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验证氟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结果表明: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上看,氟酰胺和噻呋酰胺能够很好地防控纹枯病的发病率,降低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发病率比清水对照低16.39%~18.01%,防治效果达85.4%~90.0%,其中24%噻呋酰胺和40%氟酰胺用量33 g/666.7 m~2处理较好,防效分别为90.0%、87.2%。从考种和测产结果上看,喷施杀菌剂的各个处理株高、平方米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均比清水对照好,其中喷施24%噻呋酰胺(处理5)产量最高,为549.3 kg/666.7 m~2,比清水对照增产6.1%。喷施40%氟酰胺的4个处理中,用量33 g/6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比清水对照增产2.8%。  相似文献   

2.
几种不同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种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呋虫胺24 g/667 m~2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表现较好;25%吡蚜酮(25 m L/667 m~2)持效性最好,但速效性不如25%呋虫胺;25%噻虫嗪16 g/667 m~2和50%噻虫胺15 g/667 m2防效次于呋虫胺和吡蚜酮,但防治效果也在90%以上。生产上可轮换交替使用,以减少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重茬种植现象普遍,黑痣病与黄萎病危害严重。目前主要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为明确其对马铃薯黑痣病和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与应用方法,在重茬地进行了田间防治和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黄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枯草芽孢杆菌与有机肥混合沟施(每667 m^2沟施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10 kg+有机肥500 kg)对马铃薯块茎黑痣病防治效果最佳,达到了63.65%,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混合拌种(每667 m^2种薯用枯草芽孢杆菌粉剂500 g+3%中生菌素43 g+70%甲基硫菌灵107 g拌种)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效达到了38.72%。这2种处理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也最为明显,分别增产20.00%和22.66%。对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分析得知,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没有显著效果。化学药剂拌种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观测不同剂量下的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生物药剂克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已经达到化学药剂的防治标准,但对于已发病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克枯草芽孢杆菌在盘锦地区的常用量以10 g/667 m~2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融水县通过采取调查、观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杂交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试验设置3个处理,即无水、灌浅水和灌深水,每处理面积67 m~2。每667 m~2用2.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0 g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30 g对水30 kg喷施1次。喷药当天每个处理挂牌标记100丛染病稻丛以供田间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宜采用排干田水,再均匀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加吡蚜酮混合液的方法,喷药后保持田间湿润6~7 d,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能够有效降低大麦株高的措施,降低因倒伏带来的产量损失,以不做控高措施的处理为对照,设置6个不同的控高方案。结果表明:只在生理拔节期喷施60 g/667 m~2的多效唑和倒0.5叶喷施100 m L/667 m~2的玉米健壮素的处理,控高效果不显著;在见芒10%喷施玉米健壮素100 m L/667 m~2的控高效果最好。结合产量来看,本试验在倒0.5叶喷施玉米健壮素70 m L/667m~2+见芒10%喷施玉米健壮素70 m L/667 m~2的综合效益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7.
以3种药剂: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g/hm2、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g/hm2和27.8%噻呋酰胺·己唑醇悬浮剂375 ml/hm2为供试药剂,对水稻灌浆期纹枯病进行药效试验,药后20 d株防效均达到81.71%~89.83%,药后35 d的株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到90.61%~92.79%和93.11%~94.17%,均明显好于对照药剂10%井冈霉素水剂,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3者均有减轻纹枯病危害、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其中以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g/hm2和300 g/L苯甲·丙环唑可湿性粉剂300 g/hm2增产效果较好,尤以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的防效最佳,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建议大面积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20%甲基立枯磷乳油、24%噻呋酰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4种新型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0%甲基立枯磷乳油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6.9888×10-9 mg/L;24%噻呋酰胺悬浮剂抑制作用次之,EC50为6.6995×10-7 mg/L;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抑制作用稍差,EC50分别为7.6599×10-5 mg/L、1.0060×10-4 mg/L。田间防治黑痣病药效试验表明,4种药剂对马铃薯安全,其中20%甲基立枯磷乳油的防治最好,其次为24%噻呋酰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效果较低,这与室内测定结果一致,因此生产上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 mL拌种100 kg、24%噻呋酰胺悬浮剂每667 m2沟施100 mL来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水稻品种上农粳2号在分蘖期分别施用15%多效唑、15%胺鲜·乙烯利和50%噻苯·乙烯利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以及不同浓度对上农粳2号产量的影响不同,12 g/667 m~2 15%多效唑对上农粳2号有一定增产效果,随着施用浓度的不断升高,有效穗在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有下降,导致产量逐步降低。15%胺鲜·乙烯利12 g/667 m~2的处理对上农粳2号增产效果明显,主要是有效穗和穗实粒数增加所致。50%噻苯·乙烯利随着施用浓度不断增加,水稻产量在增加,在浓度为100 m L/667 m~2处理时产量达最高。综合产量相关性状可知,在分蘖期施用50%噻苯·乙烯利100 m L/667 m~2或15%胺鲜·乙烯利12 g/667 m~2,水稻产量提高的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前哨农场主要病害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在水稻9~9.5叶期,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用以防治水稻叶瘟;在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选用30%稻瘟酰胺·戊唑醇(稻安醇)悬浮剂40 ml/667 m~2+3%多抗霉素100 ml/667 m~2+2%春雷霉素100 ml/667 m~2混配的防治技术,与当地水稻种植户防病技术相比较,结果表明:此项技术对叶瘟的防效高达89.5%,并且可以在水稻生育后期有效控制穗颈瘟、纹枯病、鞘腐病和褐变粒的发生;在产量方面,与常规防治方法相比增产5.35%,说明此项病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水稻主要病害的发生,同时提高水稻产量,值得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用了当地主栽品种龙粳46,叶面喷施速乐硼,旨在探索硼肥的最佳用量,建立水稻的硼指标体系。试验结果表明:硼肥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水稻产量随着硼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硼肥达到一定数量时,水稻产量反而有下降趋势。硼肥用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0939X2+3.5445X+505.97(r=0.9573*)。从田间喷施效果看,速乐硼溶解度高,吸收性好,叶面喷施速乐硼可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在硼肥用量2水平下,叶面喷施速乐硼15 g/667 m~2,水稻产量最高为542.0 kg/667 m~2,增产6.7%。说明叶面喷施速乐硼15 g/667 m~2为最佳施肥量,硼肥过量施入或少施均达不到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选用27.8%福赛SC(13.9%苯醚甲环唑·13.9%赛呋酰胺)等3种药剂对稻曲病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7.8%福赛SC(13.9%赛呋酰胺·13.9%苯醚甲环唑)每667m~2用25 m L和30%福连SC(8%戊唑醇·22%多菌灵悬浮剂)每667m~2用70 m L的防效及对水稻制种田的增产效果均显著高于常用杀菌剂30%爱苗EC(15%苯醚甲环唑·15%丙环唑)每667m~2用20 m L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2017年采用"新美洲星"拌种和在大豆开花期及鼓粒期叶面喷施试验表明:可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大豆的株高、单株粒数、百粒重等性状,增加大豆产量10.8%~14.4%,并可减少播量1 kg/667m~2,以处理2最好,试验获得初步效果,尚待严格、科学的重复试验。  相似文献   

14.
4种药剂防治棉花黄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乙蒜素、恶霉灵、克萎星对棉花黄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尤其以活芽孢10亿个.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显著。枯草芽孢杆菌叶面喷雾的最佳浓度为300~6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54.35%~57.35%。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100 g/L悬浮剂、氯虫苯甲酰胺200 g/L悬浮剂、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颗粒剂是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理想杀虫剂。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100g/L悬浮剂30 ml/667 m^2防治效果99.64%,氯虫苯甲酰胺200 g/L悬浮剂10 ml/667 m^2防治效果99.29%,氟虫双酰胺20%水分散颗粒剂10 ml/667 m^2防治效果8.17%。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48%氰烯菌酯·戊唑醇、32%丙硫菌唑·戊唑醇、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2%丙硫菌唑·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而且小麦色泽金黄,颖枯很少;而生物制剂木霉菌和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10%井冈霉素对氰烯菌酯与戊唑醇的复配配方有一定增效作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40 mL/667 m~2的防效略好于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复配的防效,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60 mL/667 m~2的防效明显好于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复配的防效。另外,常规使用的配方40%多菌灵SC 13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和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mL/667 m~2之间防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对水稻喷施中科牌农用微生物菌剂与灭活基质、常规施肥、喷施清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喷施中科牌农用微生物菌剂,可使单位面积成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增加,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产量为566 kg/667 m~2比清水对照增产74 kg/667 m~2,增产率15%,比常规区增产52 kg/667 m~2,增产率10.1%,比灭活基质区增产36 kg/667 m~2,增产率6.8%。  相似文献   

18.
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使用20~25 ml/667 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在85%以上.推荐用药量为20 ml/667 m2左右,对水50 kg/667 m2,水稻纹枯病盛发时用药一次,均匀喷雾,可以控制纹枯病的扩展为害.  相似文献   

19.
通过9%吡唑醚菌酯、75%肟菌酯戊唑醇、35%氟唑嘧菌酯等几种杀菌剂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最好,而且水稻色泽明显好于其他处理;常规使用配方75%三环唑WP30g/667m^2效果表现最差,可能与其长时间使用而导致病菌抗性上升有关;稻瘟酰胺表现和三环唑相当,但和春雷霉素减量复配后效果均好于各自单剂的使用效果,建议复配使用。综合比较,25%吡唑醚菌酯SC60mL/667m^2、9%吡唑醚菌酯CS60mL/667m^2、35%氟唑嘧菌酯SC50mL/667m^2、2%春雷霉素AS100mL/667m^2+20%稻瘟酰胺SC100mL/667m^2以及75%肟菌酯戊唑醇WG20g/667m^2这5个药剂配方均可作为穗颈瘟的优选防治配方。  相似文献   

20.
对含活芽孢60亿个/mL的解淀粉杆菌生物杀菌剂(Lx-11)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其不同试验剂量下对杂交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和防扩展效果。结果显示,试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有较好的防效,且随浓度增加相对防效逐渐增强;500 mL/667 m~2和650 mL/667 m~2各防治2次的相对防效高于对照药剂,能有效控制细条病的横向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