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蚕饲育漂白粉精液全程浸叶消毒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波 《蚕桑通报》2004,35(1):65-66
微粒子病预防工作是蚕种生产的首要任务,针对我场秋期生产蚕种带毒批段较为普遍,有毒蚕种比率高的情况,于2001年秋期搞了试点,在2002~2003年的秋期生产中,各原蚕生产点全面铺开了用漂白粉精液全程浸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无毒蚕种达85%以上.下面我结合这两年的生产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朱志立 《蚕桑通报》1989,20(2):15-18
真菌对蚕种生产的为害十分严重,秋期尤甚。其主要原因是消毒不严,对起蚕、熟蚕和嫩蛹这三个易感期保护不力。只要加强对蚕体和蔟具的消毒,蚕种生产中的僵病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3.
在蚕儿饲育过程中,对蚕种催青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蚕种孵化率高低、蚁蚕体质强健度和蚕体发育整齐度。因此,蚕种催青始终要把提高一日孵化率放在首位,同时也要考虑到蚕农领种时方便。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蚕种生产,越来越重视蚕种质量,而蚕种保护是提高蚕种质量的重要一环.从原蚕饲育到制种的一系列过程中,即使按照合理的技术措施生产了蚕种,如果蚕种保护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宁南县不断出现链珠状蚕粪蚕儿,经研究发现此类病蚕出现是由细菌性肠道病引起。为了有效防治蚕细菌性肠道病,减少蚕农损失,本文开展了恩诺沙星溶液、盐酸环丙沙星胶囊两种药物防治试验,比较了两种药物的防治效果,初步探索总结出了预防和防治细菌性肠道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用灭蚕蝇防止蝇蛆危害在生产上被广泛使用,但是,如果蚕农在使用过程中配比浓度掌握不当,也会引起蚕儿中毒造成蚕农经济损失,而由于蚕农对蚕儿中毒后的处理不当,更会加大蚕作损失.由此,通过笔者及同行在生产中遇到灭蚕蝇中毒后的处理及饲育成绩充分证明,如能处理得当,精心饲育,只要蚕儿在灭蚕蝇中毒后没有真正死亡,仍能减少损失,取得较好的养蚕成绩.  相似文献   

7.
叶夏裕 《中国蚕业》2011,32(3):85-88
6蚕种的保护与冷藏从原种催青、原蚕饲育,直到蚕种制造等生产过程中,按照合理的技术措施所生产的蚕种,如果对蚕种保护得不合理,也会影响蚕卵内的胚胎发育,导致蚕种孵化不良、发生死卵、蚕体虚弱,生命力降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作为当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微粒子病的防治好坏事关蚕种生产单位的信誉和生命,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巨大。前几年,各蚕种生产单位通常采用桑叶全龄用0.3%~0.5%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法,但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原蚕区大蚕期措施实际到位难度大、对人体皮肤有损伤、浸洗过程容易造成桑叶养份损失、蚕儿常吃湿叶易发病等缺点。  相似文献   

9.
王小琼  詹明兵 《四川蚕业》2020,(1):49-51,53
蚕种生产是否能够全面完成任务,取决于蚕种生产过程中蚕、蛹、蛾、卵数量能否保全。包括操作不当造成的遗失、病理上的损失、蚕病造成的损失、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只有操作方法得当,防止蚕头肌体受损不能结茧制种造成的损失,预防各种蚕病的发生,杜绝农药中毒现象,保全蚕头.  相似文献   

10.
在养蚕过程中 ,往往由于传染性蚕病的暴发 ,造成蚕茧欠收和茧质下降。防治传染性蚕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有 :1 即时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 ,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等。蚕感染上述病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迟缓、蚕体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 ,通过病蚕的粪便 ,消化液等排出体外 ,污染桑叶和蚕座 ,是造成再次感染 ,使蚕病传染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大小蚕同室饲育 ,往往会造成后批蚕暴发蚕病。若尽早发现病蚕 ,分室饲养小蚕 ,人员、蚕室、蚕具专一使用 ,不仅可以提高饲养水平 ,…  相似文献   

11.
家蚕的的微粒子病、白殭病本是一种严重的蚕病,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采取彻底消毒严格蚕种检验;贯彻科学养蚕创用防僵药剂,现已基本上消灭了微粒子病和控制了白殭病的发生。现在夏秋蚕生产的主要蚕病是脓病和软化病,脓病中又以中肠型脓病在秋期危害较严重,是当前养蚕生产中的薄弱环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内污茧成了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内污茧是病蚕毙死茧中造成的.预防内污茧的办法,除蚕室蚕具消毒外,还需要加强饲育技术处理.蚕儿发病不仅是由于病原物的侵入,某些降低蚕儿体质的因素亦有助于感染.这些因素包括饲育环境和技术处理等.所以,控制内污茧的发生,不但是要做到消毒彻底,而且,适当的饲养技术同样是很重要的.初秋蚕(日本初秋蚕一般是七月上旬收蚁)开始,蚕病发生就引人注目了,这是由于高温多湿、叶质差、蚕儿体质虚弱的原因引起.考虑到今年初秋蚕期也可能发生内部污染茧,所以,下面打算从养蚕技术角度,提出一些防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浅析晚秋蚕僵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射阳县每年在晚秋蚕饲养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僵病,给全县的蚕桑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晚秋蚕饲养期间,气温常会出现大幅下降并伴有阴雨天气,早晚温差大,难适宜蚕儿生长发育.如果蚕农没有及时做好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工作,就有可能造成僵病的暴发.笔者认为只要基本掌握僵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避免该蚕病对秋蚕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及劳动力工价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原蚕区原蚕饲育蚕农经济效益下降,降低了蚕农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微粒子病的防范意识。为了增加蚕农收入,提高蚕农积极性,杭州蚕种场组织相邻蚕农自愿组合,推行小蚕共育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赵明东  杨斌 《江苏蚕业》2006,28(3):27-27
<正>2005年春蚕期,通盐沿海蚕区的丝茧和种茧生产中发生了多年来未曾出现的大面积不结茧蚕,对蚕种产量和蚕茧产量、效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大面积不结茧蚕,引起了许多技术人员的思考,笔者就蚕种生产过程中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该病流行危害曾给我场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自1990年以来,我场展开了一场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蚕种微粒子病毒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我场近四年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及在防微方面的点滴体会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今秋,我公司生产的菁松×皓月普通杂交种生种较多,尤以1~5批最为严重,特别是A段制种,生种率高达50%,甚至出现整张蚕种布上的蚕种都是生种的情况,另外,该品种的其他批次也不同程度地出现生种。生种既严重影响蚕种质量,又造成生产上的损失,导致经济效益下降。我们通过对今秋原蚕饲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浅谈几点看法(主要是影响生种发生的外界条件)。1生种发生原因1.1桑叶质量蚕的营养完全来源于桑叶,因此桑叶的质量对蚕的成长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对当代的体质、茧质和产卵量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化性…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秋季蚕种生产的不利因素 1.病原留存量多、面广、病原活力强,容易发生各种蚕病。秋季原蚕饲育继春蚕和夏蚕(丝茧育以后,为害更大)以后,各种病原累积多、分布广、病原活力强,因此易感染蚕病。 秋季桑树害虫种类繁多、虫口密度大,感染的各种病害可以通过桑叶途径带进蚕室感染家蚕,我省的桑树剪伐型式更是促成这种过程。 微粒子病、病毒病、真菌病是我省秋季蚕种生产为害最严重的三种蚕病,其次是蛹期  相似文献   

19.
我场在一般情况下秋季蚕种生产约占全年的25—30%。由于蚕病的发生,秋季制种量少,同时蚕种的质量也不如春季。但1991~1992年的两年中,我们认真总结了秋季蚕种生产中的经验教训,分析了秋季生产不稳定的原因,从而研究制定了以狠抓消毒防病和增强蚕儿体  相似文献   

20.
再析原蚕后期死蛹的发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各蚕种场的制种生产任务越来越重,后期死蛹也越来越成了蚕种生产上的突出问题。后期死蛹包括僵蛹、干缩蛹和败血蛹等种类,其中僵蛹和干缩蛹发生的原因已经明确,应用现有防治方法也基本可以控制其危害,败血性死蛹经常对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对其发生的原因目前也还有些争论,多数文献的作者认为主要是由蛹期的细菌性创伤感染引起,(江苏省蚕业研究所蚕种室1974;徐文奎1980;李圣等1983)本文作者(夏耀等1983)则认为大量产生后期死蛹的主要原因是在蚕期,其病理过程主要是潜伏在蚕肠道中的条件致病菌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