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鱼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为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随着渔民过度捕捞成锐减趋势。由于六斑刺鲀的资源群体数量不稳定,捕获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总的渔获产量不高,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取得成功,作为新的养殖品种,后期苗种的养殖技术目前还是空白。该研究以期为六斑刺鲀的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六斑刺鲀苗种的养殖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省琼海市长坡镇椰林村的研究中心场地进行,所用的六斑刺鲀幼鱼均为项目组成员通过人工繁育获得,六斑刺鲀苗种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仔、稚鱼时期随着大洋漂游生活,成鱼后则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不善游泳,行动缓慢。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最高时可达200~240元/千克。目前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也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为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仔、稚鱼时期随着大洋漂游生活,成鱼期则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不善游泳,行动缓慢。六斑刺鲀为肉食性,坚硬的颌齿可咬碎贝类、棘皮动物及螃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其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售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已有资料证实其资源量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而且其资源群体数量不稳定,具  相似文献   

4.
六斑刺鲀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品种,如何驯养成功并提高成活率是其目前人工驯养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题。本文介绍了如何针对野生六斑刺鲀自然习性,选用适宜的活饵料,通过投喂过程中逐步调整不同饵料混合比例,使野生六斑刺鲀在人工驯养条件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成功提高六斑刺鲀在人工驯养环境下的驯养成功率和成活率,从而为下一步实现其人工繁殖与规模化养殖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6.
正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属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其肉质鲜美,鱼皮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作为具有重要开发潜力的品种,目前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也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总渔获产量不高,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其人工繁育技术已获得成功,但关于幼鱼的运输方法还未见相关报道。现对六斑刺鲀幼鱼的运输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自2016年起致力于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摸索,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人工驯养的技术和方法。在对野生亲本强化营养后,于2017年6月26日获得首批约320 g受精卵,经孵化培育获得初孵仔鱼2.3万余尾。截至目前已培育平均体长(21.5±2.5)mm的仔鱼约2 100尾,仔鱼可正常摄食、生长状况良好。我所科研人员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培育和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智禹 《福建水产》2011,33(1):40-44
本文对南海采集的河豚鱼进行了品种鉴别,并采用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研究了河豚鱼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常见的6种河豚鱼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月腹刺鲀、黄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黑鳃兔头鲀;TTX在河豚鱼种和鱼体不同部位间的差异极显著,月腹刺鲀的毒性最强,卵巢毒力高达251.4MU。  相似文献   

9.
菊黄东方鲀俗称艇巴、乖鱼、菊黄、满天星等,分类上隶属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和渤海。体背面与腹面均被较强小刺,体深黄色,腹面白色,胸鳍附近体侧有一菊花状边缘的横长黑斑,位较低,大部分为胸鳍末端所掩盖。  相似文献   

10.
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的早期形态特征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在全长5 cm和10 cm时,形态上的主要差异是:(1) 菊黄东方鲀的尾鳍为浅黄色,无黑杂色;红鳍东方鲀的尾鳍为黑色,其杂交后代与菊黄东方鲀相似,尾鳍浅黄色,略带黑色;(2) 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无或极少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体背黑斑不相交;红鳍东方鲀背部皮刺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黑斑相交,向下延伸至腹部,其杂交后代背部皮刺超出侧线,与体背黑斑部分相交,向下未能延伸至腹部;(3) 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向前延伸至两眼连接线,红鳍东方鲀向前延伸至两鼻孔连接线,其杂交后代超过两眼连接线而未达鼻孔连接线。以尾鳍颜色和皮刺的分布特征可以区分幼鱼阶段的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在体长为5 cm及10 cm时分别选取了2个和4个框架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判别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种的准确率达到96.8%和100%。经过110 d的饲养,红鳍东方鲀、杂交东方鲀以及菊黄东方鲀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10.24±3.78)、(101.16±6.56)和(82.92±4.29) mm,体质量分别为(35.68±5.04)、(33.00±6.24)和(20.99±3.00) g,无论体长还是体质量,都是红鳍东方鲀>杂交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杂交,其后代早期形态与母本菊黄东方鲀相似,生长比红鳍东方鲀慢,而比菊黄东方鲀快,具有显著的经济杂交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永才 《科学养鱼》2006,(11):69-70
河豚鱼肉洁白如霜,滑腻似脂,滋味腴美。河豚鱼肉好吃,早有定论。随着市场和外贸的发展,河豚鱼的身价在增长。龙海市每年加工冻河豚鱼出口3000多吨,最高达6000多吨,年创汇千万美元。河豚鱼除鲜活、冷冻出口外,还可加工成烤鱼片,其味道鲜美,香酥上口,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其加工品种只限于棕斑腹刺鲀和暗鳍腹刺鲀。  相似文献   

12.
漫话河鲀     
河鲀,俗称“鸡抱”。在珠江口捕获的河鲀,均属东方鲀,有黄鳍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圆斑东方鲀和弓斑东方鲀等几种。  相似文献   

13.
纪元 《水产科技情报》2016,43(4):214-221
为规范鲀科鱼类命名,通过查阅、比较国内外的参考资料,对鲀科鱼类近代科学命名的历史,东方鲀属的建立和命名以及几种常见东方鲀属鱼类分类及命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辨析。认为东方鲀属Takifugu的属名应终止"Fugu"和"多纪鲀属"的使用;暗纹东方鲀的学名应由T.obscurus恢复为T.fasciatus;假睛东方鲀T.pseudommus与中华东方鲀T.chinensis为同物异名,T.pseudommus为有效种名;虫纹东方鲀T.vermicularis等同于辐斑东方鲀T.radiatus,T.vermicularis为有效种名等。建议加强学术公开和交流,从而促进此类命名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正> 绿鳍马面鲀为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和非洲南部沿海。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资源量以东海最为丰富,南海、黄渤海次之,有关黄渤海绿鳍马面鲀群系资源和生物学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以大陆架渔业资源调查及以前的资料,对黄渤海群绿鳍马面鲀的资源状况、洄游分布、渔场渔期及生物学特性作一初步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罕 《水产科技》1991,(6):35-36
马面鲀(俗称橡皮鱼、羊鱼、剥皮牛等)属革鲀科、马面鲀属。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有季节性洄游习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菊黄东方鲀为鲀科、东方鲀属鱼类,在我国分布于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属于温带近海底层鱼类。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受到广大美食家的青睐,近年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属于名特优鱼类。随着长年的过度捕捞及近海水域污染等原因,菊黄东方鲀的天然资源量急剧减少。为补充、修复菊黄东方鲀渔业资源,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8年开始进行菊黄东方鲀的苗种增  相似文献   

18.
混养斑尾复虾虎鱼对菊黄东方鲀养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池塘空间的利用效率,通过斑尾复虾虎鱼与菊黄东方鲀的混养试验,对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养殖能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以2龄、3龄的菊黄东方鲀作为主养鱼与斑尾复虾虎鱼混养,主养鱼产量可达300 kg/亩(15亩=1 hm~2,下同),每亩还能增收16.7~26.23 kg商品规格的斑尾复虾虎鱼;2龄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75和2.06,3龄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饲料系数分别为3.32和4.20,与单养相比,混养在饲料利用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斑尾复虾虎鱼的生态早繁,于2014年底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内进行斑尾复虾虎鱼的繁殖试验。越冬主养鱼为1龄菊黄东方鲀鱼种,平均规格为45.0 g/尾,放养密度在3 033尾/亩(15亩=1 hm~2,下同)。2014年11月19日挑选斑尾复虾虎鱼亲鱼90尾,雌雄比为1∶1,雌、雄鱼的平均规格分别为150、200 g/尾,平均每亩放养量为10尾。试验结果:翌年4月28日,共起捕菊黄东方鲀1 860.0 kg,平均规格为69.0 g/尾,越冬成活率为98.7%;获得斑尾复虾虎鱼苗种共计135100尾,平均规格为4.19 cm/尾,平均每尾雌亲鱼产鱼量为3002尾。结果表明,利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放养斑尾复虾虎鱼亲鱼,挑选规格合适的亲鱼,掌握好亲鱼雌雄配比、放养数量等,后期无需进行注射催产激素等人工干预,即可实现全生态育苗。  相似文献   

20.
<正> 前言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Günther)(以下简称马面鲀)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隶属于鲀形目革纯科马面鲀属,广泛分布于渤、黄、东海、朝鲜及日本沿海,而以东海的数量为多。1974年开始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捕捞对象,1987年产量为34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