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夏季柑桔锈螨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均密度(x)、聚块性指标(m */m)和有虫叶率(F)进行模糊聚类,对夏季柑桔锈螨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锈螨在皖南柑桔产区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整个种群动态有6个状态集。注意锈螨发生盛期(A_5、A_6)的种群动态,尤其在初盛期(A_3)应及时进行防治,以达到经济、有效地控制锈螨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李玉荣  任向辉  王国昌  王运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09-1710,1809
通过对麦蚜混合种群的系统调查,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累加百分数及建立逻辑斯蒂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小麦蚜虫的混合种群增长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蚜虫的混合种群始盛期在4月26日,高峰期在5月16日,盛末期为5月26日.与1983、1997、2000年的麦蚜混合种群数量动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2006年麦蚜发生的新特点是:发生数量非常低,高峰提前,后期下降快,无再猖獗现象.该研究为小麦蚜虫的综合治理及麦田昆虫群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麦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及天敌控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为了掌握麦蚜和天敌的田间种群动态及天敌的控蚜效能,有效地利用自然天敌防治麦蚜,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1984~1989年我们进行了麦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及天敌控制效果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麦田蚜虫及天敌的系统调查:选择生长中等偏好、长势均匀的麦田2亩,小麦全生育期不施任何农药。5点取样,5天调查一次,记载麦蚜及各种天敌的发生数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麦田麦蚜种群数量动态及天敌追随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渑池丘陵旱地麦田麦蚜混合种群动态为:4月中旬为种群初建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种群发展阶段;5月15—25日为种群发展盛期,数量上达到高峰,随后种群衰退。调查还表明,天敌与麦蚜间有明显的追随现象,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并通过相位图对这一追随现象进行了形象说明。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影响春小麦蚜虫消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本文通过对麦蚜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春小麦蚜虫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分析了麦蚜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蚜虫消长规律及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影响春小麦蚜虫消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本文通过对麦蚜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春小麦蚜虫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分析了麦蚜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7.
吸虫塔是长期监测小型迁飞性昆虫时空动态的大型植保设备。本研究旨在应用吸虫塔技术对田间麦蚜种群动态变化进行跟踪,并与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对比分析。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吸虫塔数据与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呈一定的相关关系,能够反映田间麦蚜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控制麦田蚜虫,保护生态环境,以增强麦蚜天敌资源数量和控制能力为目的,设计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关联模式、间插关联植物延续食物链模式、增殖寄生性天敌补充田间数量等一系列试验,监测了历年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天敌和标靶害虫麦蚜的发生高峰期具有跟随性,自然条件下利用天敌控制麦蚜能力弱。采取组合生物措施,实施保护瓢虫、释放蚜茧蜂,喷施虫霉菌,对招引瓢虫早春产卵、瓢蜂蚜发生同步、扩大天敌生态位宽度、天敌迁徙越冬等具有明显功效,可有效控制麦蚜,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瓢蜂菌组合生物控制麦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控制麦田蚜虫为害,保护生态环境,监测了历年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分析表明天敌和标靶害虫麦蚜的发生高峰期具有跟随性,自然条件下利用天敌控制麦蚜能力弱。以增强麦蚜天敌资源数量和控制能力为目的,设计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关联模式、间插关联植物延续食物链模式、增殖寄生性天敌补充田间数量等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对招引瓢虫早春产卵、瓢蜂蚜发生同步、扩大天敌生态位宽度、天敌迁徙越冬等具有明显功效,实施“保护瓢虫、释放蚜茧蜂,喷施虫霉菌”相组合生物措施,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避免害虫再度猖獗,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对麦蚜为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对麦蚜的发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综述了气候变暖对麦蚜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温度升高导致麦蚜始见期、迁飞期提前,为害期延长,生殖历期缩短,种群密度减少。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数据,揭示气候变暖情景下麦蚜的未来发生趋势,对有针对性的提出科学防治决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麦生长中后期2种麦蚜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麦生长中后期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结果表明,2种麦蚜在麦田混合发生,种群动态相似,主要分布于小麦穗部和中上部叶片,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高达0.8513和0.8418,禾谷缢管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禾谷缢管蚜。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类药剂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禾谷缢管蚜是西南麦区蚜虫的优势种群,为提高对其防治效果,选择2种常用的化学农药(氰戊-氧化乐果、阿维菌素-吡虫啉)和2种植物源农药(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分别在室内和田间开展了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浸渍试验中,化学农药造成蚜虫全部死亡,植物源农药毒杀效果也较为理想(死亡率76.7%~86.7%)。田间试验的校正防效依次为:阿维菌素-吡虫啉>氰戊-氧化乐果>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较高(校正防效90%以上),对氧化乐果有一定的抗性,对参试的植物源农药敏感性较差(校正防效40.5%~50.8%)。天气状况对药效试验结果影响明显。在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应首选阿维菌素-吡虫啉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加强植物源农药的研制和配套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肥条件对麦蚜同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偏施N,P,K肥的方法和田间罩虫测量蚜虫蜜露分子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对麦蚜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施N,P,NK肥对麦长管蚜和黍缢管蚜蜜露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尤其N肥的施用,对2种蚜虫蜜露的分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偏施P肥对黍缢管蚜蜜露的分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麦长管蚜蜜露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同化率较差。协调施用N,P,K肥,对于调节麦蚜种群密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自然变温(平均20.21℃)条件下,组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快,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比率明显偏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54.40和33.70,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4.15和34.0、0.2486和0.1688及1.2822和1.1839.尽管这两种麦蚜成蚜期远长于若蚜期,但由于内禀增长力均相当大,使得稳定年龄分布中若蚜的比率分别高达90.35%和89.31%。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抗性,应用每株麦苗上接1头蚜虫的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对禾谷缢管蚜在10个小麦品种(系)上的5个生物学参数发育历期DD、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DW、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产仔数F、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和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日均产仔数Rm进行了测定,并以此为基础用多元方差分析法、多目标综合判别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这10个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试验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中,小偃22、Astron、Ww2730和Amigo最不适于禾谷缢管蚜(R.padi)在其上取食,抗性最好,98-10-35和Xanthus次之,98-10-32、186Tm和98-10-30处在中间水平,Batis对禾谷缢管蚜(R.padi)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证明Astron、Ww2730和Amigo可作为抗蚜育种材料在我国使用。  相似文献   

16.
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时空综合观分析了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禾谷缢管蚜的数量发生动态分为 4 个状态,即凋落状态、初盛状态、盛发状态和衰减状态,认为应在初盛期进行化学防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种群具有周期性聚集和扩散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宁夏灌区春小麦蚜虫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小麦3种蚜虫发生量的田间调查可知,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3种蚜虫的消长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55%~63%;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在25℃以下,相对湿度55%以下繁殖速率加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则在30℃左右,相对湿度60%以上繁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8.
The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of 9 Aegilops species including A.biuncialis,A.juvenalis, A.ovata, A.kotschyi var. varianilis, A.triaristata, A.tauschii, A.vavilovii, A.crassa and A.ventricosa in Triticeae to oat-bird cherry aphid (Rhopalosiphum padi) w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otal phenols in seedling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this aphid. The level of DIMBOA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intrinsic innate rate of increase (rm) of R. padi. Neither of soluable sugar nor total phenols in adult stage wa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level. However, concentrations of free proline and serine in leaf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rm of R. padi (rm =-0.0636+0.23xpro** +1.982xser*). The content of DIMBOA was high-negatively related to rm of R. padi (r=-0.819**). The low level of free proline and serine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DIMBOA could be regarded as important elements for resistance of Aegilops species to R. padi.  相似文献   

19.
若干生化指标与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报道小麦野生物种 9种山羊草 (Aegilopsbiuncialis,A .juvenalis,A .ovata ,A .kotschyivar.varianilis,A .tri aristata ,A .tauschii,A .vavilovii,A .crassa和A .ventricosa)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的生化抗性机制。苗期山羊草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丁布 (DIMBOA)含量与抗蚜性密切相关 ,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同丁布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76 0 ) ;成株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与抗性无关 ,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含量与蚜虫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rm=- 0 .0 6 36 +0 .2 3xpro +1.982xser ) ,丁布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 .819 ) ,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和高含量的丁布是野生山羊草物种抗禾谷缢管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为了将野生比克氏棉的种子无腺体(无棉毒素),而植株上有腺体的珍贵特性,转育到栽培四倍体棉种上。先用栽培二倍体亚州棉(A_2A_2)与二倍体比克氏棉(G_1G_1)杂交成异源二倍体A_2G_1。将杂种染色体加倍,合成异源四倍体A_2A_2G_1G_1。再与栽培四倍体陆地棉杂交,组成三交种合成异源四倍体。并分析了三种杂种的性状遗传学及细胞学。为培育棉、油、蛋白质三位一体的抗虫新棉种,提供了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