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剪叶处理对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剪叶处理对长花序短果枝新株型大豆的单株结荚数、单株粒重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总的趋势是,剪叶处理多数情况下会因为养分供应不足,导致单株结荚数下降、粒重降低,而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降低幅度越大。剪短果枝叶片会造成短果枝上着荚数下降,但能适当增加长花序上的着荚数;相反.剪长花序叶片会造成长花序上的着荚数下降,但能适当增加短果枝上的着荚数。长花序上着生的叶片和短果枝上着生的叶片,其功能有一定的互补性。剪去长花序叶会造成单株荚数、粒重的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长花序上的结荚数和粒重下降更多,因此,在大豆育种实践中利用长花序性状时,为了保证产量的稳定性,必须配合短果枝等其他具有互补效应的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大豆品种沈农6号叶片的产量形成,结果表明,沈农6号的生物产量在不同施肥量间差异显著,在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这说明生物产量受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影响都较大。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生物产量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不同,最大积累速率也不同。在同一施肥水平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物产量最大积累速率有降低的趋势。在3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以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的植株籽粒所占的比例最大(37%)。种植密度为7.5万株/11m2和15.0万株/hm^2的群体籽粒分布均集中植株中下部,而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的籽粒主要分布于植株中上部。短果枝出现的最早层次都是在20~30cm。在植株上,短果枝的分布位置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施肥水平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而施肥水平与密度互作间的产量差异显著。这说明:对沈农6号而言,种植密度对产量形成更为重要,并且施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植密度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测定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的生理生态参数,结果表明,其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出苗后77d左右。在60cm和30cm两种行距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均会增大,但增大的幅度不一样。在3种种植密度下,60cm行距种植的大豆群体,鼓粒期叶片衰减速率均比30cm行距的小。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叶片生产效率有明显的差异,每生产1kg籽粒需叶面积13.32~27.08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叶片衰老加快,生产效率降低。60cm种植方式下。无论是何种种植密度形成的群体,群体内的温度均较高。30cm行距条件下,群体叶面积较大,荫蔽较好,因此无论何种种植密度形成的群体,其湿度变化幅度较小。在10:00~14:00,60cm行距种植条件下,各种密度形成的群体其湿度均较大。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大豆品种沈农6号的生育规律,结果表明,在60cm和30cm两种行距种植方式条件下株高、株高增长最快的出现时间和株高增长最大速率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而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株高增长最快的出现时间均在出苗后40~50d;株高增长最大速率有随密度增加而加大的趋势。在两种种植方式条件下,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生物产量积累最快的出现时间、单株生物产量积累最大速率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单株生物产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株生物产量积累最快的出现时间均在出苗后70~77d;单株生物产量积累最大速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种植密度较低时,降幅较大,种植密度较高时,降幅较小。在两种种植方式条件下单株荚重、单株荚重积累最快的出现时间、单株荚重积累最大速率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是单株荚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株荚重积累最快的出现时间均在出苗后91~98d;单株荚重积累最大速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测定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的生理生态参数,结果表明,其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出苗后77d左右。在60cm和30cm两种行距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均会增大,但增大的幅度不一样。在3种种植密度下,60cm行距种植的大豆群体,鼓粒期叶片衰减速率均比30cm行距的小。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下,叶片生产效率有明显的差异,每生产1kg籽粒需叶面积13.32~27.08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叶片衰老加快,生产效率降低。60cm种植方式下,无论是何种种植密度形成的群体,群体内的温度均较高。30cm行距条件下,群体叶面积较大,荫蔽较好,因此无论何种种植密度形成的群体,其湿度变化幅度较小。在10:00~14:00,60cm行距种植条件下,各种密度形成的群体其湿度均较大。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大豆品种沈农6号的生育规律,结果表明,在60 cm和30 cm两种行距种植方式条件下株高、株高增长最快的出现时间和株高增长最大速率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而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株高增长最快的出现时间均在出苗后40~50 d;株高增长最大速率有随密度增加而加大的趋势.在两种种植方式条件下,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生物产量积累最快的出现时间、单株生物产量积累最大速率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单株生物产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株生物产量积累最快的出现时间均在出苗后70~77 d;单株生物产量积累最大速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种植密度较低时,降幅较大,种植密度较高时,降幅较小.在两种种植方式条件下单株荚重、单株荚重积累最快的出现时间、单株荚重积累最大速率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是单株荚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株荚重积累最快的出现时间均在出苗后91~98 d;单株荚重积累最大速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选用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铁丰27号和沈农6号与美国俄亥俄州育成大豆品种OhioFG1和HS97—4534作亲本,配成正反交4个杂交组合,探讨了短果枝性状的遗传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正反交F3、F4代中短果枝上的每荚粒数有所不同,以高值亲本作母本高于用低值亲本作母本的,这说明短果枝上每荚粒数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且F4代结果大于F3代。以短果枝荚数和粒数多的材料做母本,其F3和F4代的短果枝荚数和粒数也较高。说明,在利用短果枝性状时,配置杂交组合应以短果枝荚数和粒数较多的试材做母本。亲本沈农6号是多短果枝品种,其短果枝粒重率高达22.87%,以它为母本与美国的OhioFG1杂交,其F4代中短果枝的粒重率也高达到7.21%。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叶片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水平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呈现递增趋势,但叶面积指数最大值持续时间逐渐缩短。施肥量适中或较低时的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下降缓慢,而施肥量高时叶面积指数在达到峰值后便急速下降。同一品种鼓粒中期长花序叶、短果枝叶及其它叶片间叶绿素含量差别不大,并且它们受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影响也比较小。长花序叶的光合速率大于短果枝叶以及短果枝的同节位主茎叶,多数处理组合的短果枝叶的光合速率高于其同节位主茎叶。气孔导度高,细胞间隙CO2浓度低,光合速率就较大。短果枝叶的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相关(r=0.69)达到显著水平,而长花序叶(r=0.40)和短果枝同节位主茎叶(r=0.11)的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品种沈农6号叶片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水平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呈现递增趋势,但叶面积指数最大值持续时间逐渐缩短。施肥量适中或较低时的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下降缓慢,而施肥量高时叶面积指数在达到峰值后便急速下降。同一品种鼓粒中期长花序叶、短果枝叶及其它叶片间叶绿素含量差别不大,并且它们受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影响也比较小。长花序叶的光合速率大于短果枝叶以及短果枝的同节位主茎叶,多数处理组合的短果枝叶的光合速率高于其同节位主茎叶。气孔导度高,细胞间隙CO2 浓度低,光合速率就较大。短果枝叶的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相关(r =0 .6 9 )达到显著水平,而长花序叶(r =0 .4 0 )和短果枝同节位主茎叶(r=0 .11)的光合速率与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窄行密植对高产春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黑农41在两种密度(45.0万,60.0万株/hm^2)及3种行距(20,30,40cm)下株型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缩小行距与增加密度均对大豆的株高、茎粗、始荚高度、分枝数、LAI、光合势、干物质积累、根冠比等性状产生明显的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大豆子粒产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行距的影响小于密度;不同密度有其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在60.0万株/hm^2密度下,20cm行距较30,40cm行距有利于优化大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构建四川盆地直播油菜适宜机收的高产群体结构。【方法】于2013/2014、2014/2015年选用中熟杂交油菜品种川油36,在成都平原区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5×104~60×104株/hm2)及行距配置(20 cm、30 cm、40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有重要影响,增密处理(30~60万株/hm2)可提高主序角果所占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加大(15~60万株/hm2),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密度在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继续增加密度,籽粒产量则显著降低。种植密度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相同密度(30~36万株/hm2)下,不同行距配置(20 cm、30 cm、40 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较宽的行距配置(30 cm、40 cm)的主序角果数和产量均高于窄行距(20 cm),籽粒含油率则显著高于窄行距(20 cm)。【结论】在充足施肥条件下,直播油菜适宜机收和高产的种植密度为30~36万株/hm2,行距配置以等行距30~40 cm为宜,或采用宽窄行40 cm+20 cm。  相似文献   

12.
以中早熟棉花品种衡棉4号为试验材料,在等行距0.8 m条件下,设置3个种植密度水平(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下,棉花成铃纵向均以中下部1~10节果枝为主体,横向均以1~2节果节为主体。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衡棉4号第1果枝着生位置增高,果枝上冲,株型变得紧凑,结铃也趋于集中。其中,1~5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而6~10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呈降低趋势,11节及以上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1~2节果节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的比例逐渐增大,而3~4节果节和5节及以上果节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逐渐降低;从成铃时间上看,伏前桃和伏桃成铃数逐渐增多。当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衡棉4号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310.61 kg/hm2、1271.90 kg/hm2和94.94%。  相似文献   

13.
对112份广西绿豆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
和单株产量的变异度大,百粒重的变异度较大,株高、主茎节数、荚长和荚宽的变异度中等,而单荚粒数和全生育期的
变异度较小。绿豆成熟荚色以黑色为主,占91.07%;籽粒颜色以绿色为主,占93.75%;籽粒中、小粒型分别占48.2%和
47.3%,大粒型占4.5%。株高与主茎节数、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单株荚数与荚长、荚宽及
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荚宽、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白
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荚宽、荚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广西绿豆育种或品种改良过程
中,可根据不同绿豆种质资源特性及其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通过严格选择,以获得高产、大荚、大粒、植株矮健、生育
期适中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探索‘琼鲜豆15’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性状的变化,为该品种高效种植提供技术参考,设置了5种不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的植株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变高,从61.2 cm增加到76.3 cm;分枝数减少,从3.6个减少到1.7个;单株荚重变轻,从44.2 g降到25.8 g;单株荚数减少,从32.6个降低到18.3个。种植密度的增加对主茎节数、鲜百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对缩行距密植方式和缩株距密植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旱地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花生产量差异显著,密度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缩株距密植增产12.9%;株距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5.13%。花生产量达3421kg/hm^2时,密度以28.5万株/hm^2为宜,相对应的种植方式为行距35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16.
采用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磷肥施用量对菜用大豆“绿75”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公顷施270kg磷酸二铵能有效地增加分枝数、分枝荚数、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小区产量。每公顷45万株的密度可提高单株荚数,但百粒重降低。不同因素间互作效应表明,每公顷施270kg磷酸和45万株密度,能增加单株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每公顷在22.5万 ̄45万株,施用磷肥能有效地提高单株的主茎荚数和单株总荚数。在施肥量相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育期受密度的影响不大。在植物学性状方面,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问长度之问为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之间为负相关;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减小。在经济性状方面,密度与每荚粒数、百粒重、产量之间为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之间为负相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减少,而百粒重略有增加,每荚粒数变化不大,群体产量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亚有限大豆表现出较高的耐密植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8.
广西绿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2份广西绿豆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的变异度大,百粒重的变异度较大,株高、主茎节数、荚长和荚宽的变异度中等,而单荚粒数和全生育期的变异度较小.绿豆成熟荚色以黑色为主,占91.07%;籽粒颜色以绿色为主,占93.75%;籽粒中、小粒型分别占48.2%和47.3%,大粒型占4.5%.株高与主茎节数、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单株荚数与荚长、荚宽及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荚宽、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白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荚宽、荚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广西绿豆育种或品种改良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绿豆种质资源特性及其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通过严格选择,以获得高产、大荚、大粒、植株矮健、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试验于1995-1996年在桦川县进行,通过品种宁,密度,行距对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行距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品种以北丰11号产量最高;各行距以22.5cm行距的产量最高。同一品种(北丰11号)三个密度二个行距比较,以44.4株/m^2,行距15cm的产量最高。随着行距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粒重在各层分布,上层的荚数,粒数粒重比例下降,下层比例增加,中层的变  相似文献   

20.
为薏苡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方式和栽培密度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处理薏苡的生长、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种植方式对薏苡生长和产量影响不明显,栽培密度显著影响薏苡产量;2)相同种植方式下,随栽培密度增加,薏苡成熟期籽粒分配比例提高,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穗粒重和穗粒数下降,植株增高而主茎粗减小;3)3种种植方式下(等行距60cm、宽窄行70cm+50cm、宽窄行80cm+40cm),薏苡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万~15万株/hm~2,该密度范围内,薏苡产量可达3 375.0~3 491.67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