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拾零     
《新农业》2006,(2)
低温水稻日本北海道农业研究中心最近培育成功了耐低温转基因水稻。原产热带和亚热带的水稻虽然不适应低温环境,但是水稻幼苗在接受了高温处理后,就会相应地增强耐低温能力。其机理是水稻在骤然受到高温后再接触低温时,细胞内清除活性氧的酶基因“APX”就会急剧增加,从而能使细  相似文献   

2.
水稻对低温敏感,幼苗时期的低温胁迫会影响水稻的生长,甚至致死,从而导致减产。植物激素在植物低温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以籼稻品种特青和粳稻品种02428为试验材料,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下(10℃处理0、3或24 h),运用RNA-Seq技术开展水稻苗期低温应答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粳稻02428的耐低温性显著强于籼稻特青,低温处理后,在两个品种中均检测到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在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中,植物激素信号通路是低温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最显著富集的通路,说明植物激素通路在水稻苗期耐低温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8种激素信号途径中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及其表达量进行分析,解析了各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在低温胁迫下表达量的变化趋势,最终发现在水稻苗期耐低温中可能起正调控作用的激素是乙烯、脱落酸和茉莉酸,负调控耐低温的是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植物激素参与水稻苗期耐低温调控的机制提供了方向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灌浆期田间自然低温对不同水稻品种淀粉理化指标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选取7个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分别加工成精米和米粉,测定在常温和低温下淀粉相关理化指标和米饭黏度、硬度及食味值。结果表明,水稻灌浆期遭遇低温会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和米饭硬度显著升高,直链淀粉含量最大变幅达到47.4%;胶稠度、峰值黏度、崩解值和米饭黏度显著降低,其中胶稠度均降至30~50 mm,最终导致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变差。利用食味值和淀粉理化指标对7个水稻品种进行低温耐受程度的综合评价,发现‘Y两优911’的稻米品质耐低温能力最强,‘Y两优1928’的稻米品质耐低温能力最弱。研究结果显示,在水稻灌浆期需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应对低温对稻米品质造成的影响,为筛选培育耐低温优质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低温胁迫对水稻幼苗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越冬再生的粳稻WD1为试验材料,以湘粳2号(XG2)和桂武糯(GWR)为对照,研究了在低温处理前、低温处理后和低温处理后恢复2d 3个阶段的水稻幼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 T)等保护酶系活性的变化及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对抗寒性的影响,为水稻耐低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耐低温发芽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种子在低温条件下的萌发活力决定了其田间出苗能力,与直播技术密切相关,并最终决定水稻的产量。本研究以114份水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以14℃低温条件下17天的发芽率为评价指标,将种质资源耐低温发芽能力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筛选到鲁粳1号、辐香1号、旱稻白芒、早桂选、87-45、IR36、津辐1号、60-7共8份耐低温发芽能力强的种质材料,为培育低温发芽能力强、适宜直播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6.
秧苗期低温胁迫对华南主推双季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南主推双季水稻五优308、合美占、天优390、粤晶丝苗2号和粤奇丝苗为供试材料,2011年采用人工气候箱(PGV-36)人工低温胁迫,对水稻苗期低温胁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秧苗期日均8.5℃的人工低温胁迫会导致水稻秧苗生长发育明显停滞,供试材料植株高度、主茎叶片数和叶片长度处理前后无显著差异.②日均温8.5℃低温胁迫对水稻秧苗鲜重和干重的影响趋势相同,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低温胁迫下的各供试品种(组合)不但没有干物质积累,其鲜重和干重反而下降.③各供试品种3叶期的耐低温胁迫能力强于5叶期,各供试品种(组合)耐低温胁迫能力强弱次序为:五优308>天优390>粤晶丝苗2号>粤奇丝苗>合美占,且3叶期和5叶期的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下水稻幼苗抗寒生理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 《安徽农学通报》2014,(12):21-22,68
以龙稻5、龙稻13、中龙香粳1号和东农420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低温胁迫后其幼苗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呈下降趋势,脯氨酸、丙二醛和电导率3个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均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品种的水稻各个指标的含量变化不同。低温胁迫对实验材料影响较大,龙稻5耐低温胁迫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西双季稻区直播生产中常用水稻品种的耐低温和耐低氧能力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早稻直播的耐低温低氧品种,为解决广西早造直播稻全苗难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人工模拟低温(12、15和18℃)和低氧环境,对供试的22份水稻品种进行发芽试验,考察种子活力相关指标,通过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对其萌发活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低温和低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各项种子活力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耐低温、耐低氧能力不同,其中品种桂育9号、桂育11号、桂野丰、百香139、Y两优l号、中浙优8号、粤晶丝苗2号和优质农家种2的耐低温和耐低氧能力均较强.种子活力指标的变异系数分析结果显示,15℃低温条件下,发芽指数更具代表性;18℃低温条件下,苗干重、根干重和活力指数的代表性和灵敏性更强;低氧条件下胚芽鞘鲜重更具代表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和低氧条件下各提取到3个和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5.643%和80.458%,低温条件下主要由18℃的活力指数、苗长、苗鲜重、苗干重、根长和根鲜重等指标决定,低氧条件下主要由缺氧反应指数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低氧条件下的直播性状与低温条件下的直播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对水稻直播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桂育9号等8个耐低温低氧的优良水稻品种,这些品种既可为直播生产提供服务,也为下一步水稻低温低氧相关基因的QTL定位和分子育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花粉管介导的转抗冻蛋白基因(AFP)水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温和冷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创造和培育具有强耐低温特性的水稻品种,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从胡萝卜中克隆的抗冻蛋白基因(AFP)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B I121(pB I121∶AFP)后,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其转入籼稻品种NR158,获得了转基因后代。对T3代和T4代转基因植株的苗期耐冷性鉴定和PCR鉴定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植株后代已经整合并且AFP基因得到了表达,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耐低温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提高水稻后期耐低温能力的调节物质,以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研究壳聚糖、水杨酸、脱落酸、聚乙二醇等物质对水稻耐低温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使水稻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和SOD、POD酶活性下降,脯氨酸、MDA含量增加,且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水稻倒二叶中活性物质含量或活性受影响程度越大;喷施壳聚糖、水杨酸、脱落酸和聚乙二醇均能提高低温胁迫下水稻倒二叶中叶绿素含量和SOD、POD酶活性,降低脯氨酸、MDA含量,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且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水杨酸、聚乙二醇处理提高水稻倒二叶中酶活性和水稻结实率、千粒质量的效果更好。说明,在低温胁迫下可以通过提前喷施水杨酸、聚乙二醇等调节物质来增加水稻体内耐低温能力的活性物质的含量或活性,提高水稻的耐低温能力,减轻低温胁迫对水稻叶片的伤害,降低低温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稻萌发期和幼苗期耐低温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水稻品种间耐低温性鉴定方法,以8个水稻品种和3个自育品系为材料,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的相对值作为耐低温性评价指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对11个水稻品种进行耐低温性综合评价,16个鉴定指标中筛选出5个主成分,其中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株高、根干重、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可作为水稻品种耐低温性的鉴定指标。加权隶属函数法评价出11个水稻材料耐低温性强弱顺序,聚类分析结果将11个水稻材料耐低温性聚为3类,第Ⅰ类耐低温性较强,第Ⅱ类耐低温性中等,第Ⅲ类耐低温性最弱。结果为水稻材料耐低温性评价方法和这11个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种质资源耐冷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属喜温性作物,低温冷害造成水稻减产是显著的。目前,水稻冷害已成为国际上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严重冷害的机率一般为三至四年一次,根据各地低温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的相关分析,我国每年因冷害损失稻谷约30~50亿公斤。世界各国对水稻冷害的研究十分重视,而选用耐冷品种是防御冷害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之目的在于通过对江苏省水稻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的耐冷性鉴定,筛选出耐低温的种质资源,提供育种作亲本或生产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研究了水稻幼苗低温处理后的水分平衡变化,明确了水稻幼苗受低温为害的生理机制。试验方法是把在常温(25°昼/20℃夜)下生长5—6叶龄的幼苗移入低温(5℃)下生长2—3天后,再置于常温下生长,测定在低温下和恢复常温后生长的水分平衡状况。供试品种4个,染分、日本晴为耐低温性强的品种,F-136、IR 8为耐低温性弱的品种。结果表明:耐冷性弱的品  相似文献   

14.
正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及产量。水稻在低温逆境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及代谢变化:叶绿素荧光的改变;电解质渗漏增加;活性氧、丙二醛、蔗糖、脂质过氧化物、脯氨酸等代谢物含量升高;植物内源激素ABA和GA的改变等。了解水稻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代谢变化及低温应答分子机理对水稻耐低温性状的遗传改良及其克服低温逆境的生长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稻区南北分布相差34  相似文献   

15.
水稻低温冷害的发生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寒地水稻生产中影响水稻产量最主要的是气温,水稻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个发育阶段都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低于所需求的温度,就会造成低温冷害。低温冷害可分为延迟性冷害、障碍性冷害和混合性冷害3种。  相似文献   

16.
低温胁迫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制约玉米产业发展。本文分析了低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总结了玉米耐低温遗传、耐低温相关基因QTL定位、玉米耐低温多组学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玉米耐低温种质资源筛选创制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D优10、D优5 27等主栽晚熟水稻品种穗颈瘟长期预报模型的Ra2为0.912333-0.952189.各模式的差异是随因变量(Y)的变化,与其相关的气候因子不同.这种差异是由于品种的抽穗期、耐低温程度不同造成的.低温是降低水稻抗性从而引发穗瘟颈的诱导性外因,依据品种耐低温程度,水稻品种可分为低温重发型品种和低温发病型品种,低温重发型品种D优10发病早,成熟晚的D优10遇低温发病重,低温发病型品种D优527发病晚.一个品种穗颈瘟重发是充足的菌源、孕穗抽穗期丰富的降雨和低温等条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人工气候室对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进行耐小孢子阶段低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耐低温的能力有较大的差异.15℃低温处理7 d,不育率降低幅度由3%增至70%.冷积温每增加1℃,不育率由0.002%增至1.898%.由此鉴定出来的耐小孢子阶段低温的水稻品种有:空育131、龙稻3号以及龙稻6号.而对此期低温较敏感的品种是龙粳11、龙粳13、松粳7号、龙稻7号和垦稻12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生菜(Lactuca sativa L.)低温胁迫转录因子LsICE1,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超表达LsICE1基因对水稻耐低温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生菜LsICE1基因保守区域,再通过SON-PCR技术获得LsICE1基因的5′端和3′端,拼接得到全长的cDNA。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研究LsICE1的低温表达模式。最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水稻进行遗传转化。通过比较低温处理后对照和转基因株系的存活率和生理指标,鉴定超表达LsICE1基因对水稻耐低温能力的调控作用。【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拼接后的cDNA片段长1 622 bp,包含一个1 497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98个氨基酸残基,命名为LsICE1,GenBank登录号为HQ848932。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LsICE1基因是冷诱导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LsICE1蛋白与葡萄的ICE1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枝。PCR和RT-PCR分子检测证明,LsICE1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后超表达LsICE1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存活率和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积累速率明显下降。【结论】首次从生菜中克隆了低温胁迫转录因子LsICE1,超表达LsICE1基因水稻株系提高了抗低温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20.
持续低温对稻瘟病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持续低温对水稻稻瘟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时间的高温后突遇持续低温1~3天,水稻植株体内的苯丙酸氨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明显降低,达14.9%~16.4%;5天后,植株的PAL活性开始增高,稻瘟病斑扩展加快,表明持续低温降低了水稻植株的抗病性。但若持续低温时间过长,则对病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