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参同化产物在生长、吸收及贮存间的分配与产量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4C示踪术,研究了人参不同生育期同化^14C产物的残留率,对4 ̄6年生人参产量形成与同化产物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同化产物向终产物的分配比率对产量构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由于同化产物在生长、呼吸及贮存间的分配视生长发育状况而改变,所以不同生育期间同化产物对产量构成的影响不同,营养生长期同化产物主要用于结构生长,影响主要库器官的贮存能力,后期同化产物是根中贮藏性多糖及有效成分形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抽穗始期标记14C-同化物分配与运转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14C-示踪法研究小麦表明,始穗期标记^14C-同化物的分配与运转在两个冬小麦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西农1376的^14C-同化物开花前在茎、穗中的分配率较高,开花后茎中^14C-同化物输出时间长、输出量大,因而^14C-同化物在籽粒中分配率较高,籽粒灌浆较好。试验还表明,^14C-同化物分配率和运转能力还表现出上部节位器官大于下部节位器官,且西农1376上下部器官分配率和运转能力的差异大  相似文献   

3.
运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施肥对为后棉花花铃斯^14C同化物的生产,运转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NP混施可明显提高叶片的相对光合强度和同化量,从而增强植株的同化能力;NP混施还可增加叶片^14C同化物的输出率,提高棉铃、根系和生长点的^14C同化物输入率。  相似文献   

4.
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不少于140mm、土层厚度1m以上的无水浇条件地区,利用旱作栽培技术,即增施磷、钾和锌肥,发挥旗叶节以上绿色器官的光合能力,则可获得4950kg/hm^2左右的籽粒产量。旱作栽培小株各营养器官^14C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为83.73%,对照为75.31%;旱作栽培小麦旗叶节以上器官对籽粒的贡献为62.03%,对照为56.61%。  相似文献   

5.
网纹甜瓜糖的积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保护地栽培的网纹甜瓜糖的积累模式及果实含糖量与同化产物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含糖量在果实发育前期一直较少,进入成熟期急剧增加。成熟期果实中蔗糖的积累,一是生育前期同化产物的分配和转化;二是后期同化产物的输入,而且生育后期同化产物的贡献高于前期。座果期喂入14CO2后,收获期果肉蔗糖放射性活度占全糖总放射性活度的4881%。成熟期喂入,该值为5821%。  相似文献   

6.
稀土元素甜菜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白宝璋  杨玉昌 《核农学报》1995,9(3):189-192
本利用^14CO2示踪法研究了稀土元素对糖用甜菜块根膨大期和糖分积累期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适当浓度稀土元素可提高甜菜同化CO2的能力,提高根冠比,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根运输,其中以0.05%浓度处理的效果为最好。  相似文献   

7.
用浸种、土施或叶饲等方法施入^14C-S07,水稻种子、根系和叶片均能吸收^14C-S07。经种子吸收的^14C-S07,出苗后植株各部位均有^14C放射性;经根系吸收的^14C-S07,主要运转到地上部各器官;经叶片吸收的^14C-S07,大部分滞留于原吸收部位。水稻秧苗内的^14C-S07均有向顶部运输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小麦齐穗期喷施烯效唑10~40ppm显提高麦株叶片对^14CO2的同化能力,并增加^14CO2同化物向穗部及根系转移。研究还表明,烯效唑处理,增加了麦株主茎叶片同化的^14C-物质向分蘖株的运移,烯效唑处理延缓了叶片衰老,使穗粒灌浆进程延缓,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9.
利用^14C示踪法研究了春小麦籽粒灌浆期旗叶同化物在源端装入的昼夜变化。研究表明,中8502,中8904,克74-202各品种旗叶^14C-同化物迅速,且昼夜输出,在标记后24h内,可输出70%左右。运转周期表现为1d。9:00饲喂旗叶处理的^14C-同化物运转速率快于14:00饲喂处理。  相似文献   

10.
旱地冬小麦籽粒充实期间光合产物的分配与运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锡圣  于国华 《核农学通报》1997,18(3):123-125,128
^14示踪试验表明,在大田自然干旱、浇水和浇水+追踪N肥3种处理条件下,冬小麦植株^14C光合产物对籽粒的比率分别为85.9%,78.0%和73.4%;旗叶节以上器官--旗叶、旗叶鞘、旗叶节间、芒及颖壳5种光合器官的^14C产的运至籽粒的比率分别为59.9%,54.2%和44.9%。  相似文献   

11.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光合产物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以扬素5号为材料,用^14C示踪方法,利用多探头活体测量仪,测定了小麦灌浆期在30℃和40℃高温条件下对剑叶^14C-同化产物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使剑叶光合同化效率降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动态发生紊乱,抑制了籽粒中光合产物的累积,最终对千粒重影响显。  相似文献   

12.
14C-PP333在土壤及作物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4C-PP333在小麦、水稻、芹菜中的残留。结果表明,^14C-PP333在作物中的残留水平随土壤中滞留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小麦籽粒残留水平为1.31 ̄0.75ppm,水稻籽粒为0.22ppm,芹菜为0.013 ̄0.032ppm。^14C-PP333在水稻植株中残留水平由高到低为穗梗〉叶〉茎〉谷壳〉根〉米;小麦为叶〉籽粒〉穗其余部分〉根〉茎;芹菜为叶〉根〉茎。施入^14C-PP33313个  相似文献   

13.
^15N追踪结果显示,熟化土(A)和低肥力土(C)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氮的残留特征均为随配施有机成分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肥力制约残留水平,肥料氮总平衡影响残留率-利用率-损失率的关系;配施有机肥是造成氮残留差异的基本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残留主体为有机肥氮,残留率随有机肥C/N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减而增减;影响无机肥氮残留的相关因素较复杂。有机氮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百分数与无机氮残留量占总残留量  相似文献   

14.
高效唑的化学名称为(E)-1-(4-氯苯基)-4,4-二甲基-2-(1,2,4-三唑-1-基)戊烯醇-3。其^14C标记化合物制备方法:先由Ba^14CO3制成^14C-甲酸钠,后者在真空多支管中转移制成^14C-甲酸,再与重碳酸氨基遥反应得^14C-氨基三唑,经脱氨得^14C-1,2,4三唑,进而^14C-唑酮,进而^14C-E-E烯酮,后者转位制成^14C-E烯酮,再经还原而得^14C-高效唑  相似文献   

15.
何承刚  黄高宝  姜华 《土壤通报》2003,34(6):529-532
本研究通过在栗钙土上设置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开花期小麦不同器官中氮的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叶片中积累的氮素量最高,其次为穗>茎>叶鞘,但当施氮量达到450kg/hm2时,单作小麦叶片和间套作小麦叶鞘、茎、穗氮的积累量减少,而且间套作小麦相同施氮量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大于相应单作小麦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时小麦各营养体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颖壳+穗轴氮积累量最多,其次为茎>叶鞘>叶;成熟时籽粒氮素的吸收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间套作小麦籽粒氮素的吸收积累量大于相同施氮量单作小麦氮素的吸收积累量。在同一施氮水平下,间套作小麦花前氮同化量和总氮同化量都大于相应单作小麦,而间套作小麦花后氮同化量却小于相应单作小麦;单作和间套作小麦总氮同化量与其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36 ,0.987 )。  相似文献   

16.
利用^14C示踪法研究玉米灌浆期功能叶^14C-光合产物在果穗籽粒间的分配。结果发现,饲喂功能叶半片叶时,^14C-光合产物在果穗各行籽粒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14C-光合产物的量在一半果穗中较高,在另一半果穗中较低,有所谓的“半侧分布”现象。当剪掉半片叶再饲喂另外半片叶时,^14C-光合产物在果穗各行籽粒中的分布仍有“半侧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7.
1990年-1992年以1986年定植的鸭梨/社梨树为试材,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植株对脂料氮的吸收规律及肥在土壤中的年周期变化。结果表明:施肥量对植株的氮素营养有较强的效应滞后性。树体氮素营养水平、吸收及分配、短枝生长情况及成花率均为最佳的情况是:肥料三要素的比例为1“0.5:1,施^15N-尿素20g株,肥料利用率为 20%。  相似文献   

18.
对合肥市效区大蜀山马尾松人工林内外辐射光谱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马尾松林对红外线反射率和透射较高,吸收率低;对紫外线吸收率较高。反射率低;对可见光的吸收率高,反射率和透射率较低。本文首次将辐射光谱,热量平衡与马尾松林对CO2的同化率及光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的研究,测得马尾松林对CO2同化速率的峰值变动在1.89-2.19mg。m^-^2.s^-^1,日平均值变动在0.8839-1  相似文献   

19.
叶面不同施氮量对大豆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豆叶面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合丰50为试验材料,采用15N示踪法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处理,研究大豆不同器官对氮素同化吸收及积累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4.5kg·hm-2(N3)条件下,大豆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均不再显著增加。子粒干物重在4个施氮量(N1、N2、N3、N4)条件下分别比无氮处理增加2.51%,5.01%,9.55%和0.51%,在4.5kg·hm-2(N3)条件下最高,为21.8g/株。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大豆不同器官15N积累量为子粒茎叶荚皮叶柄根;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15N在各器官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4.5kg·hm-2(N3)条件下达到最高值,子粒15N积累量为8.17mg/株。从N1到N3处理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了15N在子粒中的积累量。本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时,氮素主要积累于子粒中,从而有利于子粒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20.
水稻氨基酸态氮营养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吴良欢  陶勤南 《土壤学报》2000,37(4):464-473
在^15无菌水培试验条件下水稻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效应及其氮营养贡献,氨基酸态氮的同化机理等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10mg/L)无菌水培51天后,甘氨酸态氮(Gly-N)单施或与硫酸铵态氮(NH4^+-N)配施处理的干物重、吸氮量均大于硫酸铵态氮单施处理;Gly-N对水稻干物重及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大于NH4^+-N;Gly-N与NH4^+-N配施条件下,以吸氮总量为基础计算的Gly-N氮营养贡献率可达55.66%。采用Gly-N培养的籼、粳稻整株谷草转氨酸GOT、谷丙转氨酶GPT及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大于NH4^+-N,且根中GOT和GPT活性、叶中GDH活性明显高于相同部位NH4^+-N培养的水稻。水稻GOT、GPT及GDH活性受对应底物谷氨酸(Glu)营养的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