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抗亚洲玉米螟、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是一个高抗草甘膦的基因,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杀虫蛋白基因(Bt基因)cry1Ac M是一个能在单子叶植物中高效表达的抗亚洲玉米螟基因。为了获得具有抗虫、抗除草剂优良复合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本研究构建出质粒p CAMBIA1302-P35S::epsps-Tnos-Pubi::cry1Ac M-Tnos,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介导的玉米(Zea mays)茎尖遗传转化法将目标基因转入玉米。通过分子检测、草甘膦抗性筛选和田间接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试验筛选出转基因株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转基因植株室内抗亚洲玉米螟试验和田间草甘膦抗性分析,并采用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方法确定了抗虫蛋白在转基因植株中稳定表达。从大量转基因株系中优选出6个遗传稳定且抗亚洲玉米螟、抗除草剂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株系,这些株系的抗亚洲玉米螟、抗草甘膦特性完全满足大田应用的需求。综上所述,将改造后的Bt抗虫基因cry1Ac M和抗草甘膦基因epsps一同转入玉米,赋予两种玉米骨干自交系植株抗玉米螟、抗草甘膦特性,为我国抗亚洲玉米螟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培育出了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   

3.
4.
郑老1900年出生于 四川省南溪县一个贫寒农 家。1922年考入南京国立 东南大学,主修生物系,副 修化学。1928年大学毕 业,获理学士学位;1934 年在印第安那大学获博士 学位。学成归国,即负责创 办我国第一个生化教研 室,兼任生化教授。1940 年起开始研究营养学。 1970年起又开始研究衰 老主化学。在毕生从事生  相似文献   

5.
对黄瓜枯萎病病原、黄瓜枯萎病抗性机理、黄瓜枯萎病抗性鉴定、黄瓜枯萎病遗传规律、黄瓜枯萎病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禁止使用抗生素导致畜禽疾病发病率的上升,抗生素替代品可以避免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无抗生素饲养成功的关键是将生物安全、防疫、改善环境和加强饲养管理结合起来,利用抗生素替代品、适当的饲料和清洁的饮用水促进动物健康。基于此,综合国内外无抗养殖的研究与实践,从生物安全与饲养管理、高效均衡营养、配合使用抗生素替代品三方面阐述无抗养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生态农业》2004,(3):65-66
  相似文献   

8.
VA菌根提高植物抗盐碱和抗重金属能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唐明 《土壤》1998,30(5):251-254
本文综述了盐胁迫和重金属条件下VA菌根对植物的影响以及不同VA菌根真菌对盐胁迫和重金属的抗性,初步探索了VA菌根耐重金属的机制。研究表明,VA菌根真菌和植物共生后,通过对宿主植物无机营养状况的改善和VA菌根真菌对过量重金属的络合作用,提高宿主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增强宿主植物对盐碱和重金属毒害的抵抗力;其抗性随VA菌根真菌种类、宿主植物种类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而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9.
抗盐小麦突变体的诱变筛选及其抗盐性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X射线辐照前用修复抑制剂咖啡因预处理或辐照后热处理诱变冬小麦萌发种子,X射线剂量8.6Gy,剂量率2.15Gy/min。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进行抗盐突变体的筛选。3个原始品种的诱变处理对比实验表明,相对于单纯的X射线2,X射线分别与咖啡因以及热复合处理,能够显提高小麦萌发1.9%NaCl溶液中生长15天的苗存活率。将在1.9%NaCl溶液中生长15天存活的小植株移植到人工气候室中加代繁殖。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种植季节酝酿中的新除草剂Clearfieldcanola将成为首例抗除草剂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1.
用60Coγ射线10krad处理城特232/秀水37F0代水稻干种子,经稻瘟病病区多代筛选,培育成抗病突变体R917。1991、1992年经全省9个稻疾病病圃联合鉴定,抗性分别为0.89和1.0级。1992年经太湖稻区搜集的7个稻瘟病菌群中138个菌株接种鉴定,R917杭其中136个菌株,抗病频率为98.55%,双亲对其中的19个菌株均为感,而R917为抗。试验表明,R917是一个抗稻瘟病强,抗谱广的水稻突变体,可作为水稻品种改良的新抗源。  相似文献   

12.
水稻突变体R_917是经辐射诱变育成的抗病性强、抗谱广的水稻突变新种质。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_15、ZC_13和ZE_3测定,其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经与秀水11、秀水861等品种杂交后代抗性分析,表明R_917的抗性基因容易转育,是一个能广泛应用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是对水稻威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抗性基因与稻瘟病抗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53份粳稻审定品种或试验品系中的1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Pib基因在供试材料中占比最高,达到77.12%,其次为PitaPi54和Pb1,分别达到41.83%、36.6%和36.6%,PikmPikPiaPid3、Pi5、Pid2和Pizt基因的出现频率在11.76%~24.18%之间,供试材料中未发现Pi25基因分布。利用安徽省不同生态区的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混合菌株对153份供试材料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抗病(0Pi5和Pia基因对苗瘟抗性贡献较显著,“Pi5+Pia”基因组合效应增强,携带“Pi5+Pia+Pik+Pikm”基因组合的材料,抗性更强;此外,“Pita+Pik+Pikm+Pb1”基因组合亦表现出较好的苗瘟抗性。这些结果表明,“Pia+Pi5”、“Pia+Pi5+Pik+Pikm”和“Pita+Pik+Pikm+Pb1”基因组合对改良安徽粳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对水稻抗性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川  朱业宝  张丹  陈立喆  王金英 《核农学报》2019,33(10):1883-1892
为挖掘和利用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对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2个居群(石湖潭和古糖)67份材料的苗瘟、叶瘟和穗瘟进行抗性鉴定评价,并用Pi9、Pid2、Pi5、Pi2、Pi54和Pikm共6个抗性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病级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31.65%~43.46%之间,苗期平均病级为7.51,分糵期和成熟期平均病级分别为5.15和5.84,2个自然居群3个时期的稻瘟病抗性差异不显著,筛选出M1044、M2010和M2016共3份表现中抗(3级)的材料。漳浦野生稻稻瘟病总体抗性差,易感稻瘟病。苗瘟与叶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穗颈瘟与苗瘟和叶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41。67份材料中,4份含有稻瘟病Pi9抗性基因、17份含有Pi5抗性基因、23份含有Pi54抗性基因、2份含有Pikm抗性基因,均不含Pi2、Pid2这2个抗性基因;材料含有的抗性基因数量在0~3个之间,其中有30份材料不含所检测的抗性基因,29份材料含1个抗性基因,7份材料含2个抗性基因,1份材料含3个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漳浦野生稻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粳稻云引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定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摘要:用8个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系对稻瘟病抗性材料云引进行田间注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引对接种的8个菌系均表现为抗病反应。用抗病材料云引和感病材料丽江新团黑谷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群体,用上述8个菌系分别对亲本、F1和F2群体进行田间注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引对所有8个菌系的抗性均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分离特性(抗感分离比为3∶1)。利用微卫星标记将云引对四川-43菌系的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水稻的第11号染色体上,与标记RM202的遗传距离为3.8 cM。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给我国甚至全世界的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选育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进而培育稻瘟病水稻杂交组合,是选育抗稻温病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双抗77009为抗性基因Pigm-1的供体亲本,以感病恢复系R20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方法,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定向改良优质水稻恢...  相似文献   

17.
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9、Pib、Pi5、Pita、Pi2、Pikh、Pikm和Pigm对稻瘟病菌表现广谱抗性,这些基因已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粳稻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布及其抗性表现,利用上述8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52份粳稻种质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同时,利用江苏省2019年稻瘟病菌代表菌株2019...  相似文献   

18.
航恢七号空间诱变变异株系的稻瘟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卫星搭载水稻品种航恢七号SP3代株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并对抗性变异株系作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250个航恢七号SP3代农艺经济性状优良株系经接种后,抗性变异株系H24对菌株GD3286表现抗性分离,分离比例为119∶108,其抗性遗传可能受2对互补抗病基因控制,且在SP4代仍存在抗性分离;H24SP5代株系的抗谱较原种对照显著提高,其抗谱达到84.4%,而原种对照的抗谱仅为40.6%,且H24对部分致病谱较广或专化性致病菌株表现抗病突变。经全基因组内微卫星多态性分析,H24与原种对照间未表现DNA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抗稻瘟病(Piricula oryzae)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60_Coγ射线15,25和35krad分别处理感稻瘟病水稻品种(系)浙粳66和R_8617,经M_2代稻瘟病区自然诱发筛选,并经后代人工接种鉴定,在M_2代中分别选到抗病变异单株30、34和36株。不同剂量处理后的变异率分别为0.016%、0.019%和0.316%。经M_4代进一步人工接种鉴定,除个别株系抗性较差外,多数变异产生的抗性是可遗传的。用不同稻瘟病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发现,不同抗病突变系的抗谱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空间诱变泰航68突变体稻瘟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代表菌株GD0193于水稻品种泰航68空间诱变当代(SP1代)群体中筛选抗病突变体,并对其作初步的抗性遗传分析、抗病基因定位及苗期抗谱、田间穗颈瘟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对泰航68的稻瘟病抗性进行有效诱变,研究获得的抗病突变体TH1及TH2于SP2代对菌株GD0193分别表现抗性不分离及抗性分离,且TH2的抗性分离比例符合显性单基因抗性遗传规律,并已将该抗病基因初步定位于第11染色体长臂上;TH1及TH2的抗性可稳定遗传至后代,其苗期抗谱及田间穗颈瘟抗性均较原种对照表现显著提高,且其抗性较华南稻区的部分主栽品种具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