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离体小鞘指环虫的产卵特点。运用方差与均数之比和聚集度2个指标,并结合Lorenz曲线分析了个体产卵量的差异,结果发现成熟个体产卵数量的离散程度不高。温度对产卵量有重要的影响,小鞘指环虫在14℃产卵最多,估计该虫在寄生状态下平均每虫每小时可产0.3枚卵。  相似文献   

2.
牛泰勒焦虫病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泰勒虫病主要是由环形泰勒虫寄生在牛体内而引起的一种牛的血液原虫病,寄生于牛的泰勒虫有很多种,都属于泰勒科泰勒属。常见的泰勒虫病,其病原主要是环形泰勒虫,分布颇广,黄牛、水牛均可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其次是瑟氏泰勒虫。泰勒虫寄生于牛的网状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内。该病主要通过中间宿主蜱传播,流行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一些省区,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地方性流行病。本病多呈急性过程,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可使养牛业遭受很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际上统一的干银染色和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等方法对泸州市经济鱼类寄生车轮虫进行调查,结果在乌鳢鳃上发现一种新的车轮虫,其显著特点是:齿钩呈三角形,齿钩连接很长,齿棘连接很短,齿锥顶点超过y-1轴,齿棘位于y及y-1轴之间。在形态上,此车轮虫相似种重寄生车轮虫和翠鳢车轮虫差异很大,由于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寄生在乌鳢身体上的新种车轮虫,故命名为乌鳢车轮虫(Trichodina argus sp.n.)。  相似文献   

4.
拟指环虫在鳗鲡的寄生呈全球性分布,已成为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澳洲鳗鲡等养殖鳗鲡的主要寄生虫之一,虫体大量寄生及驱虫药物大量使用导致鱼体应激,进而引发其他疾病,给鳗鱼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文章通过综述鳗鲡寄生拟指环虫的分类地位、主要种类及感染宿主,在鳗鲡养殖过程中的流行趋势及虫体寄生宿主出现的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驱虫药物的驱虫效果研究和拟指环虫病防控技术现状,发现在鳗鲡拟指环虫病有效防控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尤其缺乏特效的防治药物,药物使用应激性产卵后导致二次感染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拟指环虫对美洲鳗鲡、欧洲鳗鲡等的特异性选择机制及药物使用后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虫体体外培养技术也未成熟,因此亟待研究拟指环虫离体培养模型,建立拟指环虫人工感染和传代系统,开展鳗鲡拟指环虫低毒性、低残留等安全控制药物的研制及口服驱虫药物的研发,并基于水体温度、pH、水流速、生物天敌等进一步加强拟指环虫生态防控技术和免疫防控技术研究,为鳗鲡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捻转血冒充是由毛圆科、血矛属的一些线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真胃(第四胃)内引的消化道疾病。其中主要是捻转血线虫,又称捻转胃虫。此虫多寄生于绵羊和绒山羊的真胃内,牛羊鹿等反刍动物都有寄生,据资料记载同时反刍动物伟内还有多种其他线虫共同寄生于牛羊鹿的消化道中,形成种类多,数量大的混合感染,使绒山羊等反刍动物严重患病,甚至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寄生于鲤鱼的三代虫属一新种——双孔三代虫的形态特征、寄主及发现地点.  相似文献   

7.
额尔齐斯河鱼类双身虫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研究额尔齐斯河鱼类寄生双身虫的种类及感染情况.[方法]于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按照鱼类寄生虫调查方法,剖检鱼样标本3 000余尾,采集并鉴定双身虫,统计数据,分析感染率,感染强度等.[结果]共发现并鉴定双身虫三种,分别为:奇异双身虫(Diplozoon paradoxum Nordmann,1832)、斯氏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skrjabini(Achmerov,1974))及日本真双身虫(Eudiplozoon nipponicum(Goto,1891) Khotenovsky,1985),其在各自宿主上感染率及平均感染强度为: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1949),28.69;、5.46;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Dybowski)),1874),1.73;、2.33;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eus,1758),4.78;、1.6.[结论]共检查到三种双身虫,均寄生于鲤科鱼类鳃部,东方欧鳊感染奇异双身虫的情况最严重,宿主鱼类体长分段后,发现体长段适中的鱼类及较大的鱼更易感染双身虫.  相似文献   

8.
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对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雌成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寄主仙人掌茎片上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概率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主要分布在仙人掌的第2和第3级茎片上.对仙人掌茎片面积与胭脂虫寄生数量关系进行曲线方程的模拟,相关系数最高的为一元线性方程,方程为Y=728.515+0.347X,但相关系数仅为0.211,说明胭脂虫寄生与仙人掌面积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鸡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沙氏白细胞虫寄生于鸡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库蠓滋生的夏季(8—10月);主要侵害中、小鸡,可引起大批死亡。现将我乡去年发生的两起鸡白细胞虫病的诊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寄生虫性鱼病1.车轮虫病。病原体主要寄生在鳃部。当病原体大量侵袭鳃部时,由于鳃组织被破坏,使鱼呼吸困难,病鱼游近水表呈浮头状。换清水后仍不能恢复正常。此病主要危害金鱼。大鱼体上虽有车轮虫寄生,通常不会死亡。水温在  相似文献   

11.
经对患犬瘟热性腹泻的8例病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4例肠炎主要是由小袋虫引起,还有1例是小袋虫与隐孢虫混合感染。小袋虫主要存在于病犬的空肠和回肠黏膜的上皮细胞间以及固有层内,在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破坏的肠绒毛所形成的粘液内,也能检出大量的小袋虫。小袋虫的虫体主要有包囊体和滋养体。包囊体多呈圆形,胞浆致密、深染,经PAS染色,在其胞浆中可发现大量深红色的粗大颗粒。滋养体多呈椭圆形,其胞质疏松,着色较淡,PAS染色时,其胞浆中有少量呈红色的粗大颗粒。用抗犬瘟热病毒核衣壳蛋白抗体染色检查,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隐窝的腺上皮细胞、浸润在肠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集合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均呈强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有效治疗弓形虫病的中药,采用人工感染弓形虫病的方法,进行了8批中西药对比治疗试验和生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从12种中药及配方中筛选出了AT10、AT20、AT10+203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或配方,对滋养体杀灭率达96.95%~100%。其中AT20、AT10+20仅对滋养体有效,AT10对滋养体、包囊均有效。  相似文献   

13.
采用纯种微小泰泽球虫卵囊,人工感染四日龄雏鹅,定时剖杀,取小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微小泰泽球虫小配子体与小配子的超微结构和发育过程。小配子体由第二代裂殖子发育而来。当小配子体完成最后一次核分裂后,其核中染色质呈斑块状,核内无核仁。随后,细胞核移向小配子体边缘,并拉长成二部分,电子致密部分将发育成小配子的核,电子密度浅的另一部分则留在残体中。每个细胞核上方有一对中心粒,中心粒将进一步发育成为小配子两根鞭毛的基粒,鞭毛由此产生。成熟的小配子拥有两根鞭毛和一个体部,体部有一个长形的细胞核,核的前面嵌有一线粒体。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用组织化学技术对毁灭泰泽球虫生活史各阶段的几种细胞内含物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各期虫体内都存在 DNA 和蛋白质。滋养体,裂殖体,大配子和合子内存在 RNA,小配子体和小配子内未发现 RNA。裂殖体,大配子和小配子体内存在碱性磷酸酶(AKP)。  相似文献   

15.
The diplomonad parasite Giardia intestinalis contains two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nuclei that are inherited independently during mitosis. Although presumed to be asexual, Giardia has low levels of allelic heterozygosity,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nuclear genomes may exchange genetic materia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performed with probes to an episomal plasmid suggests that plasmids are transferred between nuclei in the cyst,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s demonstrate fusion between cyst nuclei.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fusions of giardial homologs of meiosis-specific genes localized to the nuclei of cysts, but not the vegetative trophozoit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fusion of nuclei, or karyogamy, and subsequently somatic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facilitated by the meiosis gene homologs, occur in the giardial cyst.  相似文献   

16.
PVY/PVX协生作用对病毒浓度及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烟草品种三生烟 (N .tabacumcv .Samsun)为测试寄主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实验 (TAS ELISA)和电镜观察的方法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马铃薯Y病毒 (PVY)和马铃薯X病毒 (PVX)复合侵染所引起的寄主症状和病毒浓度变化的特点、不同条件下复合侵染时病毒浓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复合侵染对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PVY/PVX在烟草植株内发生了协生作用 ,PVY是协生病毒 ,PVX是被协生病毒。与单独侵染相比 ,PVY和PVX的复合侵染使烟草植株症状明显加重。PVY在复合侵染植株中的浓度与在单独侵染植株中相比 ,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PVX在复合侵染植株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在单独侵染植株中的浓度。这种现象不受PVY株系、处理季节和接种次序的影响。但是 ,不同PVY株系、不同处理季节或不同接种次序对PVY/PVX协生作用中PVX浓度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电镜观察表明 ,与不接种病毒或单独侵染的植株相比 ,受复合侵染的烟草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学变化。细胞肿胀 ,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受到严重损伤 ,细胞质内有风轮状、薄片状的内含体 ,由于在细胞质中常常有大量纤维状的PVX病毒粒子聚集体存在 ,这意味着PVX浓度的增加可能是在复合侵染的细胞中病毒大量繁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工感染建立了ALV—J、RE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1日龄肉仔鸡的病理模型。初步研究表明混合感染使试验鸡的生长发育障碍、免疫器官萎缩、对细菌易感性及死亡率等指标显著升高。 动态病理学研究表明:REV感染主要引起骨髓网状细胞及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或灶状浸润,ALV—J感染主要引起骨髓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显著增生,混合感染时骨髓病变与REV感染基本一致,但相对较严重,并见ALV—J感染病变。各病毒感染组免疫器官均发生了严重的实质萎缩性病变,病变以混合感染组最重,REV组次之。在某些组织器官ALV—J组见嗜酸性粒细胞样的瘤细胞浸润增生,REV组见网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样瘤细胞浸润增生,而混合感染组见以上两种瘤细胞增生。从混合感染组的病变来看,在致病性上ALV—J与REV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加重,但混合感染早期尚未发现REV对ALV—J致瘤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夜蛾斯氏线虫侵染黄粉虫后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接入线虫后,黄粉虫体内的SOD活力显著上升,其中侵染时间为16h时,3种线虫剂量处理的黄粉虫体内SOD活力达到最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之后开始下降,且线虫剂量越大,下降越快.接种线虫后,各处理黄粉虫体内POD活力侵染时间为8h时,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24h以后的黄粉虫体内POD的活力开始显著下降,对照仍保持上升趋势.接种线虫后,各处理黄粉虫体内CAT活力先上升后下降,接线虫后8~32h,100头线虫剂量处理组的虫体内CAT活力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侵染时间为40h后,虫体内CAT活力反而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表明黄粉虫在昆虫病原线虫侵染的初期具较强的防御能力,16~32h以后防御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陕西关中地区花卉植物根结线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种植物的调查表明:其中9科11种植物有根结线虫为害。对受害严重的5种植物病原线虫进行了鉴定。观赏石榴(Punica granatum var.nigra Hort.)被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为害;连翅(Forsythia suspensa)、雀舌黄杨(Buxus bodinieri)被北方根结线虫(M.hapl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为害;紫珠(Callicarpa dichotoma)、豆瓣黄杨(Buxus sinica)被北方根结线虫(M.hapla)为害。除连翅为国内北方新记录外,其它均为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20.
青枯雷尔氏菌在芝麻植株内的分布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麻青枯病是我国南方芝麻生产上的重要土传病害。通过测定健康植株、不同发病时期的自然病株及人工接种病株内不同部位青枯雷尔氏菌数量,旨在明确病菌在芝麻植株内的分布及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发病初期,病株内青枯雷尔氏菌总数量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增加,之后随着病情严重度的加重而下降。病菌的致病力则随着病情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检测的所有芝麻健株各部位均无青枯雷尔氏菌分布,说明芝麻植株不存在无症状侵染现象。青枯雷尔氏菌在芝麻病株内的分布呈现丰富的多态性,自然病圃和灌根接种的Ⅱ类、Ⅲ类病株各部位菌量分布随着植株高度的升高而递减,但其Ⅰ类病株中下部菌量却高于基部。针刺接种的Ⅰ类、Ⅱ类和Ⅲ类病株,接种点以下的根部和基部均有青枯雷尔氏菌分布,说明青枯雷尔氏菌不仅可随植物蒸腾向上扩散,也可向下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