruit becomes sweeter and more turbid late during maturation. Lauric acid (C12:0) and myristic acid (C14:0) were the main free fatty acids in the liquid endosperm of coconut. Short-chain fatty acid (C10–C12)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slightly, and longer-chain fatty acid (C14–C18) concentrations declined when fruit matured from the one- to the two-layer stage of flesh. Solvent extractions showed a 1.4-fold increase in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of VOCs in the liquid endosperm during fruit development. This was related to a major increase in squalene and sterols, to 21.7% (w/w) of the total VOC and non-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where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erpenes and esters remained stable. Although a series of alkanes existed in the liquid endosperm of coconut, the main aroma components were 2-methyl-1-butyl acetate and terpenes such as D-limonene, α-pinene, and 3-carene. We conclude that, when coconut fruit developed from the one- to the two-layered flesh stage, the liquid endosperm not only became sweeter and contain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aroma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components, but also became oily and less translucent.  相似文献   

18.
以’安梨’盛花期完整花序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对挥发性成分测定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样品量为3 g,平衡时间与萃取时间均为40 min,萃取温度50 t为最佳测定条件。利用自动质谱解卷积鉴定系统(AMDIS)、NIST11谱库检索系统进行鉴定,在'安梨'花序中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烷类(26种)、酯类(9种)、醇类(8种)、醛类(6种)、醚类(2种)、萜类(2种)、酮类(2种)、烯类(2种)、芳香类(1种)、酚类(1种)、醞类(1种)、杂环类(1种)以3-辛醇作为内标物对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苯醞(8.6μg/kg)、十五烷(5.51μg/kg)、二十一饶(4.42μg/kg)、苯乙醇(4.12μg/kg)、香叶基芳樟醇(2.79 pg/kg)、对苯二酚(2.58 pg/kg)、正十六烷(2.34μgkg)、苯甲醛(1.76μg/kg)等,在’安梨'花序挥发性成分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安梨'花序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由香气品质可知,除烷桂外其他挥发物多具有香气特征,主要表现为花香型、果香型〈青香型、果仁香型、橘香型、苦感型、辛香型和少数其他香型。其中,中级香气品质的挥发物18种,高级香气品质6种。同时,香气系列分布情况也表明,辛香型和花香型是'安梨'花序的主要香气特征,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果仁香型,与实际嗅感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检测了多花刺槐(Robinia neo-mexicana var.luxurians),粘枝刺槐(R.viscosa),‘紫艳青山’、‘多彩青山’、L2F和L68F刺槐(R.pseudoacacia)鲜花芳香成分。结果表明:(1)6种刺槐鲜花共检测出53种芳香成分,主要有萜烯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芳香烃类、烷烃类;在6种刺槐鲜花所释放的芳香成分中均含有萜烯类、醇类、酯类,且相对含量均为:萜烯类醇类酯类,萜烯类是最主要的芳香成分。(2)开红花的多花刺槐和粘枝刺槐鲜花芳香成分相对含量最多的萜烯类、醇类分别是(E)–4,8–二甲基–1,3,7–壬三烯、1–辛烯–3–醇,其余4种开白花的刺槐鲜花芳香成分相对含量最多的萜烯类、醇类分别是β–罗勒烯、芳樟醇。(3)根据芳香成分相对含量及种类的多少,将多花刺槐和‘多彩青山’刺槐的鲜花定为淡香型,粘枝刺槐,‘紫艳青山’、L2F和L68F刺槐定为浓香型。  相似文献   

20.
山东蓬莱、平度及东营‘玫瑰香’葡萄香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山东省内陆及沿海地区气候条件对‘玫瑰香’葡萄香气的影响,为生态区划提供依据。以蓬莱、平度市大泽山镇及东营市六户镇3个地区的‘玫瑰香’葡萄为试材,测定3个地区果实成熟期葡萄香气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与三地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度的‘玫瑰香’葡萄香气总量及种类显著高于其他两地,蓬莱‘玫瑰香’葡萄异戊二烯途径香气含量更高;东营的‘玫瑰香’葡萄C6酯类和里那醇含量均低于其他两地,但青草味香气主要贡献者己醛却显著比蓬莱和平度高出13.00%和19.61%。各产地‘玫瑰香’葡萄主要香气成分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较大的昼夜温差促进了脂肪族类香气的合成,果实转色到成熟时期充足的光照利于萜烯类香气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