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地区夏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海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577-3580,3619
利用1961-2004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全国降水实况资料,客观定义了东北地区夏季风强度指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分别进行海平面气压(SLP)、850 hPa流场、500 hPa位势高度、海表温度、北极海冰以及各种振荡指数与东北地区夏季风强度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冬季和夏季海平面气压、500 hPa位势高度与东北地区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正负相关大值区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夏季相关性更明显;海表温度与东北地区夏季风强度指数的相关不明显;北极海冰密集度与东北地区夏季风强度指数的相关性较好,前冬季以负相关为主,夏季以正相关为主;各振荡指数中只有NPO指数与东北地区夏季风强度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胡顺起  韩永清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76-10980,11047
[目的]研究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2.5°×2.5°的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位势高度场、纬向风场、降水率、垂直速度场等与副高指数相关联的环流和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夏初西太平洋850 hPa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有重要影响。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小、脊点偏东、偏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无阻塞型控制,高纬冷空气路径偏北,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加强,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弱,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脊点偏西、偏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强,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结论]该研究为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提供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一次低温冰冻雨雪雷电冰雹复杂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2月10—11日江苏省出现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过程,尤其在2月10日,一天内同时出现了暴雨、雷电、冰雹、大风、暴雪和冻雨6种以上复合性天气过程,为有观测记录以来首次。从高空环流特征、海平面气压场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分析。结果表明:从高空环流特征、海平面气压场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分析。结论如下:①500 hPa低槽、700、850 hPa切变线是此次天气产生的重要影响系统。②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气压为1 060 hPa,特别是在30°~40°N、110°~120°E范围内有≥9条等压线密集区,预示着江苏未来6 h以后将出现大风天气。③850 hPa的0℃线是降水性质的分界线,在2月850 hPa与500 hPa之间的温度差≥22℃时,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很大。④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500 hPa高度场、850 hPa温度场、散度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场预报对本次过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⑤德国降水预报降水起始时间和大降水时段的预报与实况相比有所滞后。日本降水预报,大降水起始时间和大降水时段的预报与实况相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抚顺近10年暴雪的短期天气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抚顺地区暴雪天气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此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实况气象资料,对抚顺2001—2010年近10年的15个暴雪个例进行短期天气学分型研究。结果表明:抚顺暴雪按500 hPa位势高度场可分为横槽型暴雪和小槽东移发展型暴雪,这2种暴雪型冷空气都经过贝加尔湖东南下;在海平面气压场上,抚顺暴雪可分为蒙古气旋型暴雪、倒槽型暴雪和江淮气旋型暴雪,90%以上的暴雪属于蒙古气旋型和倒槽型暴雪;蒙古气旋东南下经渤海加强再东北上是蒙古气旋型暴雪的主要特点,辽宁以南的低值系统北上是产生抚顺暴雪的必要条件;亚洲冷高压自西北或北北西向东南或南南东移动,倒槽型暴雪的亚洲冷高压强度大于蒙古气旋型暴雪的亚洲冷高压强度。此外,抚顺近10年暴雪有60%出现在12月和3月,一九—三九期间未出现暴雪。  相似文献   

5.
安吉白茶气象灾害统计分析及气象保障服务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吉历年白茶主要气象灾害的统计,尤其是对2005-2013年近10a的气象灾害进行归类,并利用2.5°×2.5°NCEP再分析资料绘制了相应日期的500hPa高度平均场、850hPa风平均场和海平面气压平均场进行分析,分别探讨了春霜冻、连阴雨、高温干旱的气候特征,并提出了气象保障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夏季(6~8月)降水资料,研究了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葫芦岛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呈线性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西部地区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在葫芦岛地区偏涝年份的2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东北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强,西风风速偏大;在偏涝年份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地区存在经向环流,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在偏涝年份的850 hPa风距平场上,中国东部存在偏南风异常偏强,带来较多的水汽。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639物理量场,采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利用2010年5月13日20时各层(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数值预报图、FY2D卫星云图、实时雷达图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康市暴雨是在500 hPa高空低槽东移和中低层切变线南压的环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且强盛,低空急流建立和维持,为我市上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汽.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夏季(62010年的夏季(68月)降水资料,研究了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葫芦岛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呈线性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西部地区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在葫芦岛地区偏涝年份的2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东北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强,西风风速偏大;在偏涝年份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地区存在经向环流,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在偏涝年份的850 hPa风距平场上,中国东部存在偏南风异常偏强,带来较多的水汽。  相似文献   

9.
摘要 本文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章党观测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及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章党观测站气温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大气环流等方面对抚顺地区夏季气温异常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 (1)抚顺地区夏季气温存在准9年的周期振荡特征,抚顺地区夏季气温偏暖(偏冷)年,抚顺地区500hPa高度场为正距平(负距平),200hPa高空为距平东北(距平西南)气流,850hPa处于距平西南(距平东北)气流控制之下,海平面气压为距平负(正)值,海平面气压较常年偏低(高),1000hPa比湿为距平正值(负值),比湿较常年大(小),500hPa涡度为负(正)值,涡度较常年小(大),200hPa散度为负(正)值,较常年小(大),925hPa散度为正(负)值,较常年大(小)。 (2)抚顺地区夏季气温正常年,抚顺地区夏季500hPa平均高度场值在572~576gpm之间,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值在1005~1007.5 hPa之间,200hPa平均风场为西风气流,风速较大,850hPa平均风场为西南风,风速在15~20m/s之间, 1000hPa平均比湿场值在14~15k/kg之间,500hPa平均涡度场值在4×10-5~6×10-5之间,200hPa平均散度场值在1×10-5~2×10-5之间,925hPa平均散度场值在-2×10-5~0之间。  相似文献   

10.
选取江苏省近49年(1960—2008年)来64个台站暴雨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111个典型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500 hPa高度距平场进行EOF分型。结果表明近49年有影响的江苏省暴雨过程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两脊一槽型、纬向型和双阻型。并进一步分析各类型暴雨过程出现前一日和当日的500 hPa和700 hPa高度场、850 hPa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分析结果表明:(1)两脊一槽型暴雨。500 hPa高度场是深厚的贝加尔湖大槽,700 hPa高度场两脊一槽的形势明显且有阶梯槽存在,高度场上等高线密集,850 hPa高度场水汽充沛,地面图上四川有低压且有东移发展成倒槽之势。此类型暴雨持续时间以一天居多。(2)纬向型暴雨。500 hPa高度场上环流较平直,多小槽活动,西南气流强盛,等高线稀疏。850 hPa高度场在苏北有风速和风向辐合区,此类型暴雨天气形势易产生持续性大范围暴雨。(3)双阻型暴雨。500 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度存在2个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低槽深厚,且槽线分成南北二段,700 hPa高度场上中纬度多小槽活动,850 hPa高度场水汽输送通畅,此类型暴雨天气形势易出现持续性暴雨。  相似文献   

11.
近111年来东亚夏季风的变异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899~2009年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近111年来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东亚夏季风达最强,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夏季风强度一直呈减弱趋势,其中21世纪初达最弱。Morlet小波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年际变化中存在准10年和准2年显著性周期。我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密切相关,强(弱)东亚夏季风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偏多);而华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偏少)。东亚夏季风减弱是造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东亚夏季风与重庆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5种具有代表性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与重庆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东亚夏季风指数都与重庆夏季降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反映重庆夏季降水异常方面,各种东亚夏季风指标都有相当好的辨别能力并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还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强、弱年,重庆夏季降水的异常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东亚夏季风强年,夏季整个重庆区域降水偏少,其中偏东地区较偏西地区偏少得更为明显;东亚夏季风弱年,夏季重庆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3.
程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77-9878,9930
[目的]建立预测我国汛期降水的回归模型。[方法]基于吴志伟等的统计模型,以北大西洋涛动指数、ENSO发展阶段和衰落阶段的海温指数预测东亚夏季风指数,将站点归为16个区域后,用同样因子建立预测我国汛期站点降水的回归模型,并与先预测季风指数再估计降水的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对比各模型在2005~2009年夏季降水的预测结果发现,因子间接预测区域降水的模型好于间接预测站点的,同时因子直接预测区域的模型好于间接预测区域的模型;最优模型3个因子直接预测区域的预报评分P平均达74.2,距平相关系数ACC平均为0.219。综合5年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降水距平百分率正负区分布的对比情况来看,在东北南部、华北东部、江南部分地区、华南沿海以及新疆大部分地区的预测效果较好,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报与观测的正/负分布较为吻合。[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我国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9—2011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整理的地面月降水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MA)加工的全球高空等压面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了川渝地区典型干旱年,讨论了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年具有气温高、降水少的气候特征;东亚中纬度盛行纬向气流,西风锋区偏北,冷空气多偏北东移,川渝地区及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受大陆带状高压控制。500 hPa带状高压与100 hPa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且500 hPa高压中心与温度场的暖中心相对应,是持续性川渝夏季干旱具有近似正压结构的典型环流特征;同时川渝地区夏季干旱年对流层低层从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南气流明显偏弱,风场距平合成表明,云贵高原到川渝地区为东北距平风,距平风场上华南地区为明显的气旋式环流;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年整层西南气流水汽输送与常年比较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5.
过霁冰  陈渭民  徐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57-14959,14962
[目的]研究亚洲夏季风区气候平均季节内振荡扰动动能的结构和传播特征。[方法]从南海季风开始爆发时着手,分析了季风区季节内振荡扰动动能,尤其是对南海季风变化、印度季风发展和东亚季风推进的研究。[结果]亚洲夏季风的发展进程与30-60 d低频振荡的扰动动能活动有密切关系,这种扰动动能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了季风的爆发、发生发展和终止,并发现阿拉伯海区、孟加拉湾及南海海区的扰动动能最强,尤其是阿拉伯海区,说明阿拉伯海海区即索马里急流是亚洲季风最大的能量源。整个亚洲季风爆发开始的标志是南海季风的突然爆发,而5月中旬南海季风的爆发是菲律宾以东洋面扰动动能西传的结果;东亚季风区扰动动能在夏季存在季节性北推,印度季风区扰动动能高值中心由1个变为2个,分别对应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结论]该研究为大气季节内振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3年长江流域梅雨过程强降水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33-17235,17239
利用2003年6月21~29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这一时间段内各层的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以及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与降水有关的物理量,并对这些物理量对此次降水过程的不同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梅雨异常偏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在2003年梅雨期间,在对流层中低层,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一很强的低空西南风急流,低空急流造成的低层辐合上升气流中将有对流发展,导致水汽大量凝结产生暴雨,凝结潜热的释放又使低层气压降低,南高北低的气压梯度更大,偏南气流加速更快,导致低空急流的维持,也使得暴雨长时间维持;在500 hPa气压面图上,中高纬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双阻型环流形势,即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茨克附近均被强大的阻塞高压所控制,2个阻高之间是一宽广的西风槽;200 hPa,南压高压作为大气对流层高层最重要的系统在这段时期内基本保持稳定,且高压中心基本与暖中心对应;南压高压的位置使得对流层高层的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中游和下游地区有明显的辐散气流。对水汽输送和水汽的辐合辐散的状况分析表明,长江流域是该时期全球范围内水汽汇的一个高值中心,且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区与降水大值区基本一致;夏季印度风环流和东亚夏季风是向江淮流域输送水汽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7.
山陕峡谷张家湾2 3 0k aB P以来黄土记录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陕峡谷张家湾村蔚汾河阶地上沉积的黄土地层粒度—磁化率进行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变化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变化.粒径小于5μm和大于40μm组份的体积分数曲线分别是夏季风和冬季风的良好替代性指标,通过粒度分析所绘制的各粒级组份体积分数曲线显示,古土壤S2、S1和Sm发育时期,东亚夏季风加强,粒径小于5μm组份的体积分数增大;黄土L2和L1堆积时期,冬季风有所加强,粒径大于40μm组份的体积分数增大.张家湾剖面的黄土记录只能在万年尺度上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对比,整体上反映了最近230ka以来山陕峡谷东亚季风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郝玲  赵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62-8664,8713
通过对淮河流域18个站点近50年的历史降水资料分析,阐述其暴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58~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均较剧烈,尤其20世纪90年代末,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明显增加;且淮河流域暴雨呈准2年周期振荡。从空间角度分析,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