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以印楝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外源鲨烯和茉莉酸甲酯(MeJ)处理对印楝素生物合成代谢网络的影响.通过饲喂印楝愈伤组织鲨烯和茉莉酸甲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手段,对饲喂处理后的印楝愈伤组织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MeJ和鲨烯显著影响印楝愈伤组织的代谢活动,MeJ处理后共检132种差异代谢物,包括52种初生代谢物和80种次生代谢物.MeJ调控有机酸、脂质、氨基酸以及黄酮类和酚类物质的代谢,抑制印楝素B、诺米林和葫芦素E的合成.鲨烯处理检出137种差异代谢物,32种代谢物表达上调.MeJ和鲨烯均显著促进印楝素A、Azadiradione、Nimbin和Salannin的合成,抑制印楝素B和D的合成.初步阐明了MeJ和鲨烯影响印楝素A合成的机制,即二者通过调控初级代谢途径,影响印楝素合成前体的供给;通过抑制固醇类物质的次生代谢,促使更多的前体进入印楝索A合成的代谢流,进而调控印楝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2.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研究与应用 (特约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植物源农药,田间登记应用已30多年,对全球作物保护和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印楝素的发现和印楝在中国引种情况,总结了印楝素结构鉴定与全合成的历程,重点介绍印楝素拒食、抑制昆虫生长发育、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印楝分子生物学、印楝素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1983年,赵善欢等成功地将印楝引种中国,随后我国许多学者开展印楝引种与繁育,种植面积曾超过6万hm2,为我国印楝素杀虫剂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1997年印楝素以新化合物结构作为新农药在我国登记,实现了商业化应用,2014年成为农业部推荐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国学者发现了印楝素诱导细胞自噬现象,阐明了印楝素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调控机理.随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印楝素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普及.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明确印楝素的分子靶标,为印楝素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印楝素与桉叶油醇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印楝素、印楝乳油及桉叶油醇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选择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印楝素对马铃薯块茎蛾成虫表现出显著的产卵抑制效果,而0.3%印楝乳油和桉叶油醇则对马铃薯块茎蛾成虫表现出显著的产卵引诱或者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4.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甲醇+水(体积比为55:5)中于(54±1) ℃下贮存7和14 d,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33.59%和54.45%,印楝素B的为11.96%和21.11%;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54±1) ℃下贮存7和14 d,印楝素A的降解率为82.35%和94.79%,印楝素B的为20.32%和54.75%;印楝素干粉于(54±1) ℃下贮存14 d,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降解率分别为90.15%和81.85%.在(54±1) ℃下热贮7 d,在甲醇、甲醇+水(9:1)和甲醇+印楝油(9:1)中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29.65%、44.99%和12.76%,印楝素B的分别为19.68%、25.65%和9.67%.印楝油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证实印楝素、闹羊花素-Ⅲ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毒杀、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的活性。放射免疫测定表明印楝素对试虫的蜕皮甾类滴度,促前胸腺激素活性有抑制作用,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本文还对印楝素作用于斜纹夜蛾的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证实印楝素、闹羊花素-Ⅲ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毒杀,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的活性。放射免疫测定表明印楝素对试虫的蜕皮甾类滴度,促前胸腺激素活性有抑制作用,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本文还对印楝素作用于斜纹夜蛾的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为棉铃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法和味觉感受器切除法进行不同取食条件下棉铃虫5龄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试验。供试化合物为处理后终浓度为2mmol/L的棉酚和印楝素。【结果】正常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均十分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显著高于处理叶碟(P〈0.05);切除中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有显著差异(P〈0.05),而切除侧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差异不显著(P〉0.05);以含有低浓度取食抑制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不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与处理叶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棉酚和印楝素是棉铃虫幼虫的取食抑制素,侧栓锥感受器中含有对棉酚和印楝素敏感的味觉神经元,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具有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行为试验双选法和电生理顶端刺激法研究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5龄幼虫对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正常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对印楝素敏感,表现为味觉抑制行为,而使用含有低浓度印楝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对其不敏感。电生理顶端刺激法结果表明,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的侧栓椎感受器中的取食抑制素神经元对印楝素反应不同。说明棉铃虫幼虫对印楝素有味觉适应性行为,且这种适应性行为与相关味觉神经元的脱敏有关。  相似文献   

9.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植物源农药,田间登记应用已30多年,对全球作物保护和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印楝素的发现和印楝在中国引种情况,总结了印楝素结构鉴定与全合成的历程,重点介绍印楝素拒食、抑制昆虫生长发育、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印楝分子生物学、印楝素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1983年,赵善欢等成功地将印楝引种中国,随后我国许多学者开展印楝引种与繁育,种植面积曾超过6万hm~2,为我国印楝素杀虫剂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1997年印楝素以新化合物结构作为新农药在我国登记,实现了商业化应用,2014年成为农业部推荐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国学者发现了印楝素诱导细胞自噬现象,阐明了印楝素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调控机理。随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印楝素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普及。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明确印楝素的分子靶标,为印楝素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55∶5) 中于 (54±1)℃下贮存 7和 14d, 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33 59%和 54 45%, 印楝素B的为 11 96%和 21 11%; 印楝种子甲醇抽提物在 (54±1)℃下贮存 7和 14d, 印楝素A的降解率为 82 35%和 94 79%, 印楝素B的为 20 32%和 54 75%; 印楝素干粉于 (54±1)℃下贮存 14d, 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降解率分别为 90 15%和 81 85%。在 (54±1)℃下热贮 7d, 在甲醇、甲醇 水 ( 9∶1 ) 和甲醇 印楝油(9∶1) 中印楝素A的降解率分别为 29 65%、44 99%和 12 76%, 印楝素B的分别为 19 68%、25 65%和 9 67%。印楝油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研究印楝素在水溶液中的水解。【方法】硅胶柱层析法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w为44.56%的印楝素原药中的印楝素A,采用核磁共振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测定分离得到的印楝素A,建立一种检测水样中印楝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结果】核磁共振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得印楝素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0.37%和91.82%。当印楝素添加水平为0.1、1.0和5.0 mg·kg~(-1)时,水样中印楝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2.53%~94.12%,变异系数为0.35%~0.84%,最小检测质量浓度为0.012 mg·L~(-1)。印楝素在p H 4.0~6.0的缓冲溶液中稳定,当p H大于8.0时,印楝素降解加快,降解半衰期从p H 8.0的14.856 h降到p H 10.0的0.033 h。在p H 6.0的缓冲溶液中,25、35、45℃条件下印楝素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4.68、13.69和2.36 d,而在p H 7.0的缓冲溶液中印楝素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9.35、6.51和0.94 d。在p H 2.0的缓冲溶液中分离纯化水解产物得到印楝素A内酯衍生物。【结论】印楝素在碱性环境下极不稳定,而在弱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温度对印楝素的降解影响很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印楝素降解加快。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专利分析印楝素产业发展特征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印楝素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创新方向,采用专利分析法对全球印楝素专利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正迎来印楝素发展的第三个热潮,中国、印度是印楝素研究的主要力量,印楝素产业发展方向是绿色环保,研究热点涉及配方、精油和肥料,主要应用于生物农药、健康护理、有机肥料和食品饲料4个领域。最后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加强推广应用研究以及开发健康、日化产品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元林  张一鸣  刘瑞斯  刘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88-13889,13957
[目的]研究一种以壳聚糖作为还原剂及稳定剂、通过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银颗粒的新方法.[方法]用水热法合成以壳聚糖为稳定剂的银纳米颗粒,利用水热法产生的较高温度和较高压力的条件来制备稳定的银纳米颗粒,并考察颗粒的稳定性.[结果]制备的纳米银溶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通过改变反应初始pH值,可调控其大小和形貌.在酸性条件下,测得纳米银颗粒带正电,这非常有利于将其应用在抗菌研究中.[结论]该方法具有环保、简便、产量高等特点,有望应用到以壳聚糖分子为稳定剂的其他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以火炬树红色叶为试材,提取红色素进行稳定性研究,并根据其稳定性配制护色液分别对火炬树红色叶进行护色处理,可获得与新鲜叶片颜色相近的干燥红色叶。经过两年自然光照对比试验,筛选出最佳组合护色液配方及处理方法。试验表明:在酸性条件下,火炬树红色叶的红色素非常稳定,可以作为红色植物叶材干燥后不褪色的护色技术,应用于干燥花产业。  相似文献   

15.
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鬼臼毒素在水体中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固相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C—ELISA)对鬼臼毒素在不同pH值水体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鬼臼毒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半衰期约为145d;在中性条件下,半衰期约为10d;在碱性条件下降解速度快,半衰期仅为5.78h。IC—ELISA法和HPLC法测得鬼臼毒素在pH为5.0、7.0水体中的水解半衰期结果相似,但IC—ELISA法检测灵敏度更高,且具有处理量大,方便快速等优点。因此,在一定条件下IC—ELISA法可用于水体中鬼臼毒素含量的测定。根据鬼臼毒素的水溶性、Koc系数及半衰期等判定,鬼臼毒素是不会给水体带来严重污染的。  相似文献   

16.
17.
Ambient levels of ozone reduce net photosynthesis in tree and crop speci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of three crop and four tree species to realistic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and (for tree species only) simulated acidic rain. The ozone concentrations were representative of those found in clean ambient air, in mildly to moderately polluted air such as occurs in much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summer, and in more heavily polluted air. However,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used were lower than those found regularly in the Los Angeles area. The mean pH of the simulated acid rain treatments ranged from more alkaline to much more acidic than the mean pH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osure to any increase in ozone reduced net photosynthesis in all species tested. In contrast, acidic rain had no negative effect on photosynthesis in tree species, and no interaction between ozone and acidic rain was observed. Ozone-induced reductions in photosynthesis were related to declines in growth or yield. Species with higher stomatal conductances and thus higher potential for pollutant uptake exhibited greater negative responses to similar ozone treatments. Since exposure to ozone concentrations typical of levels of the pollutant observed in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United States reduced the rates of net photosynthesis of all species tested, reductions in net photosynthesis may be occurring over much of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8.
CO_2超临界萃取印楝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中利用超临界CO2 萃取印楝素 通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 的流量、提携剂的种类以及料液比等因素对萃取产率的影响, 发现较适宜的萃取条件为: 萃取温度为32℃,萃取压力为32MPa, CO2 流量为10kg·h-1, 较佳提携剂为甲醇, 料液比为1∶3 该条件下印楝素A的萃取率为0 220%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找到适宜弱酸性镉轻度污染稻田应用的钝化材料及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钝化材料处理,探究其对弱酸性镉(Cd)轻度污染稻田(pH值范围6.1~6.5)土壤pH值、全Cd含量、有效态Cd含量、稻米Cd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加0.1%生石灰、0.3%微米羟基磷灰石、0.3%洁地保土壤调理剂均显著提升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约0.86、0.66、0.28个单位,使土壤环境由弱酸性向中性过渡或转变为中性;各处理土壤全Cd含量无显著性差异,0.1%生石灰、0.3%微米羟基磷灰石、0.5%稻壳生物炭、0.3%洁地保土壤调理剂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降率分别为20.08%、20.92%、13.99%、20.60%;各处理稻米Cd含量均显著降低22.02%~72.80%,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降Cd效果显著,其中0.1%生石灰、0.3%微米羟基磷灰石、0.3%洁地保土壤调理剂处理稻米Cd降Cd率均在60%以上;各处理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且小幅增产1.23%~6.13%。结合适宜水稻生长发育的土壤pH值范围、综合考虑钝化材料长效稳定性,建议施用0.3%微米羟基磷灰石或0.3%洁地保土壤调理剂。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指导弱酸性Cd轻度污染稻田原位钝化修复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