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347-349
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以商洛市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变化以及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数据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对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的利用变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主要经济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呈指数增长,GDP、工农业产值、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等呈二次多项式增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与经济指标显著极明显,由此,对商洛市土地利用走向合理化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劣势和经济发展概况,土地利用变化差异以及成因分析将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陕西省南部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从自然角度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土地规划,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根据京杭大运河沧州到天津地区1987、1993、2000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初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结果显示,该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园地林地为主,1987~2000年耕地和园地林地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耕地与园地林地的相互转化及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4.
摘要:基于鄞州区2000,2003,2007年3期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生态效应评价模型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鄞州区2000-2007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衡量了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及碳排放的变化。结果表明,2000-2007年鄞州区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未利用地大量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增长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来看,虽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略有增长,但区域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从碳排放变化来看,建设用地作为主要的碳源,2003-2007年间碳排放量大幅增加,导致区域总的碳排放量翻了一番。建议加强生态用地保护,提高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国内有关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的热点,参考了大量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案例,分析了受关注的研究区域、敏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指标选取的复杂性等热点问题,归纳得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有4大热点: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快的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是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的热点区域;②耕地非农化、建设用地扩张、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关系、生态用地和耕地之间相互转化,以及农用地结构内部调整是最受关注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③分析方法主要为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④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案例中最常采用的社会经济指标.4个热点的提出,可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管理,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对长株潭19962008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集中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与建设用地的增加;2、人口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及交通用地的增加;3、政策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驱动力;4、土地合理利用要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参与,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遥感技术对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揭示了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同时对该地区用地矛盾进行协调,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而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社会驱动力研究对解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起关键作用,因而成为研究的焦点.同时,应把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置于重要位置.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素有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政治经济政策等因子.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瑶  田沁  朱振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88-18191
以兰州市1996~2005年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2方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兰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减少的主要是未利用地和农用地;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速度不大;社会系统因素对兰州市的土地利用的影响的总趋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遥感解译得到2013年怀来县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山地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选取自然、经济社会、空间距离及随机因子等12个驱动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引起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空间定量化分析,并对各地类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了检验,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图。研究结果表明,各地类分布受地均纯收入和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通过ROC检验得到各种土地类型的拟合度分别为:耕地0.844,园地0.780,林地0.904,建设用地0.882,水域0.983,其他用地0.650,各土地类型的拟和度均在0.600以上,拟和结果较满意。社会经济、地形、城乡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等因素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陕西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化,从而为陕西省土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18年卫星遥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敏感性指数、生态经济协调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2018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度。结果表明:1)陕西省1980—2018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各地类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差异明显,且不同地类之间转移频繁;2)近40年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了590.94亿元,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林地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支持功能和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大于供给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1980—2018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低度协调状态,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协调度。  相似文献   

12.
封建民  李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54-14755,14760
以陕西省佳县为例,从遥感信息入手,以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数据,探讨了如何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快速、准确地提取水土流失信息。这一研究不仅能为水土流失调查、监测提供重要的信息源,而且为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娟  彭镇华  高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94-17797,17835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三亚市1987、1999、2008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利用SPSS软件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主成份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三亚市土地利用驱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987~ 2008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非农用地面积快速增加;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驱动因子是经济社会综合因素、旅游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业人口的剧增使三亚市城镇化面积增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人口和农机总动力变化直接导致林地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依托自然地理优势,三亚市旅游发展迅速,生态建设投入增加,园地面积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14.
对陕西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98-6999,7001
通过对陕西省农村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对陕西省农村信息化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制约陕西省农村信息化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陕西省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提出陕西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内江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依据内江市2002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对土地面积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了内江市土地利用类型总体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县(市、区)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对内江市2002—2006年的社会经济系统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定量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确定为引起内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通过这些驱动力因素对内江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论述分析,从中发现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内江市的实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实现内江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系统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陕西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4年出现生态赤字,对生态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并且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发展具有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何晔  王方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83-20085,20092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四川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2003~2008四川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不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等化现象非常突出。2003~2008年四川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协调程度持续降低;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缓慢上升,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急速下降,公共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公共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持续下降,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稳定在低水平,社会保障和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但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8.
付集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16-19818
分析了陕西省经济发展现状,表明陕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快且稳定性良好;GDP总额和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增长。根据1978~2008年陕西省31年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投入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推动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即陕西省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陕西省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6.9%和33.1%,投资是陕西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根据全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式、土地资源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主成份分析法选择了11个土地利用分区因子;根据这些因子在各县(市、区)指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应用模糊聚类模型按二级分类形式将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