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阔叶混交次生林及白桦萌生低质林进行不同带宽皆伐,将每条皆伐带分为3段,分别种植西伯利亚红松、落叶松和樟子松,2011年8月测定林分的土壤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方式改造后土壤密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而土壤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均不同程度地升高;与对照样地相比,阔叶混交次生林不同诱导改造后土壤全氮含量均升高(落叶松林升高98.26%,西伯利亚红松林升高72.70%,樟子松林升高44.91%),除落叶松林土壤全磷含量3.35g·kg-1保持不变外,西伯利亚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全磷含量均降低;与对照样地相比,白桦萌生低质林不同诱导改造后土壤全磷、全氮含量均有所降低,全磷含量降低程度表现为西伯利亚红松林降低38.90%、落叶松林降低33.15%、樟子松林降低11.78%,全氮含量降低程度表现为西伯利亚红松林降低36.02%、落叶松林降低36.75%、樟子松林降低37.68%;综合分析所有改造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钾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带宽西伯利亚红松林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全钾含量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带宽对西伯利亚红松诱导林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黑龙江省西部3种主要人工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和小黑杨林的林下枯落物的现存量与持水能力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的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落叶松林〉小黑杨林〉樟子松林;枯落物的持水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落叶松林〉小黑杨林〉樟子松林。  相似文献   

3.
在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4种更新位置樟子松5年生以上幼树树高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更新类型樟子松幼树6年生以后,同龄幼树高都呈现樟子松林缘〉樟子松林隙〉银中杨林内、樟子松林缘〉小黑杨林内〉银中杨林内的趋势;樟子松林隙和小黑杨林内规律性不明显。不同更新位置同龄幼树当年高生长量,呈现樟子松林缘〉小黑杨林内〉樟子松林隙〉银中杨林内的趋势。樟子松林缘、樟子松林隙、小黑杨林内、银中杨林内5~10 a(11a)生樟子松更新幼树年均高生长量范围分别为10.8 cm(5 a)~33.6 cm(11 a)、9.4 cm (5 a)~30 cm(11 a)、9.2 cm(5 a)~26.5 cm(10 a)、9.0 cm(5 a)~25.3 cm(10 a)。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沙土生长的杨树及樟子松纯林调查,经济效益的比较,得出杨树的生产成本高于樟子松的生产成本,樟子松林分的经济效益高于杨树,提出营造樟子松林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林地的土壤氮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因其耐干旱、耐贫瘠且适应性强,成为沙区植树造林适宜的重要树种之一。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荒草地土壤为对照,采用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种植年代(1960s、1970s、1980s)、不同土层樟子松林地土壤全氮、全磷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林地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且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恢复年限林地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层0~10 cm的土壤氮磷产生了"表聚效应";樟子松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素以氮素限制为主,受限程度随恢复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樟子松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樟子松建设区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提出了基于水量平衡的樟子松固沙林经营技术方案,为三北地区樟子松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沙地不同密度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辽宁省章古台试验区对沙地不同密度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樟子松林分不论密度大小,雨季土壤含水量整体上明显高于春季;不同林分密度的樟子松林土壤水分含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有所不同,春季试验地各层土壤的含水量从上到下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北试验地0~60cm层次土壤含水量下降的比较明显,南试验地在60~100cm层次间出现了急剧下降的情况;雨季0~40cm土层间,试验地土壤水分含量都呈上升趋势,40~150cm这几个层次间,试验地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在40~100cm的层次上2试验地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樟子松在敖汉旗沙地的适生能力,进行了樟子松沙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24年生的樟子松林,表现基本稳定,生长较快,年平均树高生长量达0.22-0.38m,胸径生长量达0.34-0.59cm,比油松和小叶杨的生长量大。调查研究发现,影响樟子松林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的降水量较低,在干旱年分林分出现水分亏缺;部分地区的土壤下层有白土间层,水分和养分的含量低;有些林分密度偏大,林分出现枯死现象。  相似文献   

9.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本栏编辑程月华白景阳红花尔基林业局位于呼伦贝尔草原沙地与大兴安岭山地接壤地带,境内主要为松林沙土、生草沙土、黑钙土、灰色森林上,年均降水量344~375毫米,年均气温-1.5℃,适宜樟子松林木生长。为了扩大樟子松林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林存在的奥秘与开发前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卜军呼伦贝尔草原南部、大兴安岭西麓有一大片具有神秘色彩的森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红花尔基四面远离海洋,大气和土壤干旱,又没有任何屏障来阻挡蒙古高原吹来的北季风,所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樟子松林分进行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可知,在中龄林进行施用菌剂、切根、人工整枝试验对促进樟子松树势的恢复、树木胸径生长、增强树势等方面等有明显作用:在胸径生长方面,3个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切根5年后的樟子松林分胸径生长高于施用菌剂和人工整枝处理,年生长量达1.89cm;3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大大减少了松枯梢病发病机率,其中修枝处理防控病害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改善了小气候条件,使土壤表层积累了一定的有机质,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林分土壤的含水率降低,根栖层养分含量也出现了降低的趋势。因此,加强经营管理,探索改善水热和养分条件措施,对樟子松林的稳定与生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红花尔基天然和人工樟子松林内铆钉菇的生长现状,从保护和开发铆钉菇资源入手,提出了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发展铆钉菇的措施及人工促进铆钉菇的野外生长的樟子松林保护培养措施、人工孢子接种、人工培养菌丝体野外接种、移植栽培等人工促进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加强科研和保护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是我区治沙造林主要树种之一,它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扩大樟子松造林面积,提高造林成活率,为造林绿化提供优质苗木是当务之急。但目前适宜营造樟子松林的宜林地区,大半是自然条件严酷,风沙干旱严重,土壤瘠薄,裸根苗造林难度大。为此,我们从1986年起,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及黄土丘陵地区,分别开展了以樟子  相似文献   

15.
正红花尔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中南部,地处半干旱地区。红花尔基樟子松林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唯一的连片沙地樟子松林。红花尔基森林覆盖率为36.5%,素有"樟子松故乡"的美誉,是国家定点的三北防护林种子基地之一。2002年,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樟子松保护区。保护区内的樟子松林是  相似文献   

16.
较系统地论述了嫩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小黑杨、樟子松林分的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113,较全国农业平均水分生产率(0.8)相对提高39.13%;樟子松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441,比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高29.47%,说明樟子松林分是嫩江中下游地区较好的抗旱节水型林分,应在该地区适当增加樟子松林分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浅谈杨树与樟子松的混交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林业的发展,樟子松林由于种种因素大面积的减少,对林木资源消耗很大,如何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我们在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机械林场对杨树和樟子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红花尔基林业局沙地人工樟子松胸径、树高、胸高断面积、材积与胸径连年生长量、树高连年生长量、胸高断面积连年生长量、材积连年生长量的灰色预测模型.通过残差检验,发现胸径与树高灰色预测模型精度最高,井用此两模型预测了樟子松生长进程,得出人工樟子松林优势木在30年时即可达到中径木标准,进入工艺成熟,可以采伐利用.同时表明人工沙地樟子松林能够成林成材,具有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松树病害,病原菌为松球壳孢菌.该病原菌很少侵染危害15 a生以下的森林,主要对于一些生长不良樟子松林,如干硬的土壤、根系的生长受限的装饰树,受干旱、冰雹或雪害的林分以及郁闭度过大、昆虫危害或其他机械损伤等均易使樟子松感病.对有关樟子松枯梢病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做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对比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长婷  王恩妲  谷会岩  陈祥伟 《林业研究》2010,21(2):151-154,I0004
以典型黑土区水曲柳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云杉林及撂荒地为对象,通过对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NCP/CP)、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的测定、计算与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人工水土保持林对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0-30cm土层范围内,水曲柳林和落叶松林在降低土壤容重方面略好于樟子松林和云杉林,降低幅度为8.04%-1 1.01%,落叶松林与云杉林和樟子松林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而水曲柳林仅与云杉林差异显著(p0.05);林地土壤的平均NCP/CP值均显著高于撂荒地(p0.05),增加幅度范围为59.75%~128.82%,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能力提高,并以落叶松林提高幅度最大;各林地的平均GSSI值均显著高于撂荒地(p0.05),增加幅度范围为2.98%-4.36%,说明林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使其能够更加接近旱地土壤理想结构,以水曲柳林和云杉林改良效果相对较强,但实现趋近理想土壤结构的途径、即相态的变化方式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和深入系统研究水土保持林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