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严重为害马铃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对陕西省马铃薯产业为害严重,且为害范围,为害程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通过全省范围系统调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分布,结果发现该病害不仅发生在陕北地区,商洛地区也有发生。再此基础上,鉴定出为害马铃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型为C型,提出脱毒种薯自繁、检测与选用、高温处理、轮作倒茬、贮藏期管理、科学用药等适合陕西省的防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综合防控技术,以期减少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严重为害马铃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严重制约着陕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危害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在陕西省范围内调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分布,发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不仅发生在陕北地区,商洛地区也有发生。在此基础上,鉴定出为害马铃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为C型,提出了脱毒种薯自繁与选用、高温处理、轮作倒茬、贮藏期管理、清洁田园、科学用药等适合陕西省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陕西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采自河北保定市危害甘薯的线虫和甘肃岷县危害当归的线虫进行了分离,并制作线虫永久玻片。经过对线虫玻片的观察以及显微测量,再次确认引起甘薯腐烂病和当归麻口病的病原主要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又称腐烂茎线虫。进一步分析测量数据表明,寄生于不同寄主上的腐烂茎线虫形态测量值与G.Thome报道有出入,如G.Thome测量的腐烂茎线虫雌虫体长800~1 400μm,口针9.5~12.1μm,而甘薯上的茎线虫雌虫体长875~1 125μm,口针6.3~11.5μm,当归上的茎线虫雌虫体长1 050~1 562μm,口针7.3~12.6μm。且在体宽、尾部长、食道长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危害甘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其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危害陕西甘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主要为A型,其1年发生8~10代,在27~28℃、20~24℃、6~10℃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分别为18 d、20~26 d和68 d。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成虫在薯块、土壤、粪肥中越冬,种薯和种苗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本文提出了严格进行种薯检测、建立无病留种田和挑选健康种薯、温汤浸种、覆膜栽培、轮作倒茬、清洁田园、高剪苗、药剂防治等适宜陕西区域推广应用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对甘薯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系世界上一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试验通过用玉米培养基培养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对腐烂茎线虫进行的单异活体培养,系统地比较了20℃和25℃个不同的温度对培养的影响,建立了在室内快速和大量繁殖腐烂茎线虫的方法。该方法繁殖的线虫可用于线虫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首次在商洛市3个田块中调查发现甘薯腐烂茎线虫病感染,感染率分别为5.80%、5.93%和4.98%,病情指数分别为2.72、3.28和2.74。实验室形态学观察和病原线虫,rDNA-ITS区PCR检测进一步确认了甘薯腐烂茎线虫的存在。跨地区购买易感作物种苗、易感作物轮作、种薯带病原线虫可能是商洛市发生甘薯腐烂茎线虫病的主要原因。生产中应提高认识,调整茬口;选择抗病品种,提倡高剪苗技术;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购买种苗;合理使用杀线虫农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来遏制甘薯腐烂茎线虫病在商洛市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7.
探讨盆栽条件下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的影响,并对甘薯茎叶组织中腐烂茎线虫虫口分布及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块植入甘薯中线虫侵染量最高,每g组织达408条,且症状最严重,茎组织中线虫分布最远到达距茎基部90 mm的茎组织。另外,与对照相比,萌芽甘薯对腐烂茎线虫的生育期抗性显著。本文首次报道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甘薯茎叶组织的最远位置和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不同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为阐述通过病害传播途径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烂茎线虫是危害我国甘薯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腐烂茎线虫的研究报道中发现,我国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现象严重,在致病力、繁殖力、抗药性等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在不同来源的腐烂茎线虫种群中划分出2类基因型。综述了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的现象,旨在为深入地认识腐烂茎线虫的分化现象和分类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植物侵染性病害,马铃薯被其侵染后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流行性,造成严重损失。根据无公害生产技术的要求,防治腐烂茎线虫最根本、最安全的措施是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进行轮作倒茬及生物防治与化学农药相结合,使各种措施有机协调,阻止腐烂线虫对任何一项措施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不同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分离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鉴定陕西不同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陕西不同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进行分离,对其形态进行观察并测量特征值,通过茎线虫线粒体COⅠ通用引物、ITS区通用引物及A、 B生物型的特异性引物对不同地区采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进行PCR检测及序列分析,利用MEGA6.0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及种群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型为B型,关中地区为A型。形态特征值数据显示雌成虫体长、体宽均大于雄成虫,A型的体长、体宽均大于B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陕北不同地区的B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聚为一支,合阳、兴平的A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聚为一支,与分子鉴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甘薯茎线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综述,结合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抗甘薯茎线虫病品种的鉴定及覆膜与否条件下化学防治试验结果,提出甘薯茎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采用抗病性品种、覆膜栽培、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源、合理轮作及药剂防治等。  相似文献   

12.
腐烂茎线虫对花生的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接种试验表明,侵染甘薯的腐烂茎线虫对花生具有显著的致病性.该线虫可以侵染花生的根系、果针和荚果,果针受害最重,影响饱果率和荚果重量.不同花生品种对腐烂茎线虫的抗性和症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3种茎线虫rDNA区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RFLP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茎线虫属群体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发现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不同群体间存在基因分化现象。来自山东的2个群体Dell和Dely的酶切图谱与来自其他地区的线虫群体相比明显不同。对甘薯茎线虫的近似种鳞球茎茎线虫(D.dipsaci)以及食菌茎线虫(D.myceliophagus)的分析结果显示,通过ITS-RFLP技术建立的酶切图谱可以很好地将3种茎线虫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4.
顾志荣  师富贵  金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615-10616,10619
总结了当归麻口病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当归麻口病的症状及危害、发病机制、对当归药材质量的影响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腐烂线虫不同群体同工酶表型与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的10个马铃薯腐烂线虫群体进行同工酶表型研究,同时在2个中抗甘薯茎线虫病品种(苏薯9号、宁薯9-9)上测定马铃薯腐烂线虫群体致病力、繁殖力、雌雄比(性比)、甘薯薯块鲜重损失量.结果表明:①10个群体苹果酸脱氢酶(MDH)酶谱分为2个酶型, 酶型Ⅰ的相对迁移率(Rf值)约为0.21、0.26;酶型Ⅱ的Rf值约为0.21、0.26、0.31,而酯酶染色不成形;②在P=0.05水平上,各群体间的致病力、繁殖力、性比差异显著,其中致病力最高的群体来自河北廊坊DeHB,对苏薯9号的致病力为75%;③在苏薯9号和宁薯9-9上,各线虫群体致病力与线虫繁殖力呈正相关;④偏相关分析显示,在苏薯9号上不同线虫群体繁殖力与性比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13,而在宁薯9-9上不同群体繁殖力与性比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1,说明寄主品种的改变对线虫群体性别分化影响显著;⑤在抗甘薯茎线虫病和保鲜力方面,宁薯9-9分别比苏薯9号高33.48%和19.86%.  相似文献   

16.
采用长柄链格孢和茄病镰刀茵进行培养腐烂茎线虫的比较试验,接种量为20条,在27℃黑暗条件下培养60d.结果表明,长柄链格孢适合培养腐烂茎线虫,线虫的培养量平均为26800条·管-1.  相似文献   

17.
Snf907真菌代谢物对甘薯茎线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Snf907真菌代谢物原液及不同稀释液对甘薯茎线虫活性及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10,20,50倍稀释液浓度下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87.06%,78.73%,41.21%,24.37%,14.00%,均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其不同浓度的代谢物对甘薯茎线虫的行为影响不同,随着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对甘薯茎线虫活动频率的抑制也增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了甘薯茎线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cDNA Dd-ace-1.该cDNA序列5′端存在反式剪接引导序列SL1,全长2196bp,包含1个1908bp的开放阅读框(GenBank登录号EF583059);在推导出的635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蛋白中,N端的前24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随后的611个氨基酸残基是成熟的乙酰胆碱酯酶序列,其预测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144.12.在一级结构中,形成催化活性中心的3个氨基酸残基(Ser223、Glu360和His483)、胆碱结合位点Trp(106)以及在亚基内形成二硫键的6个半胱氨酸完全保守;在电鳐(Torpedo californica)乙酰胆碱酯酶分子的催化功能域中存在14个保守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其中10个在甘薯茎线虫乙酰胆碱酯酶中完全保守.该酶的氨基酸序列与南方根节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胎生网尾线虫(Dictyocaulus viviparous)和秀丽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ACE-1的同源性为68.6%、67.2%和66.3%.与其他线虫乙酰胆碱酯酶的聚类分析显示,该乙酰胆碱酯酶(Dd-ACE-1)与其他线虫乙酰胆碱酯酶ACE-1同属一个支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