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峰  关文志  王成龙 《水产科技情报》2019,46(6):324-327, 331
为筛选生长快、易驯食、体型好的鳜鱼杂交组合,并探索适宜的杂交鳜养殖方法,在网箱中对翘嘴鳜(♀)×斑鳜(♂)(简称为"F_1")、翘嘴鳜(♀)×杂交F_5(♂)(简称为"翘嘴鳜×F_5")两个组合杂交鳜的驯食、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养殖90 d后,F_1与翘嘴鳜×F_5的驯食成功率、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翘嘴鳜×F_5的终末平均体质量比F_1高46.78%(P0.01);F_1的主要体型指数——体宽指数(体宽/体质量×100)显著大于翘嘴鳜×F_5(P0.05)。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与上海浦东孙农水产养殖场等单位尝试用翘嘴鳜和斑鳜进行杂交,获得新的鳜鱼品种——杂交鳜F1代。通过对杂交鳜F1代与翘嘴鳜和斑鳜的生长对比试验发现,杂交鳜生长速度可接近甚至快于翘嘴鳜,且抗病力优于翘嘴鳜,同时杂交鳜经驯化后可摄食冰冻鱼和配合饲料,这为鳜鱼养殖提供了新的品种选择。为获得批量杂交鳜鱼苗,2012-2013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与上海浦东孙农水产养殖场合作进行了杂交鳜人工繁育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在前两年的繁殖基础上,2014年上海浦东孙农水产养殖场首次进行了杂交鳜的批量繁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第4代杂交鳜的繁殖性能,对杂交鳜及其杂交亲本翘嘴鳜、斑鳜等3个群体进行了自群繁殖,并对各群体繁殖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鳜与翘嘴鳜间的催产率、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或差异较小,且均显著高于斑鳜(P0.05);杂交鳜的相对怀卵量居于翘嘴鳜与斑鳜之间水平;杂交鳜与斑鳜的卵粒质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大于翘嘴鳜(P0.05);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代选育,由种间远缘杂交而获得的杂交鳜的繁殖性能已从杂种退化中得到恢复,并已接近翘嘴鳜。  相似文献   

4.
杂交鳜     
<正>早在2010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与广东佛山的水产企业合作研究杂交鳜的繁育技术。据了解,杂交鳜由雌性翘嘴鳜与雄性斑鳜杂交而来。经过几年的推广试养证明,杂交鳜的养殖成活率高,病害少。外形特征杂交鳜的外形特征综合了翘嘴鳜和斑鳜的特点。与翘嘴鳜类似,杂交鳜鱼体侧有一圈黑色纵纹;与斑鳜类似,杂交鳜体背布满圆圈形黑斑。据介绍,杂交鳜有变色的特性。经对比观察发现,杂交鳜在水中身体呈现银灰  相似文献   

5.
南海斑鳜是佛山市南海区近年利用西江斑鳜和翘嘴鳜通过杂交、选育而培育出来的斑鳜新品种.南海斑鳜既保留了西江斑鳜体形优美,肉质爽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又具有生长快速、抗病力强、耐低氧、养殖成活率高、卖价高收益好等养殖优势.  相似文献   

6.
余锐  何珊  梁旭方 《淡水渔业》2021,51(2):103-106
本研究以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母本,分别以斑鳜(S.Scherzeri)、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翘嘴鳜自交)相比,杂交组的受精率明显偏低,远缘杂交(与花鲈、大口黑鲈)的受精率分别为53.6%、32.4%,近缘杂交(与斑鳜)受精率达82.1%,且仅有翘嘴鳜自交组和斑鳜近缘杂交组成功孵化出子代,两个远缘杂交组孵化率均为0%。表明翘嘴鳜卵与花鲈、大口黑鲈精子具有一定亲和性,但翘嘴鳜与花鲈、大口黑鲈可能存在繁殖障碍,而与斑鳜之间不存在障碍,提示翘嘴鳜远缘杂交在翘嘴鳜育种中不可行。  相似文献   

7.
长珠杂交鳜     
<正>长珠杂交鳜(品种登记号:GS-02-003-2016),是中山大学、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在对父本斑鳜和母本翘嘴鳜进行群体选育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制种的方法产生杂交子一代,使杂交种兼具似父本(斑鳜)及母本(翘嘴鳜)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了解杂交鳜及其亲本的鱼体营养状况,比较了翘嘴鳜、斑鳜和杂交鳜的鱼体营养成分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杂交鳜的干物质质量分数最高,为31.8 %,灰分质量分数最低,为13.5 %;斑鳜全鱼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为60.8 %;翘嘴鳜的干物质和脂肪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29.4 %、10.8 %。翘嘴鳜和杂交鳜肌肉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及n-3、n-6系列PUFA质量分数相近,分别约为30 %、29 %、10 %和19 %,且均高于斑鳜。斑鳜肝脏中PUFA及n-3、n-6系列的PUFA则高于翘嘴鳜和杂交鳜。斑鳜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80.03 %、39.26 %、40.77 %。杂交鳜肝脏中TAA、EAA和NEAA含量高于翘嘴鳜而低于斑鳜。3种鳜鱼肌肉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相近。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总的营养价值较高,属于高经济价值的鱼类。  相似文献   

9.
对翘嘴鳜♀×斑鳜♂(Siniperca chuatsi♀×S.scherzeri♂)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在0.3月龄、2月龄、7月龄和11月龄时的体重、体长和体高进行测量,从变异系数、杂种优势率、相对/绝对生长率、体重与体长的幂函数曲线以及肥满度5方面,对杂交子一代和母本翘嘴鳜的生长速度和杂种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300.4 g±118.2 g)与翘嘴鳜(305.2 g±82.5 g)差异不显著,且在7月龄时体重、体长和体高的月相对生长率(280.13%,25.30%和27.55%)比翘嘴鳜显著增高(89.62%,15.90%和12.72%);在0.3月龄和11月龄时体长的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2.48%和0.91%;11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540.88 g±173.66 g)显著低于与翘嘴鳜(624.45 g±154.11g)(P0.05);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体重与体长关系幂函数生长方程的决定性指数R2(0.992和0.995)、条件因子a(0.059和0.058)和异速生长因子b(2.722和2.740)在数值上非常接近。结论认为,尽管在总体生长速度上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较母本翘嘴鳜略慢,但其早期的生长趋势与翘嘴鳜相似,并在体重与体长的生长关系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杂交子一代遗传了母本翘嘴鳜的快速生长性能,并在体长性状上显现出一定的超亲杂种优势。本研究通过分析养殖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的生长速度,探讨杂交子一代的早期生长趋势及其杂种优势,旨在为杂交子一代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和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长珠杂交鳜     
正一、品种名称长珠杂交鳜二、品种来源母本,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父本,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均利用原种经三代以上选育,亲本生长性状稳定;经杂交而成。三、审定情况2016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GS-02-003-2016。四、特征特性1.生长快。长珠杂交鳜兼具斑鳜体型、体色、优良品质和翘嘴鳜长生速度快的优良性状。解决了斑鳜养殖缺乏快速生长的良种需求问题。7月龄时其体重是养殖斑鳜体重的3.2倍,养殖7个月平均体重600g。  相似文献   

11.
长珠杂交鳜     
<正>一、品种名称长珠杂交鳜二、品种来源母本,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父本,斑鳜(Sinipercascherzeri);均利用原种经三代以上选育,亲本生长性状稳定;经杂交而成。三、审定情况2016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2-003-2016)。四、特征特性1.生长快,长珠杂交鳜兼具斑鳜体型、体色、优良品质和翘嘴鳜长生速度快的优良性状。解决了斑鳜养殖缺乏快速生长的良种需求问题。7月龄时的生长速度是养殖斑鳜体重的3.2倍,养殖7个月平均体重600g。  相似文献   

12.
正斑鳜是本世纪初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鳜鱼养殖品种。早期受韩国市场需求的刺激,出口利润高,逐渐带动了斑鳜人工养殖产业发展。与鳜相比,斑鳜经驯食后可食冰鲜鱼,无需常年活饵料鱼供应,生产成本降低,抗病力强,因此,斑鳜养殖较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斑鳜生长较缓慢,一般需养殖2~3年,生产周期长、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和江苏的野生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基础群体选育了6个群体,包括4个家系选育群体和F_1、F_2两个群体选育群体。对4个家系选育群体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6个翘嘴鳜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鳜纯种家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不同地理种群的杂交系,杂交系未表现出生长的杂种优势,家系群体的杂合性与生长性能不对应。4个家系选育群体的特有等位基因数量比两个群体选育群体高出约29.33%,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翘嘴鳜家系的建立可以丰富翘嘴鳜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翘嘴鳜选育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F_(st)=0.4388),两个群体选育群体与4个家系选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将群体选育的个体与家系选育的个体进行杂交育种有可能获得杂种优势。筛选到G14437特有等位基因可作为江苏翘嘴鳜家系(JCJC)的群体特异性分子标记;G5_(530)等位基因可作为湖南和江苏翘嘴鳜杂交系与翘嘴鳜基础群体和其他选育群体区分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以锦江河野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为研究对象,利用铜仁市优质地下水资源对367尾野生斑鳜苗种按照30、50、70 g三种规格进行人工驯食。整个驯食分为三个阶段:活饵适应阶段5~7 d;驯化死饵阶段9~11 d;配合饲料驯化阶段13~15 d,如果天气、水质等情况稳定的话驯化期需要28 d左右,结果表明:50 g左右的斑鳜苗驯食成功率达到91.79%;规格大于50 g的斑鳜苗驯食成功率为86.44%;小于50 g的斑鳜苗驯食成功率为78.3%,可见驯食斑鳜苗在50 g左右为较理想的驯化规格,在利用地下微流水条件下,成功驯食野生斑鳜苗种吃食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5.
鳜又称翘嘴鳜,属名贵淡水养殖品种,其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是人们非常喜食的名优水产品。近几年随着鳜养殖面积越来越大,对苗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相应地对鳜亲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高质量的亲鱼才能繁育出优质健康的鳜苗种,  相似文献   

16.
相同之处是:要掌握好亲鱼的放养密度及饵料的投放量,并且饵料鱼要分次投喂,总投放量为鳜鱼总量的4~6倍。为促进性腺发育,在春季,要勤加水,勤增氧。不同之处是:斑鳜产前雌雄混养易流产,影响催产效果,故雌雄要分养:但翘嘴鳜雌雄混养没有流产现象,故在亲本培育中雌雄可混养,不会影响催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鳜食性驯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鳜的感觉倾向性制定专门驯食程序,经4年总计91655尾鳜大规模试验研究,在生产条件下1人1个批次可驯食成功小规模鳜苗种(15g)6157尾,驯食成功率93%;可驯食成功大规格鳜苗种(150g)3780尾,驯食成功率90%。甲状腺素处理和鳜种群遗传背景似能对鳜驯食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鉴定和区分鄱阳湖和洞庭湖湖区采集到的兼具翘嘴鳜和大眼鳜的"中间类型"样本。比较测定"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的可数性状(鳍条数目和鳃耙数目)和形态框架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STRUCTURE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间类型"在眼睛大小、上颌骨后端是否伸达眼后缘、头背部隆起程度3项分类鉴别指标上介于翘嘴鳜与大眼鳜之间;"中间类型"可数性状(鳍条数目、鳃耙数目)与翘嘴鳜、大眼鳜间均无明显差异;方差分析显示,"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间明显差异的性状表现在上颌骨与眼睛的相对位置、眼径、头背部隆起程度、尾柄长度方面;主成分分析显示,头后及背前部的框架性状和体高是"中间类型"与翘嘴鳜、大眼鳜间形态差异的主要成分;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3个群体的判别方程,翘嘴鳜、大眼鳜和"中间类型"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0%、81.8%、85.4%,综合判别率为85.6%;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间类型"形态特征介于翘嘴鳜和大眼鳜之间,偏向大眼鳜。以上结果可为研究长江水系鳜鱼种内变异或种间杂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高少波 《内陆水产》1996,21(7):19-19
网箱养鳜优化技术鳜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已作为名优水产养殖对象广受生产者与消费者青睐。天然水域鳜鱼种类包括翘嘴鳜、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鳜等,其中人工养殖与繁殖的主要为翘嘴鳜,即鳜(Sinipereaehuatsi)。近年发展起来的网箱养鳜技术,在我...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苏省5个内陆湖(太湖、滆湖、洪泽湖、高邮湖和骆马湖)和长江的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野生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江苏省不同水域翘嘴鳜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个水域的翘嘴鳜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长江翘嘴鳜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 524 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 92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 827 3,均高于其它5个翘嘴鳜群体,说明长江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5湖的翘嘴鳜群体。哈迪温伯格平衡显示,只有2个位点上存在不平衡,其余都满足哈迪温伯格平衡。从6个水域翘嘴鳜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来看,太湖翘嘴鳜群体和滆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骆马湖翘嘴鳜群体和太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翘嘴鳜种质资源的保护、监测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