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模式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提质增效和绿色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范本。本文从模式创新、农产品优质化、综合效益提高、产业发展加快等方面论述了浙江省"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应用现状与特点,指出了水稻生产薄弱、品牌化优势发挥不充分、标准化和规模化及产业化发展不够等问题,并提出因地制宜确立"水稻+"产业化发展主导模式、集成水稻优质稳产技术、大力打造绿色优质品牌等对策措施,促进浙江省"水稻+"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一种两收"是我国转型时期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型稻作模式。本文分析了双季稻北缘地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提出了以"产业化、机械化、优质化、组织化"推动水稻"一种两收"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建国至今,渝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经历了高秆良种、矮秆良种、杂交稻品种三个重要的推广时期。历时最长、作用最大的杂交水稻推广期,又经历了推广初期的摸索,到汕优2号、汕优63、D优63主推组合的确立,再到杂交稻多组合区域"集团当家,轮换种植"推广模式的确立等发展阶段,有效推动了渝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发展。目前该地区水稻生产呈现出品种数量明显增多、单个品种面积下降的趋势。今后水稻品种的选择推广应向抗病、高产、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粮食作物,发展"水稻+"绿色高效模式是稳定湖北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遵循。本文论述了湖北省"水稻+"协同推广模式工作机制,指出了产业发展不够平衡、技术模式不够精准、"一主多元"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湖北省"水稻+"协同推广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静 《北方水稻》2011,41(2):77-78
介绍了盘锦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针对目前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存在的农机与农艺不配套、水稻机械化生产环节衔接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缺少、部分地区认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转变农机投入机制;更新观念,集中优势抓弱项、难点;保持优势,科学调整作业结构;水稻生产机械作业多样化;加强培训、技术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稻田套养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模式是近年来六十八团发展水稻生态养殖、探索"一水两用、一地双收"高效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成果。该技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环境条件,选用适应性强、商品性好的淡水鳌虾,通过改造稻田,创造适合水稻与龙虾互生互利、共同生长的环境,科学投放小龙虾,持续保持水稻田里的生态平衡,即可生产出绿色优质水稻和高品质的小龙虾。  相似文献   

7.
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已成为我国水稻栽播的重要方式,也是大石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为了进一步探讨水稻机械化插秧与水稻机直播两种水稻种植的技术优势,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了均等条件的两个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对比研究,我们从成本、产量、效益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继续加强水稻机插和水稻机直播多元化技术推广模式,因地制宜地提高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大石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水稻在当地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分析了本溪地区发展优质米水稻的自然资源和品种上的优势,着重分析了栽培技术优势,同时提出了选用优质品种、适时播种、适期早插、壮苗稀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草害、合理灌溉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机插水稻是现代稻作生产的重要技术途径和发展方向。研究分析了机插水稻产量及效益优势,阐述了淮北地区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并通过近年来机插水稻高产创建的实践,集成了淮北稻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高产高效机插水稻生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蜂窝栽培模式,源于蜜蜂筑巢原理,就其机械化栽培技术属国内首创。该模式与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是一项技术创新独特、增产潜力高、应用前景广阔的水稻高产栽培实用技术。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蜂窝结构和理论,在机械设计上,把水稻栽植模式设置为穴距、行距不等,穴距随意调整的形式。目的在于获得空间利用率大,边际优势强,效能利用高的"蜂窝优势"。二是适应在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蜂窝栽培模式,源于蜜蜂筑巢原理,就其机械化栽培技术属国内首创。该模式与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是一项技术创新独特、增产潜力高、应用前景广阔的水稻高产栽培实用技术。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蜂窝结构和理论,在机械设计上,把水稻栽植模式设置为穴距、行距不等,穴距随意调整的形式。目的在于获得空间利用率大,边际优势强,效能利用高的"蜂窝优势"。二是适应在不同土壤、不同水稻品种以及不同管理水平条件下,充分利用分蘖优势和多边优势,强化个体生长发育能力,优化产量构成要素,超常发挥增产潜力,从而创造出高产和高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2.
山东水稻生产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山东省自然生态条件独特,水稻生产具有产量高、米质优等优势,但目前存在着水稻品种选育水平不高、环境气候不断恶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不力、政府重视扶持不够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山东水稻生产发展.因此,需加快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大力推行优质无公害高产高效稻作技术,加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企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推动山东水稻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辽宁省水稻科研育种现状,明确了水稻发展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自然优势以及市场需求优势等,提出了明确水稻生产发展思路、加快粳稻科研育种进程、发展水稻深加工等辽宁省水稻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董益禄 《杂交水稻》2005,20(1):45-46
"杂交水稻-蚕豆"种植模式能有效利用农田冬季资源,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蜂窝栽培模式,源于蜜蜂筑巢原理,就其机械化栽培技术属国内首创。该模式与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是一项技术创新独特、增产潜力高、应用前景广阔的水稻高产栽培实用技术。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蜂窝结构和理论,在机械设计上,把水稻栽植模式设置为穴距、行距不等,穴距随意调整的形式。目的在于获得空间利用率大,边际优势强,效能利用高的"蜂窝优势"。二是适应在不同土壤、不同水稻品种以及不同管理水平条件下,充分利用分蘖优势和多边优势,强化个体生长发育能力,优化产量构成要素,超常发挥增产潜力,从而创造出高产和高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发展绿色水稻产业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泽 《北方水稻》2013,(5):75-77
绿色水稻生产是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黑龙江省发展绿色水稻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通过分析绿色水稻特点、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绿色水稻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2015,(6):18-20
为了对江苏盐城发展两系杂交稻制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笔者利用该地区最近46 a历史气象数据,借助"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与时段选择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江苏省盐城市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象风险,提出了应对策略。分析表明,江苏盐城两系杂交稻制种不育系育性敏感始期安排在7月25日为最佳,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3℃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该地区制种风险较大。提出了合理控制盐城地区两系杂交稻制种面积、选用低不育起点温度的两用核不育系制种、重视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科学安排制种时段、建立有效的种业保险模式的对策,以规避制种风险。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辽宁省水稻科研育种现状,明确了水稻发展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自然优势以及市场需求优势等,提出了明确水稻生产发展思路、加快粳稻科研育种进程、发展水稻深加工等辽宁省水稻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水稻在当地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分析了本溪地区发展优质米水稻的自然资源和品种上的优势,着重分析了栽培技术优势,同时提出了选用优质品种、适时播种、适期早插、壮苗稀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草害、合理灌溉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