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西成薯00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种植模式下的甘薯产量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种植垄距模式,为西南地区甘薯机械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这5种种植模式下,鲜薯以垄距为90 cm的产量最高,垄距为75 cm的产量最低。随着垄距的增加,产量逐渐上升,90 cm的产量达到最高,垄距为95 cm时产量开始降低。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设置为90 cm,鲜薯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小粒豆栽培密度、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吉林 5号小粒大豆不同栽培密度、不同施肥量的栽培试验 ,得出最佳栽培方式。栽培密度为 2 1万株 /hm2 ,施肥量为 4 0 0kg/hm2 禾丰生物菌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垄距对温室番茄生理生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筛选温室番茄产量、品质最佳的垄距提供参考。【方法】以"普罗旺斯"番茄为材料,设置4个垄距处理,分别为1.1 (对照CK),1.3,1.5和2.0 m,对应垄宽+沟宽分别为80 cm+30 cm,80 cm+50 cm,80 cm+70 cm,80 cm+120 cm。测定并比较不同栽培垄距处理番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产量、品质及温室主要生态因子指标,筛选温室番茄的最佳栽培垄距。【结果】随栽培垄距的增大,番茄地上部生长指标、根系生长指标、光合效率、产量和品质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番茄冠层气温、温室地温和CO_2浓度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垄距1.5 m(即垄宽+沟宽为80 cm+70 cm)处理番茄生长势和产量、品质均最佳,产量为90 119.92 kg/hm~2,较对照(CK)提高16.87%;糖酸比为7.2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6.47 g/kg,维生素C、番茄红素含量分别为365.97和3.39 mg/kg,较对照(CK)分别提高54.91%,25.18%,28.12%和7.10%。【结论】适当加宽栽培垄距可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1.5 m(垄宽+沟宽80 cm+70 cm)为温室番茄最适宜的栽培垄距。  相似文献   

4.
高油大豆45 cm垄上双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5 cm垄上双行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大豆品种、不同密度及播种方式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合丰42是最佳的窄行密植品种,密度在3.00万株/667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把同等肥量经过不同方式施于同等密度下不同苗带数目的大豆大垄田,通过对其植株各项考种指标和产量结果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施肥方式。结果表明,大豆110 cm大垄密植田在同等植株密度和肥力条件下,不同的施肥方式和栽培方式对大豆的生育阶段和生育期没有影响;单株荚数和粒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垄上2、3、4行苗带,百粒重和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以垄上4、2、3行苗带,垄上2行苗带的大豆田,苗带侧施肥产量高于种下施肥。在110 cm垄距大垄密植大豆田的生产上,建议采用垄上4行苗带2行施肥、肥带间距33 cm的种植方式;也可以采用2行苗带2行侧施肥、肥带间距33 cm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大豆45cm小垄双条密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大豆45cm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平均产量2 875.5kg/hm2,较65cm常规垄栽培增产454.5kg/hm2,增收344.4元/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拜泉县于2005年开始进行了玉米通透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4年来在全县示范推广面积达1.44万hm2,总增产达4508.9万kg,总增收实现6763.35万元,有效的带动了全县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进一步完善玉米偏垄通透栽培模式,针对适宜偏垄通透栽培的品种鑫鑫1进行了密度筛选试验,以筛选出最佳的偏垄通透栽培密度为4760株/667m2,产量达到728.48 kg/667m2.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模式中不同垄距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传统栽培方式块茎产量低、商品率低、易烂薯等问题,采用地上垄体栽培模式,应用不同垄距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块茎产量、块茎商品率及畸形薯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垄距在80 cm及以上时,晚疫病发生较轻且病情蔓延速度慢;80 cm垄距单位面积块茎产量最高;垄距在85 cm时薯块的商品率最高,绿皮薯率最低,垄距在90 cm时畸形薯率最低,烂薯率最低的处理是垄距80 cm,因此建议生产上应用80 cm垄距,以达到最大的单产水平及最低的烂薯率.  相似文献   

9.
矮秆大豆黑河51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选育的品种,为研究小垄密高产高效综合配套集成技术模式,设置3个密度分别为公顷保苗45万、55万、65万株,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和大面积验证及示范展示,测定了各物候期大豆株高、结荚高度、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黑河51号小垄密模式在不产生严重倒伏情况下,小垄密有增产的趋势,高密度比低密度增产效果好,以公顷保苗55万株为最好,产量达到2894.66kg/hm2;而生产上主推的垄距60cm公顷保苗30万株垄三栽培模式产量为2408.33kg/hm2,增产486.33kg/hm2,增产幅度为20.19%。按大豆补贴价格4.80元/kg、尿素1717元/t、磷酸二铵2320元/t、氯化钾1865元/t计算,小垄密模式可增加收益1337.31元/hm2。矮秆大豆黑河51号小垄密栽培模式的示范与推广,有利于提高大豆单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大豆"暗垄密"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结合化控、液肥及灌溉处理对大豆“暗垄密”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暗垄密”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比一般垄作栽培平均增产20%。其较理想的行距为35~45cm ,密度为40~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种植方式及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主栽品种兴垦3号(半紧凑型)和江单1号(紧凑型)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培密度,采用裂区设计,对黑龙江省常用的5种栽培方式的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栽培方式间的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50cm小垄栽培方式、1465栽培方式、130...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就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以丹粳253、沈农6014为试材,采用乳苗抛栽、抛秧、插秧、大垄双行水和水直播(对照)5种移栽方式,比较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极显著。在沈阳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插秧>抛秧>乳苗>大垄双行>水直播;在丹东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大垄双行>抛秧>乳苗>插秧>水直播。乳苗抛栽的产量在不同纬度地区差异很大。丹东地区的乳苗抛栽水稻的产量较沈阳的高3 486.45 kg/hm2。乳苗抛栽平均可比插秧栽培节约1 018.5元/hm2,比抛秧栽培节约726.0元/hm2。[结论]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公顷穗数、每穗颖花数、成粒率、千粒重的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60cm行距、60cm穴距、每穴两株的等距双株栽培方式,每公顷产皮棉11865kg,比目前大田采用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10386kg增产1479kg,增产率142%,达差异显著水准。株、行距均为50cm的等距单株方式,每公顷产皮棉11277kg,比宽窄行方式增产891kg,增产率为86%,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的肥密组合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个体性状的影响,通过设定3种耕作方式[平作、大垄(110cm)、小垄(65cm)]、3种肥料梯度和5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不同栽培模式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10cm垄作(N)的耕作方式优于平作(P)和65cm垄作模式(S);高施肥量(240kg·hm~(-2))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中低密度处理(13万~17万株·hm~(-2))有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3种耕作模式下的肥密互作效应显著。3种栽培模式中,65cm垄作(S)和平作模式(P)的应用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110cm垄作模式下,商品肥施入量80~160kg·hm~(-2)、种植密度13万株·hm~(-2)的处理组合(NF2M2和NF1M2)分别比对照(SF1M2)的产量提高28.3%和32.1%,是兼顾产量和效益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m(S2)、常规栽培16.6 cm×20.0 cm(CK);通过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分析两优6326农艺、经济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栽培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强化栽培S1处理获得实产9 940.5 kg/hm2,比对照增产5.0%,其有效穗比对照多15.0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2粒,千粒重高0.7 g;S 2处理的有效穗比对照少16.5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1粒,千粒重高1.2 g,产量与对照相当。[结论]强化栽培下两优6326表现穗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特点,栽插密度以(6.7+16.6)cm×26.7 cm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田直播为对照,以先玉335和德美亚1号为试材,采用覆膜、育苗移栽和覆膜育苗移栽模式下的130.0、97.5、65.0 cm不同垄距对寒地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筛选出效益高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相同垄距不同模式产量对比,育苗移栽处理>覆膜育苗移栽处理>覆膜处理>直播对照;相同模式不同垄距产量对比,垄...  相似文献   

18.
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收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方法,探讨不同垄距、垄高对甘薯薯块收获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垄距、垄高都对甘薯产量、收获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垄高可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降低明薯率、伤薯率,单株薯重和产量先提高后降低;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产量、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的减小而提高。[结论]垄距80 cm、垄高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  相似文献   

19.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糯玉米‘沪紫黑糯1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直播、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种植密度(45 000、52 500、60 000、67 500、75 000株/hm2)时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方面差异显著,相同播期下地膜覆盖产量最高为13 986kg/hm2,熟期比其他种植方式早2d,最佳种植模式为地膜覆盖。不同种植密度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茎粗、单株重、单株茎叶重、穗行数、穗粗方面差异显著,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玉米一穴双株与一穴单株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比一穴单株种植的玉米单产高,高出的产量范围为333.3~1 428.6 kg/hm2,高出的百分比范围为3.4%~42.4%。对于一穴双株玉米种植模式,在7.50万~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单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时,即行距为70 cm×70 cm,穴距为32 cm时,一穴双株种植的玉米单产达到最高值11 285.7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