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菜豆落花落荚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璞 《种业导刊》2011,(6):30-30
1落花落荚原因 1.1生理因素 外界环境和栽培条件再好,菜豆坐荚率也难达到100%,假如结荚率达到100%时,叶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营养就不能满足其植株荚果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菜豆的一部分花和幼荚脱落,减少了营养消耗,可协调植株营养的供需矛盾,这是生理因素所致的自然落花落荚。  相似文献   

2.
菜豆花为蝶形花,矮生品种在主枝的花数极少,85%~100%着生在侧枝上。蔓生品种主枝与侧枝的花数大体相同,以侧枝稍多一些。菜豆开花从夜间2:00~3:00开始,至次日10:00左右结束,以5:00~7:00最多。蔓生菜豆每植株能发生花序10~20个,每个花序有花4~10朵。菜豆开花较多,但成荚率仅占开花数的20%~35%,最多40%~50%。由此可见,菜豆落花落荚一直是困扰菜豆高产的一个难题,只要能减少落花落荚数,提高菜豆的结荚率,菜豆的增产潜力是十分巨大的。1菜豆落花落荚的原因1.1植株营养分配不当落花落荚从根本上说是植株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菜豆落花落荚在不同生育  相似文献   

3.
冯慧民 《种子科技》2001,19(3):167-167
大豆花荚脱落极为普遍。据观察 ,每株大豆蕾、花、荚脱落数一般占总花数的 4 5%~ 70 %。花荚脱落比例大致是花蕾占 10 % ,花朵占 50 % ,幼荚占 4 0 %。因此 ,寻找原因 ,采取预防措施 ,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1 原因1.1 重迎茬地导致花荚脱落。据宜川种子站试验 ,大豆重茬栽培较正茬株高降低 5.3~ 19.8cm,单株粒荚数减少 1.6~ 4 .5个 ,单株粒数减少 7.1~ 8.8个 ,百粒重下降 0 .4~ 2 .9g,虫食率增加 0 .5%~ 2 .3% ,减产14.2 % ,迎茬减产 9.7%。据张德俭等 1996年报道 ,重茬二年和三年的落花率分别是正茬的 12 1.5%和135.4 % ,落荚…  相似文献   

4.
大豆症青发生的原因及防止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症青是大豆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河南省每年各地大豆都有不同程度的症青,症青严重的可以造成大豆绝收.据研究,大豆每株开花一般在 100朵以上,但通常只能结荚 20~ 30个,其花荚脱落率多达 50%~ 70%,如果花荚落完了,就会造成大豆症青.如何防止大豆花荚脱落,采取可行措施、保花保果、增加粒数,是防止大豆症青的有效途径 [1].目前,对大豆症青的报导较少,症青现在又是制约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对大豆症青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为大豆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花荚脱落严重影响着大豆生产,一般花荚脱落数占总花数的40%~70%,脱落比例大致为花蕾占10%,幼荚占10%,花朵占50%,尤其是干旱年份表现更严重。现将脱落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DTA-6对大豆花荚脱落纤维素酶和GmAC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PGRs)可以调控大豆花荚脱落。2012-2013年在大庆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R1期对大豆绥农28(SN28)、垦丰16 (KF16)和合丰50 (HF50)分别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对调控花荚离区脱落纤维素酶(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荚脱落纤维素酶(AC)活性、花荚脱落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TA-6抑制大豆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可达51% (±CK%);大豆荚的AC活性能够在喷药后阶段性地被降低,在不同品种上增加和降低存在差异;能够显著降低花荚脱落率(P<0.05);能够显著增加产量(P<0.05)。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是通过降低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调节AC活性,从而减少植株的花荚脱落率,以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大豆落花落荚率与品种生育阶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2 4个栽培品种为试材 ,研究不同大豆品种生育阶段的遗传差异对大豆花荚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各生育阶段的生育日数 ,遗传差异达极显著平准 ;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落花落荚时期基本相同 ,但出现的高峰期有差异 ;落花落荚率不仅与品种的开花阶段、结荚阶段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并均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8.
大豆症青发尘的原因及防止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症青是大豆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河南省每年各地大豆都有不同程度的症青,症青严重的可以造成大豆绝收。据研究,大豆每株开花一般在100朵以上,但通常只能结荚20~30个,其花荚脱落率多达50%~70%,如果花荚落完了,就会造成大豆症青。如何防止大豆花荚脱落,采取可行措施、保花保果、增加粒数,是防止大豆症青的有效途径。目前,对大豆症青的报导较少,症青现在又是制约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对大豆症青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为大豆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4个大豆品种在单、间作条件下进行了花荚脱落习性的观察,结果表明:1.大豆花荚脱落的顺序和开花习性是一致的,开花早的花朵,脱落早,同一品种,单作的花荚脱落比间作早。花朵开放早的部位,脱落也早,主茎花荚脱落早,分枝花荚脱落较晚。2.落花落荚在整个开花结荚期都能发生,花荚脱落的高峰期多出现在末花至结荚期,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出现得早,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则较晚,同一品种单作比间作出现得早,处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几个高峰期。3.花荚脱落的部位与大豆始花部位的商低有关,始花早,始花部位越低;始花越晚,则始花部位越高;开花早的部位,花朵数多,落花数也较多,但成荚数也多;开花晚的部位,则反之。同品种间作比单作最早出现花荚脱落的节位高1~2个节位;分枝上的花荚脱落大于主茎。4.单株开花数、花开天数、结荚天数与花、荚脱落率呈正相关,成荚数与花、荚脱落率呈负相关。5.耐阴品种的花荚脱落率低于不耐阴品种;除少数品种外,落荚率高于落花率;单作的落花率、落荚率和花荚脱落率除个别材料外,均低于间作,单、间作之间的t测验除落荚率接近显著水平外,落花率与花荚脱落率达到了显著水平。大豆花荚脱落是普遍而严重的,单作大豆一般花荚脱落率为50~60%;严重的可达70~80%。贵州,大豆种植多是间套作,尤以玉米、大豆间作为多,间作大豆的花荚脱落率未见详细报道。为探讨在贵州的生态、栽培气候条件下,特别是间作大豆花荚脱落的习性,我们开展了大豆花荚脱落习性的观察,为贵州大豆增花保荚,减少脱落以及为提高杂交育种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丹 《种子科技》2024,(3):41-43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用途广泛,能够被制作成多种豆制品,并且营养价值丰富。大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磷酸和核酸等多种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基于此,从种子选择和处理、选地和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大豆种植技术要点,提出了病虫害防治和落花落荚防治措施,以期为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这几年,山东、河北等地豇豆种植面积较大,但每到盛夏季节由于温度、水分不好控制,很容易出现豇豆落花落荚,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由于豇豆生长期短,在管理上应该根据豇豆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民,发现造成豇豆夏季容易落花落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将豇豆落花落荚的原因作一分析,供菜农朋  相似文献   

12.
干旱是黑龙江省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明确大豆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利用田间控水试验,研究播种出苗期和开花结荚期大豆在各干旱胁迫等级下各性状的生育特点。结果表明,播种出苗期大豆在干旱胁迫下,出苗缓慢;株高和地上、地下干物质、株荚数、株籽粒重明显偏低,空荚率偏高,其中重度胁迫空荚率比无胁迫大豆高99%;开花结荚阶段大豆遭遇中度以上干旱,光合量减少,植株相对矮小,而空荚率高,其中重度胁迫比无胁迫高81%以上;大豆花荚期是水分的敏感期,即轻度干旱也会造成较差的产量表现。大豆播种出苗期遭遇干旱胁迫后产量偏低,主因是出苗率低、生育期短,株籽粒重低和空荚率高是次要原因;光合量少、株荚数与株籽粒重下降,且空荚率高是开花结荚期产量低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玉米荫蔽会抑制大豆苗期生长、减少花荚数、降低产量,探究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开花结荚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对套作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套作大豆初花期叶面喷施6-苄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aminoethylhexanoate,DTA-6)、烯效唑(S3307)对花荚脱落、叶片碳氮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调节剂会增强盛荚期和鼓粒期叶片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etase, SS)、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SPS)及转化酶(invertase, Inv)的酶活性;提高始粒期茎、叶、荚果的可溶性糖含量,促进后期茎、叶中可溶性糖向荚果的转移。外源调节剂会增加始荚期叶片碳、氮含量,降低叶片C/N比值;增加始粒期叶片碳含量,减少氮含量,提高叶片C/N比值。外源调节剂会增加大豆开花结荚数,降低落荚数、落荚率及花荚脱落率,以DTA-6效果较好,其处理下2年大豆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显著高于CK,较CK分别增加25.4%、41.3%和32.9%、37.6%。套作大豆初花期叶面喷施6-BA、DTA-6、S3307提高叶片SPS、SS和Inv酶活性,协调大豆各器官碳氮代谢动态平衡,促进大豆开花结荚、减少大豆落荚,显著提高大豆的单株有效荚数与产量,其中DTA-6的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大豆秕荚是大豆植株在形成荚果的过程中,籽粒不能正常形成,或外壳不能正常鼓起,产生荚果空秕的现象。据调查,夏大豆有5%~25%的荚果因多种原因籽粒鼓不起来,形成秕荚。大豆秕荚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大豆持续高产、保持高品质的一大障碍。如何减少夏大豆秕荚,是当前大豆生产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迎茬夏大豆荚而不实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黄淮平原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下,夏大豆迎茬1~4年,单株空荚发生率增加8.8~35.3个百分点;大豆减产12.1%~44.9%;迎茬年限与单株空荚发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95※※;单株空荚发生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945**。夏大豆迎茬每增加1年,单株空荚发生率约增加8.8%;单株空荚率每增加1%,大豆约减产43.6kg/hm2。迎茬造成大豆荚而不实和减产的生理生态效应为:株高降低,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及粒重减少,百粒重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不良变化,根腐病、霜霉病及灰斑病等真菌性病害发生程度加重;土壤速效性磷、钾、硼等大量、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明显亏缺;根系生长受阻,根系活力下降。预防迎茬大豆荚而不实的措施有:合理轮作倒茬;选用耐迎茬商豆1099等优良大豆品种;氮磷钾硼肥平衡施用;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于1988~1991年在单、间作条件下分析了大豆品种若干性状与花荚脱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最低结荚节位、茸毛色等5个植株特征特性与花、荚脱落率呈正相关,除节间长和最低结荚高度之外间作条件下,大多数性状达显著、极显著水平,有限结荚习性(或亚有限),生长直立,株型收敛的品种花荚脱落率低;花色和生育日数对大豆的花荚脱落有密切关系。(2)叶部性状中以叶柄与主茎之间夹角及落叶性和花荚脱落关系较大,其中又以间作大于单作。(3)荚粒特征特性除种皮色和荚色与花荚脱落的关系不密切外,其余5个性状几乎达显著水平,尤以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花荚脱落率呈显著负相关,经t测验单间作相比,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达极显著水平。(4)抗倒性,抗病虫害差的品种或单株,花荚脱落严重;影响花荚脱落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光照强度和光照时数。  相似文献   

17.
棉花生产中经常出现大量蕾铃脱落,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效益.造成蕾铃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采取适当措施才可能有效减少落蕾落铃,提高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大豆开花结荚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也是吸收养分、水分的高峰期。此期的主攻目标是促进多开花、多结荚、防止早衰、控制徒长、保花增荚、减少脱落,为丰产奠定基础。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如下:一、巧施花荚肥开花结荚期是大豆一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巧施花  相似文献   

19.
烯效唑化控对玉豆间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玉豆间作大豆叶面喷施烯效唑化学调控,分析了烯效唑化控技术措施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宁夏灌区玉豆间作大豆喷施烯效唑的适宜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玉豆间作大豆分枝期喷施100mg/L的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溶液+大豆盛花期喷施150mg/L的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溶液,可以达到降低大豆植株高度、防止倒伏、保花增荚、增加单株粒数、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大豆造桥虫(豆尺蠖)症状:以幼虫咬食豆叶,可将叶片吃成洞或缺刻,甚至吃光叶片,引起落花落荚。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冬耕田地,减少虫源;在成虫羽化初期,采用黑光灯或糖醋盆诱杀成虫;结合农事操作,摘除卵块以及新筛网状被害叶,带出田外深埋;利用幼虫的假死性,摇动豆株,使幼虫掉到地上集中消灭;及时清除杂草和田间落叶,消灭部分越冬蛹;保护和利用小造桥虫绒茧蜂、青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