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麻荠(Camelina sativa(L.)Crtz.)是一种新型优质油料作物,含油量高达40%以上,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占油脂的58%以上,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和多种工业领域。为更深入解析亚麻荠种子油脂合成与积累机制,测定了在山西太谷自然条件下,亚麻荠种子形态发育、种子含油量、种子脂肪酸组成,以及蛋白质合成积累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发育早期阶段1~16DAF(days after flowering)的亚麻荠种子高含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但含油量较低;在种子发育中间阶段16~24DAF,种子油脂迅猛积累,多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提高,在24DAF每粒平均含油量可达0.47mg,含油量达到26.8%;在种子发育后期阶段24~36DAF,油脂合成与积累相对缓慢,由于干燥失水,含油量持续升高。在36DAF的时候与其它组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相比,种子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较高,分别是14.8%和41.3%。本文为亚麻荠新种植区域品种遗传改良和建立相配套的栽培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荠蓝一号是中国农业大学用从国外引进的栽培亚麻荠与国内的野生长柄亚麻荠进行有性杂交培育成功的油料作物新品种。为了研究在山西省晋南地区种植密度和底施不同氮量交互作用对荠蓝一号产量的影响,2004年我们进行了专项试验研究。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安排在襄汾县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张家口坝上地区覆膜栽培条件下油用亚麻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2因素(亚麻品种、种植密度)3水平(品种为坝选三号、陇亚杂1号和陇亚10号,行距为24、20和16 cm)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全膜穴播种植(8粒/穴,穴距30 cm),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油用亚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倒伏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除陇亚杂1号行距24 cm与16 cm处理的株高、坝选三号行距24 cm与16 cm处理的千粒重差异较大外,不同密度处理的其他主要经济性状以及生育期和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坝选三号、陇亚杂1号和陇亚10号分别在种植行距为20 cm、24 cm和16 cm时产量最高,分别达到了2 146.65 kg/hm^2、1 953.30 kg/hm^2和1 650.00 kg/hm^2;但倒伏率均以行距24 cm处理最高,行距20 cm处理倒伏率均较低。综合分析密度对油用亚麻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倒伏率的影响,认为坝上地区覆膜条件下种植油用亚麻时以行距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种植行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取15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行距种植处理,设置两种行距分别为30 cm和25 cm,株距均为13.3 cm,两种行距栽培密度分别为251 000 和301 000穴·hm-2,对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间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各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行距30 cm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株高、剑叶长和剑叶宽,提高水稻的结实率、每穗粒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行距25 cm处理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明显增大。丰粳3227、镇稻14、苏垦118、嘉优1号、嘉优3号和甬优2640等品种产量较高,经济性状突出,建议采用25 cm行距进行种植,甬优2640采用30 cm行距效果更好,南粳9108采用25 cm与30 cm均可。该研究为确定适宜栽培行距并筛选得出适宜泰州地区种植的优异水稻品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亚麻荠新品种延世一号为试材,通过调查其不同温度(5、10、15、20、25℃)下的发芽率,不同播种期(春播、秋播)下的生育期,测定不同株行距(30 cm×10 cm、30 cm×20 cm、45 cm×10 cm、45 cm×20 cm、60 cm×10cm、60 cm×20 cm)和不同穴密度(2、4、6株/穴)下的产量,不同施肥水平(不施肥、低肥(50 kg/hm2尿素+30 kg/hm2磷酸二铵)、高肥(80 kg/hm2尿素+50 kg/hm2磷酸二铵))下的产量以及品质(出油率、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含量)等,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种子在5~25℃均可发芽,当恒温25℃时,发芽只需3 d,发芽率达90%;春播的生育期为86~98 d,秋播的生育期为209~244 d;延世一号在龙井市春播的最高产量为194.30 g/m2,在东营市秋播的最高产量为223.50 g/m2;不同株行距的试验结果表明,60 cm×20 cm的产量最低(148.10 g/m2),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30 cm×10 cm的产量最高(182.10 g/m2);不同穴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6株/穴的产量最低(137.10 g/m2),2株/穴的产量最高(187.60 g/m2);不同施肥水平的试验结果显示,在低肥处理下延世一号的产量最高(199.60 g/m2);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出油率分别高达37.80%、27.40%和36.22%,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分别为13.05%、21.8%和21.65%。  相似文献   

6.
荠蓝是由北京康福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法国亚麻荠与我国野生亚麻荠远缘杂交培育出的新型蔬菜种类.因其多种营养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果蔬而被誉为"百蔬之王".另外,该菜具有产量高、抗性强、栽培简单等优点,适宜在南北方多茬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酒用糯高粱红粱丰1号在贵州地区种植时的最佳株距和行距,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红粱丰1号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株距对红粱丰1号产量、农艺性状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和株距的增加,产量、株高、穗长、茎粗、穗粒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总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而单宁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在贵州地区种植红粱丰1号时,以行距为70 cm、株距为25 cm较好。  相似文献   

8.
引进 3个亚麻品种到阳新县进行种植试验。在播种期、播种量相同的情况下 ,3个亚麻品种日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成株数以亚麻 10号最高 ,但均未达到标准成株数 ;原茎产量以亚麻 11号最高 ,每公顷达 2 6 4 0 0kg ;种子产量也以亚麻 11号最高。并对种植亚麻、油菜、小麦、蚕豌豆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 ,表明亚麻经济效益最高。提出阳新地区种植亚麻的适宜播种期和播种量。  相似文献   

9.
亚麻荠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麻荠(Camelian sativus L.Crantz.)为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含油率为430 g·kg~(-1),粗蛋白含量为300~340 g·kg~(-1),富含维生素(700 mg·kg~(-1)),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亚麻荠油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 g·kg~(-1)以上,其中亚麻酸含量达300g·kg~(-1),亚油酸含量达180g·kg~(-1),这  相似文献   

10.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等行距及宽窄行栽培对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和等行距种植对两个大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宽窄行种植模式下‘金乡紫皮’蒜薹产量比等行距种植略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宽行距28 cm、窄行距12 cm及两小行内的错位种植栽培方式下,‘金乡紫皮’蒜头产量最高;宽行距30 cm、窄行距10 cm种植模式下‘苍山糙蒜’的单薹重、蒜薹产量、蒜头横径和横径≥5. 5 cm蒜头比例和蒜头产量均高于其它种植模式;错位宽窄行种植两个品种的蒜头产量均比其对应宽窄行种植产量高。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宽行距30cm、窄行距10 cm为本试验条件下‘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播期和行距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燕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播期、 3个行距水平开展试验。结果表明,5月15日播种,行距30 cm水平,藜麦平均株高为128.3 cm,主穗宽18.1 cm,千粒重3.06 g,籽粒亩产量最高,为224.3 kg。综合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冀北冷凉区种植燕藜1号建议在5月中旬播种,亩密度0.8万~1.0万株,以实现藜麦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最优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和鲁6269共4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设置76 cm等行距(R1)、66 cm+10 cm(R2)、92 cm+60 cm(R3) 3种种植模式,研究各种植模式对不同棉花品种株高、茎粗、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株高均表现为R1 R2 R3,茎粗均表现为R3 R1 R2;品种间株高和茎粗均表现为鲁6269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4个品种均以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籽棉、皮棉产量最高;各处理中,籽棉产量以德棉10号+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皮棉产量以鲁6269+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纤维品质品种间差异较大,以德棉16号和德棉10号表现最优,种植模式对其影响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76 cm等行距(R1)为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亚麻种植阶段降低生氰糖苷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对亚麻产量及生氰糖苷含量的影响。3 a的试验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当年亚麻产量降低了90.52%~97.10%,第2年和第3年试验的180个小区中,166个小区的产量均高于对照;辐照处理可明显降低亚麻生氰糖苷含量,降幅在38.41%~52.80%。在生产中,可以推广辐照处理亚麻种子的方法来降低生氰糖苷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扩行减株栽培模式下会宁县旱作春玉米光合参数和根系分布的调控效应,以紧凑型先玉335和平展型豫玉22号为试验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下设置3个行距处理,即0.55 m(L1)、0.75 m(L2)、0.95 m(L3),研究光合特性、产量和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先玉335在行距0.75 m处理下玉米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显著提高,产量比行距0.55 m处理高出2.76%,在行距0.75 m处理下的总根长、0~10 cm土层根长、0~10 cm土层表面积和干重、总根表面积、总根系干重最大;豫玉22号扩大行距对产量和根系分布的调控效应不佳。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紧凑型品种可适当扩大行距,以改善田间光照分布、协调地上生长和地下根系分布,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5.
7个油研系列杂交油菜品种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在相同环境栽培条件下种植,其平均含油率、种子蛋白含量、油分蛋白总量分别达44.82%~48.99%、22.97%~24.66%和68.24%~71.96%,但年度间和不同栽培条件下其变化的差异较大,同品种不同年度环境其相应性状的差值分别达5.0%~7.98%、4.75%~9.04%和0.33%~2.98%,变异系数分别为5.13%~8.34%、6.09%~19.26%和0.24%~2.08%,以油分蛋白总量差异最小,种子蛋白含量差异最大.油研9号、10号、11号和油研1220在高海拔较冷凉环境下表现出的含油量较高,达50.03%~52.2%;4个品种的油分蛋白总量2年平均在71.31%~71.96%.  相似文献   

16.
比较模拟干旱条件下亚麻荠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苗长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亚麻荠发芽指数和苗长下降趋势均以及脯氨酸含量增加趋势均低于小麦,小麦对干旱更加敏感。亚麻荠种子的外层胶质占种子总重的5.67%,可吸收181.31倍的水分,使种子在最初10min内即可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8倍的水分,浸泡24h后吸水量达到10倍左右;而小麦种子浸泡24h后吸水量只有54.7%,据此认为这可能是亚麻荠种子抗旱性较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镉污染土壤亚麻替代种植的经济、生态效益,对浏阳市永和镇佳成村镉污染土壤的下大屋组、新建组等2个试验点的亚麻农艺性状和土壤、植株中重金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亚9号株高在79.20 cm以上,最高可达108.94 cm,工艺长度62.52 cm以上,茎粗最高达3.50 mm,原茎产量最高为4337.81 kg/hm2,种子产量468.07 kg/hm2。在重金属镉吸收方面,镉富集系数较高,最高可达6.752,表明内亚9号有着良好的吸收土壤重金属镉的能力,每亩可获纯收益1025.47元。综上,亚麻在镉污染土壤种植的经济和生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核桃林间作花生种植行离树干的适宜距离,在核桃林间作花生条件下,以花生品种晋花10号和花育3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行花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6年生核桃林间作花生且花生种植行距树干90 cm条件下,不同种植行花生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差异显著,随种植行与树干距离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当花生种植行距树干≥90 cm时,不同种植行花生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差异不大,生长优势明显,产量较高,晋花10号、花育33号种植行距树干90、120、150 cm 3个处理的平均理论产量比种植行距树干30 cm和60 cm处理分别增产34.43%和16.07%,24.36%和14.60%。由此可见,6年生核桃林间作花生种植行离树干90 cm为最适间作距离。  相似文献   

19.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行距和密度对协玉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以玉米杂交种"协玉3号"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效应;随着行距增大,玉米产量增加显著,60cm等行距产量显著高于50cm等行距和60cm+40cm宽窄行,分别高出13.06%和13.10%;同一行距不同密度之间产量表现不同,等行距50cm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宽窄行60cm+40cm随密度增加产量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等行距60cm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种植行距与密度之间比较,均以等行距60cm为好,以75 000株·hm-2产量最高,达16 646.70kg·hm-2。说明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