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帆 《水产养殖》2017,(2):42-43
<正>近年来,淡水鱼养殖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单一品种养殖受市场价格浮动影响更大,风险较高。鱼鳖混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养殖池塘水体结构,鳖类的活动可改善水中的溶氧条件,有利于鱼类代谢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加速淤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防止水质突变,有利于净化和稳定水质,促进鱼类生长。鳖又可捕食病弱鱼,减少传染病在鱼群间的传播。鱼类不仅可以直接摄食鳖的残饵,而且有机物的分解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  相似文献   

2.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的平均养殖密度(15.07±0.22)kg/m3,观测半滑舌鳎的呼吸频率,检测养殖水体中溶氧、氨氮、亚硝酸氮等24 h内摄食和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半滑舌鳎摄食前、后的呼吸频率平均值分别为27.3次/min和34.7次/min,摄食后的呼吸频率显著高于摄食前;(2)投喂前、后2.5 h内,水中溶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摄食2.5 h后,水中溶氧处于稳定的上升趋势;(3)投喂后,氨氮、亚硝酸氮浓度显著增高,2.5 h后达到峰值,随后缓慢降低,在下次投喂前0.5 h达到最低值。说明半滑舌鳎摄食活动对循环水养殖水质的影响呈现规律性,也说明循环水养殖模式可以满足半滑舌鳎对水质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鱼-鳖-草-螺养殖能充分利用鱼塘水体资源,改善水中的溶氧条件,有利于鱼的代谢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加速淤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防止水质突变;有利于净化和稳定水质,促进鱼的生长。鱼不仅可以直接摄食鳖的残饵,而且有机物的分解为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又为滤食性鱼提供了大量的饵料,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采取鱼、鳖混合生态养殖模式,科学合理投放鱼、鳖苗种,种植水草,使池塘达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虾池中生长的青苔是水棉、双星藻、转板藻等丝状藻类的总称。青苔在虾池内大量滋生蔓延,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破坏虾池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造成池水透明度过大,阳光直射池底,青苔疯长,使水质变得更清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中浮游生物缺乏,影响贝类滤食。同时,青苔大量繁殖,覆盖池底,池底贝类会因此窒息死亡,鱼、虾、蟹等也会被藻丝缠住而影响其正常活动。随着水温的升高,青苔在池内泛起死亡,堆积在池底腐烂,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氢,增加池水氨氮含量,降低溶氧量,容易引起养殖品种的缺氧,甚至中毒死亡,危害极大。因此,对虾池青苔必须及时防治,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产动物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的各种理化因素(如溶氧、温度、酸碱度、盐度等)直接影响鱼类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的成功与否及经济效益高低。因此,为获得好的养殖水体环境,可从以下  相似文献   

6.
在对虾养殖中常遇到杂藻繁生,危害很大,在养虾前期,肥水阶段,池中常生长丝状的绿色的藻类,似絮状棉花,这是绿藻的海藻,群众称为青苔.青苔使虾池水变清、变瘦,水中浮游生物难于繁殖,不利于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7.
李志刚 《内陆水产》2007,32(5):17-17
1提高鱼种放养成活率做好水质培肥工作清塘结束后,可适当施加腐熟的有机肥来培育水中浮游生物,一方面供肥水性鱼类摄食,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可增加池水的溶氧量,利于鱼类生长。一般每667m2水面施  相似文献   

8.
正河蟹养殖前期青苔的大量滋生已成为影响河蟹生产的主要难题,甚至能决定养殖的成败。如何采用生态环保的技术进行青苔数量防控,进一步提高河蟹的养殖整体效益,是当前河蟹养殖技术人员的研究重点。细鳞斜颌鲴摄食藻类如青苔、底部有机质,能净化水质,降低养殖污染。本文通过研究河蟹池中混养不同密度青虾和细鳞斜颌鲴对水质、产量和养殖效益等的影响,旨在  相似文献   

9.
三、养殖甲鱼的基本条件 (一)水质和水温甲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甲鱼的生长。要求水质无毒、无污染、酸碱度为中性,水中含氧量为4毫克/升(一般池塘均可达到要求),水中浮游生物繁茂,最好呈绿色状态,透明度在20—30厘米,可减少甲鱼互咬,增加水中含氧量,减少毛霉菌等病菌繁殖和为害。养殖甲鱼的水温最好能保持常温30℃,据试验,甲鱼在30℃水温中,饲料报酬最高,生长最快。 (二)饵料饵料是养甲鱼的物质基础,甲鱼和其他动物一样,饵料中必须含有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沿海池塘养殖海蜇,已成为继海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后的又一大亮点。笔者经过二三年的反复试验养殖,发现五种外界因素对海蜇生长至关重要。1饵料生物的数量海蜇的生长离不开饵料,因海蜇只摄食活的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尤其喜爱轮虫和卤虫。在平时的养殖中,人们主要是通过换水和人工施肥来维持水中饵料生物量,以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养殖前期,池塘内浮游生物充足,基础饵料较好,稚蜇摄食量低,海蜇的饵料不成问题。但当伞径长到10cm左右,因其昼夜摄食,摄食量大,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此时,一方面在养成池塘内一角专门用筛绢网围成桡足类培养池,对其施肥,人工管理,及时把桡足类捕捞到养成池,这时海蜇又开始生长;另一方面收购或采捕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进行活体投喂,效果也非常明显,海蜇迅速恢复生长。可见池塘内饵料生物的存池量,对海蜇的快速生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水质管理养蜇先养水,水体要保持“肥、活、嫩、爽”,就必须经常进排水,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一方面,通过进排水,可以补充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保证有充足的饵料生物;另一方面,经常性的缓进缓排,不仅可以保证水体肥活...  相似文献   

11.
河口区中国对虾虾塘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习林  朱正国 《海洋渔业》1992,14(3):111-113
<正> 对虾养殖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水质的好坏。水质恶化对对虾的生长不利,容易患病,甚至有可能导致全部死亡。观察虾池水色,是鉴定水质好坏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水中泥沙含量所决定,因此,研究虾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探讨虾池水质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提高对虾养殖技术。而  相似文献   

12.
正夏季光照强,水温高,鱼类摄食量增多,是淡水鱼养殖的关键时期。但同时受降雨增多、持续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养殖鱼类面临水质污染、浮头泛塘、鱼病暴发等危害。因此广大养殖户应积极克服夏季的不利因素,加强养殖管理。1注意水质调控夏季水温高、光照强,浮游生物繁殖迅速,鱼类生长快,摄食量增多,排泄物也随之增多。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或缺氧。藻类病死后产生的藻毒素还容易导致鱼类中毒。因此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水质调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洋污染的恶化,海区内的海水富营养化,致使近年海水围塘养殖虾池内青苔大量滋生,严重影响了虾池养殖。笔者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采取了一些对策,在控制青苔生长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我们采取的虾池养殖模式是以贝类为主,虾类稀养,鱼蟹套养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青苔在虾池内大量繁殖,其主要危害有: 1.严重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虾池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遭到破坏,水质变得清瘦。虾池混养的贝类以摄食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水质清瘦,贝类无以为食,影响贝类的生长。 2.青苔大量繁殖盖住泥涂,底部养殖的贝类会…  相似文献   

14.
<正>冥冥中,刺参养殖和青苔结下了不解之缘,不长青苔的池塘或参圈,刺参也不爱长;但长了青苔,又怕长满池子,腐烂变质、臭底,对刺参造成直接损失。不论是沙底还是泥地都会长青苔,但少量的青苔对于池塘净化水质,促进刺参生长都有益处,如何控制好青苔逐渐成了刺参养殖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下面就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防控青苔:1、青苔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水体养分不平衡,缺乏浮游藻类生长所需的微  相似文献   

15.
对池塘养鱼来说,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的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也污染水质引发鱼病。因此在日常养殖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加强池塘水质的监测工作,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了解其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控,从而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尤为重要,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的成功与否及经济效益高低。这里就养殖中几种常见水质的处理与调控方法进行探讨和交流。一、水体中轮虫问题轮虫为养殖水体中一大类浮游动物的总称,常见种类有臂尾轮虫(大轮虫)、三肢/多肢轮虫(小轮虫)、晶囊轮  相似文献   

17.
虾池水质的好坏,受水源、气候、虾苗放养密度、水中生物、残饵及生物排泄物等影响。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对虾摄食旺盛,成活率高,饵料系数低,发病少,生长快,养殖效益高;而恶化的水质致使对虾摄食量下降,抑制对虾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助长细菌等病原体繁殖和有毒物质的积累,降低对虾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夏季临近,光照强,水温高,鱼类摄食量增多,淡水鱼养殖进入了关键时期。但同时受降雨增多、持续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养殖鱼类面临水质污染、浮头泛塘、鱼病暴发等危害。因此广大养殖户应积极克服夏季的不利因素,加强养殖管理。一、注意水质调控夏季水温高、光照强,浮游生物繁殖迅速,鱼类生长快,摄食量增多,排泄物也随之增多,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或缺氧,藻毒素还容易导致鱼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7-8月份,天气炎热,水温升高,塘中水草、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增多,鱼类摄食旺盛,活动量大,代谢加快,是鱼类快速生长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也是各种致病菌的高发期,水质易变坏,是各种养殖鱼类易染病、易浮头,管理更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时期。因此,要使养鱼获得高产、稳产,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抓好投喂、防病和管理等项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20.
池塘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鱼类的成长和成活。但是,水质是可以调节的。成鱼高产塘或者浅水小塘,鱼密水肥,水质容易变坏。因此,调节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般养鱼水质的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含量,pH值(酸碱度)和浮游生物量。调节水质的目的,是要使这四项理化因子达到适宜鱼类生活、摄食、成长所要求的标准。调节水质最有效的办法,是加注或换注新水。加入的新水,能增加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类,如铁、锰、硅等等,以及冲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