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梅根瘤Frankia菌的分离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荸荠种杨梅根瘤中分离获得3个内生菌株,经显微镜检查、回接、固氮活性测定、革兰氏染色检测,证实这3个内生菌为3个Frankia sp.,分别命名为Mpc11、Mpc12、Mpa11,并对这3个分离株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pc11、Mpc12、Mpa11 3个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分别为691 nmol乙烯/mg蛋白·h、689 nmol乙烯/mg蛋白·h和1039 nmol乙烯/mg蛋白·h.适宜于在BAP(有氮)固体培养基、BM+NZ和FMS液体培养基上生长.且分别以葡萄糖、丙酮酸钠(含量均为1 g/L)、吐温-20(含量为1 mL/L)为唯一碳源或分别以酪蛋白水解物、酵母抽提物(含量均为0.5 g/L)为唯一氮源的BAP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利用丙酸钠,但利用率低;且均不能利用尿素.Mpc11和Mpa11分离株适宜于在pH5.5~6.5范围内生长,pH7.0以上则菌体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竹红菌素的产量。[方法]对从野生竹红菌中分离出产红色素的竹红菌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研究适宜竹红菌生长的培养基、碳源、氮源和pH值。[结果]竹红菌在牛肉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色素分泌最多,颜色最浓。供试5种碳源处理中,竹红菌在乳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分泌色素最多,其次是麦芽糖、D-木糖、可溶性淀粉。不同氮源对竹红菌生长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NH4NO3培养基上竹红菌生长速度最快,色素分泌多,NH4Cl培养基上长势最慢。不同pH值对竹红菌生长影响较明显,竹红菌在pH值3~9范围内都能生长,pH值为6时长势最好,色素分泌最多。[结论]竹红菌在牛肉膏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最易利用的碳源和氮源是乳糖、NH4NO3,pH值3~9时均可生长,以pH值为6最适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石漠化地区豆科植物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为豆科植物在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YMA培养基、NA培养基对采集自文山石漠化地区6种豆科植物根瘤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再对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进行酶切去除冗余、ARDRA分析、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生物学表型特征分析.[结果]从6种豆科植物根瘤中共分离获得135株根瘤内生细菌,分别隶属于7个属24个种,其中49株为假单胞菌属(6个种)、17株泛菌属(3个种)、25株肠杆菌属(6个种)、17株芽孢杆菌属(5个种)、14株类芽孢杆菌属(1个种)、10株根瘤菌属(2个种)、3株农杆菌属(1个种).生物学表型特征分析显示,SWFU-W032菌株能在盐浓度为5%的培养基中生长;13株内生细可以在pH 12.0的培养基上生长;SWFU-W024、SWFU-W009菌株可以水解淀粉;SWFU-W011、SWFU-W015和SWFU-W020菌株具有抗生素合成能力;除SWFU-W060外的供试菌株均具有产IAA能力;SWFU-W045、SWFU-W046和SWFU-W070菌株具有产蛋白酶能力.[结论]文山石漠化地区豆科植物根瘤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存在一些具有较高抗性、较强耐受性和多种可促进植物生长的特异菌株,这些菌株可作为石漠化地区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等的资源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西藏设施西(黄)瓜根腐病原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为西藏设施瓜类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从西藏设施西(黄)瓜根部病健交界处分离到的2株真菌进行单孢分离、致病性测定、ITS序列分析、不同温度下PDA培养基上培养并定期测量菌落直径、含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定期测量菌落直径.【结果】西藏设施西(黄)瓜根腐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该菌在15~40℃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0℃;该菌对供试的13种碳源和13种氮源在培养基上均可利用,但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碳酸铵和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显著低于与对照(P0.05),在分别以树胶醛糖和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硝酸钠和组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在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碳酸铵和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别以树胶醛糖和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及以硝酸钠和组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对该菌呈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平板培养分离对新疆马铃薯早疫病菌从培养基、pH、紫外线照射、碳源、氮源等5个方面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疫病菌丝接种在PDA、PSA培养基,pH为8时生长速率最快;在7种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处理后,50min照射后生长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钾的培养基菌丝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生长和产红色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果糖为碳源、以硝酸铵为氮源、碳氮比为40∶1、pH值为5的培养条件有利于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的生长及产红色色素;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内生真菌JH001菌丝生长率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根瘤匀浆和根瘤切片法对福建南部、中部和东北部的杨梅根瘤共生菌进行了分离,并进行菌株培养、初步鉴定及侵染特性检测。结果获得6株共生菌,菌株具有分枝状菌丝、孢囊、泡囊等典型Frankia的特征性结构,经无氮诱导有固氮活性,在BAP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适宜的碳源为乙酸钠、丙酸钠和丙酮酸钠,适宜的氮源为酪蛋白。5个菌株生理类群为B型,细胞壁化学组分为Ⅲ型,菌株FMr16比较特异,具有串珠状菌丝体,生理类群为A型,细胞壁组分为Ⅱ型。侵染结果表明,6个菌株可侵染杨梅、沙枣、沙棘和四川桤木,但不使木麻黄结瘤,菌丝体接种效果好于根瘤匀浆接种,菌丝体分批接种效果优于单次接种。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大熊猫源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等条件下培养石膏样小孢子菌,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每天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改良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高盐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但在皮肤癣菌鉴定培养基和子囊孢子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种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不大,其中葡萄糖使该菌生长较好;在5种氮源培养基中,除了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该菌株不能生长外,在以蛋白胨、硝酸钠、草酸铵、硫酸铵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该菌均能生长,且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该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5℃,在15~35℃均可生长,在35℃时生长最差;在pH值为10时生长最好,在pH值为5、6、8、9时均能够良好生长,比在pH值为7时的生长更好,在pH值为4、11时的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9.
木槿根瘤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匀浆法利用S,JA,BAP这3种培养基从木槿根瘤内分离出6株菌株并把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S培养基分离效果较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小单孢菌属、2株野野村菌属、1株马杜拉菌属。  相似文献   

10.
从天津地区产的番茄黑斑病的疑似样本中分离得到5株形态相近的内生真菌,对其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iessler],PDA为其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菌丝在5~37℃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8℃,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65℃处理20 min,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6,黑暗条件最适合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该病原菌对碳源、氮源选择不苛刻,最适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广西喀斯特生境台湾相思采集根瘤并分离纯化菌株,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和生长适应性。[方法]分离纯化从台湾相思树根瘤中获得的菌株,分别对获得的45株菌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和耐盐、耐钙、酸碱试验及温度试验。[结果]所有供试菌株在B.T.B反应中均产酸,都能利用KNO3和(NH4)2HPO4这2种氮源,绝大部菌株均能利用7种碳源,但在以不同糖类作为唯一碳源时生长速度差别很大;有17株菌呈革兰氏阳性,其余为阴性;有8株菌能利用3-酮基乳糖,19株菌能水解淀粉,19株菌水解明胶,绝大部分菌株都能利用柠檬酸盐;80%供试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很差;耐低温(9℃)的菌株有19株,占总数的42.2%,耐高温(39℃)较强的菌株有28株;13株菌的耐酸性较强,22株菌在pH 9.0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供试的45株菌都能耐受0.5%的NaCl,在1.0%~2.0%盐浓度范围内能良好生长的菌株有10株;所有供试菌株在3%~15%的钙浓度范围内均生长良好,在30%的钙浓度下仍生长良好的菌株有15株。[结论]在喀斯特环境下,根瘤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抗逆性表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孔晶  贾建波  赵玉萍  任世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0951-20952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 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 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紫丁香蘑最佳栽培条件,分别从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4个方面,研究了紫丁香蘑菌丝体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其生长所需温度偏低,最适温度为16~22℃;最适pH值为4.0~7.0,适宜于在酸性至中性环境中生长;对稻草的分解能力最强,可将其作为主要碳源;以(NH4)2SO4为氮源时生长很好,可在栽培材料中加入适量(NH4)2SO4作为氮源。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3株被孢霉,对其营养、温度、pH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菌株间生物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3个菌株的适宜氮源均为蛋白胨,1、2,3号菌株适宜碳源依次为葡萄糖、淀粉、蔗糖;1号菌株和3号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5℃,2号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个菌株在pH4—9环境下均能生长,适宜pH为7。由ITSrDNA分子鉴定确定3株菌均为高山被孢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外生菌根真菌对氮素的需求特性,采用含不同氮源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外生菌根真菌,研究氮源对其生长和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种(株)对氮源的需求有所差异,Pt715较喜好NO-3-N,CgSIV和Bo014则适合生长在NH4+-N环境中;外生菌根真菌的氮磷钾含量因氮源不同而差异显著,供试菌株菌丝氮、磷含量在Org-N中较高(CgSIV的磷含量在NH4+-N中最大);除Bo014外,Pt715和CgSIV的钾含量均在NO-3-N中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碳、氮源对番茄两种内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健康番茄植株中分离出两株内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鉴定出Fg1菌株为黄曲霉菌(Saspergillus flavus)和Fg2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把两株内生真菌接种在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固体培养基和培养液中,结果表明,Fg1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条件下生长最好,Fg2菌株在以乳糖为碳源的条件下生长最好;两菌株对生物素、Glu和Asp的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营养因子对云芝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菌丝密度和计算菌丝生长速度,筛选出最适合云芝菌丝生长的营养因子组合.结果表明:云芝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是:果糖、牛肉粉和MgS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