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也是重要的水稻生产国之一,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对大米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口感和色泽成为人们选择大米的首要条件,本文以东北为主要研究区域,从水稻栽培技术现状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稻去壳后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大米,属于直接经济作物。水稻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我国很多地区均有栽培,栽培范围广。东北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东北地区水稻产量高,质量好,栽培面积大。世界上有近1/3的人以大米为主食,所以水稻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作物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切实做好水稻生产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就从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出发,总结水稻高产栽培经验,为广大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稻去壳就是我们每天食用的大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作物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要想高产增收,需要水稻栽培人员掌握过硬的栽培技术,同时从选种、播种到苗期的管理也是确保水稻高产增收的关键环节,需要引起广大农户的重视。水稻合理的苗期栽培管理有利于降低水稻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增强植株抗逆性,为水稻高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解决温饱问题已不再是我国人民对大米的主要需求。大米的品质好坏以及对人体健康与否逐渐成为了消费者选择购买时更多的考虑。渠县作为农业大县,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兴技术,绿色、无公害水稻培育技术遵循绿色环保理念,不断提高稻米品质,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吃着放心。随着无公害水稻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也逐步成为了未来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通过讲述和分析如何进行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的质优产高,提升种植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也逐渐得到了很大的提到,因此人们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高。同时也调动了农民朋友对水稻种植的积极性,农民开始对科研成功的优质大米产生兴趣。本文通过先介绍水稻种子的处理技术,再介绍水稻的栽培技术过程详细探究了优良品种水稻的种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食。据了解,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以大米为主食,可见水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大米的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何保证新时期的水稻产量和质量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水稻的栽培技术入手,总结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为保证水稻优质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去壳之后就是经常食用的大米,大米不仅是我国人们的主食,据统计世界上有50%以上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切实做好水稻栽培工作,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是目前开展水稻生产的关键。本文主要总结了水稻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仅供广大农户借鉴和参考,希望可以为水稻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是我国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存所需的主食之一。水稻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稻种植技术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水稻产量也是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水稻产量有了更好的要求,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成了水稻研究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是对优质高产水稻的重要性以及水稻种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每年我国水稻产量均创新纪录,水稻高产稳产与先进的种植技术分不开,目前我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被广泛推广,农业专家结合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和地质地貌,长期致力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本文主要分析阐述了一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重点包括:两段式育苗栽培技术、大棚育苗栽培技术、宽窄行栽培技术、水稻插秧机插秧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对我省水稻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誉,尤其是南陵大米,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陵水稻商品率超过8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这主要是由于南陵县具有生产优质水稻的先天优势,是全国双季稻生产最北缘,加之近年来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改良,南陵大米的卓越品质也在全国各水稻主产区当中有口皆碑。本文结合南陵县水稻栽培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稻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安徽南陵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誉,尤其是南陵大米,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陵水稻商品率超过8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这主要由于南陵县具有生产优质水稻的先天优势,是全国双季稻生产最北缘,加之近年来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改良,南陵大米的卓越品质也在全国各水稻主产区当中有口皆碑。本文将结合南陵县水稻栽培实际情况,针对采取的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也是相对高产的作物,每一年水稻的丰收都大大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做好水稻高产栽培工作是重中之重。水稻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种植,先后几代人对其不断的进行培养和钻研,已经研究出了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指导。水稻的种植在河南省罗山县也有了多年的种植经验,对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本文通过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和具体操作,结合河南省罗山县水稻种植的现状,对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科学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正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全国约有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黄淮稻区是我国主要优质粳稻产地,河南省是其中之一。河南省水稻种植面积近900万亩,随着城乡一体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水资源的短缺,水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插秧用工紧张及费用高昂,务农人口年龄老化问题等日益显现,急需一种轻简化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代替繁重的手工栽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丰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内含大量蛋白质与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2005年水稻种植情况数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水稻总数量为18.2万t.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要求所食用的大米不仅要卫生好、营养好、口感好,有弹性、光泽洁白、外观好看,煮熟后有清香味道溢出,但这些与水稻的高产量高质量栽培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15.
卢慧 《河北农业》2024,(1):61-6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米作为人们的日常主食,对其食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生产条件下,由于受到水稻栽培技术的限制,无法同时满足水稻产量高、食味品质优且营养价值高。为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优质大米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研究水稻生长特点、最优的种植模式、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此了解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提升稻米品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种植国家,也是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发展中大国,社会对于水稻种植与栽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就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观点来促进和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地区都有专门的农业基地,其中水稻的种植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所谓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就是将传统的水育栽培更换为旱地栽培。这种栽培方式不仅仅能够促使水稻的增长更迅速,还能够保证水稻的产量。本文我们将针对寒地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为主题展开分析,对旱育秧栽培技术的关键流程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促进我国水稻旱育秧水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虽然我国的粮食作物众多,但是水稻还是我国人民主要的粮食作用,不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对大米的需求都是非常之多的。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作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就需要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目前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已经充分的利用到了水稻的种植当中,既保证了水稻的正常生长,也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对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我国单产最高的农作物,也是我国餐桌上的主食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同时阐述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实践,最后总结了全文。  相似文献   

20.
水稻去壳后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大米,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据了解世界上有接近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同时水稻除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外还可以用来制糖、酿酒等,其稻壳和稻秆也有一定的用途。水稻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我国是生产水稻的主要国家之一,水稻在吉林省部分地区也有分布,种植效益也较高,尤其是受到去年玉米临储价调整的影响,今年种植水稻的农户有所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明显提高,在水稻面积增加的同时如何进一步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避免水稻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十分关键。本文主要从水稻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希望为广大农户开展水稻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