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以种植面积较广的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控移动式人工模拟降水系统进行人工降水,研究成熟期降水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于2017年9月5-7日(连续3d的阴雨天气)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某酒庄葡萄园内进行,此时酿酒葡萄处于成熟中期。以当地9月1日至采收期的自然降水量(10.3mm)为对照(CK),4个增雨处理的总降水量为自然降水与人工模拟降水之和,分别为P1(20.3mm)、P2(40.3mm)、P3(50.3mm)、P4(60.3mm)。并于9月28日进行葡萄成熟期采样,观测对比不同处理葡萄浆果中包括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总酚、单宁和花色素6种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所设置的降水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葡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糖酸比和总酚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滴定酸和花色素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单宁含量呈波动变化趋势,但各降水处理的单宁含量均高于对照(CK)。总的来说,10.3mm以下和40.3mm以上降水均会对酿酒葡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管出流亏缺灌溉对设施延后栽培葡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揭示小管出流不同生育期亏缺灌溉对设施延后栽培葡萄耗水规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张掖市灌溉试验站开展了设施延后栽培葡萄小管出流灌溉试验,分析了不同生育期亏水对延后栽培葡萄耗水规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外观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果实膨大期延后栽培葡萄耗水模系数占到50%以上,该阶段亏水减产幅度达32.53%;着色成熟期亏水可提高葡萄总糖含量、减小可滴定酸含量,葡萄营养品质总体最优;而果实膨大期亏水则导致葡萄果粒质量减小、酸涩度加重、花青苷含量降低。表明设施延后栽培葡萄产量与品质对各生育期亏水的敏感性不同,深入研究其规律对实现葡萄节水调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酿酒葡萄耗水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不同程度的土壤干旱对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明晰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效应对酿酒葡萄土壤水分精准化管理和节水灌溉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于2014年在河西走廊中东部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威龙葡萄园产区开展了酿酒葡萄不同生育期、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试验研究。在保持其他生育期土壤水分为正常灌溉(土壤水分阈值70%~75%)的情况下,在葡萄的萌芽期、抽蔓期、开花期、浆果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分别进行中度(土壤水分阈值60%~65%)和重度(土壤水分阈值50%~55%)的干旱处理,同时增设浆果膨大期的充分灌溉(土壤水分阈值80%~85%)处理,以全生育期的正常灌溉(土壤水分阈值70%~75%)作为对照,进行葡萄耗水特征和产量品质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一致,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持续递增趋势;随着土壤深度递增,调亏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越来越弱;40~60 cm土壤剖面,调亏处理含水量较对照减少幅度最大;浆果膨大期土壤剖面内含水量均低于其他生育期。不同处理酿酒葡萄耗水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萌芽期日耗水强度最小,为0.13~0.33 mm·d-1,而浆果膨大期耗水强度最大,为2.30~4.09 mm·d-1。萌芽期中度胁迫处理酿酒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到15 228 kg·hm-2和3.62 kg·m-3;浆果膨大期充分灌溉处理次之,而浆果膨大期重度胁迫处理最低,仅分别为7 128 kg·hm-2和2.26 kg·m-3。着色成熟期中度胁迫下,酿酒葡萄花青苷、还原糖、单宁、总酚含量比生育期正常供水处理高2.7%、6.56%、17.91%和23.23%,且有效抑制可滴定酸积累(P0.05),而其他处理与对照之间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及果实品质等指标,最佳酿酒葡萄水分调控处理为着色成熟期中度胁迫,即着色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65%、其余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0%~75%。由此可见,在酿酒葡萄栽培时适时、适度的调亏灌溉既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实现节水、高效用水的目的,又能提高果实品质,对河西走廊地区酿酒葡萄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8−2019年对伊宁县观测区的冰葡萄进行分期采收试验,并测定不同延迟采收时间果实的总糖、总酸、糖酸比,利用相关分析、偏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寻不同延迟采收期冰葡萄的品质变化、品质年际变化以及品质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变化规律,并以此判别当冰葡萄达到“最优品质”时的最佳采收时间,为优化冰葡萄品质、合理化区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2018年及2019年随着冰葡萄成熟后采收时间的推迟,总糖和总酸含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总糖含量随采收时间推迟逐渐增大,总酸含量随采收时间推迟呈先减后增的变化特点。(2)影响冰葡萄总糖含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有采摘前120d平均气温(T120)、采摘前120d平均最低气温(Tmin120)、采摘前30d平均气温日较差(ΔT30);影响冰葡萄总酸含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有采摘前120d平均气温(T120)、采摘前120d平均最低气温(Tmin120)、采摘前120d平均相对湿度(RH120)、采摘前60d平均相对湿度(RH60)。(3)形成“最优品质”所需的气象条件适宜区间为7.5℃≤T120≤18.3℃,4.8℃≤Tmin120≤9.6℃,48%≤RH60≤70%,52.3%≤RH120≤64.8%,研究区采收期气象条件满足上述范围时,冰葡萄达到最佳采收时间。2018年最佳采收时间为11月21日,2019年最佳采收时间为12月1日。根据此气象条件,对2020年伊宁县冰葡萄最佳采收期进行验证,结果与实际相符,说明研究结果可以用于实际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吕梁山南部乡宁县为代表,基于乡宁站1972?201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乡宁戎子酒庄有限公司2009?2015年的酿酒葡萄实验观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乡宁地区酿酒葡萄种植的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并通过葡萄生长季的温度、降水、日照、光热系数以及成熟期的水热系数等指标,评价乡宁地区酿酒葡萄种植的气候适宜性,揭示吕梁山南部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气候优势。结果表明:(1)乡宁地区年无霜期平均为202.8d,≥10℃积温平均为3498.0℃·d,最冷月低温均值?4.4℃,极端最低气温?21.6℃,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适宜酿酒葡萄种植。(2)20世纪90年代以前,葡萄生长季积温少,可种植中、早熟酿酒葡萄品种,随着气候变暖,90年代以后,积温大幅增加,满足了种植晚熟酿酒葡萄品种的热量条件。(3)葡萄生长季光、温、水资源及其在关键发育时段的分布特征总体有利于葡萄生长发育和优质品质的形成,但4月中旬葡萄萌芽期霜冻概率为22.7%,存在低温灾害风险,夏季无38℃以上高温天气,7、8月个别年份降水偏多,易出现连阴雨天气,对葡萄糖度造成一定影响。(4)相关分析表明,葡萄糖度与葡萄成熟期光、热因子呈正相关,与水分因子呈负相关,成熟期湿度对葡萄糖度影响极显著。葡萄成熟前一个月(9月)平均气温21.9℃,降水量74.4mm,日照时数6.7h,气温日较差为10.6℃,水热系数为1.5,温度条件优越、日照充足、早晚温差大、降水少,具有优质酿酒葡萄生长的气候环境。种植试验表明,乡宁县葡萄含糖量达到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标准,具有经济栽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苹果梨生态气候适应性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表明河西走廊由于生态气候的不一致性,苹果梨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和时间特征,并表现出不同生长习性和品质属性,因气象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苹果梨生长发育年际间亦存在一定差异。甘肃省民乐县园艺场苹果梨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呈“S”型曲线增长,据此计算出7月上旬至8月中旬果实生长率(CGR)最大,是果实膨大关键期,果实膨大适宜温度为15~21℃,全生育期需稳定通过≥7℃年积温2300~2800℃,品质形成期(9月上旬~10月上旬)要求凉爽的气候,在适温范围内日较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积累和着色,品质好。并依据影响苹果梨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气象制约因子将河西走廊划分为5个气候适生区。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品质形成气象条件与评级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葡萄酒品质,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正常管理和农业技术水平下,衡量葡萄生长气象条件是否适宜品质形成的方法称为酿酒葡萄品质气象评价技术。研究酿酒葡萄品质形成的气象评级技术和气象指标,可为葡萄酒商业评级、年份酒鉴定和窖藏提供气候参考依据。利用贺兰山东麓2003—2011年多点采样化验的101份‘赤霞珠’总糖、总酸、糖酸比、pH和单宁资料,选取其中的51份进行相关普查,确定了有生物学意义的显著气象因子,以各因子的决定系数分别建立了5项品质指标的权重模型,通过单项品质指标对综合品质的贡献构建了综合品质气象评价模型。参照前人对葡萄酒品质、酿酒葡萄品质的研究和葡萄酒和葡萄品质标准,根据酿造葡萄酒所需的总糖、总酸、糖酸比、pH和单宁,确定‘赤霞珠’各项品质指标的阈值,利用模型反推出与葡萄酒品质相对应的气象因子阈值和‘赤霞珠’品质气象分类标准。回代检验显示5项品质指标均通过了0.001的R检验和F检验,与实测值接近且变化趋势一致。总糖、总酸、糖酸比和单宁的模拟效果较好,R≥0.59且RMSE较小,但pH误差相对较大。用50份未参与建模的样本估算了‘赤霞珠’品质等级。总糖、总酸与实测接近;个别样本的糖酸比、单宁误差相对较大,但变化趋势与实测一致;样本pH均在适宜范围内且较稳定。从综合评分和等级来看,28个样本与实况等级相同,18个样本误差在1级内,仅4个样本相差2级,准确反映出原料的质量。‘赤霞珠’品质气象评价指标和模型为评价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指标及认证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陕西红富士主栽县11个定点采样果园物候及品质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和加权求和法,建立苹果单项气候品质指标模型、果品气候品质分级指标及果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数,以期为开展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认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陕西红富士苹果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与膨大期降水量、幼果期日较差、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及着色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果径与全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特优级红富士苹果的气候品质指标为幼果期日较差>7.9℃,膨大期降水量≥134.9mm,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6.1℃,着色成熟期降水量≤79mm,全生长季平均气温≤17.5℃;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评价指数CQEI的预测准确率为86.7%,可用于实际认证业务。  相似文献   

9.
枸杞总糖含量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北方6省区枸杞采样分析枸杞总糖与土壤养分和气象因素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枸杞籽总糖含量受气象和土壤环境因子共同影响,其中土壤水解氮、速效钾、pH和有机质是影响枸杞总糖含量的主要因子。气象因子中果实形成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全生育期积温均与枸杞总糖含量关系密切,且气象因子较土壤养分对总糖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延后栽培葡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寻求最佳的葡萄果实产量及品质的水分调控阈值,将延后栽培葡萄划分为萌芽、抽蔓、开花、果实膨大、着色成熟5个生育阶段,各生育期设3个供水水平(即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5%~100%、65%~90%、55%~80%),开展了上述3种供水水平下葡萄果实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生产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延后栽培葡萄有2个明显的高、低峰膨大周期,第1个高峰期出现在膨大期前16 d,平均横向和纵向膨大速率分别达到0.747和0.959 mm/d;葡萄横径2次膨大高峰出现在膨大期第44~52 d,纵径比横径推迟1 w,平均膨大速率只有0.134 mm/d,比横向小0.063 mm/d。抽蔓期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和开花期中度胁迫处理的膨大速率在果实膨大初期表现出了明显的复水补偿效应,中后期则出现了复水补偿结束后的再减小过程。萌芽期中度胁迫处理对提高葡萄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有利,其值分别达到36333、7.69、10.27 kg/m3,着色成熟期轻度胁迫处理次之。着色成熟期轻度胁迫下,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葡萄糖、总糖等营养成分均显著高于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P0.05)。综合考虑产量、水分生产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及果实品质等指标,最佳延后栽培葡萄水分调控处理为着色成熟期轻度胁迫,即着色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5%~90%、其余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5%~100%。该研究可为设施延后栽培葡萄土壤水分精准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光质和光强对酿酒葡萄光合速率及糖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两年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光质和光强对酿酒葡萄光合速率及糖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酿酒葡萄光合作用有显著影响。在光强较弱的时候,彩色薄膜覆盖有促进葡萄光合作用的效果。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大而增大,上午各处理间的差异较大,午后这种差异逐渐减小。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对葡萄糖分积累有影响,且光强越大糖分积累越高.光照减弱后糖分积累降低。彩色膜覆盖对葡萄糖分积累也有一定影响,多数会使葡萄糖分积累减少。  相似文献   

12.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以成龄无核白葡萄为研究材料,采用深层坑渗灌灌水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对葡萄含糖量和果型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果粒的果型指数和含糖量服从正态分布规律;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果型指数和含糖量分为6类,对各类取其平均值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很好的模糊关系;建立了以灌溉定额为参数的果型指数和含糖量模型,根据灌溉定额可明晰果型指数和含糖量的关系;初步探明了灌溉定额对葡萄含糖量和果型指数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河西灌区土壤肥力贫瘠,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低下及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酿酒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酿酒葡萄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方法] 于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处理:单施化肥(C),单施有机肥(O),70%化肥+有机肥(0.7 CO),50%化肥+有机肥(0.5 CO),30%化肥+有机肥(0.3 CO),不施肥(CK),探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酿酒葡萄梅鹿辄(Merlot)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使酿酒葡萄的产量与品质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5 CO效果最优;在相同的有机肥施用量下,化肥减施50%有助于平衡酿酒葡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与CK与C处理相比,0.5 CO处理下,葡萄产量分别提高了120.76%和32.59%(p<0.0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了46.72%和25.21%(p<0.05),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39.36%和37.46%(p<0.05),单宁含量分别提高了23.05%和39.06%(p<0.05),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72.07%和54.77%(p<0.05),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了44.42%和48.48%(p<0.05),糖酸比分别提高了50.42%和40.78%(p<0.05),总酸含量降低了33.96%和16.98%(p<0.05)。[结论] 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0.5 CO)既有效抑制酿酒葡萄的营养生长,又提高了葡萄产量和果实品质,在试验区的推荐施肥量为9 000 kg/hm2有机肥配施化肥(N 150 kg/hm2,P2O5 135 kg/hm2及K2O 180 kg/hm2)。  相似文献   

14.
沙漠边缘酿造葡萄生长气象条件及生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沙漠边缘新开发酿造葡萄生长发育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梅鹿辄"、"品丽珠"等7个酿造葡萄品种生育进程和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沙地酿造葡萄果实生长关键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上旬,含糖量累积关键期为8月份。影响葡萄含糖量的气象因子主要有积温、阶段温度日较差累积值和相对湿度。在分析沙地葡萄园土壤水分随时间、深度变化的基础上,估算出沙地葡萄年生长期平均耗水423.2mm,萌芽到展叶期耗水最少,盛花到成熟期耗水最多,展叶到盛花期和成熟到落叶期耗水量大致相近。试验结果表明在沙漠沿线种植酿造葡萄具有耗水少、效益高的优势,既不减少耕地,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对绿洲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酿酒葡萄对水肥一体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潇  王振龙  王锐  孙权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2):269-275,282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用有机滴灌肥对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酿酒葡萄产量、品质以及葡萄园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探索半干旱区高山下洪积母质发育的瘠薄粗骨性灰钙土水肥高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数量的有机滴灌肥各处理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3.6t/hm^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8.29t/hm^2。T4.5处理葡萄单果最重,果粒最大;与CK相比,3.6t/hm^2处理能显著提升酿酒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酚和花色苷等关键品质指标的含量(p<0.05)。酿酒葡萄品质指标与施肥处理间的关系分析表明,3.6t/hm^2处理得分最高。在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以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均呈现出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4.5t/hm^2处理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结果对地处大西北的宁夏贺兰山洪积扇生态脆弱区有限土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生产最高端有机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促进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田条件下,施镁对缺镁葡萄叶片糖、淀粉和蛋白质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葡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主区设4个土施硫酸镁梯度,为0、112.5、150、187.5 kg/hm~2,副区设3个叶面喷施硫酸镁浓度,分别是0%、0.2%、0.4%。结果发现:土施和叶面喷施镁肥能够显著提高叶片镁含量,提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并促进淀粉转运,减少其在叶片中的积累,最终增加果皮花色素含量,使果皮显著变红,并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提升了果实外在和内在品质。土施150 kg/hm~2同时叶面喷施0.4%硫酸镁肥时,叶片镁含量处于适量标准,硝酸还原酶活性高,叶片可溶性蛋白和糖含量高,果皮红,果实糖高酸低,施镁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