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苏氏圆腹原产东南亚一带,是当地的一种名优食用鱼类,近年来该鱼在我国的养殖逐渐普及,其活鱼上市运输流通也日见频繁。勿容置疑,影响活鱼运输成活率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且相互联系、影响的,但相对于一般鱼类的保活运输而言,苏氏圆腹胆小易惊、在运输过程中易出现明显应激反应而造成死亡的特点显得更为突出。因而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展了苏氏圆腹鱼种、成鱼的保活运输相关研究,以提高其运输成活率,促进其养殖范  相似文献   

2.
<正>5.苗种培育溪流性鱼种类较多,苗种培育方法各异。其中斑鳜苗的开口饵料为其他初孵仔鱼,培育过程需要投喂活饵料鱼,适合在清水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其他大多数种类的开口饵料为浮游动物轮虫或枝角类,因此适合在土塘中培育。土塘可以通过施肥大量培育浮游动物,天然饵料丰富,短期内不需投喂人工饲料就可满足鱼苗生长,培育的苗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的特点。一般选择面积1~5亩的土池,  相似文献   

3.
鳜鱼[SinipevcaChuafai(Basilenwsk)]俗称季花鱼、桂花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生长快,已成为善遍推广养殖的名优水产品。但与一般凶猛肉食性鱼类不同的是,它从开口摄食到养成商品鱼整个养殖周期都必须以活鱼为饵料,如果饵料缺乏或不适口,就会互相残食,严重影响成活率和经济效益,因而在鳜鱼生产之前,必需有一个能够保证落实的饵料鱼供应计划,包括饵料鱼的供应时间、数量和规格。笔者1998-1999年在常德鼎城龙腾鳅鱼苗种繁养场对此进行了初步摸索,现总结如下:一、开口摄食阶段(3日龄一10日龄顺料鱼的配备:鳅鱼苗孵出3…  相似文献   

4.
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丰年虫、冰冻轮虫、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四川裂腹鱼( 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仔鱼30 d,研究其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水蚯蚓和丰年虫能保证四川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结果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四川裂腹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5.
<正>在黄颡鱼育苗过程中,放养池塘的开口饵料是否充足是影响黄颡鱼苗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黄颡鱼育苗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部分苗场仍存在由于池塘中生物饵料供应不足而导致黄颡鱼苗种培育的平均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整体培育效益极不稳定。本试验创新应用了底栖饵料生物床技术,即在黄颡鱼苗种培育  相似文献   

6.
在鲟鱼苗种培育转食阶段,多采用先喂活饵,再逐渐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方法进行转食.利用地下河水进行杂交鲟鱼苗种流水养殖,直接采用微粒饲料进行鲟鱼苗开口,苗种成活率为74.0%,饵料系数为1.31,平均单产为23.64 kg/m2,投入产出比1:2.12,养殖成本为17.9元/kg,取得较好养殖效果,证明利用微粒饲料直接开口饲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魏玉昌 《水产科学》1987,6(3):18-22
近年来,世界沿海渔业国家随着养殖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生产经济动物苗种。当前鱼虾苗种生产,往往因幼体初期所需的开口饵料动物培养困难,供应不足,而严重地影响苗种产量,成为发展鱼虾养殖的一大障碍。因此,解决鱼虾苗种开口饵料动物的大量培养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苏氏圆腹(鱼芒)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介绍了苏氏圆腹(鱼芒)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与生长、繁殖习性,进行了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及摄食试验,开展了养殖试验,为苏氏圆腹(鱼芒)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野生圆斑星鲽的驯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野生的圆斑星鲽必须经过驯养后才能做为人工养殖亲鱼使用。野生亲鱼开口摄食是驯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活虾和冰鲜虾是野生圆斑星鲽很好的开口饵料。营造好的驯养环境,与人工繁殖的鲆鲽类混养和及时药物处理可缩短驯养时间和提高成活率。试验共驯养野生的圆斑星鲽27尾,最终成活20尾,成活率为74.1%。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索紫海胆的养殖模式、饵料种类、饵料投喂量、放养密度和疾病防治等相关紫海胆养殖关键技术问题.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比较试验,紫海胆养殖模式以围网养殖效果为佳,经过230天的养殖,紫海胆均重达到53.2g,月增重达4.76g;海带为紫海胆最好的饵料,但多种藻类配合使用效果更佳,饵料投喂量以紫海胆体重的6%左右的投喂量为佳;紫海胆苗种养殖密度以每箱800个(267个/m3)的成活率最高,达98.25%,生长速度最快,均重达49.9g,月增重8g,产量为11.87kg/m3,考虑养殖效益因素,则紫海胆苗种1000个/沉箱(333个/m3)的放养密度为佳,其成活率达98.1%,均重达48.4g,月增重6.9g,产量达14.06/m3kg.  相似文献   

11.
<正>大鳞副泥鳅为底栖鱼类,在传统的苗种培育方法中多采用泥塘作为培育池,泥鳅苗种喜欢钻进泥土中,被搅动的泥巴容易将泥鳅鳃堵塞,控制不好容易导致大量死亡。同时,饵料种类、苗种培育塘水质管理、病害防控等环节也直接影响苗种的成活率,试验中发现传统苗种培育方法成活率不足20%。本研究从泥鳅养殖的水体、饵料和环境出发,肥水培育泥鳅苗种,使用发酵料、浮游动物和配合饲料分阶段投喂,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调  相似文献   

12.
正生产上池塘培育匙吻鲟鱼种受天气变化、昼夜温差和敌害生物的影响,成活率极低,一般在0~20%,导致养殖成本增加,不利于推广养殖。通过调控水温,探索工厂化培育匙吻鲟鱼种的最适开口饵料、培育密度、驯食规格和粗蛋白需求,结果表明,采用卤虫或枝角类作为匙吻鲟开口饵料,规格5cm开始驯食,用粗蛋白含量40%的饲料培育至20cm的大规格鱼种,成活率达到63.1%。1.材料  相似文献   

13.
沧州市的大菱鲆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需求量在增加,生产健康、白化率低的苗种成为关键,通过调整生产条件和各项物理指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大菱鲆苗种生长的需求,适时投喂开口活饵料以及延长鲜活饵料投喂时间,适时进行饵料转换,以及得力的水质调控措施,生产的苗种成活率可达到86%,白化率2%~3%,同批苗种规格整齐,体形完整,伤残苗、畸形苗和白化苗较少,苗种供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正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隶属于科、石斑鱼属,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以及日本南部等地,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水产养殖中一种经济价值高的品种。长期以来,赤点石斑鱼养殖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采捕,因被过度捕捞,野生资源和养殖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试验对亲本进行营养强化培育,并对苗种在开口阶段就加强营养,以提高育苗成活率,旨在为赤点石斑鱼实现工厂化养殖提供苗种来源。  相似文献   

15.
在35口面积均为30 m2的室内水泥池中,分7种规格、11个不同养殖密度组,共投放45.7万粒方斑东风螺苗进行养殖试验。经过151~216 d的养殖,共获商品螺2574.9 kg,平均单产2.5 kg/m2,平均规格146粒/kg(115~192粒/kg),成活率82.2%(48.4%~97.8%),饵料系数2.6。苗种规格为870~9200粒/kg的成活率较高且稳定,成活率超过86.5%,规格大于12170粒/kg的成活率明显下降,23400粒/kg的成活率仅为48.4%;投放密度为185.6~868.2粒/m2时,密度对养殖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对养成规格影响较大,养殖密度超过542.6粒/m2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淡水鲨学名苏氏圆腹(鱼芒)[Pangasiys suthi(Fowler)],隶属于鲶型目,(鱼芒)科,圆腹(鱼芒)属,原产于东南亚一带,因体形类似鲨而得名淡水鲨。淡水鲨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杂,抗病力强,肉质细嫩,肉多刺少等优良经济性状,越来越受到养殖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半年的潜心钻研.荥阳水产良种场于2007年6月攻克了泥鳅苗种开口饵料难题,打破了以往依赖天然生物饵料,苗种成活率低的的状况,填补了我省泥鳅繁育的一项空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黑龙江省地产名优鱼类品种开发方兴未艾,如鲟鳇鱼已成为全国性名优养殖品种。在名优鱼类品种开发过程中,普遍遇到了苗种“开口难”的问题。尽管鱼类育苗工作者对丰年虫、轮虫、虾片以及配合饵料已相当习惯了,但目前又有了可以供广大苗种生产者新选择的开口饵料——赛卤籽。  相似文献   

19.
鳜鱼为肉食性名贵鱼类 ,其苗种培育普遍存在成活率低的难题。笔者从事鳜鱼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育苗十余年 ,体会到要提高鳜鱼育苗成活率 ,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鳜苗开口培育 鳜鱼苗胚胎发育至卵黄囊消失 ,刚一平游就必须捕食适口饵料鱼。因此 ,同步繁殖开口饵料鱼成为育苗成败的关键。一般采用团头鲂作鳜鱼的开口饵料 ,在鳜鱼催产后 1 2h即同步催产团头鲂。这样 ,鳜鱼苗平游时 ,脱膜不久的团头鲂苗恰好成为鳜鱼苗适宜的开口饵料。因鳜鱼苗平游及开口持续 3 0h左右 ,开口饵料的投喂应在环道中进行 2~ 3d ,日饵量为鳜鱼苗的 8~ 1 0倍 ,以增…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刀鲚在养殖过程中饵料供应这一环节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受到饵料品种及适口性的制约,刀鲚的养殖成活率普遍较低。此外人工繁殖生产成本过高,且市场上苗种供应极少,养殖户不仅购苗困难,另外购苗后经过运输及养殖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苗种下池后的养殖风险。因此开展本地刀鲚生态育苗,实现苗种的本地化生产,不仅能满足合作社刀鲚的养殖生产需要,还有望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本地产的优质苗种,助力当地刀鲚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