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贮藏条件对超甜玉米鲜果穗籽粒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杨甜号超甜玉米为试验材料,用蒽酮硫酸经色法测定籽粒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及蔗糖含量,研究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去苞及漂烫等条件对籽粒含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含糖量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降低程度则因贮藏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2)在所研究的贮藏条件中,对含糖量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在室温(28℃)到-40℃范围内,经过相同的贮藏时间后,温度越低,温度越低,籽粒中含糖量越高。(3)去世贮藏效果优于带苞贮藏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甜玉米鲜果穗水分及糖分含量,探讨甜玉米适采期及采后保鲜技术。结果表明:甜玉米的适采期为授粉后18~21d,包装方式和贮藏温度对鲜棒采后品质影响很大,最好采用真空包装后低温贮藏,以延长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3.
过氧乙酸对草莓贮藏保鲜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草莓经不同浓度过氧乙酸浸渍对其贮藏保鲜的效果。结果表明,过氧乙酸浓度和浸渍时间对草莓贮藏保鲜有着显著影响,浸渍浓度过大、时间越长,其色泽越淡,气味越差、水渍现象越严重;浸渍浓度过小,水渍现象明显,易于霉变。在实验条件下,以过氧乙酸浓度0.10%和浸渍时间1min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杨甜1号超甜玉米为试验材料,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籽粒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及蔗糖含量,研究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去苞及漂烫等条件对籽粒含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含糖量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降低程度则因贮藏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2)在所研究的贮藏条件中,对含糖量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在室温(28℃)至-40℃范围内,经过相同的贮藏时间后,温度越低,籽粒中含糖量越高。(3)去苞贮藏效果优于带苞贮藏。(4)溧烫后贮藏会加剧水分及糖分损失  相似文献   

5.
不同品种的花椰菜耐贮藏的能力不同,只有选择耐贮藏品种,才能实现贮藏保鲜,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耐贮藏的品种主要以中晚熟品种为主,早熟品种不宜贮藏。按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当地适贮时期安排播种期,一般应比鲜食花椰菜适当晚播  相似文献   

6.
甜玉水的保鲜贮藏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玉米是果蔬兼用作物,营养丰富,香甜可口,食味佳易消化,老少皆宜,并为理想的食用产品,是当今世界上风行的食品,但甜玉米上市比较集中,加之甜玉米是易腐农产品,营养成分损失较快,因此,采收后甜玉米保鲜贮藏是甜玉米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7.
杏果实简易贮藏保鲜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杏果实简易贮藏保鲜技术的保鲜效果。连续3a的保鲜实践证明,该技术可使适期采收的鲜杏果实保鲜期达12d,比对照延长5-7d,好果率平均达85%以上。认为杏果实简易贮藏保鲜技术是适合在豫西鲜食杏产区推广的一项高效实用技术,并制定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技术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采收期、不同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的超甜(sh_2)、普通甜(su_t)和加强甜(su_1se)玉米杂交种以及大田玉米杂交种的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水溶多糖(WSP)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等进行分析发现,在甜玉米类型中 sh_2杂交种在各个采收期总糖含量都是最高,su_1se次之,su_1最低。但 su_1的 wsp 含量最高,su_1se 与之接近,sh_2最低,与普通玉米相同。以糖分和水分为根据,认为普通甜玉米的合适采收期为授粉后18~26天,积温为306.2℃~420.2℃,加强甜玉米可以适当放宽,但超甜玉米合适采收期应在授粉20天之后。三种甜玉米在28℃下贮藏,糖分和水分含量都迅速降低,但超甜玉米有较强的保鲜能力。在4℃条件下贮藏一周,普通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糖分含量只降低10%,超甜玉米虽然降低了25.8%,但含糖量还保持在35%以上,说明低温贮藏对保持甜玉米的优良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申爱民 《油气储运》2006,(10):29-29
控制温度是辣椒贮藏保鲜的最基本条件.但并不是温度越低贮藏保鲜时间就越长。辣椒为低温敏感性果实.贮藏的环境温度低于7℃会产生冷害.受冷害果实的萼片及种子褐变.表面呈水浸状凹陷病斑.而高于13℃会加快后熟和腐烂。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甜椒的最佳贮藏温度为9~11℃.辣椒的适宜的贮藏温度为7-9℃。  相似文献   

10.
杨东福 《农村科技》2004,(10):32-33
大白菜适贮温度为-0.5~2℃,湿度为85%~90%.不宜超过95%。笔者设计的架式简易大白菜贮藏方法,试用多年,防冻、防热效果好,减少倒菜次数,省工省力,可大量贮藏,保鲜程度高,损失小,经济效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