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汾市1952—2008年小麦产量与降水量关系及增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临汾市1952—2008年小麦单位产量与降水量(即上年7月至当年5月降水量总和)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单位产量基本上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位毫米降水形成的小麦产量大体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以1981年为界,由于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使得1982—2008年小麦单位产量显著提高。并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了小麦的增产对策。  相似文献   

2.
旱作土壤主要是指降水量低(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00毫米)或降水虽足(年平均降水量为500—760毫米)但分配不均,又未进行灌溉的土壤。我国旱作土壤占总耕地面积的51.9%。黄土地区除林地、草地均为旱作土壤外,农田的旱作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3.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1.1 年降水量分布状况及变率 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0—600毫米之间。通河以北小兴安岭山地及尚志、五常一带降水最多,平均在6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在500~600毫米之间,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不足500毫米,西南部太来、肇源一带降水最少,在400毫米以下。全省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自西向东逐渐增多,到我省中部达最大值,再往东略有减少,而在东部边陲一带又有增加的趋势。 我省自然降水量年际之间的变化很大。降水量年际之间的变化通常用降水变率来表示。全省降水变率以克拜丘陵及三江平原西部靠近小兴安岭地区等地最大,约21—22%;黑河、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八七年我们选择影响春小麦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水分、肥料、密度)进行回归正交试验,探索春小麦产量与水、肥、密之间的关系。试验在乌盟凉城灌溉试验站进行。试区土壤为砂壤土,容重1.3—1.45克/立方厘米,田间持水量18—19%;地下水埋深25—30米;无霜期135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436.8毫米(小麦生育期4—7月多年平均208.7毫米);蒸发1971.8毫米;半干旱地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22,(1):67-72
探明韶关烟叶四产区(乐昌、南雄、乳源、始兴)降水特征及其对烟叶产量的影响,以便根据不同烟区降水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为韶关生产优质烤烟和增加烟叶产量提供参考,利用1970—2019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2015—2019年烟叶产量数据,分析韶关烟区降水气候特征及烟叶产量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韶关地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烟叶四产区中乳源降水较多;还苗-伸根期始兴和南雄降水量较全市平均值略多,乳源则明显多于全市平均;旺长期乐昌降水较少,其他地区相差不大;成熟期降水量偏多,空间分布与全年较一致。1970—2019年间全市降水量变化特征较为一致,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烟区降水对烟叶产量的影响不同,烟叶产量受不同时段降水的影响也不同。乐昌烟叶产量受4月下旬降水量影响明显,与4月下旬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南雄和始兴烟叶生长期雨量多于烟叶生长所需,尤其是还苗-伸根期雨量明显偏多;南雄烟叶产量与6月上旬雨量显著正相关。乳源烟叶产量与还苗-伸根期和成熟期后期雨量显著正相关;旺长期中后期雨量偏多,对上部叶和下部叶产量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热因子对三江源高寒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水热因子对三江源高寒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对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高寒草地1999—2009年的牧草产量与同期降水和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牧草产量与生育期内6月份的积温在0.05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79 3;与4月份降水量、生育期总降水量以及年降水量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5 8、0.649 30、.586 4;与8月降水量在0.10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4 2。对牧草产量与生育期间水分和热量各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水因子对牧草产量起正向促进作用,热量因子对牧草产量起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各产区前期天气东北、内蒙古:前期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北部偏高2~6℃;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南部降水量普遍有10~100毫米,土壤墒情适宜;水热条件利于春玉米、大豆和一季稻等作物产量形成。华北、黄淮、西北: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4℃,前期降水量普遍有10~25毫米;其中华北东部、黄淮东部等地多阵性降水,累积雨量达25~100  相似文献   

9.
张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71-9973
利用濉溪县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同期观测的降水量、蒸发量资料,研究表明: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长与基期土壤含水量、期间降水量和蒸发量呈多元直线相关关系,其中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主要取决于基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减少量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基期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65%,需降水或补充灌溉22.9~49.3 mm的水量。降水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呈多元指数曲线关系,蒸发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曲线关系。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退呈"快—缓慢—滞缓"的变化过程。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以上的一次降水(过程)过后,连续11.2~47.1 d无降水,耕层相对含水量尚可维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7—2012年环县逐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等资料及1999—2012年紫花苜蓿产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环县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年环县年、季气温均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4.013 mm/10年,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3季降水量逐年减少,秋季降水量减幅最大,年降水减少是由秋季、夏季降水减少引起的;1999—2012年环县紫花苜蓿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紫花苜蓿年平均产量为1 860.5 kg/hm2,每年以100.9 kg/hm2的速率增加,产量线性趋势相关系数为0.604,紫花苜蓿产量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根据泽普县1961—2015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学方法对泽普县近55年来光热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气候变化与红枣产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泽普县气候变化总体呈平均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多、日照时数增加趋势。降水量与红枣产量正相关性显著,尤其花期降水对开花、授粉较有利;坐果期到成熟采收期跟气温成正相关,跟降水成负相关;花期和成熟期日照时数与产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甘肃省庆阳市黄土高原8个气象站1971—2018年共48年伏期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伏期降水和伏旱的空间分布特征、伏期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伏旱与春玉米和次年冬小麦产量的关系,用以代表黄土高原塬区董志塬上的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18年春玉米田和1986—2015年冬小麦田伏期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伏期土壤相对湿度与春玉米和冬小麦产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伏期降水量最少的是镇原气象站,为123.7 mm,次少的是环县气象站,为125.3 mm,最多的是正宁气象站,为162.5 mm,次多的是华池气象站,为149.9 mm。伏期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伏旱频率最高的是合水、庆城、华池,为41.7%,伏旱频率最低的是宁县,为31.1%,频率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伏期降水量20世纪70年代降水偏少,80、90年代偏多,21世纪头10年偏少,2011—2018年偏多。伏期多雨年份比伏旱年份春玉米平均单产高960.0 kg/hm2;冬小麦平均单产高1 599.0 kg/hm2。伏期土壤相对湿度大年比小年玉米平均单产高2 287.5 kg/hm2;冬小麦平均单产高705.5 kg/hm2。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县耕地面积147万亩,其中水田40万亩,旱地107万亩,80%以上耕地分布在淮北平原南缘。年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时数2104小时,年降水量947毫米。土壤以砂姜黑土、灰白土属为主,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地下水位偏高,一般2~4米,雨季小于1米。历年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平均为468毫米(9月下旬至5月下旬),大于我县丰年降水量(370毫米左右)的20%。根据1959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中期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华南中东部累计降水量有30毫米-60毫米,海南局部地区有90毫米-150毫米;新疆北部、吉林和辽宁的东部累计降水量有3毫米-15毫米;全国其余大部分降水稀少或无降水。气温方面,影响我国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秦岭腹地商洛小麦产量与生育期降水量及某个时段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决定该地小麦高产的气象因子,确定出小麦高产所需的最适宜降水量,从而人为调节小麦关键生育期降水指标,为提高商洛市小麦产量提供决策建议。研究对象:利用商洛七县(区)1979—2020年日、月、年降水量与全市冬小麦单产数据进行分析;[方法] 运用5a滑动平均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通过Spss软件分析商洛冬小麦产量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商洛冬小麦气象产量与生育期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458(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其中4月份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相关系数最高,建立冬小麦产量与降水量线性回归模型,确定降水和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结论] 小麦产量在165公斤/亩的年份,对应生育期降水量在250-350mm之间,降水量超过350mmc以上小麦产量反而下降,高产年对应的4月降水量一般均在45-65mm之间。  相似文献   

16.
<正>黄骅市位于黑龙港流域的最东端,地势低洼平坦,属于典型的滨海旱碱区。常年平均降水量为547毫米,年内降水不均,大部分集中夏季,春季仅占9.6%。浅层淡水严重匮乏,水资源人均占有不足80立方米。土壤肥力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95%,按全国土壤分类为4—5级。全市旱碱地面积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土壤含盐量一般在0.2—0.6‰,p H值0.75—0.82。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黎城县气象局近30年的逐月降水量和近3年来区域内自动雨量站降水量等资料,对黎城县降水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黎城降水量集中出现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的63%,十二、一、二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的2%;黎城县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山区比平川年雨量偏多100毫米左右,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山梁大于沟谷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黎城县气象局近30年的逐月降水量和近3年来区域内自动雨量站降水量等资料,对黎城县降水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黎城降水量集中出现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的63%,十二、一、二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的2%;黎城县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山区比平川年雨量偏多100毫米左右,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山梁大于沟谷区。  相似文献   

19.
近50 年江苏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单季稻产量逐年数据,计算5~10月各生育期的极端降水指数,研究区降水变化与产量的潜在关系。各站点降水指数的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站点6、7、8月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强的趋势,其中8月1日最大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而大部分站点5、9、10月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减弱的趋势,其中9月总降雨日数的减少趋势尤为显著。单季稻产量与各月降水指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在7、8、9、10月中,大多数站点的产量与降水指数呈负相关。诸多指数中,7月最大连续7 d降水量和8月总降雨日数对产量的负效应尤为显著,而苏南地区的单季稻种植对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黑龙江垦区 79个农场近 4 0年资料 ,用多元正态回归方法 ,建立了春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水量、气温间关系数学模型。用微分方法将其转换成降水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在当地生态条件下 ,年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的最大贡献率为 2 4 kg/ (hm2 .mm ) ;春小麦拔节、孕穗、开花期降水量对其产量的最大贡献率可达 4 5 kg/ (hm2 .m m) ;春小麦灌浆期降水量对其产量的最大贡献率可达 36 kg/ (hm2 .m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