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乳酸菌复合系SFC-2培养基的组分进行响应面优化,从而得出SFC-2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白砂糖10g/L、蛋白胨31.36g/L、牛肉膏15.57g/L、酵母膏10g/L、乙酸钠7.3g/L、柠檬酸三铵4g/L、KzHP044g/L、MgS04·7H200.58g/L、MnSO4·H200.25g/L。SFC-2在此培养基中经30℃,16h培养,其活菌数可达到4.0×10^8cfu/mL,较MRS-S中(8.2×10^7cfu/mL)提高近5倍。  相似文献   

2.
胶质芽胞杆菌WY120是微生物肥料生产常用菌株,传统的生物钾肥菌剂发酵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采用淀粉、蔗糖和葡萄糖等。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与淀粉蔗糖培养基发酵培养胶质芽胞杆菌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玉米秸秆酶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胶质芽胞杆菌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玉米秸秆酶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的胶质芽胞杆菌,其活菌数为3.52×108 cfu/mL,是淀粉蔗糖培养基的1.63倍。秸秆酶解液培养基的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其最佳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5 g/L,活菌数可达到3.95×108 cfu/mL。当转速为250 r/min,pH控制在7.0~7.2时,5 L发酵罐的试验结果显示,其活菌数高达6.76×108 cfu/mL,是摇瓶培养的1.71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可替代传统的淀粉蔗糖为碳源发酵生产胶质芽胞杆菌,为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解磷巨大芽胞杆菌液体发酵的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高密度发酵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以一株分离自土壤的解磷巨大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以发酵液OD600为判断活菌数依据,进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碳源浓度、氮源浓度、无机盐及无机盐浓度,得到单因素最佳值;然后利用响应面设计,通过3步试验,即部分因子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试验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株巨大芽胞杆菌的最佳培养基质量组成为:乳糖6 g/L,蛋白胨7.45 g/L,NaCl 5 g/L,MgSO4·7H2O 2.46 g/L,CaCl2 1.22 g/L,K2SO4 0.087 g/L。在此最优培养基条件下培养,发酵液最终活菌数达到2.0×109 cfu/mL以上。运用此培养基配方进行发酵,可为农业生产提供高密度的磷细菌菌剂。  相似文献   

4.
在益生菌L.caseiZhang高密度培养小试(3L)基础上,进行30L到150L逐级放大中试生产工艺的研究以确定规模化生产工艺。在优化的发酵工艺下,150L规模发酵菌体密度可达2.9×10^10cfu/mL,与小试水平无差异。采用origin7.5软件在logistic equation基础上建立L.caseiZhang的生长和葡萄糖代谢动力学模型,模型与试验值拟合良好,平均误差小于10%,能够较好地反应发酵过程。初步探讨发酵后菌体的离心和冷冻干燥过程对菌体的影响,虽然发酵液经离心收集菌体后冷冻干燥可得到平均活菌数2.65×10^11cfu/g的菌粉,能够满足益生菌制剂和发酵剂对高活菌数的要求,但冻干前后活菌得率仅49.97%。有必要针对L.casei Zhang的冻干保护剂和冻干工艺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菌体存活率得到更高菌体浓度的益生菌粉。  相似文献   

5.
凝结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株畜禽用凝结芽孢杆菌菌株进行了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筛选,通过正交实验对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温度35℃、转速220 r/min、装液量10%、接种量3%、初始pH=7.0、发酵时间42 h;最佳培养基组成:葡萄糖8.0 g/L,酵母膏12.5 g/L,KH2PO4 3.0 g/L,MnSO4.H2O 0.18 g/L,MgSO4.7H2O0.125 g/L。在此最佳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组成下,发酵液活菌数达38×108 cfu/mL。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嗜气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和芽孢数,采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法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0~36 h、接种量5%、温度37℃、转速200 r/min、起始p H值7.5、装液量25 mL/250 mL。优化后发酵菌液含菌量为5.8×10~9cfu/mL,与初始发酵工艺的发酵菌液含菌量(2.2×10~9cfu/mL)相比,提高了163.6%;优化后发酵菌液芽孢数为5.5×10~9cfu/mL,与初始发酵工艺的发酵菌液芽孢数(1.8×10~9cfu/mL)相比,提高了205.6%。  相似文献   

7.
ZDC-01菌株为分离自海洋、对保护地蔬菜土传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地下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erraneus)。为了提高菌株ZDC-01的活菌数,该研究通过单因子水平筛选和正交试验法对活性菌株ZDC-01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ZDC-01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可溶性淀粉2.0%,豆饼粉3.0%,葡萄糖0.5%,鱼粉0.5%,K_2HPO_4 0.03%,CaCO_3 0.5%,MgSO_4·7H_2O 0.03%,(NH_4)_2SO_40.1%,NaCl 0.3%。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200 r/min、发酵起始pH 7.0、接菌量3%、装液量50m L/250m L、发酵时间48h。经验证,优化后发酵菌液活菌数为38×10~9cfu/m L,与初始发酵工艺的发酵菌液含菌量(23×10~9cfu/m L)相比,提高了65.2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棉花根际溶磷菌WJP-7发酵培养基优化及防病增产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筛选的高效溶磷菌株P.taiwanensis WJP-7为出发菌株,在优化的假单胞菌发酵培养基上增殖培养。【结果】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摇瓶发酵培养基,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20 g/L,MgCl2 15 g/L,K2SO4 1.4 g/L。使活菌数达到3.6×109CFU/mL。摇瓶增菌发酵最优培养基发酵验证试验结果最高活菌数为3.60×109CFU/mL。菌株WJP-7水剂处理对花期黄萎病防治效果为44.57%,絮期防治效果为50.53%。施用WJP-7水剂对棉田土壤除全氮含量增加不显著,对其它养分和pH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菌剂增产率为14.35%和19.51%,【结论】优化了台湾假单胞菌WJP-7摇瓶发酵培养基,菌株WJP-7水剂处理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为50.53%,对棉田土壤除全氮含量不显著外,对其它养分和pH值均显著影响(P<0.05),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葛宗昌  孟宪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66-13569
[目的]制备出适合西北酸菜发酵的复合直投式发酵剂。[方法]前期筛选出3个菌株:产酸速率快的东方醋酸杆菌AC5,降解亚硝酸盐高的干酪乳杆菌L5,醇香味适中的东方伊萨酵母Y7。对这3种菌分别进行高密度培养研究,确定菌体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结果]确定增殖培养基的成分是马铃薯汁、番茄汁、葡萄糖、蛋白胨和磷酸盐。通过正交试验和培养条件优化得出,AC5的最佳培养基为马铃薯汁含量40 g/L、番茄汁含量80 g/L、葡萄糖含量20 g/L、胰蛋白胨含量10 g/L、磷酸盐含量10 g/L,在pH 5.5、30℃、150r/min下培养24 h活菌数达到3.42×108cfu/ml;L5的最佳培养基为马铃薯汁含量40 g/L、番茄汁含量60 g/L、葡萄糖含量5 g/L、胰蛋白胨含量15 g/L、磷酸盐含量10 g/L,在pH 6.5、30℃、120 r/min下培养24 h活菌数可达到1.93×109cfu/ml;Y7的最佳培养基为马铃薯汁含量60 g/L、番茄汁含量60 g/L、葡萄糖含量20 g/L、胰蛋白胨含量20 g/L、磷酸盐含量10 g/L,在pH 6.0、35℃、150 r/min下培养24h活菌数可达到2.74×108cfu/ml。[结论]该研究使单位体积的活菌数有很大提高,为制备西北酸菜直投式发酵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5 L发酵罐上生防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XNNH08发酵过程中的活菌数量,本研究在细菌基础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开展了培养温度和初始pH值对该菌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条件下,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XNNH0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初始pH值为6.0;通过2个关键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活菌数由原来的1.6×10~9CFU/mL提高到1.7×10~(10) CFU/mL,活菌数显著提高。本研究可为该生防菌后续培养基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株益生蜡样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优化蜡样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提高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量。[方法]在初始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蜡样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氮源和碳氮比。[结果]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5.00 g/L,可溶性淀粉40.00 g/L,蛋白胨10.00 g/L,玉米浆干粉30.00 g/L,硫酸铵3.00 g/L,磷酸氢二钾5.00 g/L,磷酸二氢钠5.00 g/L,硫酸镁1.25 g/L,硫酸锰0.60 g/L,氯化钙2.00 g/L。优化后蜡样芽孢杆菌在50 L不锈钢发酵罐中的发酵液活菌数达1.6×1010cfu/m L,较优化前提高了1个数量级。[结论]优化后的蜡样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大大提高了该菌的生物量,为工业化放大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成功筛选出1株有强产酸能力的植物乳杆菌的基础上,优化其发酵培养基,以提高其生物量。[方法]使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对培养基的成分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蔗糖30.00 g/L,酵母浸膏50.00 g/L,无水乙酸钠5.00 g/L,磷酸氢二钾2.00 g/L,柠檬酸氢二铵2.00 g/L,硫酸镁0.58 g/L,硫酸锰0.25 g/L,吐温-80 1 m L/L,碳酸钙2.00 g/L。经优化后植物乳杆菌发酵液的OD值从5.701增长到15.021,活菌数达7.1×109cfu/m L。[结论]优化后的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基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后续工业化生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微藻对水体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探讨了在开放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及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修复系统对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接种8 h蛋白核小球藻对磷达到过饱和吸收,过饱和吸收量是(3.12±039)×10-10 mg/cell;接种量1.00×105 cells/mL~3.72×106 cells/mL无菌培养96 h对总磷的去除率达到75%;正常生长过程中藻细胞除磷量(饱和含磷量)为(1.46±0.05)×10-10 mg/cell;在每日补充营养盐的开放环境下,72 h~216 h藻细胞除磷量(饱和含磷量)稳定在(1.50±0.50)×10-10 mg/cell,微藻系统稳定运转时除磷量为(006±0.01)mg/(L·d),此时藻密度为1.11×106~3.79×106 cells/mL。藻-溞修复系统表明,藻密度在928×105~1.60×106 cells/mL范围内,藻溞数量比为3.02×106∶1时藻-溞修复系统能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选择青藏高原广泛推广的10个青稞品种的成熟胚作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以及生根培养等,建立了青稞植株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添加L-脯氨酸1g·L^–1+水解酪蛋白0.8g·L^–1+2,4-D2mg·L^–1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诱导不定芽效果较好的培养基为MS+L-脯氨酸1g·L^–1+水解酪蛋白0.8g·L^–1,不定芽诱导率超过90%;将不定芽转到1/2MS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1个月后可获得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三褶虾脊兰(Calanthe triplicata)无菌播种快繁技术体系。【方法】以三褶虾脊兰种子为外植体,采用种子→原球茎→完整植株途径,探讨不同组合(0.5 mg/L 6-BA、0.1 mg/L NAA 和 1.0 g/L AC)、附加物[椰汁(CM)、土豆泥、香蕉泥]及基本培养基(花宝1号、1/2花宝1号、MS和1/2MS)对三褶虾脊兰种子萌发、原球茎诱导、增殖、分化、生根的效果,筛选适宜的培养基。【结果】成熟种子在1/2花宝1号+0.5 mg/L 6-BA+0.1 mg/L NAA+200 mL/L CM+1.0 g/L AC+20.0 g/L蔗糖培养基中培养150 d左右可形成原球茎,萌发率超过80%以上;诱导原球茎在1/2MS+100 mL/L CM+2.0 mg/L 6-BA+0.1 mg/L NAA+1.0 g/L AC+20.0 g/L蔗糖培养基上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率为4.5;原球茎接种于花宝1号+0.1 mg/L 6-BA+0.1 mg/L NAA+100.0 g/L土豆泥+1.0 g/L AC+20.0 g/L蔗糖培养基上分化培养40 d后,再转入花宝1号+0.1 mg/L NAA+100.0 g/L土豆泥+2.0 g/L AC+20.0 g/L蔗糖培养基上培养40 d,可诱导形成完整植株。在花宝1号培养基中添加NAA和土豆泥或香蕉泥,原球茎生根率均达100.0%,但土豆泥的成本最低。【结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褶虾脊兰无菌播种和快繁技术体系,为其种质资源保护、种苗繁育以及产业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提高纳豆菌的产率,达到高密度发酵培养的效果,对纳豆芽孢杆菌高密度发酵培养的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最终确定最佳培养基为淀粉20.0g/L,酵母粉2.0g/L,蛋白胨2.0g/L,NH4C11.0g/L,K2HPO4 2.0g/L,KH2P042.0g/L,MgSO41.0g/L。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6.5;接人菌种的体积分数为0.05;培养温度35℃。在20L发酵罐中高密度发酵培养,纳豆芽孢杆菌活菌数达2.95×10^14 cfu/L,较优化前提高近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