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陈赛 《畜禽业》2001,(2):63
近年来,科学养鸡普及广大农户,蛋 鸡育雏成活率从80%左右提高到了 90%以上,但8周龄之前的体重却始终 达不到品种要求的标准.笔者在长期的 农村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养鸡户使蛋 雏鸡体重达到品种标准的新方法. 在育雏过程中,除了搞好卫生消毒 防疫、科学免疫、合理投药、保证育雏温 度、通风良好、饲喂精细外,采用了以下三 种方法使雏鸡体重达到了品种标准要求. 1 及时调群 在蛋雏鸡十日龄左右(结合免疫或 断喙)进行第一次调群,即将大小或发育 情况不同的鸡进行分笼饲养.简单的方 法是在免疫或断喙时将明显大或强壮的 鸡和弱小的鸡挑出来分笼饲养.对弱小 的鸡给予细心的管理和饲养,这样便可 使其体重跟上正常鸡群.按照此法,以 后,可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调群.  相似文献   

2.
<正>秋冬季,随着气温降低,日照减少,鸡就要进行自然换羽。产蛋鸡经产1年后,也要休产换羽。这种自然换羽约需6个月左右的时间。为了避免休产换羽期的效益损失,养鸡户都是在产蛋1个周期结束后将产蛋鸡全部淘汰,继而再购进雏鸡进行第二周期的蛋鸡饲养,这其实并不是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最好是使育雏1次利用1个产蛋周期变为育雏1次利用2个产蛋周期,这样可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鸡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王仕凡 《畜禽业》2011,(6):17-18
<正>做好雏鸡的饲养管理,是养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关系到雏鸡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进而影响生产性能,从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益。针对雏鸡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提高雏鸡的成活率,更好地提高鸡的生产性能,是搞好雏鸡的饲养管理的关键。1进雏前的准备工作1.1育雏舍及育雏用具的准备和消毒将育雏舍整修并打扫干净,备好育雏工具:料盘、饲槽、饮水器等。然后进行消毒,可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喷  相似文献   

4.
吴建平 《畜禽业》2011,(10):12-13
农村养鸡生产中,育雏是关键。雏鸡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养鸡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物价不断上涨,农村养鸡业也得到了恢复和迅速发展,但雏鸡死亡率相对较高,经济效益不显著,雏鸡死亡率高是困扰广大养鸡户的一大难题,怎样提高雏鸡成活率是养鸡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养鸡成败的关键。为帮助广大养殖户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从地址选择、鸡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影响雏鸡成活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探讨,科学的提出了提高雏鸡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有助于农户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去冬今春,我市两个养鸡户饲养的雏鸡先后发生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雏鸡疾病,经综合诊断为黄曲霉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4,(6)
<正>2013年6月下旬,姜堰区桥头镇杨院村养鸡户陆某某,饲养7 500只草鸡,42日龄时鸡群陆续开始发病,使用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并出现死亡。经诊断为鸡球虫病,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该养殖户共饲养草鸡7 500只,于7日龄进行新城疫免疫,12日龄接种禽流感疫苗。42日龄雏鸡群明显吃食减  相似文献   

7.
刚出壳的小雏鸡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抵抗力很低,适应性也差,加之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极容易得病、难以治疗、死亡率高.有些养鸡户无专门的育雏室,不注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无选择地不分品种好坏、有无带病,从四面八方滥购进零散鸡苗.从一个病鸡场人为地将病传递到另一个鸡场,或者养鸡户间时常来往参观,结果造成一病未平,又起另一病的局面.自进雏到成鸡,都在一个鸡舍内饲养,育雏期间的保温达不到要求,尤其在冬春季节,气温低时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雏鸡的饲养管理和养殖发展是一个持续化的过程,始于母体育种的营养和健康,则其会影响到胚胎的健康,并继续通过鸡蛋的处理和孵化,所有这些都将影响雏鸡的生长质量和发育状况,直至雏鸡的饲养管理。主要从养鸡时育雏的密度,饲养环境的温度,通风情况,雏鸡的饮用水以及雏鸡的疾病防控进行阐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雏鸡从脱壳到脱温是育雏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创造良好的环境,配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疫病预防工作,才能提高雏鸡的成活率,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的育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畜禽业》2014,(4)
<正>春季舍外气温慢慢升高,自然日照时间逐渐延长,是鸡产蛋相对适宜的时期,也是育雏的关键时期。这时各种病原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且气候多变,昼夜温差较大。春季不同阶段饲养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雏鸡饲养管理1.1高温育雏雏鸡刚出壳后卵黄吸收不好,体质弱,抵抗力差,采用高温育雏可以促进卵黄吸收,降低死亡率。第一周3536℃,以后每周降低2℃。1.2湿度与通风育雏期温度较高,舍内湿度较低,易干燥,极易造成气管炎,因此,应定期增加湿度,可带鸡喷雾消毒、也可在  相似文献   

11.
邹胜龙 《畜禽业》2002,(6):24-25
1 育雏期饲养管理技术 1.1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育雏室需先清洗和打扫干净,再用消毒液喷雾消毒1~2次,最后再用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在熏蒸前把所有的用具,包括工作服、饮水器、料桶等洗净、消毒后放入鸡舍中.熏蒸时要使鸡舍温度达到25℃以上,同时增加湿度.在进雏鸡2~3d前鸡舍开始生火预热.  相似文献   

12.
在养鸡生产中,育雏是关键,育雏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备鸡的生长发育、成活以及将来的生产力和种用价值,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2008年9月7日至10月2日,通过对平南县大新镇大廊鸡场的1656只雏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25日龄统计,雏鸡存活数是1598只,死亡数是58只,总耗料600kg。随机抽取127只雏鸡称重为32.4kg,结果是25日龄雏鸡成活率达96.5%,绝对增重225g,相对增重882g,肉料比为1∶1.67。  相似文献   

13.
黎业勇 《畜禽业》2007,(7):24-25
对提高雏鸡的育成率进行分析和综述。认为提高育雏成活率要从几方面入手:保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和湿度;控制好饲养密度;制定合理的光照制度,保持正常的通风换气;搞好卫生和消毒;选择优质的雏鸡;做好雏鸡的饮水与开食工作;做好雏鸡防病、驱虫和药物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李广增 《畜禽业》2013,(6):12-13
<正>1原因探析对接诊的三十多批6万余只蛋鸡,进行流行病史调查、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剖检、治疗效果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1鸡群发育不良、均匀度太差主要表现为:(1)弪骨长度不够。胫骨长度是产蛋鸡是否达到生产要求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但有很多养鸡户在饲养过程中不知这一指标,因过分强调成本而不按要求饲喂合格的全价饲料,造成饲料营养不达标;忽视育雏期管理,造成雏鸡8周龄前胫长(褐壳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14,(4)
<正>刚出壳的雏鸡个体很小,绒毛稀少,对温度比较敏感,不能有效调节自身体温,既怕冷又怕热,应根据雏鸡的活动情况控制适当的温度,才能很好地生长,提高雏鸡成活率,降低雏鸡死亡率。因此,在育雏工作中,掌握必要的温度控制技术,对育雏十分重要。1育雏室育雏室的保温性能直接关系到控温效果,要求育雏室座北朝南,地势高燥,密封性好,没有贼风侵入。人口设有缓冲室,门口安装保温门帘,北墙窗  相似文献   

16.
1饲养管理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管理技术是温度的调控问题,即使有自动控温设备,饲管人员也要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鸡群,注意温度是否适宜,特别是后半夜自然气温最低的时刻,也是值班人员容易疲劳的时候,稍有疏忽,温度下降,雏鸡马上会形成自然扎堆,这时容易造成受凉感冒,甚至踩伤或窒息死亡。雏鸡受凉会出现拉稀糊腔,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拉稀,许多人认为是鸡白痢,其实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是温度不适造成的。雏鸡育雏阶段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第1周末比出壳时体重增长近1倍,2周龄时增至3倍,3周龄时增至5倍。此阶段雏鸡增重如此快,主要依靠采食饲…  相似文献   

17.
王玉祥 《畜禽业》2009,(8):66-67
<正>育雏期是指雏鸡在0~4周龄(速生型肉鸡)、0~5周龄(优质型肉鸡)、0~6周龄(蛋鸡)的时期,是雏鸡在人工给温控制的环境中饲养的时期。在养鸡生产中,育雏期是非常关键的,其饲管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14,(4)
<正>凡养鸡者,无论饲养肉仔鸡、产蛋鸡还是种鸡,都要经过育雏阶段。育雏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雏鸡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成鸡的生产性能和种用价值,而且影响到将来鸡群的补充和发展,甚至决定着养鸡业的成败。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育雏效果,必须把好以下十四关。1引种关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生产的目的,确定引进品种和品系的类型、名称、数量等。对所引进的鸡种要求每只都能高产,无论雏鸡成活率、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马麒  高海霞 《畜禽业》2012,(10):14-15
<正>肉用仔鸡幼雏期间其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弱,生长速度快。在育雏期间如管理不善,饲养技术不到位,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而死亡。为减少死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适时"开饮"大批饲养的雏鸡,因运输、免疫等  相似文献   

20.
谢林荣 《畜禽业》2023,(8):63-65
育雏阶段对鸡场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面对开口、环境温湿度控制、消毒以及生物安全管理等问题时,必须结合鸡场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措施进行解决;首日龄雏鸡开口药物可从抗生素、中药、微生态制剂以及消毒药中进行选择;育雏过程中须结合日龄变化逐步调低环境温湿度,使实际温度和体感温度保持一致;加强舍内消毒,对外来人员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将场外病原带入;不断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雏鸡平稳度过育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