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试验用4NQO(4-硝基喹啉-1-氧化物)、~(137)Csγ射线单因子及其复因子处理大豆风干种子。结果表明,单因子处理均能降低大豆的苗高、成苗率,增加不孕率及染色体畸变频率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改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复因子处理较单因子处理的效应更强。~3H-TdR 掺入试验结果表明,单因子处理均可使 DNA 造成损伤,复因子处理可使 DNA 损伤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
加速器氩离子辐射对水稻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加速高能氩离子束照射水稻干种子,观察M_1的损伤效应,建立了成苗率与育性的剂量响应曲线,并求出成苗率与育性的半抑制剂量分别为93.7Gy及67.0Gy。在M_2选出了具早熟、矮秆、大粒等性状的多个突变体,并发现多种性状同时变异的突变体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不同剂量处理的诱发突变效果有较大差异,在所用剂量范围内,以90Gy处理诱发的突变频率最高,突变谱最广。应用同工酶作为遗传标记研究了所观察的性状突变与9种同工酶酶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分析的突变体中,有两种同工酶(PGD-1及PGI-2)的电泳形态不同于原种,且分别与千粒重和籽粒长宽比及株高和抽穗期的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6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壤干旱对拨节期冬小麦功能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生物产量及某些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土壤干旱可导致小麦功能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发生相应的变化,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其同工酶酶谱不同,其酶谱变化与抗旱性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根腐病突变体抗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离体筛选获得的小麦抗根腐病突变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根腐病菌毒素作用下,研究了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防御酶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可使上述酶活性、同工酶谱带发生改变。突变体酶的变化比亲本显著,这些变化与它们的抗病性强弱相一致。可以认为,突变体在毒素作用下具有较强的防御酶活性是产生较强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氮离子注入对水稻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用15~30KeV的氮离子注入水稻种子,以^60Coγ射线辐照作对比,研究其M1代生物学效应和M2代突变。结果表明,氮离子能诱发水稻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随离子注入剂量的提高而呈增加趋势,但染色体畸变效应低于γ辐射。氮离子注入还能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使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发生变化,离子束诱发幼苗叶绿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γ射线,而抽穗期和株高突变频率与γ射线相似。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选育及其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辐射与离体培养,细胞筛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病突变体的筛选,选育出4个抗赤霉病的突变体,经多年田间接种鉴定和考察,突变体的抗病能力较亲本提高1~2级,株高,穗长和小穗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也发生了变异。突变体与其亲本相比,醇溶蛋白电泳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带数,谱带强度和谱带位置都有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分析表明,在毒素作用下,突变体的酶活性比亲本高8.61%~24.14%,突变体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法研究了喷施农药对棉花植株同工酶谱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农药,不同棉花品种,施药后不同时间间隔,不同生育期棉株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的变化和差异,结果表明,喷施不同农药,不同棉花品种,不同生育期及施药后不同时间间隔均对棉株POD同工酶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苯甲酰胺对大豆辐射诱变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用苯甲酰胺、 ̄(60)Coγ射线、电子束单因子及苯甲酰胺与 ̄(60)Coγ射线、电子束复因子处埋大豆风干种子。结果表明,苯甲酰胺单因子处理,对大豆M1的苗高、成株率、孕性和根尖细胞染色体均无明显的影响,对其M2也无诱变效应。 ̄(60)Coγ射线、电子束单因子处理,对大豆具有明显的损伤效应和诱变效应。苯甲酰胺与 ̄(60)Coγ射线或电子束复因子处理,能明显增强M1的损伤效应,并能提高M2的诱变效应。苯甲酰胺具有抑制辐射损伤修复、提高诱发突变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水稻抗、感细菌性条斑病亲本杂交F2代构建的抗、感近等基因集团为材料,研究了接菌前后细菌性条斑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对抗病和感病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尽管两者酶活性都存在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但感病植株酶活性上升的上于抗病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等电点(pI)为4.2~5.3之间的酶带,暗示细菌性条斑病菌能诱导过氧化物酶的某些  相似文献   

10.
模拟微重力条件下马铃薯的同工酶检测及RAPD产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微重力仪连续改变方向来获得模拟微重力条件 ,对该模拟条件下马铃薯的组培苗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RAPD分子标记的实验。结果表明 ,微重力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的过氧化物同Ⅰ酶谱出现了新的谱带且同工酶活性高于对照。RAPD方法利用 1 0碱基随机引物扩增基因组DNA ,结果说明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在微重力处理 1周后检测 ,发现处理与对照之间的过氧化物同I酶谱基本趋于一致 ,RAPD检测两者之间遗传物质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选用5个性状各有特色的小麦优异突变体进行双列杂交(无反交)。利用10个组合F1和5个亲本材料研究了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F1显性程度表明:除抽穗期以负向优势为主外,其余7个性状均以正向优势占主导。亲本本身表现与一般配合力效应大小呈显相关,但一般配合力效应大小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作为种质资源,矮秆突变体890376对降低后代株高最有利,大粒突变体核生二号最有利于提高后代的  相似文献   

12.
籼稻的诱发突变导致了生态特征改变 ,从而产生了早熟同型系。这与籼稻生态类型有密切关系 ,不同生态型品种诱发出不同水平的早熟同型系 ;反之 ,相同生态型品种产生相似的早熟同型系。在诱发早熟同型系中产生了早熟生态类型品种 ,这为加速生态型品种的形成和种质创新提供了依据及可能。  相似文献   

13.
氮锌硒肥配合施用对黑麦草锌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在湖北省宜昌县山地黄棕壤上以磷肥为底肥单施锌、硒肥及氮锌硒肥配合施用对单播与混播黑麦草中锌营养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单施锌肥明显增加混播黑麦草 (混播比例为白三叶∶黑麦草为 1∶4)中的锌含量 ,且随施锌量的增加 ,混播黑麦草中的锌含量也增加 ;单施磷肥的处理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较 ,混播黑麦草中的锌含量降低 ,其主要原因是干物质量增加引起的稀释效应。单施硒肥情况下 ,混播黑麦草中的锌含量随着施硒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氮锌硒肥配合施用的 9个处理中 ,混播黑麦草中锌含量最高的处理是N46Zn2 5Se1 ;单播黑麦草中锌含量最高的处理是N30Zn2 5Se5。  相似文献   

14.
早籼突变体稻米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分析测定了 1 1个优质早籼品种 (系 )及从其中诱变获得的 1 9个突变体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 ,与原亲本相比 ,辐射诱发突变体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以及淀粉粘滞性谱 (RVA谱 )发生了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变化 ;大多数突变体同时在一个或多个主要品质性质上产生了正向和负向变异 ,少数突变体基本保持了原亲本的稻米品质 ,个别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还有若干品质性状得到显著改进。  相似文献   

15.
水稻胚乳突变体的诱发及其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 3 50Gy6 0 Coγ射线辐照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apparentamylosecontent,AAC)早籼稻新品种金早 97 47,筛选鉴定出 4个暗胚乳突变体和 2个云雾状胚乳突变体。AAC测定表明 ,暗胚乳和云雾状胚乳突变的AAC明显比原亲本低。以Wxup2 485为引物 ,发现两类胚乳突变的Wx基因微卫星分子标记相同 ,与原亲本显著不同 ,前者为 (CT) 1 8 (CT) 1 8,后者为 (CT) 1 1 (CT) 1 1。  相似文献   

16.
Most studies published thus far on the four brown midrib (bm) mutants (bm1, bm2, bm3, and bm4) in maize (Zea mays L.) have focused on one or two individual mutants,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studies have been difficult because of variation in genetic backgrounds, maturity, and source of tissue. Detailed analyses of the stalks of the four bm single mutants and a bm1-bm2 double mutant in a common genetic background (inbred A619) revealed structural and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their isolated cell walls and lignins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inbred. 2D-NMR revealed a significant presence of benzodioxane units in the bm3 isolated lignin. 1D (13)C NMR revealed increased aldehyde levels in the bm1 and bm1-bm2 mutants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inbred. The bm3 and bm1-bm2 mutants contained less Klason lignin in the isolated cell walls. The bm1, bm3, and bm1-bm2 mutants contained approximately 50% less esterified p-coumaric acid with noticeably elevated levels of ferulate in the bm3 mutant. A difference among bm mutants in the solubility of p-coumaric acid-lignin complexes during cellulase enzyme treatment was also discovered, suggesting that the bm mutations might also differ in 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lignin.  相似文献   

17.
辐射诱发早熟同型系的发生率与水稻品种亲缘有密切关系。同一亲缘或组合衍生的品种早熟同型系发生率基本相似 ;不同亲缘品种早熟同型系的发生率不一 ,有强、弱和一般 3种类型。一般亲缘差异较大的亲本杂交后代早熟同型系发生率比亲本亲缘差异较小杂交后代高。研究表明 :IR8(Peta×DGWG)、IR1 2 7(Cpslo×Sigadis)以及IR2 4(IR8×IR1 2 7)衍生的品种早熟同型系发生率都较高 ,属于诱发早熟同型系发生的优势系谱  相似文献   

18.
在同一籼稻类型品种中,早熟同型系发生率4年间基本类似(分别为1.41%、1.37%、1.42%、1.64%),但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中早熟同型系发生率则不相同:早熟种为0.73%,中熟种为1.51%,迟熟种为1.97%.系谱亲缘相同的品种,其早熟同型系发生率各自相似;系谱不同的品种则相反.早熟同型系发生的基本规律与特点:1.早熟同型系发生的基础是抑制的表现型;2.早熟同型系的发生与原品种的生育期密切相关;3.出现早、晚熟双向熟期变异的同时,发生株型、叶型等性状的平行变异;4.早熟同型系的发生有不平衡性.早熟定向诱变育种,根据同型系系列的基本原理,只要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种、属类型、品种生态特性和品种系谱亲缘3个方面,就能预估诱变后代产生早熟同型系,进行早熟定向诱变,培育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仙离体诱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带鳞片叶的鳞茎盘为外植体,接种在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上,通过激素组合筛选合适的培养基获得不定芽,同时对在预分化培养基上接种7D的外植体、接种25D后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3D的外植体、诱导产生的试管小鳞茎进行辐照诱变处理,研究了60COΓ射线对中国水仙丛生芽分化以及小鳞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7D的外植体更适合作为水仙离体诱变的材料,其不分化剂量为50~60GY,半剂量为15~20GY,在10和15GY处理中,发现了两种小鳞茎突变类型,一种为叶片数增多的矮化突变体,一种为试管小球茎膨大速度加快,所以适宜辐射诱变的剂量为10~20GY。试管小鳞茎的辐射致死剂量约为50GY,半致死剂量为25GY。  相似文献   

20.
显性雄性核不育突变体水稻的遗传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γ射线处理水稻干种子 ,从 2个美国品种Orion和Kaybonnet中分别获得了雄性核不育突变体 1 783和 1 789。对 1 783的M7代和 1 789的M6 代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进行了观察和考查 ,并对后裔单株育性的分离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突变体 1 783和 1 789的育性分离为 1可育 :1不育 ,雄性核不育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是一种人工诱变中不常见的显性突变。 2个雄性核不育突变体的花粉育性 ,经I KI染色表现为部分败育 ,自然状态下的结实率为 3 0 %左右 ,套袋结实率仅0 3 %~ 3 5 %。显性雄性核不育是水稻遗传育种中进行群体改良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