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茬冬油菜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合理 《中国种业》2009,(12):24-24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省大面积推广以来,为全省的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前茬作物收获后,如何有效利用保留的完整地膜,成了农技人员探索、研究的课题。齐寿乡农业中心在生产实践中根据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总结出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茬免耕冬油菜丰产栽培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合理采用免耕栽培,减少了工作量。节约了土地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地膜周年覆盖。减少了蒸发,增加了土壤墒情,增强了抗旱程度;  相似文献   

2.
<正>陇中黄土高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实现了春种玉米、秋播小麦、一膜两年用、免耕少耕、费少效高,使旱作区粮食的生产实现了新突破。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起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降雨,保证春季玉米正  相似文献   

3.
针对普通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作用,但大量使用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现实问题,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总结出一套适合内蒙古河套及相似地区使用的覆膜玉米后茬地膜再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术,主要包括:覆膜玉米前茬准备(留茬、护膜和秋浇),后茬向日葵播前准备(浇水、封闭除草、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与贮藏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陇东旱塬区正常的土壤环境和气候背景下,测定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亚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其后茬亚麻的出苗率、密度(幼苗期至成熟期)、株高(枞形期至成熟期)、根部干重(枞形期至始花期)、地上部干重(枞形期至始花期)、果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较覆盖普通白色地膜处理分别降低2.21%、3.39%~3.67%、0.04~2.05cm、0.00~6.33mg/株、8.33~84.67mg/株、0.55粒/果、0.06g和2.66%,有效分茎数、蒴果数则较覆盖白色地膜处理分别增加0.04个/株和0.69果/株。但除地上部在始花期的干重在2种地膜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均在2种地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看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亚麻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效应多较弱,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当茬口安排趋紧时,对于覆盖了化学除草地膜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其后茬可安排种植亚麻。  相似文献   

5.
原州区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条件下玉米新品种展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是集垄面集水、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高效旱作农业技术,选出抗旱、高产、稳产品种是提高该项技术增产潜力的重要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抗旱增产效果显著,增幅在38%以上,投入产出比1:2.03。但是,它需要经过起垄、覆膜、压土、点种等多道工序,工作量大,仅仅依靠人工畜力劳作方式难以达到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的农艺要求,因此实现作业机械化是该技术大面积推广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甘肃省灵台县农技中心依托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结合本县实际,在海拔1100~1350米的旱塬区,以高产创建为目标,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基础,将"玉米优良新品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配方施肥、膜下除草、施用锌肥、化控增密"等六项技术优化组装集成,探索总结出了旱塬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通过2011~2015年5年试验、示范、推  相似文献   

8.
史明 《种子科技》2017,(2):47-48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旱区应用效果较为理想。以大小垄相间的方式进行种植,同时在整个种植地块都铺设地膜,一方面体现了地膜集雨功能,少量的降水也能够流至种植沟中,进而深入到玉米根部;另外一方面该种植方法符合旱区少雨的特点,增加了作物产量,提升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些新育成玉米品种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观察试验,从产量、成熟期、株高、穗位高、双穗率、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抗病性等多个角度对参试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为筛选适宜武山县高海拔山区全膜玉米推广种植的抗旱、抗病、高产、优质新良种及大田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魔芋都是适宜高山种植,且面积较大的作物。高山玉米是当地农民的主粮,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魔芋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一般种植于林下、林缘或房前屋后较凉爽处,规模种植一般与玉米等高杆作物套种。近年来,湖北省竹山县试验将高山玉米与魔芋种植在一起,然后覆盖地膜,实现"一膜双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山玉米、魔芋"一膜双盖"好处很多:一是两者互补性强。玉米是喜温、喜光的高杆作物,而魔芋不耐  相似文献   

11.
陇中旱农区水热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破了该区域玉米种植的水热限制,使玉米成为了当地主栽作物,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残膜污染问题。为了引进耐候易回收地膜,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成分PE地膜(T1、T2、T3、T4,其中T1、T2、T3为设计的耐候性地膜,T4为传统PE地膜)和可降解膜(T5)对玉米农田水热状况、玉米光合特性、产量的影响,并评价了各种地膜的耐候性。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耐候性地膜(T1、T2、T3)与普通地膜(T4)土壤含水率相似,但与降解膜(T5)相比,耐候性地膜T2可提高苗期30~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各种地膜在5、10 cm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基本无显著差异,但降解膜(T5)的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在15、20、25 cm土层分别较PE膜(T1、T2、T3、T4)降低了0.5~1.4℃、0.3~1.1℃和1.0~2.3℃。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PE膜(T1、T2、T3、T4)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大于降解膜(T5),耐候性地膜T1与普通地膜相比可以显著改善玉米大喇叭口期光合特性。PE膜(T1、T2、T3、T4)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降解膜(T5)增加了40.41%、45.04%、27.41%和32.80%,生物产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耐候性地膜(T1、T2、T3)与传统地膜(T4)无显著差异。玉米收获后,耐候性地膜的纵向拉伸负荷显著大于T4,且T1的纵向拉伸负荷、横向拉伸负荷以及纵向断裂标称应变均最大,易回收性高于其他地膜。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耐候地膜T1,与传统PE膜T4具有相似的水热效应,玉米产量也相当,但玉米收获后易于回收,有助于减轻残膜污染问题,但可降解膜由于提温效果有限,会降低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正>梯田旱地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抗旱产粮栽培模式,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梯田推广种植。1选地、整地1.1选地在本区域海拔1400~2200m之间选择向阳、较宽、较长的梯田地块种植。宜选前茬作物为冬小麦、马铃薯、豆类地块,不宜连茬,也不宜与胡麻、谷类作物轮换倒茬。在选茬适当、面积较大且向阳的梯田地里种植全覆  相似文献   

13.
川中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川中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覆膜方式、揭膜时间、抗旱适应性及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最佳覆膜方式为双槽形和凸瓦背形,凹形不能选用。双槽形覆膜适宜在保肥能力相对较差的二台土地上应用推广。(2)最佳揭膜时间为大喇叭口期,产量极显著高于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揭膜。(3)覆膜玉米抗旱适应性以一台土最强、二台土次之、三台土最差,各比同台位露地玉米增产44.85%,28.38%,9.86%,两两间差异极显著,三台土不宜种植地膜玉米。(4)覆膜玉米能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17.97%-19.43%,0-10cm土层日均地温2.5℃,增温保墒抗旱作用大;能提高0-20cm土层土壤机质、全氮含量各25.61%,21.59%,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浓度各2.4,2.2,5.1mg/kg,降低土壤全磷含量3.56%,土壤养分效应明显,能使0-10cm土层、土壤也隙度平均提高10.49%,容重平均隆低0.12g/cm^3,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改善。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能够实现就旱减灾增产栽培。  相似文献   

14.
段军 《中国种业》2013,(12):84-84
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国掀起了“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旱区农业抗旱节水增收的新路子。2008年以来,金昌市农技中心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效抑蒸、增温保墒、汇流集雨等诸多技术优势的启发下,引进该项技术在灌溉农业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作物上开展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为灌区农田节水探索出了一条高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乃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创建主推技术。通过多年的示范推广,经受旱、冻、病、虫、风、霜六种灾害性气候的考验,种植经验不断积累,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集成全膜玉米高产"土、肥、水、种、时、密、保、工、管"九大环节技术措施,下面对其进行浅介。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不断增加,平原地区机械化收获技术已基本普及。小麦收获后,将下部麦秸留茬,上部麦秸麦糠撒于地面,然后免耕抢茬直播夏玉米;夏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耕翻后播种小麦。麦玉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为粮田土壤肥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业后劲奠定了有利基础。但是,仍有部分农户对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榆林玉米全膜双垄沟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榆林玉米全膜双垄沟技术的景观化、趣味化、体验化等创新应用模式的建议和可行性,以期能够为最大限度地拓展榆林市玉米产业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张雷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42-145
在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从进一步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玉米经济性状、提高玉米产量入手,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旱地玉米产量和降水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秋覆膜沟播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玉米产量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增产16.13%和46.08%,增产效果明显;水分生产率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提高34.5%和57.8%。  相似文献   

19.
在大旱之年,如何确保玉米不减产,是云南省各级农业行政、技术部门当今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节水效果明显,省工省力,是最有推广潜力的玉米栽培技术。 玉米膜侧沟种垄盖栽培技术,就是把90厘米地膜覆盖在两行(宽窄行)玉米之间的垄背上,玉米以40厘米的行距、35厘米的塘距播种,每塘保留两粒玉米播在地膜两侧垄沟里。由于该项栽培技术具有膜内栽培相似的增温保墒、抗旱抗倒、改善田间通风通光等优点,所以能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达到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节省了其他地膜覆盖技术要求的破膜、揭苗、压土等工时投入,也方便后期的追肥操作。  相似文献   

20.
立足黄花菜生产是庆城县特色产业的县域特点,依托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节水、保肥、保墒等技术优势,我们对传统黄花菜栽培技术进行了改进和综合开发,通过多次试验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秋季全膜覆盖、留膜免耕、多年使用、保墒节水为特点的全膜双垄沟播黄花菜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