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额济纳胡杨林生长规律及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文利用34块胡杨林标准地获得的林分数量及质量指标,对额济纳胡杨林的生长规律和生物生产力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生态因子对胡杨的生物生产力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黑河下游胡杨林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5-10月,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中一块25年生的胡杨林耗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标准木的标准比导率和树木胸径和边材面积的相关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林分的蒸腾耗水量。胡杨林的蒸腾耗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胡杨幼林在生长季节耗水量为213.4mm。林分的生长状况主要受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甘肃胡杨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典型调查方法,经研究分析,揭示了甘肃河西走廊胡杨林分结构和胡杨生长进程规律。结果表明,胡杨生长成熟龄为:胸径25-30年,树高15-20年,材积45-50年。观察林分中,成熟林占82.83%,幼林仅为17.17%;林木以小径木占优,为80.2%;林分内天然更新不良。胡杨林呈现出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4.
基于塔里木河上游近64 a的气象数据和上游河岸胡杨年轮资料,分析塔里木河上游河岸胡杨径向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研究胡杨径向生长的敏感温度。结果表明:(1)近170 a来,胡杨年轮生长出现了两个峰值和一个低值,两个峰值出现在1857年和1879年。在1879年以后年轮生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955年达到最低值。此后年轮生长又开始出现增加趋势,1989年以后年轮生长略微降低。(2)树轮年轮指数与6—9月的平均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说明温度是限制塔里木河上游河岸胡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随着温度的上升,胡杨径向生长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3)河岸胡杨径向生长对温度变化响应敏感度不同。随着温度上升,胡杨径向生长灵敏度降低幅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灵敏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温度为18.6℃。因此,该采样区域的胡杨径向生长的最佳温度是18.6℃。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黑河下游额济纳旗成熟的河岸胡杨林为对象,分析不同年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年轮宽度序列与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年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胡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但不同年龄胡杨对气温的响应有所不同。②在季节尺度上,休眠季气温越高越有利于壮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而生长季气温越高越不利于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③在月尺度上,前一年3月和当年9月的平均气温越高,对壮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越有利,而当年10月平均气温越高,对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越不利;前一年7月径流量的增加对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有利,而当年2月径流量的增加对壮龄胡杨径向生长有利。综上所述,在季节和年等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胡杨径向生长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尺度的缩小,胡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更为细化,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径流量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在月尺度上才突显出来,前一年7月和当年2月的径流补给对胡杨径向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黑河统一调度管理过程中,可通过适度调增2月和7月洪水的下泄量来满足胡杨径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利用在新疆艾比湖自然保护区阿奇克苏河沿岸设立的三块胡杨监测样地,根据4a来的实地观测数据对该区胡杨的年龄结构以及生长量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胡杨年龄分布结构呈倒金字塔型,部分样地的Ⅰ~Ⅴ龄级胡杨甚至有缺失现象。在各龄级胡杨四年的生长量比较中,胡杨胸径和树高生长均随龄级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冠幅生长则呈递增趋势。而在各样地胡杨的年平均生长量比较中,样地A1胡杨的胸径和冠幅生长均好于另两块样地,且差异比较结果显著(P<0.05),但各样地树高生长差异并不显著;结合各样地未缺失龄级(Ⅵ~Ⅺ)胡杨年平均生长量与林分密度、地下水位、土壤总盐含量、土壤pH值以及土壤有机物含量等生境因子进行相关性比较显示,胡杨胸径和冠幅生长量均与土壤总盐含量有高度相关性,地下水位则次之,而树高生长量与各生境因子相关性均不高。  相似文献   

7.
光照对胡杨幼苗定居初期生长状况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全自然光和遮光(20%自然光)处理研究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ier)小幼苗生物和生物量分配对光因子的响应,实验表明光照对根冠比,叶面积比率和根重比率没有显著影响,光因子不改变胡杨幼苗生物量的分配状况,高光照能明显促进根的伸长,叶面积的增加和生物量的积累,遮荫环境则会阻碍胡杨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上游河岸胡杨径向生长对温度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塔里木河上游近64 a的气象数据和上游河岸胡杨年轮资料,分析塔里木河上游河岸胡杨径向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研究胡杨径向生长的敏感温度。结果表明:(1)近170 a来,胡杨年轮生长出现了两个峰值和一个低值,两个峰值出现在1857年和1879年。在1879年以后年轮生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955年达到最低值。此后年轮生长又开始出现增加趋势,1989年以后年轮生长略微降低。(2)树轮年轮指数与6—9月的平均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说明温度是限制塔里木河上游河岸胡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随着温度的上升,胡杨径向生长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3)河岸胡杨径向生长对温度变化响应敏感度不同。随着温度上升,胡杨径向生长灵敏度降低幅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灵敏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温度为18.6℃。因此,该采样区域的胡杨径向生长的最佳温度是18.6℃。  相似文献   

9.
通过小尺度生态监测与遥感数据分析获取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现状信息,集中对阿拉干断面设立的100hm2长期监测样方内的胡杨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该断面胡杨林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具有伴河生长的特性;随着离河距离的增加,胡杨株数呈递减趋势;大部分胡杨主要分布在离河道200m范...  相似文献   

10.
生态因子在苹果蠹蛾地理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已有的研究,阐述了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L.)可能的地理起源,以及人类在其全球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讨苹果蠹蛾地理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苹果蠹蛾地理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即气候和寄主。热量因子(温度和积温)决定了苹果蠹蛾在纬度上的分布;而该虫在经度上的分布,则主要取决于寄主的地理分布以及生长季节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下水埋深胡杨与柽柳幼苗的水分利用策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人工模拟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幼龄胡杨、柽柳叶片的光合生理指标,通过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2个物种在不同条件下净光合速率(P_n)与其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潜地下水条件下,胡杨P_n显著高于无地下水条件,柽柳则差异不显著。2潜地下水条件下,胡杨P_n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蒸腾速率(T_r)、气温(T_a)、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其中T_r为主要决策因素,T_a为主要限制因素;柽柳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3无地下水条件下,胡杨P_n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_i)、T_r,其中Gs为主要决策因素,T_r为限制因素;柽柳主要受T_r的影响。2个物种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均通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增加水分消耗成本,维持高效碳同化水平,在无地下水利用时均通过增加WUE以维持碳同化能力,但柽柳调整能力高于胡杨,表明柽柳在水分利用方面倾向于灵活的策略以适应水分生境波动,胡杨则倾向保守。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作为北方关键的造林树种,在引种到章古台后,其成熟期提前,养分输入主要依赖凋落物。为了揭示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物产量的变化机理并为林地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樟子松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年凋落物总量、各组分凋落量的月动态以及凋落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入成熟期后,樟子松人工林凋落总量的月动态呈现双峰型。在5月,各组分凋落量相对均衡;而在10月,凋落总量的绝大多数成分为针叶,占比达到90.86%。在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林分生长阶段,针叶均是樟子松凋落物的主要成分,其占凋落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一半。林分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的差异对凋落总量及各组分凋落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林分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此外,风速是影响枝条凋落量的关键因素,而月平均温度则是影响凋落总量的关键因素,降水量对各组分凋落量的影响较小。在625N·hm-2条件下,环境因子更能满足樟子松人工林在成熟期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13.
外界胁迫条件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尤为突出。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是影响生产力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机制仍是当前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还是非气孔因子的限制,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从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值的计算方法、不同条件下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以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1)对(相对)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值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为判断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提供依据。(2)对以往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研究中涉及的外界胁迫条件进行了分类,从人工控制条件(水分胁迫、盐碱胁迫、多因子复合胁迫)及自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3)分析了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途径。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揭示和探讨同一物种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境类型(水热盐养、人工控制与自然环境)等条件下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因子的变化特征与影响机理,这将是其发展趋势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疆策勒绿洲胡杨水分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文对新疆策勒绿洲胡杨在灌溉前后水分生理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灌溉后胡杨水势的日均值(-1.45MPa0比灌溉前(-1.97MPa)有显著增加;2)灌溉后胡杨蒸腾速率的日均值(1.41mmolm^-2s^-1)比灌溉前(1.34mmolm^-2s^-1)有所升高,但幅度不大;3)试验证明,胡杨的生长对环境水分状况的依赖性相对较强,因此,维持胡杨生境内的水分平衡,是促进胡杨正常生长,更新的重要前提,该研究将对策勒绿洲胡杨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酒泉绿洲天然胡杨林主要生长季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酒泉绿洲胡杨林分布区所辖4个气象站点1955-2010年的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ArcGIS反距离加权差值、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等方法,对该区天然胡杨林主要生长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 a来,研究区胡杨有生长期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年生长期延长以及叶黄初日推后的趋势,且提前和推后幅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变化明显。空间分析表明:胡杨林主要生长季变化有一定规律性,生长期初日提前幅度依次为:鼎新>玉门>瓜州>敦煌;生长期终日推迟的幅度为:鼎新>玉门>敦煌>瓜州;年生长期延长的幅度为:鼎新>玉门>敦煌>瓜州;叶黄期初日推迟幅度依次为:鼎新>敦煌>玉门>瓜州。Mann-Kendall突变表明:研究区胡杨的生长期初日、终日以及叶黄期初日均存在多个突变,且突变年份多滞后气温突变年份。由此可见,研究区胡杨对气候变化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撂荒地(CK)、生长1 a(BM-1Y)、3 a(BM-3Y)和5 a(BM-5Y)的甘肃贝母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不同生长年限甘肃贝母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年限对甘肃贝母土壤理化因子和细菌菌群均有影响,其中BM-5Y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OM)、水解氮(HN)和速效磷(AP)的含量(P<0.05),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22.76%、9.28%、51.25%;BM-5Y处理显著降低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P<0.05),其中OUT数、PD值及Chao I指数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7.23%、6.79%、6.47%。生长年限改变了细菌群落在门和属水平的群落组成,但各生长年限中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相对稳定,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其在CK、BM-1Y、BM-3Y和BM-5Y处理中的相对丰度总和分别为82.28%、84.16%、83.12%和82.30%。土壤pH、OM、HN、AP及AK含量是驱动根际土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其程度大小为:pH>AK>HN>AP>OM。土壤理化因子与各优势细菌门的相关性不同,pH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呈显著负相关(P<0.05),OM、HN和AP均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甘肃贝母生长年限延长(BM-5Y)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额济纳胡杨林生态效益评价及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胡杨是古地中海残遗植物种 ,胡杨林生态系统在绿洲演替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主要作用。额济纳胡杨林是我国第二大胡杨林 ,是维系额济纳绿洲存在的重要天然屏障。本文通过对胡杨林生态效益的评价 ,提出胡杨林不仅在生态系统方面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当前胡杨林存在的问题 ,利用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加以研究 ,为胡杨林的保护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胡杨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通过温度、水分、PEG和NaCl溶液对荒漠河岸树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ier.)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胡杨种子在10~40℃时萌发率均超过50%;其种子能够在完全水分浸泡情况下萌发生长;在NaCl和PEG-6000溶液胁迫下,萌发率与水势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2〉0.89),并受到温度的微弱影响;水势对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在高水势时,NaCl比PEG-6000溶液明显,而在低水势时后者超过了前者;在各种胁迫下,胚根生长都比种子萌发受到的抑制明显。实验结果显示,早期的低盐和充分的水分条件是胡杨幼苗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12年4、7、9和11月中旬分别对艾比湖流域平原区的灌木林、盐碱地、草地、胡杨林、枸杞园、防护林及农田7种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共18971只,隶属于3门12纲29目(30类).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胡杨林>草地>盐碱地>农田>枸杞园>灌木林>防护林;Margalef(M)丰富度指数依次为防护林>胡杨林>枸杞园>农田>草地>灌木林>盐碱地;Simpson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防护林>灌木林>草地>农田>枸杞园>胡杨林>盐碱地.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主要为中等相似(处于0.50 ~0.75).群落欧氏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结果表现为以灌木林、盐碱地及胡杨林为一组的自然荒漠环境类型、以农田和枸杞园为一组的耕作干扰环境类型、草地环境类型和防护林环境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微环境植被类型、土壤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差异是影响该流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流域胡杨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是以胡杨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对保护塔里木河中游甚至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遥感数据入手,对研究区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情况,通过遥感数据分类,结合GPS数据和多年实地照片分析的基础上,获取了研究区近3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的自然与人文因子,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塔里木河岸林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改善措施,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