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开璇  汪跃 《林业科学》1993,29(1):95-96,T001
重阳木丛枝病普遍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安徽、湖北一些地区危害严重。1983年作者用电镜证实了重阳木丛枝病为类菌原体病害。本病在国外尚无报道。在传病试验中证实了感病植株病皮能嫁接传病。树木感染MLO病害后,其病原在感病植株中分布局限且浓度较低。长春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MLO病原能在长春花内大量繁殖,成为研究树木MLO病害的理想试验植物。1988年试验证实泡桐丛枝病MLO病原可由南方菟丝子传染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丛枝黄化及花变叶病状。本文将报道用南方菟丝子传染重阳木丛枝病MLO到长春花上,并回接成功。  相似文献   

2.
泡桐丛枝病是常见的泡桐严重病害。1967年以来,国内外已有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类菌原体的报道。近来,又有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病毒病原的报道。本文介绍我们对泡桐丛枝病病原的进一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 树木丛枝病是一类常见的病害,最早认为由生理障碍引起,后又认为是病毒或真菌浸染所致。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致病以来,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陆续被证实是由类菌原体(MLO)或类细菌(BLO)引起。笔者近年来对引起树木丛枝病的类菌原体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电镜观察,报道了由MLO引起的泡桐丛枝病和重阳木丛枝病,由类立克次体(RLO)引起的枫杨丛枝病及由BLO 和  相似文献   

5.
泡桐丛枝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近年来泡桐丛枝病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病原类菌原体(MLO)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致病机理、病原在树体内的分布和季节变动规律、寄主抗病性鉴定、治疗药剂的筛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动向。并且根据新提出的泡桐丛枝病原MLO浸染循环模式,探讨了我国发生泡桐丛枝病流行的关键因子,以及今后防治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泡桐丛枝病病原和传毒途径。结果表明:类菌原体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80~800mμ。多存在于病丛枝韧皮部筛管细胞内。繁殖方式分芽殖和两两分裂两种。种根和茶翅蝽、小绿叶蝉是泡桐丛枝病的传毒介体。种子不传毒,嫁接能够传毒。  相似文献   

7.
研究泡桐丛枝病的媒介昆虫,有助于选择有效防治措施和进一步开展对病原及发病规律的研究。关于泡桐丛枝病媒介昆虫传毒试验,目前国内尚无报道。日人盐(氵尺)宏康曾用桔茶翅青蝽(plautia stali scotl)和另一种蝽象(Halyomorpha mista uhler)作接种试验,后者可使泡桐实生苗发病,但关于虫体内是否存在类菌原体,未作报道。我们自1978年开展泡桐丛枝病病原研究,同时进行了媒介昆虫的传毒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  相似文献   

8.
泡桐组培脱毒苗田间育苗、造林及防治丛枝病效果的研究孔德广(河南省西华县林业局466600)陈桂华袁新华(西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泡桐生产上一大难题。该病能引起泡桐属植物普遍发病,使整株或部分枝条表现病状。其病原为植物菌原体,侵染...  相似文献   

9.
泡桐(Paulownia spp.)丛枝病已确定系类菌原体(MLO)致病。但据国内报道电镜下见到有棒状病毒粒子,至于病毒到底起何作用以及是否是病毒病同时存在则未叙明。在泡桐产区近年发现一年生种条苗或  相似文献   

10.
Deeley J.应用迪纳氏染液(Dien-es’stain)对11种植物19种不同病原的病害和对照作检验,结果其中7种感染类菌原体(MLOs),病组织染色呈阳性反应。我们籍用此法检验了泡桐丛枝病,所得结果与丁正民不久前的实验结果一致,证明这一方法可应用于泡桐丛枝病的诊断。本文将我们实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国内外皆证实由类菌质体(MLO)病原引起。开展泡桐丛枝病传毒昆虫试验是解决丛枝病传播途径及病害消长规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生产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南朝鲜罗瑢俊等证实,烟草盲蝽传播丛枝病,日本进行追踪试验未成功;日本盐泽宏康等证实茶翅蝽传播丛枝病。我们自1975年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及防治时,对泡桐上刺吸式口器害虫做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昆虫接种试验。本材料为在北京虫传试验初步结果,河南、安徽、山东等各协作点1981年扩大试验材料不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12.
关于类菌原体引起竹丛枝病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竹瘤座菌引起的丛枝病的病枝嫩茎和叶脉经电镜观察,在病组织中不仅见到病菌的菌丝,还发现筛管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类菌原体,但经四环素等抗菌素处理,对该丛枝病症状无任何影响,而粉锈宁对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所以,虽然病株内有类菌原体存在,但可能因量少或其它原因,而和该病症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14.
北亚热带泡桐无毒苗山地造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泡桐无类菌原体苗木在江西分宜低山地造林,采用与杉木或湿地松混交种植方式,3年内泡桐长势良好,无丛枝病发生,杉木和湿地松生长也不受影响。由此可见该技术在南方北亚热带山地造林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证明用无毒苗是解决泡桐苗期和幼树期丛枝病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用泡桐无类菌原体苗木在江西分宜低山地造林,采用与杉木或湿地松混交种植方式,3年内泡桐长势良好,无丛枝病发生,杉木和湿地松生长也不受影响。由此可见该技术在南方北亚热带山地造林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证明用无毒苗是解决泡桐苗期和幼树期丛枝病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健康的和感染泡桐丛枝病的兰考泡桐的1年生枝韧皮部为材料,进行过氧化氢酶同工酶、淀汾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病株的2种酶同工酶的活性均降低,某些酶带消失。讨论了这些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存在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水竹丛枝病的症状和病原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水竹丛枝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枝节间缩短,侧枝、细枝丛生。每年从4月起,在病枝叶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子座,5月中旬开始在其外围产生褐色垫状子座:即瘤座菌的有性世代;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在病株同一组织的超薄切片中,同时存在类细菌,类菌原体和真菌菌丝,其中真菌菌丝的形态和大小与病株叶鞘内的瘤座菌子座切片菌丝相似。用分离培养的类细菌培养液针注接种能诱发致病,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相同。进行再分离,其菌落形态、菌体大小和形态结构均与接种物相似。  相似文献   

20.
以感染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长春花和健康长春花的叶片为材料,对其过氧化物酶、酯酶、谷草转氨酶、总酚及酚相关酶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与健株相比较,病株中三种同工酶的活性降低了,某些酶带颜色变浅或消失:总酚含量与绿原酸含量有所增加:多酚氧化酶与苯丙转氨酶活性明显增强,并讨论了这些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存在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