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谢洁  靳奎峰  丁蕾  王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74-8278,8282
利用1951 ~2009年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和1951 ~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月平均的海温格点资料,拟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方法、合成分析方法研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发现,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南部海区为海温关键区,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这3个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尤其西北太平洋前期冬季、北大西洋前期冬季、印度洋南部前期春季在3个海区中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孟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47-16849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相关特征。[方法]利用1979~2008年GPCP全球逐月降水资料和NOAAERSST海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30年来降水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的相关分布特征。[结果]1979~2008年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量均呈波动增加;15°S~22°N、45°~105°E范围的印度洋海温对西北干旱区春季的降水具有持续性影响,可以作为一个预报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稳定因子。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地区的海温偏高时,春季西北干旱区的降水有可能偏多;同时前期夏、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附近的海温若偏高,对于次年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很有利;阿拉伯海、中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场是影响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关键因素。[结论]该研究为干旱区降水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徐长哲  张烨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149-7150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之上,总结西北东部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成因,并主要对印度洋海温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的关系进行探讨。首先,从西北东部地区春季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在1980年以后,降水变率明显加大,旱涝频繁;之后,分析西北地区降水与印度洋海温关系发现,印度洋海温与西北地区降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西北地区降水受西南季风影响十分显著,所以印度洋海温可以作为长期预报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4.
利用江苏全省59个台站1961~2004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引用帕尔默干旱指标思想,建立了适用于江苏全省的区域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指数)。采用SVD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夏季以及前期5月份指数与北太平洋SSTA场的关系、典型干旱年和湿润年海温距平场特征等。结果表明:主要关键区位于日本岛的东部洋面、夏威夷群岛以及赤道东太平洋附近,尤其是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对江苏省夏季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当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冷时,夏季干旱的可能性较大;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夏季湿润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洞庭湖区域21站1960~2008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扩展重建海温(ERSST)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SVD方法,探讨了洞庭湖区域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大洋存在3个稳定维持的关键海区,其海温场与洞庭湖区域夏季降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关键区海温偏高(低)时,洞庭湖区域夏季降水易偏多(少)。3个关键区海温场的变化是洞庭湖区域夏季降水异常预测的一个重要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6.
侯亚红  李刚  路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09-8010,8043
利用1948~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NOAA卫星中心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探讨了西伯利亚高压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找出海温异常对西伯利亚高压变化影响较大的海区。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与海温有很好的同期相关性。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指数和海温的同期相关场的相关型,与面积指数的相关场结构相似,但正相关区域扩大,负相关区的强度明显减弱。西伯利亚高压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与同年春季、秋季、夏季大西洋北部海温距平的相关都很显著,与副热带南印度洋、热带南太平洋的显著负相关区及与西南大西洋的显著负相关区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面积距平的相关系数要大于强度距平的相关系数。对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变率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副热带南印度洋、中高纬北太平洋、大西洋北部、热带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几个海区的海温异常。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我国2 425个台站月降水量等资料,系统分析了2015年4月我国降水异常特征和成因,并重点研究了2014 ~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降水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受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暖海温的影响,在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形成了印-太海气系统齿轮式耦合,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出现了明显的加强西伸,受其影响,西南季风水汽和副高外围的暖温水汽均无法输送到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造成我国江南和华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相关分析表明,2014 ~ 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通过影响环流进而对我国降水异常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使用1960年1月~2018年12月图们江地区粮食减产的水分指标(5~8月降水量,P5-8),分析了近59年其季节分布和变化,并结合全球海温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图们江地区P5-8对1~3月前期海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图们江地区P5每10年上升5.6 mm,旱季有从5月往6月推迟的迹象。P8每10年下降8.5 mm,最多雨月从8月往7月提前。2)最多雨月、8月、5月和前期1月海温相关。日本海至鄂霍次克海海区偏冷、亚洲以北的北极偏冷;马斯克林高压海区偏冷;赤道中东太平洋偏暖、南太平洋副高海区偏冷;南半球西风漂流区偏冷时,汛期一致推迟,P8增加,P5则减少,且P5对海温响应与前者稍有差异。3) 2月鄂霍次克海至白令海偏冷、欧洲以北的北极偏冷、50oN北太平洋由西向东出现明显的分割南北两侧冷区的偏暖带;赤道中东太平洋偏暖、西太平洋暖池区偏冷、澳大利亚东北侧向阿拉斯加暖流方向的热...  相似文献   

9.
利用福建53年雨季(5~6月)66个常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及NOAA海温重建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福建雨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雨季的降水在空间上表现一致,即全省旱或全省涝;但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匀分布的第二类分布特征,即南旱北涝或南涝北旱。通过分析南北不均匀分布异常年的同期、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洋特征,发现南旱北涝年近地面层温度场分布呈显著的北冷南暖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且位置偏南,副高北侧低层较强的西南风将暖湿水汽输送到较北位置,此时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异常冷水覆盖;前期冬季乌拉尔山阻高偏强、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点偏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而西风漂流区海温偏低。南涝北旱年则基本反之。研究结果揭示了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气象基础,对农事安排与防旱抗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日降水资料及冬油菜产量逐年数据,计算了春季10个类型的降水指数,并探讨了春季降水异常与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近50年该省大部分地区春季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强降水事件场次、连续降水的强度及持续性均呈现出较弱的减少趋势;(2)不同类型降水指数中,春季降水总量被筛选为指示产量波动的关键指标,其对冬油菜产量的负效应最为显著;(3)各站点的产量对春季降水总量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南部地区冬油菜种植对春季降水异常更为敏感;(4)近50年江苏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给研究区冬油菜产量带来了一定幅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11.
近60年西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  庞晶  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3-14875
[目的]分析1951~2010年西南地区降水气候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利用1951~2010年西南地区44个站点和全国160个站点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降水在月、季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详尽的分析,且研究了旱、涝年对应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全面揭示近60年西南地区降水气候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西南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为典型的单峰型,降水集中期为5~9月,峰值出现在7月;近年来秋季降水有明显变少的趋势,其他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该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显著周期为14年,还存在6年以及3~4年周期振荡;涝年降水与华南地区呈同位相,与西部青、甘、新、藏交界处呈反位相,旱年与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降水呈同位相。[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降水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吕爱锋  杨佩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32-15336
[目的]从区域的角度来探讨森林火灾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耦合站点气象数据、我国森林分布数据以及我国森林火灾季节月份分布数据,获得了气温和降水在每个省森林区域火灾季节时间段内的平均值。然后,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降水、气温与森林火灾面积的关系。[结果]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火灾面积的年际变化。降水减少的同时温度升高以及降水升高的同时温度降低与火灾面积的增、减存在的较好的同步关系,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这种伴随关系有差异。对不同地区森林区域平均气温、降水与火灾面积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多数地区森林火灾面积与气温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例如西北地区(R=0.367,P=0.01)、西南地区(R=0.327,P=0.02)、华南地区(R=0.330,P=0.02)、华东地区(R=0.516,P〈0.01)、新疆地区(R=0.447,P=0.042)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降水与火灾面积除了在西北地区存在正相关关系(R=0.482,P〈0.01)、在华南地区存在负相关(R=-0.323,P=0.03)之外,在其他地区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揭示我国森林火灾与气温、降水关系对于开展森林防火以及火灾预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森林火灾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及其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区域的角度来探讨森林火灾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耦合站点气象数据、我国森林分布数据以及我国森林火灾季节月份分布数据,获得了气温和降水在每个省森林区域火灾季节时间段内的平均值。然后,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降水、气温与森林火灾面积的关系。[结果]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火灾面积的年际变化。降水减少的同时温度升高以及降水升高的同时温度降低与火灾面积的增、减存在的较好的同步关系,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这种伴随关系有差异。对不同地区森林区域平均气温、降水与火灾面积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多数地区森林火灾面积与气温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例如西北地区(R=0.367,P=0.01)、西南地区(R=0.327,P=0.02)、华南地区(R=0.330,P=0.02)、华东地区(R=0.516,P〈0.01)、新疆地区(R=0.447,P=0.042)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降水与火灾面积除了在西北地区存在正相关关系(R=0.482,P〈0.01)、在华南地区存在负相关(R=-0.323,P=0.03)之外,在其他地区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揭示我国森林火灾与气温、降水关系对于开展森林防火以及火灾预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李晓利  刘韬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05-17707
[目的]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成因.[方法]利用1961 ~ 2008年陕北黄土高原15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及合成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陕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为减少的趋势,但陕北的西部和南部为增加的趋势.陕北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降水相对偏多期,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降水偏少期,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多雨年在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西部到贝加尔湖以北为大片的正异常区,表明乌拉尔山有阻塞高压存在;鄂霍次克海以北到贝加尔湖为负异常区.西北太平洋到我国渤海湾以及华北地区为大范围显著正异常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西伸.少雨年的环流配置与此相反,中高纬度为“-、+、-”的波列分布,鄂霍次克海一带为正异常区,西太平洋副高也偏南、偏东.在多雨年,主要的水汽输送来自于东南方向,充沛的水汽造成了陕北夏季降水偏多.少雨年为偏西风转向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输送,水汽输送明显偏弱且偏东.[结论]该研究为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智  冯瑞萍  陈玉华  梁旭  孙银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52-8654,8725
[目的]研究宁夏中南部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变化规律及其异常特征。[方法]利用1961~2010年宁夏中南部9个气象站3~9月逐月降水、气温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蒸散经验公式、Mann-Kendall、Lepage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宁夏中南部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近50年宁夏中部干旱区与南部丘陵区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量差异明显,呈南多北少特征,2个区域可利用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各年代的变化各不相同,中部干旱区70年代以后、南部丘陵区90年代以后可利用降水量持续偏少,且中部干旱区可利用降水量变率大;2个区域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均主要出现在7、8、9月,占生长期总量的76%以上,而3、4、5月低于生长期总量的14%。中部干旱区和南部丘陵区均未出现突变现象;中部干旱区主要存在5~7年的周期,其次是2~3年的周期;南部丘陵区主要存在2~3年的周期,其次是10~12年的年代际周期。多雨年北半球欧亚500 hPa高度距平场中贝加尔湖、蒙古国和我国西北部地区为负距平区,少雨年则为正距平区。[结论]该研究为宁夏中南部空中可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西北四省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北四省区113个地面观测站1961~2008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该地区48年降水空间格局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西北地区四省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其变化幅度小于年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夏、冬季的降水量逐年略有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西北四省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幅度明显的区域在唐古拉山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东部山脉两侧,减少幅度明显的是在陇东和陕南、陕北地区。西北地区四省的东、西部区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的特点,东部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而西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呈增多趋势;全区、东区、西区的降水波动普遍存在3~5年的短周期,且为主要周期;一些区域也存在8年周期和15年左右的中周期;不同时间尺度上,干、湿交替和突变点有所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75-11777
[目的]研究1951~1999年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我国气象局提供的160个站1951年1月~1999年2月的月平均降水和气温资料,运用SEOF方法研究了48年我国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降水的SEOF分析表明,第l模态的SEOF分析表现了我国雨带从南到北的四季推进;从时间系数来看,总体上,20世纪60~70年代我国降水略有减少,70年代后降水是增多的趋势,80年代后降水又是减少的趋势。气温的SEOF分析表明,降水的第1模态和气温的第1模态在空间上配置较好,降水量少的干旱区域,温度变化比较明显,配合时间序列来看,1951~1999年我国气温是偏低;20世纪50年代为低温时期,50~60年代前期气温有所升高,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初期又进入低温时期,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气温变化相对稳定增大。[结论]该研究为我国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海燕  郭良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537-4541
[目的]研究1880~2011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化。[方法]基于GISS气温格网资料,采用年距平温度、月距平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滑动t-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气温度变化的周期性和变化的趋势。[结果]近130年来,青藏高原年距平温度、月距平温度均呈上升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偏高,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增温态势;温度的增高速度在空间上有差异,在内蒙古西部增高速度最高,四川西部、西藏东部温度增高速度次之,新疆部分地区增长速度最慢;20世纪30年代有突变,小波分析周期主要是10年。[结论]该研究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