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农田土地平整方法的组合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采用修正平面法完成农田土地平整的工程设计,在常规平地方法和激光平地技术应用基础上对2种方法实施后的平地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激光平地精度随常规方法的平整程度下降而减小的趋势表明,激光精细平地的效应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土地粗平基础上。在我国现有的常规平地机械设备条件下,粗平后地面平整精度达到4~5cm时,实施激光精平作业才能取得较好的平地效果  相似文献   

2.
田面平整精度对畦灌系统性能影响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利用不同田面平整精度处理下获得的田间畦灌试验资料完成对地面灌溉模型SRFR的验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灌水时间条件设置,模拟3种典型地面平整状况下的水流推进与消退过程和畦田水分入渗分布状况,分析讨论田面平整精度对畦灌系统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田面平整精度的改善,畦灌系统性能评价指标显著提高。与田面粗平状况相比,激光控制精细平地条件下的灌溉效率可提高34%,灌水均匀度可提高28%。  相似文献   

3.
激光控制土地精平技术规模化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典型田块试验数据,对激光控制土地精平效果和作业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了土地精平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大型激光控制土地精平组合设备、适宜的田间灌排工程配套模式和现代化的农机作业方式,利用激光控制土地精平技术不仅可获得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效果,而且与中型平地设备组合相比,土地精平作业效率可提高3~4倍,有效地降低了平地成本,取得较好的规模化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农田土地精细平整施工测量网格间距的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基于不同测量网格间距得到的典型田块地面相对高程试验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测量人力投入、田块微地形表述程度和平地土方量估算精度的对比,探讨小田块土地精平作业中适宜采用的施工测量网格间距。结果表明:平地土方量估算精度和测量作业人力投入对确定适宜的施工测量网格间距至为关键,在适当保持土方量相对估值精度并有效减少测量人力投入前提下,建议在小田块土地精细平整作业中,使用10~15 m施工测量网格间距上得到的田面相对高程数据,设计土地精细平整工程方案,从而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预期平地效果。  相似文献   

5.
农田土地激光平整技术应用及初步评价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17  
平整土地是一项改进田间地面灌水质量的重要措施,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平整方式——激光平地技术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该文介绍了激光平地设备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在初步应用基础上,对激光平地效果、作业效率、平地成本等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激光平地方法可以使田块平整精度指标达到小于2cm的水平,在目前华北平原井灌区内现有农田地面平整状况下,土地平整精度每改善1cm所需投入的直接平地费用约为83RMB元/hm。  相似文献   

6.
激光控制农田土地精细平整应用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借助激光控制技术、GPS和GIS、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对传统的农田土地平整技术与方法进行升级改造并构建激光控制农田土地精细平整技术。激光控制农田土地精细平整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明显改善田面微地形条件,大幅度提高地面灌溉条件下的灌溉效率与灌水均匀度,获得显著的节水、增产、省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效果。该文在阐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光控制农田土地精细平整应用技术体系构架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激光控制农田土地精细平整应用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智能化精细平地系统优化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农田土地精细平整是中国现代地面精细灌溉的重要基础,能提高农田灌溉均匀度,改良土壤水盐分布,控制杂草,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应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具有不受天气影响、测量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该文结合中国土地平整的实际情况和前期的研究成果,开发了适合国内应用的GNSS控制平地系统,降低了研发的设备成本,优化完善了平地系统的功能。为减少分立设备数量,提高系统集成度,设计了集成控制终端,集成GNSS接收模块、差分电台模块、核心处理平台和阀控制模块,并设计了集成控制终端的外壳,通过可旋转调整支架固定在拖拉机驾驶室内,具有良好的防尘、降温和牢固等优点;为完善地形测量功能,增加了测量轨迹的实时显示,以及农田面积等地势信息的计算,便于指导后续平整作业;优化了基准设计,建立了坡面平整的数学模型,实现了任意坡度坡面平整。优化后的系统主要由集成控制终端、自主差分GNSS接收设备、液压系统以及平地铲运设备几部分构成;以Visual Studio2008为系统软件开发环境,GNSS精细平整集成软件能够实现农田地势测量、基准设计及平整作业等功能。该智能平地系统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进行了长时间平整实验,平面平整后最大高程差从20.9降到10.5 cm,高程标准差从10.6降到5.5 cm,平地误差小于5 cm的测点累积百分比从77%上升到90%左右,平整效果良好。坡面平整的坡度从0.239%降到0.120%,符合设计要求。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作业精度满足土地精细平整要求,适用于在中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自动平地机的激光平面系统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业的效益而研制了自动平地机的激光平面系统。主要研究了半导体可见光激光器经过聚焦、准直后的光强和能量分布特性,根据太阳光和扫描激光信号的差异,设计并制作了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和控制器,并作了自动平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技术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工作半径200m,平地精度±1cm。在该系统控制下可平平面、平坡面和开沟。该系统不仅适用于农业,也可用于水利工程、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建筑工地的场地平整。  相似文献   

9.
1PJY-3.0型综合激光平地机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豹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16-119
由于受土地平整机具自身缺陷和人工操作平整精度有限的制约,土地平整精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法继续提高。为此,设计了1PJY-3.0型综合激光平地机。该文介绍了该机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关键部件的设计以及试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机作业后,方田面积达到0.5 hm2以上,平地精度≤±(1.5~2) cm,灌溉节水30%~45%,平整后的田块在灌水沉淀后即可进行机械插秧作业。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业的效益而研制了自动平地机的激光平面系统。主要研究了半导体可见光激光器经过聚焦、准直后的光强和能量分布特性,根据太阳光和扫描激光信号的差异,设计并制作了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和控制器,并作了自动平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技术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工作半径200m,平地精度±1cm。在该系统控制下可平平面、平坡面和开沟。该系统不仅适用于农业,也可用于水利工程、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建筑工地的场地平整。  相似文献   

11.
激光控制平地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该文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研制开发了一套与中国常用中等功率拖拉机匹配、面向旱田土地精细平整作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的激光平地机的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液压控制装置具有良好的静动态特性,泵的卸荷压力为0.4 MPa,平地铲提升时的滞后时间为80 ms,下降时的滞后时间为44 ms,并且无静沉降;激光控制平地系统的平整精度可达到2.5 cm,作业效率0.81 hm2/h。  相似文献   

12.
激光平地乳芽直播节水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2%;水稻生产又是农业生产中的用水大户,在东北地区平均每公顷用水7 500~9 000 m3。故此,研究水稻生产中的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和节本增效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文利用自动控制理论,研究了激光平地机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在辽阳市太子河区景尔屯村进行的20 hm2激光平地乳芽直播田间试验,对激光平地的作业效果和泡田过程中的节水、节地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测试泡田用水量的过程中,利用秒表、乒乓球等设备实时地测试了田块的进水口流量,实践证明此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结果表明,激光平地可节约泡田用水21.578% ,节约土地 0.92%;乳芽直播可节约泡田用水25.888%。  相似文献   

13.
构建华北地区设施茄子蒸散量估算模型,可为制定其优化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灌水定额15 mm(W1)、22.5 mm(W2)、30 mm(W3)和37.5 mm(充分灌溉, CK)4个处理,在设施茄子苗期、开花座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土壤含水率分别达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70%时进行灌溉,以保证土壤供水充足。基于修正后的Penman-Monteith方程,通过分析CK处理的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气象数据与叶面积指数的蒸散量估算模型,利用W1、 W2和W3实测蒸散量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后的Penman-Monteith方程可用于设施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估算,W1、W2和W3蒸散量的实测值与新建模型的模拟值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81%、18.31%和17.97%。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线性关系,可通过叶面积指数确定作物系数。分析W1、W2、W3和CK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得出, W2与CK产量差异性不显著,而WUE差异性显著,较CK提高31.59%,表明W2兼顾产量和WUE。W2处理下茄子的作物系数,苗期为0.21~0.46,开花座果期为0.62~0.94,成熟采摘期为0.70~0.92。本研究认为,新建模型在估算设施茄子实际蒸散量上具有较好适用性,计算出的作物系数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机模拟畦面微地形分布及其差异性对畦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畦面微地形对畦灌性能具有较大影响,该文针对畦面相对高程分布具有随机性和空间相关性的特点,基于Monte-Carlo随机模拟方法和半方差分析方法建立了随机模拟畦面微地形分布状况的方法,并借助二维地面灌溉模型评价随机模拟的畦面微地形分布状况及其差异性对畦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畦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值下随机模拟的畦面微地形分布间存在的差异性对畦灌性能的影响取决于该值大小,等于或大于3 cm以上的畦面微地形分布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对畦灌性能影响显著,而小于3 cm的畦面微地形间存在的分布差异对畦灌性能影响相对较小,此条件下随机模拟的任一组畦面微地形分布状况均具有典型代表性,可直接作为二维地面灌溉模型的输入数据用于评价畦面微地形分布状况对畦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Optimum quantity of fertilizers and irrigation water to minimize the cost and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is need of the day. Consequently,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CCS Harya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isar during the winter season of 2014–15 and 2015–16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rrigation schedules and fertilizer levels on coriander. Irrigation at 25, 50, 75, and 100 days after sowing (DAS) gave higher growth and yield attributing characters, seed yield (16.48 q/ha), biological yield (50.79 q/ha), net return (Rs. 138,950.6), and benefit to cost ratio (2.36), which resulted in 40.9% and 15.3% increase in seed and biological yield over two irrigations, respectively. Th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i.e., N60 and P50 kg/ha, registered higher growth, seed yield attributes, consumptive use of water, whereas, net return and benefit to cost ratio was recorded maximum under fertilizers, i.e., N75 and P62.5 kg/ha.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irrigation and fertilizer on seeds per umbellet and seed yield was also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Hence, in Northern Plains of India four irrigations at 25, 50, 75, and 100 DAS in association with nitrogen 75 kg/ha and phosphorus 62.5 kg/ha is more profitable in coriander crop.  相似文献   

16.
微润管埋深与密度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寻微润灌溉在日光温室的适宜应用技术参数,以膜下滴灌为对照(CK),设置3种微润管埋深(10 cm、20 cm、30 cm)和3种密度[2行番茄埋设1条(1管2行)、2条(2管2行)、3条(3管2行)微润管],研究了微润管不同埋深及密度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微润灌溉更有利于日光温室番茄的生长。番茄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单果体积、总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分别较CK平均增加8.58%、11.99%、18.79%、60.93%和103.40%,平均节水37.73%。微润灌溉显著提高了番茄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糖酸比的含量,较之CK平均增幅分别为27.07%、4.48%和21.38%。相同微润管密度下,番茄的综合品质表现为:埋深30 cm埋深10 cm埋深20 cm;相同埋深下,表现为:1管2行2管2行3管2行。番茄的株高、茎粗、果实形态及总产量,随微润管埋深的增加而减小,随微润管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与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随微润管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番茄的总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品质以及微润管的经济成本等因素,埋深10 cm,1管2行(番茄总产量为87.38 t·hm-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为108.91 kg·m-3,品质综合排序第3)为日光温室番茄种植较为适宜的微润灌溉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