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方旱寒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抗寒性与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北方寒旱区的抗寒性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应于大面积种植的优良抗寒冬油菜品种。本研究采用多点试验,对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的越冬率、产量、经济性状及生育期进行比较,分析其抗寒性和适应性。结果在北方旱寒区纬度29°36′~43°55′、海拔35~3 650m、极端最低气温-16.5~-41.5℃、年平均气温6.5~11.5℃、年平均降水量42~700mm、无霜期110~200d的地区,不同品种的越冬率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品种在不同试点的越冬率和产量也不相同,但12个品种(系)在各试验点均可表现出强的特殊适应性,越冬品种在不同试点均能正常生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并且收获期集中在6月中下旬,适合倒茬,能够提高复种指数。综合分析表明:在12份供试材料中,陇油6号、陇油7号、07兰MXW-1-3由于具有越冬安全性(越冬率82.73%~89.13%),增产明显(产量2 574.76~2 709.11kg·hm-2),经济性状优良,生育期适中,是最适合在甘肃、新疆、西藏、山西、北京、辽宁等北方寒区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  相似文献   

2.
新疆绿洲生态区冬油菜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冬油菜在新疆绿洲生态区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应于大面积种植的优良抗寒冬油菜品种,挖掘新疆冬油菜发展潜力。【方法】采用多点试验,对冬油菜在新疆不同地区的越冬率、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明显高于甘蓝型冬油菜,不同试点越冬率差异显著。经过主成分分析,白菜型冬油菜陇油9号在参试试点的综合得分排名均为第1;甘蓝型冬油菜DWKL-4排名均为第2。【结论】参试品种中白菜型冬油菜陇油9号、甘蓝型冬油菜DWKL-4生态适应性较强。新疆绿洲区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的试点,冬油菜越冬率较高,主要农艺性状优良,生态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宁夏银北地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9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宁夏银北地区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冬油菜在该地区完全可以越冬。参试的9个品种中,以陇油6号抗寒性强、越冬返青率高,陇油8号、陇油9号和天油2号产量高,综合性状好,这几个品种可以进行生产示范。  相似文献   

4.
9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在庆阳市旱塬地适应性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引进的9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进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越冬率、农艺性状、产量均优于对照品种陇油8号。初步筛选出丰产性、生育期以及综合性状良好,适合庆阳市栽培的冬油菜优良品种(系)2个,其中09鉴8折合产量为2 566.7 kg/hm~2,比对照增产52.17%;QXI-24折合产量为2 460.0 kg/hm~2,比对照增产45.85%。  相似文献   

5.
对引进的12个冬油菜品种开展品比试验,重点调查分析了各品种的越冬率、产量和农艺性质等指标,初步筛选出三个抗寒、高产冬油菜新品种:0737、陇油6号和陇油7号,其产量在140~160.4 kg/666.7m2之间;越冬率在80%~100%之间,可见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强产量高,在拜城县种植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6.
在庄浪县干旱山区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11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陇油9号折合产量最高,为2 055.6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增产19.3%,表现强抗寒,越冬率为85.7%。陇油7号、07皋兰DQW-1-3折合产量分别为2 000.0、1 888.9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分别增产16.1%、9.7%,表现为抗寒,越冬率分别为78.7%、79.9%。天油4号(CK)、平油1号折合产量分别为1 722.2、1 611.1 kg/hm~2,表现为强抗寒,越冬率分别为87.3%、84.0%。综合分析认为,陇油9号、陇油7号、07皋兰DQW-1-3、天油4号、平油1号这5个品种(系)适合在庄浪县干旱山区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7.
新疆旱寒区种植冬性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疆地区情况,对不同冬油菜品种(系)在新疆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适应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旱寒区甘蓝型、白菜型冬油菜均能越冬,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39~302 d,含油率36.77%~41.53%,产量2 307.44~3 010.07 kg/hm2。  相似文献   

8.
选用9个冬油菜品种进行引种和栽培试验,连续两年对9个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越冬率和产量测定,对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品种进行播期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有3个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和陇油8号在榆林地区可以安全越冬,667秆产量可达到158~169kg。播期试验表明,8月15日至8月25日播种越冬率和产量高,8月20日播种越冬率最高(92.3%),8月15日之前播种随播期提前,越冬率下降;8月25日之后播种,随播期推迟越冬率下降,9月3日播种越冬率和产量下降明显。密度试验表明:密度50000株·667m-2时越冬率最高(91.3%),密度大于50000株·667m-2后,随密度增加越冬率降低;密度小于50000株·667m-2时,随密度下降越冬率降低。结论:榆林地区种植冬油菜可以安全越冬,并取得高产,适宜榆林地区种植的冬油菜品种为陇油6号和陇油7号,最适播种期在8月20日左右,最佳播种密度为50000株·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9.
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性状的遗传方式,为油菜抗寒性的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为亲本材料,按照GriffingⅠ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将亲本和F_1种植后测定抗寒性相关的性状以获得试验数据。采用QGAStation软件中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1)法,对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及11个理化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比率、遗传相关性、亲本加性效应、组合显性效应和遗传率以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越冬率、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遗传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影响较小;CAT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则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在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相关分析上,越冬率与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呈极显著负相关。陇油7号和陇油8号在越冬率、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上的加性效应均呈正值,表明陇油7号和陇油8号可用作提高后代抗寒性的亲本。显性效应分析表明,陇油7号×GY和陇油7号×陇油8号是抗寒性强的组合。狭义遗传率以SOD活性、相对电导率、蒸腾速率和越冬率的表现最好,分别为74.63%、59.06%、57.49%和56.87%,CAT活性最低,为2.83%。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净光合速率3个抗寒相关性状具有很强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结论】越冬率、SOD活性、相对电导率和蒸腾速率适宜在早代选择,亲本评价分析指出,陇油7号的一般配合力高,可作为冬油菜抗寒性改良的首选亲本。  相似文献   

10.
在环县开展了油菜品种比较试验,并对8个冬油菜品种的物候期、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和测定。结果表明,8个参试冬油菜品种在环县冬油菜生产区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其中陇油9号产量最高,为2 747.5 kg/hm~2,较对照延油2号(2 040.4 kg/hm~2)增产34.7%;其次为陇油7号,产量为2 252.5 kg/hm~2,较对照延油2号增产10.4%;其他品种的产量均较对照延油2号减产。建议将陇油9号、陇油7号在环县及周边冬油菜生产区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其余品种予以淘汰。  相似文献   

11.
一、试验目的本试验主要通过对11个白菜型和1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抗寒性及生产潜力进行分析,以期从中筛选出抗寒性强、丰产性和越冬率高、适应奇台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二、试验设计1.参试品种本试验参试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9号、天油2号、天油4号、07皋兰DQW-1-3、07兰州天油2号-2、宁油2号、07临洮延油2号-9、07兰州MXW-1-3、平油1号、DWKL-4共12个冬油菜品  相似文献   

12.
白菜型冬油菜天油8号山旱地适宜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在半干旱山区研究了密度对白菜型冬油菜天油8号的越冬率、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天油8号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产量为2452.80 kg/hm2,越冬率高,农艺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白菜型冬油菜的杂种优势,对12个白菜型冬油菜杂交组合的越冬率、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超亲优势和超标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杂交组合的7个性状共出现了74次超标优势,优势率为88.10%,47次正向超亲优势,优势率为55.95%。不同性状的超亲优势率出现差异较大,其中产量、株高、单株角果数、越冬率、分枝数具有很强的正向超亲优势,优势率分别为91.67%、83.33%、66.67%、58.33%、58.33%。角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超亲优势较弱,其中单株角果数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多,因此在配制优良杂交组合时应首先选择的目标性状是单株角果数,其次是株高、越冬率和分枝数。在12个杂交组合中,陇9×陇7在单株角果数、越冬率、分枝数性状上为最好的杂交组合;鉴166×陇7在单株角果数、株高、产量方面为较好的杂交组合;陇9×鉴44在越冬率、单株角果数、产量性状上为优良的杂交组合。综上,陇9为综合性状较好的母本,陇7为综合性状较优的父本。  相似文献   

14.
对引进的5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在环县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延油2号-9折合产量最高,为2 11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9号增产123.5%,且耐旱、抗寒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当地白菜型冬油菜首选品种;天油2号-2、DQW-1-2次之,折合产量均为1 333.3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41.2%...  相似文献   

15.
白菜型冬油菜光合日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冬前低温时期白菜型冬油菜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及其主要限制因子。【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冬前低温(-1℃)下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光合作用日变化特性,并分析影响净光合速率(Pn)的主要因子。以白菜型冬油菜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陇油9号、天油4号、天油7号和宁油4号幼苗为材料,测定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Ci)等指标的日变化,并记录测定时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冬前低温(-1℃)下,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羧化效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无典型的"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与羧化效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气孔导度和瞬时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胞间CO_2浓度的日变化呈"V"型曲线,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日变化无典型规律。相关分析表明羧化效率极显著(P0.01)影响白菜型冬油菜光合特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菜型冬油菜光合特性强弱为:宁油4号天油4号陇油8号天油7号陇油6号陇油9号陇油7号。【结论】冬前低温阶段白菜型冬油菜光合作用呈"单峰型"曲线,羧化效率是限制光合速率的关键因子,超强抗寒品种的光合作用小于弱抗寒品种。  相似文献   

16.
在会宁县高寒旱地,新引进14个冬油菜品种并进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处理中产量最高的为陇油9号,平均折合产量3 183.33 kg/hm2,其次是06468,产量为3 131.67 kg/hm2,07临洮延油2号-9产量也较高,折合产量为3 098.33 kg/hm2。这几个品种经济性状比较好,越冬率高,适宜在会宁县高寒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对8个冬油菜参试品种的物候期、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和测定,结果表明,陇油9折合产量2747.5kg/hm2,较对照延油2号折合产量2040.4kg/hm2增产34.7%;陇油7号折合产量2252.5kg/hm2,较对照增产10.4%。其他品种折合产量较对照均减产,建议陇油9号、陇油7号在环县及周边冬油菜生产区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应以淘汰。  相似文献   

18.
干旱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苗期抗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特性进行研究,了解不同生理指标与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耐旱性的相关性,筛选耐旱品种或种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油菜游离脯氨酸(Pr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逐渐增加,丙二醛(MDA)质量分数先降低后增加。MDA与苗期干旱胁迫后幼苗成活率呈极显著相关,POD与幼苗成活率呈显著相关,可作为鉴定白菜型冬油菜抗旱性鉴定的首选指标。综合来看,8个品种中天油7号对干旱反应敏感,表现为不抗旱;陇油7号对干旱反应迟钝,为强抗旱品种;天油2号、陇油9号、天油5号为弱耐旱抗品种,陇油6号、陇油8号、天油8号为中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低温春化的可能性,以及萌动种子春化过程其生理生化状态和植株结实性等表型变化特征,为白菜型冬油菜人工加代繁育和加速育种进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3个不同感温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于4℃对油菜萌动种子进行春化处理,春化处理过程中(0、20、30、40、50和60 d)测定萌动种子的硝酸还原酶、抗氧化物酶活性、渗透调节物、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同时播种各春化处理萌动种子,观察记录种子形成植株的生育期进程、测定植株结实性能等。【结果】随着春化处理时间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萌发种子形成的植株春化率、初花期株高、成熟期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角果长、角粒数、单株产量等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春化处理前期(0—40 d),植株结实性能在不同品种间表现较明显差异,春化时间增加后(50—60 d),不同品种结实能力虽略有差异,但均无显著差异水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4℃条件下,强冬性冬油菜陇油7号萌动种子完全春化(春化率95%)需处理76.9 d,陇油9号和天油4号分别为54.0和39.4 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化率与株高、结实性能等各表型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初花期株高、成熟期株高相关系数最大为0.947和0.985,表明白菜型冬油菜春化程度显著影响着植株株高、结实性能等。随低温春化时间增加,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硝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不断降低趋势。与对照(未低温处理的萌动种子)相比,低温春化处理的陇油7号、陇油9号萌动种子GA3含量均明显降低,春化30 d的天油4号萌动种子GA3含量明显比对照增加。与对照相比,春化处理的冬油菜萌动种子IAA含量均明显增加(陇油9号春化40 d处理除外),其中,春化50 d的天油4号萌动种子IAA含量比对照增加197.0%。陇油7号春化处理的萌动种子ABA含量比对照明显增加。【结论】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可以感受低温使其完成春化作用,品种春化所需低温时间取决于品种冬性强弱;低温春化过程中,白菜型冬油菜萌动种子生理生化状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最终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其结实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影响北方冬油菜农艺性状的气象因子,以新疆自治区阿勒泰、乌鲁木齐和喀什为研究试点,选择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天油2号、天油4号、天油7号共6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适定性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的株高、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纬度降低越冬率增加,农艺性状变劣,其中千粒重、株高和角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5.86%、6.23%和12.63%,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8.25%;参试品种间,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和陇油7号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小,弱抗寒品种天油2号等变异系数较大;农艺性状与越冬率显著正相关(P<0.05),角粒数与各种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积雪天数、年降雨量和最大积雪厚度对农艺性状具有正效应,累积贡献率达到0.877,最冷月最低气温、地面极端低温、负积温和年均气温对农艺性状具有负效应,累积贡献率达到-0.871。因此,在北方寒区,选择强抗寒冬油菜品种有利于保持农艺性状稳定,获得较好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