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近20年来南通市区城镇用地扩展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RS和G IS技术,利用TM卫星影像资料对近20年来南通市区城镇用地扩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4~2003年主城区扩展趋于缓慢,市区边缘带乡镇扩展速度加快。在扩展模式上,主城区先是沿着老城区填充式零星的扩展,然后逐步与周边乡镇连成一片,并形成新的扩展中心。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把市区城镇用地扩展图与土壤图相叠加,并参照1987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结果表明南通市区城镇用地扩展主要侵占城市周边优质的菜地和农田。  相似文献   

2.
应用RS和GIS技术,基于1984年、1995年、2000年和2003年等四个时期的TM卫星遥感空间数据,采用多时相连续对比法分析了南京市过去20年来城市化与城镇扩展过程;同时,以南京市土壤图、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补充调查和采样分析数据,对南京市城镇扩展过程中土壤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去20年南京市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003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较1984年增长近1倍;由于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展,全市土壤资源总面积缩减7.4%,且城镇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好、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土壤资源缩减比例较大,对区域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檀满枝  陈杰  张学雷 《土壤》2004,36(6):621-625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壤资源被侵占。本文借助RS和GIS技术,利用1984、1995、2000、2003年4期TM卫星遥感影像,采用多时相连续对比法对苏州市近20年来城镇扩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苏州市土壤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苏州市近20年来城镇扩展占用土壤资源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提出城镇扩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仙农熵的土壤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关联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段金龙  张学雷 《土壤学报》2011,48(5):893-903
以南京市为例,将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土壤和土地利用相关性评价中,对该市1986年和2003年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计算了各土壤类型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组分多样性指数以及多网格尺度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并提出一种用于评价土壤和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关联系数,求算了5 km网格尺度下南京市典型土种单元同9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联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至2003年这十余年间,南京市土地利用的构成组分变化明显,其中1986年的构成组分多样性为0.361,2003年为0.444。2003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离散性更高,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均有明显增加。南京市典型土种与各土地利用类型关联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多组关联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同,由此推断相比于1986年,2003年南京市土壤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南京市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驱动力影响,为科学地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生态保护与建设、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基于江苏省南京市1990—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 1990—2018年,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耕地次之,草地、林地和水域的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5.67%,耕地面积减少了19.93%;南京市斑块密度由0.589 0下降至0.512 5,表明总体景观破碎度指数在持续降低;南京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的趋势,降低了8.13%,其中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对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最为显著。[结论] 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的影响高于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南京市1986年、1996年、2002年、2013年的四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ArcGI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速度、转化关系和景观格局等方面分析南京市近30年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南京市近30 a中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在整个研究区起到主导作用,其面积比例均在48%以上,但是其优势度逐渐降低,大量自然景观向人为景观转变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特征;(2)整体景观类型变化速度都在增大,而草地和其他用地变化最为活跃,林地相对最稳定,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快速调整阶段;(3)耕地的转出最大,主要转向为居民点及建设用地;(4)景观格局变化明显,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景观格局趋向复杂化,景观结构不稳定性增加;(5)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和城市规划等共同推动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该研究结果对于南京市的科学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魏鹳举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4):168-173,181
以北洛河河源区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3年Landsat影像和DEM数据作为数据源,分别对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信息进行提取,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快速评估,并对土壤侵蚀风险变化趋势、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风险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优先等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风险无变化区域面积最大,且风险减弱区域面积比(31.97%)大于风险增加区域面积比(16.05%)。其中,中度土壤侵蚀风险区域相对于其他风险等级区域更加稳定;(2)土壤侵蚀风险变化区域内随着变化程度的增大,相应变化区域面积越小;(3)在土壤侵蚀风险减弱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和退耕的影响区域面积比分别为42.8%和57.2%,在土壤侵蚀风险增加区,自然植被覆盖度降低和开垦农田的影响区域面积比分别为93.7%和6.3%,且随着土壤侵蚀风险变化程度的增加,耕地类型转变的影响范围越大,自然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范围越小。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街办为实例,根据1987年和2003年土地利用数据,选择了途经盐步境内的四条交通干线,利用GIS技术,分析了盐步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结论有:①盐步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加强,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园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增加,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图斑形状趋于复杂化,多样性指数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度变化明显;②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发生变化土地的面积、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和优势度都随着离交通线路的远近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快速城市化下的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驱动机理,并构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驱动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化、经济非农化、人口密度以及非农就业率与土地利用程度呈正相关,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是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强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呈负相关,国家土地政策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控制土地利用程度无限增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分析城市化与城镇村与工矿用地之间的动态关系,引入“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指标,发现“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总体上是一个减小的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在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60%情况下,城镇村与工矿用地的总面积将比2003年增加30.7%,可见,城市化背景下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对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与土地持续利用相互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定量评估城镇扩展对耕地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唐山市1993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运用Erdas软件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并借助GIS软件分析城镇扩展对耕地面积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典型调查,建立耕地利用等指数和耕地实际产量的回归模型,定量估算10 a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对耕地产能造成的损失。研究表明10 a来唐山市建设用地总量迅速扩展,主要增加源为耕地,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的面积达14.27×103 hm2,主要分布于丰润区和丰南区,即1993-2003年间唐山市城镇发展方向主要为南北双向扩展,该两区产能损失分别占全市总损失产能的41.88%与37.97%,且城镇扩展占用的多是7等以上城镇周边农业基础设施好、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田,损失产能达1.35×105 t,对区域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南京仙林新市区景观生态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质量产生的影响成为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选取南京仙林新市区为研究案例,在理解与认识研究区域景观结构和格局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景观干扰和稳定性,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利用RS和GIS技术构建各指标空间分异图来揭示城市化影响下景观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09年间,研究区景观干扰程度日益加大,干扰程度处于4级和5级的面积增加89.34%,景观空间异质性分异明显;(2)受城市化影响,景观稳定程度降低,稳定程度处于4级和5级的面积减少83.11%;(3)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景观生态质量处于4级和5级的面积减少82.25%,并且随着城市化影响强度加大,其景观生态质量降低程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俊锋 《土壤通报》2011,(2):267-272
采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对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水平上,千岛湖镇在合理的生态功能规划下,各种景观类型分布趋于聚集,形成一定的规模;单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减弱,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固,同时,随着林地的不断较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境质量下降;景观内部均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能力;边缘效应降低;生态系统组分单一化。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熵值法对1993—2013年北京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以1993年、2003年、2013年3期遥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采用GIS技术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北京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和空间城市化,其次是人口城市化,而经济城市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全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建设用地和草地大幅增长,林地稍有增长,耕地和水体缩减严重;城市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体上碳储量减少了5%,水源供给和土壤保持服务分别增加216%和76%。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改善了土壤保持服务,森林的扩张同时也改善了固碳服务,但温度和降水条件的限制导致后10 a固碳服务出现明显减少,人口聚集和城市硬化地表的增加则是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这块短板,建议放缓或停止北京城市化发展进程,重点加强其社会、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交错区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长三角无锡市城乡交错区某蔬菜基地为例,详细观测了两年期间(2003.7-2005.7)蔬菜生产系统中Cu、Pb、Zn、Cd等重金属元素的平衡状况,其目的是掌握该生产系统重金属的积累趋势,评价系统中土壤和蔬菜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管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输入途径有施肥和灌溉,有机肥施用是生产系统重金属输入的主要来源,占输入量的88.5% 以上.系统重金属年输入量较高,明显高于荷兰农业区水平,而Cu、Pb、Zn等元素年输出量明显较低,占输入量的10% 以下,表现为盈余.观测田块土壤中Cu、Pb、Zn、Cd含量均低于农田土壤二级标准但明显高于太湖地区人为土元素背景值,存在积累的趋势.蔬菜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叶菜类蔬菜重金属健康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近12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培  李超  杨庆媛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240-244,252
以重庆市2001—2012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发展模型和函数分析重庆市近12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近12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总体处于濒临失调向勉强协调过渡阶段,呈现“U”型转向“一”字型发展;(2)重庆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曲线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测度曲线的走向基本呈现出轴对称关系,且两者整体在波动中上升;(3)城镇化发展的强度和力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相匹配,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共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The Yangtse delta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developing areas in China. There are mega-cities like Shanghai and Nanjing and the surrounding urban areas of different sizes including those along the lower reach of the Yangtse river from Shanghai to Nanj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satellite counties and towns, they form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distributed urban areas in China. This is a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Nanjing city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urban sprawl on soil resources 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digital soil database maps. The extent of the developed land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impact of development on soil resources at a scale of 1:200,000 are estimated. The soil types occupied b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re determined by overlaying the soil map on the satellite images (Landsat TM) of the study area at different times (1984, 1995, 2000 and 2003). This study use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combine urban land use maps of different times deriv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with data on soil characteristics contained in soil databases. The results document the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in Nanjing city, as well as the soil types occupied b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ir quality. The urban area has increased 43,544 ha, 2 times more than in 1984. The urban area expanded at an annual rate of 6.9%. Thirty of the total 32 soil types (soil families) within the city were utilized b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mong which Loamy typic-Fe-leachic-stagnic anthrosol ranked the highest (12,007 ha). The loss of surface land to urban use in Nanjing city has ranged from 4.8% in 1984 to 11.8% in 2003. Soils of the first class (5349 ha) and second class (20,781 ha) were 61.5% of the total occupied soil area. Results for Nanjing show that residential,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nown as “urban sprawl,” appear to follow soil resources, with the better agricultural soils being the most affected. Several soil types appear to be on the verge of being replaced by urban sprawl. Growing urbanization may threaten food security, soil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extent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oil quality and the pedodiversity for land presently under urban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may be determined through modeling.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6年,1995年和2003年3期TM遥感影像,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6—2003年间杨凌示范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1)在1986—2003年间,耕地面积逐年下降,17 a间下降了20 km2多。1986年,1995年及2003年耕地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74%,59.7%和50.8%;而园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近12 km2,年变化率近10%;林地和交通用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7.4%,7.1%;此外,居民点用地也有明显增加。(2)杨凌在1986—1995年间,居民点用地几乎没有变化,而1995—2003年间居民点用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另外,2003年交通用地比1995年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了1.6%,这充分说明了杨凌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和城市化系统共选取30个指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度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3年,2006年,2009年及2012年4个时段陕甘宁27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偏低,远远滞后于城市化,制约城市化健康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大多处于拮抗阶段且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波动特征,但自2006年起呈良性发展态势并保持螺旋上升;耦合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先相似属性集聚分布后随机分布的特征,由不均衡发展状态逐渐转变为良性发展状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深圳城市化水土流失整治中的生态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形式及其危害。并以深圳市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城市水土流失整治中城市生态重建的有关问题。提出按城市发展轴线、河道、建成区类型和填海造地开发区等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生态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