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炳臣  王茜  王跃进  张朝红 《园艺学报》2016,43(12):2293-2303
在植物赤霉素合成代谢中,GA3ox可将几种非活性赤霉素转化为具生理活性的赤霉素。以葡萄有核品种‘黑比诺’和无核品种‘无核白’为材料,克隆葡萄的VvGA3ox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基因结构、进行染色体定位和系统发育树构建,检测其组织器官表达特性和在胚珠(幼种子)发育过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葡萄基因组VvGA3ox家族有3个成员,cDNA长度分别为1 313、1 225和1 480 bp,都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结构。组织器官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VvGA3ox1在胚珠中的表达很低,在根中高表达;VvGA3ox2VvGA3ox3在花和胚珠中的表达较高。在受精后胚珠(幼种子)发育过程中,VvGA3ox家族基因的表达趋势存在差异,其中VvGA3ox1在‘黑比诺’与‘无核白’中均是在盛花后30 d时上调之后下降;VvGA3ox2在‘黑比诺’中20 ~ 30 d极速上调之后下降,相应地‘无核白’中是先缓慢下降之后上升;VvGA3ox3在‘黑比诺’中逐渐下降,对应地‘无核白’中是在10 ~ 15 d先上升后在20 ~ 45 d呈下降趋势并逐渐与‘黑比诺’中的表达持平。VvGA3ox在有核和无核葡萄品种中表现较大差异表达,与葡萄无核性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苹果赤霉素氧化酶基因GA2ox、GA3oxGA20ox的结构、化学性质、染色体分布、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组织特异性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苹果花芽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从苹果基因组里鉴定出41个赤霉素氧化酶基因,其中GA2ox类20个,GA3ox类14个,GA20ox类7个,除4号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均有分布;其蛋白质分子量在13.15 ~ 60.17 kD之间,等电点预测值在5.50 ~ 9.81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将这41个赤霉素氧化酶基因分为5个亚家族;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这41个赤霉素氧化酶基因的外显子数1 ~ 5不等,且保守基序Motif 1、5、6、7、10为大部分基因所共有;根据苹果表达量数据库组织特异性分析发现这3类基因在不同品种、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量不同,其中在花和果实中表达量相对较高。通过‘长富2号’花芽诱导过程的转录组数据,挑选出8个基因(MdGA2ox4MdGA2ox6MdGA2ox9MdGA2ox12MdGA3ox5MdGA3ox12MdGA20ox1MdGA20ox5)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发现,GA3处理后,花后不同时期GA20ox类氧化酶基因表达量均下调,GA2ox类氧化酶基因表达量均上调,GA3ox类氧化酶基因表达量则出现相对波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短截、拉枝、刻芽对苹果枝条不同部位芽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修剪反应的生理基础,以‘富士’苹果(Malus × domestica Borkh.)3年生幼树为试材,在萌芽期研究不同修剪方式(短截、拉枝、刻芽、环刻)对1年生枝条不同部位芽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处理对照幼苗下部芽中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高于上部芽,玉米素核苷(ZR)和赤霉素(GA3)含量明显低于上部芽。与对照相比,短截处理降低了枝条中部和下部芽中IAA和ABA的含量,相反,拉枝处理显著增加了枝条中部和下部芽中IAA和ABA的含量。另外,短截处理虽然提高了枝条中部和下部芽中GA3和ZR含量,但未能改变枝条中部和下部芽中自身存在的含量分布梯度,而拉枝完全改变了枝条不同部位芽中自身存在的含量分布梯度。刻芽和环刻后芽体组织中GA3、ZR、IAA等生长促进激素含量明显提高,而生长抑制激素ABA含量下降,刻芽打破了芽体中原有激素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于春秋两季种植大白菜与芜菁自交系杂交产生的F2群体,筛选与控制芜菁(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rapifera Matzg)肉质根直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控制肉质根直径的QTL数量、效应及其在图谱中的位置。试验结果表明:F2群体的肉质根直径大小偏向于芜菁,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该性状为数量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在春季F2群体中共检测到4个QTLs,分别位于A09、A07、A02和A03连锁群。在秋季群体中采用BSA法筛选到23个与控制肉质根直径基因连锁的标记,构建出A09连锁群片段,在其内检测到1个QTL位点(flesh root size 1),LOD 值为8.19,贡献率为36.07%。该遗传位点在春秋两季群体中检测稳定,是一个新的主效QTL,可在今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及基因克隆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梨果实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李秀根  薛华柏  王龙  李疆 《园艺学报》2016,43(12):2431-2441
以‘红茄梨’(Pyrus communis L.‘Red Clapp Favorite’)和‘晚秀梨’(P. pyrifolia Nakai‘Mansoo’)杂交F1代中已结果的81株单株为试材,利用81株单株的SSR分型数据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187个SSR标记,分布在18个连锁群上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964.82 cM,标记平均间距5.16 cM,与之前利用该群体165株单株为材料构建的双亲整合图谱比较,86.59%的标记在连锁群中的排列顺序一致。利用MapQTL5.0软件,对果实表型性状进行QTL定位和分析,最终检测到与果实单果质量、纵径和横径连锁的4个QTL位点,都位于LG11,离最近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为1.00 ~ 2.00 cM。进一步对检测出的果实大小QTL位点距离最近的标记基因型与表型比对分析,发现其符合度在72.5% ~ 82.5%。  相似文献   

6.
成熟黄瓜果皮红色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成熟瓜红色果皮自交系‘NCG127’(P1)和成熟瓜黄色果皮自交系‘9930’(P2)为试验材料构建F2遗传群体,对成熟瓜红色果皮R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成熟瓜红色果皮性状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红色对黄色为显性。以256株F2分离群体为试材,应用群体分离分析(BSA)法筛选得到与R基因连锁的20个多态性SSR标记,构建了R基因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将R基因定位到黄瓜4号染色体上,物理距离为213.4 kb的区段内,两侧翼标记为UW019319和UW019203,与R遗传距离分别为0.8 cM和0.7 cM。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区段存在30个预测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
以叶缘裂刻和叶缘锯齿的2种芥菜为试材,构建F_2和BC_1分离群体,对群体单株的裂刻性状进行调查,并对相关基因进行qRT-PCR分析,以期明确叶用芥菜叶缘裂刻性状的遗传规律,为芥菜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芥菜叶缘裂刻性状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BjLB(Leaf-lobe in Brassica juncea);qRT-PCR分析结果表明,KNAT1基因在叶缘裂刻芥菜中的表达量高于叶缘锯齿芥菜的表达量,与预期结果一致,其它基因在2个亲本中表达差异不明显,推测KNAT1基因有可能是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大白菜自交系‘A03’种子,根据M1代植株发芽率、成活率、育性及M2代成活率,筛选出适宜的EMS诱变浓度为0.4%。采取EMS种子诱变1次、EMS种子诱变2次及EMS花蕾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的方法构建了含有4 253个家系及相应自交M2代种子的大白菜突变体库。在该突变体库M2群体中分别对苗期6 404株幼苗及莲座期7 756个单株的叶片性状进行了形态学调查,总的表型变异频率高达37.62%和26.33%。  相似文献   

9.
 以油桃(Prunus persicavar.necturina)‘中油5号’及其自交后代为试材,利用花柱S-RNase基因和花粉SF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确定了‘中油5号’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型为S1S2(m)。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中油5号’桃S1-RNase和S2(m)-RNase与多个其他李属S-RNase基因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间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SFB1和SFB2基因与多个其他李属SFB基因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间也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进一步对‘中油5号’自交后代个体的S基因型进行检测,发现后代群体中存在3种S基因型,分别为S1S1、S1S2(m)和S2(m)S2(m),且分离比为8︰13︰7,与预期的比例1︰2︰1差异不显著(χ2 = 0.214 < χ20.05,2 = 5.991),说明S-RNase基因和SFB基因都遵循两因素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进行连锁分离。此外,基因型为S1S1和S2(m)S2(m)的纯合体的存在,表明桃花粉SFB1和SFB2基因均不能被自身花柱S-RNase所识别,这是由于SFB1和SFB2基因翻译提前终止所造成的,从而使‘中油5号’表现出自交亲和性。  相似文献   

10.
黄瓜种子大小遗传分析与QTL 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子大小差异显著的黄瓜野生变种‘PI183967’(Cucumis sativus var. hardwickii)和栽培 品种‘新泰密刺’选系‘931’为亲本,通过6 世代混合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种子长度和宽度的遗传规律, 并利用包含160 个株系的F9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SSR 分子遗传图谱,完成种子长度、宽度及百粒质 量的QTL 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1)种子长度与宽度在正、反交6 世代群体中均符合C–0 遗传模型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且以多基因加性效应为主。(2)构建的永久SSR 遗传图谱,包 含149 个SSR 标记,9 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389.2 cM,平均标记间距为2.61 cM。(3)2012 年春季 与2013 年春季共检测到14 个与种子长度、宽度和百粒质量相关的QTL,分布在Chr.2、Chr.3、Chr.4、 Chr.5、Chr.6 染色体上,LOD 值介于2.59 ~ 9.39 之间,可解释7.4% ~ 28.3%的表型变异率,贡献率 ≥ 10.0% 的QTL 位点6 个,占QTL 总数的42.9 %,可在两年中重复检测出的QTL 位点3 个,占QTL 总数的21.5%。  相似文献   

11.
邓杰  王辉  程锋  武剑  王晓武 《中国蔬菜》2012,1(10):14-25
利用2套白菜类作物双单倍体(DH)群体与分别包含230、14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长、叶宽、叶片形态指数(叶宽/叶长)3个叶片形态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DH群体中,在6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9个QTLs位点,其中6个QTLs与叶长相关,2个QTLs与叶片形态指数相关,1个QTL与叶宽相关。这些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01、A03、A05、A06、A09和A10上。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介于7.1%~28.1%之间。其中,叶长与叶片形态指数的QTLs在两个群体中定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相近的位置。通过亲本重测序数据对Z16_SZQ F1 DH群体进行标记加密,最终将叶片形态指数QTL定位于标记BrID111431位点处,对该位点白菜注释基因分析发现在距BrID111431标记54 Kb处存在可能的候选基因BrXTH9。95份白菜类作物构成的自然群体转录组数据表明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叶片形态指数存在极显著相关性,BrXTH9可能在白菜类作物中参与了叶片形态指数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控制白菜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积累的QTL定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孙日飞  邓杰  武剑  王晓武 《园艺学报》2011,38(7):1283-1290
 利用黄籽沙逊油菜L143和大白菜Z16杂交,再用Z16回交2代,然后进行小孢子培养构建了包含120个BC2DH株系的分离群体。应用135个InDel标记构建了包含10连锁群覆盖全基因组总长度为559.08 cM的遗传图谱。利用HPLC法对不同年份中亲本及BC2DH群体株系叶片中不同结构硫苷的测定,发现亲本间3–丁烯基硫苷积累差异极显著,结合MapQTL4软件与MQM作图法分析,共发现了两个控制3–丁烯基硫苷积累的主效QTL位点NAP-QTL-A03和NAP-QTL-A09,其中NAP-QTL-A03能解释51.0%(2007年秋)和64.2%(2009年春)的变异,两个QTL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7.90%(2007年秋)和73.10%(2009年春)。结合白菜基因组进一步分析认为NAP-QTL-A03为控制烯烃基硫苷生物合成的关键位点AOP,且可能的候选基因为BrAOP2,而NAP-QTL-A09位点附近存在另一个调控硫苷生物合成候选转录因子MYB28。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耐热性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352个标记位点的大白菜AFLP和RAPD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对控制大白菜耐热性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进行定位和遗传效应研究。用苗期热害指数进行耐热性表型鉴定,共检测到5个耐热性Q几位点,分布于3个连锁群上。ht-1、ht-3和ht-5表现为增效加性效应,ht-2和舡4表现为减效加性效应。ht一2对大白菜耐热性的遗传贡献率最大,其次是ht-5。发现了与5个 I8紧密连锁的侧连分子标记,它们与Q几间的距离为0.1 2.4 cM。这为大白菜耐热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14.
大白菜DH群体TuMV抗性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已构建的包含287个标记位点的遗传图谱的大白菜DH群体,采用多模型QTL作图的方法,通过苗期人工接种TuMV-C4株系对来自抗病亲本Y195 93和感病亲本Y177-12的DH群体的TuMV抗性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R03、R04和R06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5%~21.9%之间,3个QTLs可解释40.0%的表型总变异。其中位于R04上命名为Tu-2的QTL解释的表型变异最高,为21.9%,其余两个位于R03和R06上的QTLs,分别解释10.5%和14.5%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15.
 以‘福山包头’大白菜子叶为试材, 以Anti2TuMV2Nib为目的基因,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建立了大白菜再生转化体系, 获得转化植株。经PCR-Southern杂交、RT-PCR 及ELISA 检测, 证明外源TuMV-Nib基因已整合到大白菜核基因组中并获得了表达。  相似文献   

16.
大白菜叶色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已构建了AFLP遗传图谱的大白菜DH群体, 采用多模型QTL作图的方法, 通过色差计法、叶色素测定法和人为目测法3种方法7个指标对叶色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和分析。结果表明, 在7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18个QTL, 其中色差计法检测到9个QTL, 叶色素测定法检测到8个QTL, 人为目测法仅检测到1个QTL。另外, 估算了单个QTL的贡献率和加性效应, 发现各QTL的加性效应各不相等, 各位点的贡献率在5.5%~15.6%之间。  相似文献   

17.
芥蓝×甘蓝的F2群体抽薹期性状QTLs的RAPD标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芥蓝C1 12×甘蓝秋缸Ⅵ杂交组合的F2作图群体的RAPD标记连锁图进行了19个农艺学性状的QTL定位研究,在9个连锁群上共定位了28个QTL位点。其中控制抽薹期、开花期、株高(4月27日调查)的QTL各3个;控制伸展度、株高(4月20日调查)、叶柄长QTL各2个;控制茎高、叶数、叶宽(4月27日调查)的QTL各1个;控制叶宽(5月11日调查)的QTL有5个。  相似文献   

18.
与大白菜干烧边性状相关的SSR和SRAP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白菜感干烧边品种A67和抗干烧边品种A53配制的141个F2代单株组成的群体为材料,双亲DNA构建大白菜感病池和抗病池,对104对SSR引物和320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并对与干烧边性状相关的QTL和对应的连锁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2个与大白菜干烧边性状相关的QTL,同时获得3个与这2个QTL连锁的标记,其中A29-890和E6-400标记与其最近QTL位点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5cM和7.1cM。为大白菜抗干烧边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梨AFL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及果实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萍  吴俊  李秀根  杨健  王龙  王苏珂  张绍铃 《园艺学报》2011,38(10):1991-1998
以‘八月红’ב砀山酥梨’的97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AFLP技术构建梨(2n=34)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共获得17个连锁群,包含209个标记位点,覆盖基因组1506.3cM,平均图距为7.21cM;用区间作图法进行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纵横径比等5个性状的QTL定位,其中在LG1连锁群上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