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0菌株感染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白僵菌Bb00菌株处理后24 h,分生孢子即可以附着于桑天牛幼虫体表,48 h即可以萌发并侵入幼虫体表,使内表皮分解;菌丝进入血腔后开始增殖并向侵入点附近的脂肪、肌肉、气管等组织入侵。随着菌丝在幼虫体内的增殖,各组织器官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4 d后感染幼虫死亡,5 d后菌丝突破体表在虫体外形成菌丝层并有分生孢子产生。  相似文献   

2.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可作为多种农业害虫的真菌杀虫剂。研究测定了不同温、湿度条件对球孢白僵菌Bb00菌株的营养生长、孢子萌发率以及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5℃时该菌株营养生长最好,孢子萌发速度快且萌发率高,在此温度下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致病力也最强;相对湿度为95%~100%时菌株的营养生长最好,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孢子萌发速度、萌发率也增高,相对湿度100%时达到最高,此时被该菌株感染的桑天牛幼虫的死亡速度快,死亡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3.
家蚕抵抗白僵菌感染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抗性品种蚕幼虫体表面,自萌发到侵入的全过程都不形成一个明显象附着胞那样的构造;分生孢子萌发后的侵入情况可观察到三种不同状态;蚕毛窝间隙、气门是自僵菌易侵入的部位之一.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蚕.对白僵菌的感染性存在差异.家蚕体壁的表面构造,化学性质的防御反应,以及家蚕血液对白僵菌发育、增殖的影响.是造成此差异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桑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S-LX04为材料,测定其对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m orifoli-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S-LX04对桑炭疸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能够使菌丝生长受阻且产生畸形;能够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培养24 h检查孢子萌发抑制率为73.22%;能够推迟分生孢子的萌发时间,并导致萌发孢子的芽管和菌丝畸形而不能继续生长。BS-LX04发酵培养滤液中可粗提到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的粉状物质,随着菌株培养时间的延长,粗提物对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也逐渐升高,即抗菌物质产生逐渐增多,培养48 h是适宜的发酵时间。菌株在28℃培养,获得的抗菌物质粗提物的抑菌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最高,28℃为菌株最适发酵温度。  相似文献   

5.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天牛幼虫被白僵菌感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为抵御白僵菌入侵,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迅速提高,但在接种后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SOD、POD在接种后第2天达高峰,而CAT活性在第4天才达高峰,说明在桑天牛幼虫抵御白僵菌侵染的过程中,SOD和POD是首先发生作用的保护酶,CAT是继上述2种酶之后发生作用的酶系;并且P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幼虫,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球孢白僵菌对桑天牛的致病机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的桑天牛幼虫血淋巴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在用球孢白僵菌处理后不同时间段的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氨基酸含量呈规律性变化:白僵菌侵入1 d,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而侵入4~5 d,游离氨基酸总量又逐渐上升;受感染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的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同,其主要氨基酸中的赖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趋势一样,先下降后上升,即是影响氨基酸总量变化的主要氨基酸种类。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的致病机制,探讨了球孢白僵菌侵染对桑天牛幼虫解毒酶系的影响,对用球孢白僵菌处理后不同时间桑天牛幼虫体内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上述3种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出先刺激后抑制的作用;而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则呈先抑制后激活再抑制再激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各种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并分析其与菌株致病力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传代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逐渐升高,达到最高值后基本趋于稳定,几丁质酶产生时间要滞后于胞外蛋白酶;通过寄主桑天牛幼虫传代的白僵菌菌株比通过普通查氏培养基传代的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酶能力;不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毒力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产酶高峰值与菌株的LC50呈显著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菌株初步筛选的参考性毒力指标。  相似文献   

9.
白僵菌经不同基质传代后对桑天牛幼虫的侵染力比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诱集自土壤中的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具有较高致病性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0菌株为原发菌株R0,通过反复接种桑天牛幼虫分别获得菌株R1、R2、R3和R4,并反复在普通查氏培养基上传代分别获得菌株M1、M2、M3和M4。将R0、R2、R4和M2、M4菌株感染桑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发现在普通培养基上传代,会导致菌株致病力的降低,而通过桑天牛幼虫传代培养可以提高菌株的致病力。R4、R2、R0、M2、M4菌株的LT50分别为3.23、4.01、4.13、4.78和6.34d,LC50分别为0.686×106、1.470×106、3.050×106、7.940×106和9.580×106mL-1。表明通过菌株在桑天牛幼虫虫体上反复接种可以提高白僵菌对桑天牛幼虫的侵染力。  相似文献   

10.
胶孢炭疽菌侵染柱花草叶片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胶孢炭疽菌在柱花草叶片上的侵染进程和植株接种病原菌后的反应,用胶孢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接种生长6周的热研2号柱花草幼苗,显微观察接种后炭疽菌在柱花草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统计植株病情指数。结果表明,接种4h时孢子开始萌发、少量形成附着胞;6h孢子大量萌发,12h时大量附着胞形成并形成侵染钉;36h时开始产生菌丝;48h时菌丝大量产生纠结成网状;60h时开始形成分生孢子梗;72h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接种72h部分病原菌完成了一个侵染循环。同时柱花草发病症状为:叶片24h黄化,有侵染点细胞膜破裂,48h出现褐色病斑,72h病斑出现黑褐色坏死线、点状菌核、绒毛状菌丝,96h细胞崩解死亡,组织液外流。8d病情指数为54.52,11d有55%的接种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11.
利用黄粉虫诱集法从不同土壤中分离到球孢白僵菌共9株,分离率为45%,并对桑天牛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以Bb00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及感染率分别为100%和86.3%,致死中时LT50为4.13 d,致死中浓度LC50为3.05×106/mL。  相似文献   

12.
桑天牛成虫取食北京杨后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成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以后,其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对羧酸酯酶活性测定表明,以桑树作为补充营养寄主的桑天牛成虫的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明显高于取食北京杨的天牛;而羧酸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桑天牛取食北京杨后对其羧酸酯酶活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饲喂时间的不同,羧酸酯酶活性差异不同,5 d以内,酶分子的活力降低,至第7天时,除了活力降低外,酶分子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来源于寄主昆虫的信息化合物对寄生蜂的寄主识别和趋性反应有较强的调控作用。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是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卵期寄生蜂。初步研究了雌性桑天牛成虫口腔分泌物和产卵后的肛门分泌物以及裸卵等单一信息化合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寄主识别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单一信息化合物对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均没有影响。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桑天牛成虫粪便中的信息类化合物,并且对不同提取溶剂获得的提取液进行了寄生蜂寄主趋性反应和寄主识别行为的测定,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该寄生蜂的趋性反应有显著影响,正己烷、甲醇、丙酮以及蒸馏水4种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寄生蜂的趋性反应均无影响;正己烷、二氯甲烷、甲醇3种有机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寄生蜂的寄主识别行为有影响,证明有机溶剂能够有效提取存在于桑天牛成虫粪便中的该寄生蜂的接触性信息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提取液分离纯化,层析液对寄生蜂寄主识别影响的测定结果显示,用正己烷作溶剂的层析液对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二氯甲烷、甲醇、丙酮和蒸馏水作溶剂的4种层析液则没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桑天牛危害和外源茉莉酸诱导桑树防御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试验研究了桑天牛危害和外源茉莉酸(JA)对于诱导桑树产生防御反应的影响。桑天牛危害诱导的结果表明:在危害诱导后的第3天,受害桑枝被桑天牛继续取食的面积明显少于对照,而同株系统枝被取食的面积与对照间的差异不明显;危害诱导后的第1天,被害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活性显著高于健康桑枝,此后其引诱作用逐渐下降,第3天时与健康桑枝间的差异消失。JA诱导的结果表明:JA处理3 d后,桑枝被桑天牛取食的面积也明显少于对照;JA处理1 d后,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高于健康桑枝,JA处理2 d后的桑枝对寄生蜂的引诱作用达到了极显著的程度,第3天时与健康桑枝的差异消失。此外,无论是桑天牛危害诱导还是JA处理诱导,对桑天牛的产卵数量均未产生影响。分析认为:桑天牛危害和外源JA均能诱导桑树通过减少桑天牛取食桑枝的面积产生直接防御,但这种抗虫性仅局限于被害桑枝;桑天牛危害和外源JA还通过增强桑枝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引诱作用使桑树产生间接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