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提高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家安全生态格局的有效手段。以祁连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RS和GIS技术,开展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四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两类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定量分析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经过划定范围校验、边界处理后确定红线边界,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4.44万km~2,占祁连山地区国土总面积的40.11%,呈东南—西北连片状,主要围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红线类型以水源涵养为主,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草地、林地面积之和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67.08%,远高于红线外二者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关键性生态用地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良性循环不可或缺,识别流域关键性生态用地,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该研究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结合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及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及景观休闲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关键性生态用地识别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滇池流域关键性生态用地面积为1 216.30 km2,占流域总面积41.65%,主要分布于流域北部、中西部及东部边界,以林地、水域为主,两者面积分别为774.53、306.39 km2,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休闲等作用。识别结果能反映出维护流域生态功能的最重要生态用地,对滇池流域生态用地的规划与保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保护红线是识别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和关键组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保障生态安全。为研究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识别,结合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应用水源涵养、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方法,利用最小累积阻力算法的思想,通过确定生态保护红线为"生态源地"、进而得出缓冲区、生态廊道、辐射通道和战略节点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分为三级,依次分为高安全水平格局、中等安全水平格局和最低标准安全水平格局,各分区面积比例分别为24.45%,25.66%和30.24%,有效突出了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分布,为保障我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及生态安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方法] 以饶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多源数据定量评估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供给、需求,根据供需指数得到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匹配空间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素。 [结果] ①2005—2020年水源涵养服务供给和需求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林地和草地水源涵养能力明显高于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 ②水源涵养服务供给和需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不匹配特征,水源涵养供需匹配赤字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鄱阳县、万年县、乐平市、昌江区和珠山区,盈余区分布在北部浮梁县、东部婺源县、德兴市和弋阳县;③自然因素中年潜在蒸散发、高程和林地覆盖率是影响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同时,城乡工矿用地和耕地覆盖率等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加剧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失衡。 [结论] 饶河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优化存在挑战,未来应在该地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林地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源涵养服务供给,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实现区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功能保护条件下的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划定生态功能保护条件下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旨在维持生态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发展。[方法]选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因子,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评价模型,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合研究区现有各类禁止开发区,最终提出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结果]全市共划分出4大类716块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30 790.91km2,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37.33%。渝东北秦巴山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峡库区、都市区"四山",以及渝南大娄山区等区域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结论]重庆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的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对维护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润  王兵  牛香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2):284-289
[目的] 对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该区森工湿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8年内蒙古森工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工业制氧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污染防治成本法和专家评估等生态经济价值评价方法,逐项对其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8项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 内蒙古森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860.92亿元;其中,涵养水源、降解污染、提供生物栖息、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科研文化游憩、改善小气候和营养物质积累价值量分别为:111.78,104.02,89.38,67.64,56.16,43.25,24.11和5.53亿元。大杨树、乌尔旗汗和库都尔林业局生态价值量排位列前三,分别为111.78,104.02和89.38亿元。[结论] 各项服务功能,以涵养水源、降解污染和提供生物栖息为主导服务功能,以营养物质积累为最小服务功能。从整体空间格局分布来看,各林业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均表现为:中部 > 西南部 > 北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InVEST模型应用在市县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的适用性,探析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且高度城市化的广东省广州市水源涵养服务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对比分析法分别评估InVEST水源涵养评估模型与相关“指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推荐模型在区域水源涵养服务相关结果评价中的精确性,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2013—2017年广州市的水源涵养服务时空分异特征。[结果] ①基于InVEST的水源涵养评估模型评估结果精度高,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同样符合要求。②广州市水源涵养总量呈现先升后降,总体保持一定增长的态势,高值集中在水域和东北部多林地区域,低值集中在城市中心建成区。③区域整体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但不同行政区划和地类存在差异,行政区中海珠区、番禺区和荔湾区提升较大;地类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有所提升,林地基本不变,而草地有所减弱。④各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分区面积比例接近,但各分区内部不同地类比例存在差异。[结论] ①基于InVEST的水源涵养评估模型相比“指南”模型准确性更高,在规划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②广州市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异明显,2013—2017年整体水源涵养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科学划定与管控保护修复关键区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福建上杭县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区,在综合生态系统完整性、系统性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构建了"重要性-脆弱性-服务价值"(I-F-V)的多维生态系统测度框架,进而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多维特征、测度因子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运用空间聚类(分组分析)划定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并基于各分区的空间分异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提出分区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上杭县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呈现重要性较高、脆弱性程度低、服务价值较高的空间分异格局;2)上杭县各生态系统测度因子间协同与权衡关系并存,综合重要性、脆弱性和服务价值之间均为协同关系,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区域可能存在高度重叠;3)上杭县可划分为III-I-V(中等重要-一般脆弱-极高价值)、III-III-V(中等重要-中等脆弱-极高价值)、III-II-V(中等重要-较为脆弱-极高价值)、III-III-IV(中等重要-中等脆弱-较高价值)、II-III-I(较为重要-中等脆弱-低价值)和IV-I-I(高度重要- 一般脆弱-低价值)6个分区,其中,III-I-V和III-II-V两个分区面积较大,是区域发展的生态系统功能基底,各分区所在的土地覆被类型构成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林地、灌丛、耕地和园地属于优势土地覆被类型;4)依据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将研究区进一步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区、绿色发展区、适度开发区)和生态修复区(生态修复区、保护修复统筹发展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维护提供较为科学、全面的研究思路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改进的InVEST模型,评估了1990—2017年4个时期韶关市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碳储存服务功能时空演变趋势,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影响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分别以2000年、2010年达到最高,主要是由于年际气象条件的影响;生境质量、碳储存则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2) 1990—2017年4个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内韶关中心城区及南雄、翁源、乐昌盆地区域,高值区则各有差异,水源涵养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南部,与区域降水量南高北低的趋势一致;水土保持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乐昌—乳源县中部的大东山、始兴仁化县交界处的瑶岭,与区域地形一致;生物多样性、碳储存高值区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较高一致性。随着韶关中心城区及各县城区的扩张,以各城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值区范围持续扩大。(3)水源涵养量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影响,生境质量、碳储存主要由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海拔影响,土壤保持量则受各因素影响相对均等。除土壤保持量外,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显著大于其他因素。(4)气象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年际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则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InVEST模型的大凌河上游汇水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流域生态系统产水功能进行定量评估及空间表达,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及提高生态效率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2015年大凌河上游汇水区作为研究区,基于权衡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与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模型(InVEST模型)中的水源涵养模块(Water Yield),对大凌河上游汇水区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水源涵养量进行归一化处理,识别其水源涵养等级。[结果](1)2015年大凌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总量达1.82×109 m3,水源涵养量空间异质性明显。(2)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水源涵养较高等级区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中部、北部,水源涵养较低等级区位于内蒙古宁城县及敖汉旗北部、河北省平泉县。水源涵养中等级面积广泛,占据研究区面积的34.7%。(3)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西南部为重要水源涵养区,应加强水源管理与保护。[结论]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土壤质地等因素对水源涵养空间异质性有重要影响,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不均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系统初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笔重点研究了4个问题:1.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2.规划设计中水土保持启动问题;3.规划设计中对资源利用情况的确定;4.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中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对我国当前水土流失现状、来源和危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对比2011年和1991年新老水土保持法特点和内容,分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修订水土保持法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新的水土保持法根据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矿开发等活动的开展易于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特点,针对性地突出政府目标责任、规划、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及管理责任。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作为基本国策的地位。同时,提出进一步研究有效实施新的水土保持法中如陡坡容许耕作坡度、开发建设中的跟踪监督、公众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水土保持顶层设计若干重要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以及生产建设各行业,任务艰巨、关系复杂.做好其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水土保持顶层设计就是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下,构建自上而下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并通过不断协调各种关系和调整实施方案,最终达到既定的长远性、战略性总体目标和任务.2015年国务院以国函[2015]160号文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明确水土保持目标和任务.据此,针对水土保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审视水土保持的区域、部门、行业特点,科学分析中央与地方、部门与行业、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利用等各种重要关系,提出水土保持落实顶层设计,分级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对策与建议,重点是建立相关部门的协作协调合作机制,健全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落实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任务,完善和拓展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以及国家及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对于水土保持的功能研究也越来越多.结合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需要,提出水土保持功能的概念、类型确定原则和功能类型,阐述了水土保持基础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的评价方法,以及各基础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太行山东部山地丘陵区为例,举例说明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对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基础功能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各功能的区域比例,提出8个一级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方向,维护和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将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1998年7-9月,乌力吉沐沧河流域降了100a不遇的特大暴雨,造成该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过后,在巴林左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治理较好的小流域各项水保措施皆发挥了显著作用,蓄水保土和防洪效益明显,极大地减轻了洪水危害的洪灾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作为生态补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立试点,强化相关立法,加强基础研究,以推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工作深入开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效益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的防洪、产流、保水、固土和保肥效益进行了价值估算。结果表明,2010年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总价值为1 644 536万元/a,价值依大小顺序为:增加枯水期径流价值(620 560万元/a,占总价值的38%)〉保肥价值(534 317万元/a,占总价值的32%)〉防洪价值(303459万元/a,占总价值的18%)〉固土价值(186 199万元/a,占总价值的12%)。韶关市、河源市、清远市和梅州市的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价值合计占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总价值的55%。  相似文献   

18.
<正>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总面积15.6万km~2,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0%,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4.6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全省人民同穷山恶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80年代初期,以户包治理小流域为起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开发治理“四荒”,推动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把水土保持引入产业化发展的新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增长水平.1996年,  相似文献   

19.
藉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定量评价天水藉河示范区一期和二期的水土保持效益,结合国家标准和示范区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对该区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示范区通过两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调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对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算,毕节地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后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2702km~2,年均减少泥沙流失1591.28万 t,年减少洪涝损失粮食1727t,坡改梯年增产粮食12125t,经济林果业也逐渐成为毕节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生态环境逐渐转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