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专题图形库为出发点,对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图形自动扫描矢量化、图形快速编辑、图形网络通讯及图形库定量研究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快速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科尔沁典型沙区土地类型三个时期两级专题图形库,对该区进行了示例性分析,获得了该区三十多年来的动态演变信息。该研究方法对我国沙漠化的定量研究及决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沙漠化草地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监测是北方重要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基线评估的基础数据。为开展防风固沙功能基线评估,以正蓝旗为典型研究区,地面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以2002年和2011年TM影像为信息源,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ERDAS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获得正蓝旗2002-2011年草地沙漠化动态变化图,计算不同程度沙漠化草地之间的转换面积。探讨了北方防风固沙重要区近10年的沙漠化草地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11年正蓝旗沙漠化草地总面积为5246.62km2,其中轻度沙漠化草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为49.15%,沙漠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2)2002-2011年间,正蓝旗沙漠化草地面积减少了16.05%。(3)沙漠化逆转面积是沙漠化发展面积的1.5倍,草原沙漠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仍有20.1%的地区沙漠化程度加重。沙漠化发展的动态趋势是整体逆转,局部扩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该流域的绿洲化和沙漠化环境问题为主线,通过对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评价,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评价,河床改造利用的评价,阐述了荒漠生态系统的被破坏和绿洲生态系统的被建立。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拉善盟2000年TM卫星影像遥感信息为主要依据,根据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动态分类系统,在遥感影像上进行解译和面积量算,获得了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666232.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8%。阿拉善盟主要的沙漠化类型为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1846880hm2)、灌丛(草地)沙漠化(735369.5hm2)、砾质沙漠化(1064944hm2)和耕地沙漠化(19039hm2)。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之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和荒漠干草原上;灌丛(草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东部;砾质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的西部,尤其以额济纳旗最多;耕地沙漠化主要集中在额济纳绿洲。  相似文献   

5.
“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土地沙漠化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是“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土地沙漠化遥感调查成果总结。该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5878.37km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沙漠化土地分别为3020.30km2,7277.44km2、7085.59km2t和8495.04km2.文中对沙漠化土地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筛出合理的农林牧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6.
关于沙漠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科尔沁沙地为例,着重探讨了第四纪环境、气候变化、沙物质来源和运送机制、沙漠水文特征和利用方式、植被特征及其演变等在沙漠化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指出沙漠化是一种综合的白然地理过程,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施加作用的结果,它导致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平衡的严重紊乱和瓦解,导致灾难性的生态恶果。对沙漠化环境的改善和逆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沙漠化地区地下水位的分布状况,利用MODIS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遥感一数学一模型学融合的研究方法,在实地考察沙漠化地区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和其它辅助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的线性方程,提出了基于MODIS影像数据,在土壤中存在毛细管补给条件时,简便、有效地监测沙漠化地区地下水埋深的遥感模型,并在毛乌素沙漠化地区进行了实地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反演地下水位和实测地下水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68,误差较小,研究结果符合实际。认为在较大范围且地下水埋深不大于7 m的沙漠化地区,利用MODIS多波段遥感模型监测并评价地下水位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以1995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GIS图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景观要素图斑,得出图斑的数量、周长、面积等特征,并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计算研究地区的景观指数,通过对景观指数的分析,揭示该地区沙漠化现状及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各种类型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7.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9.1%;植被盖度小于30%的较严重沙漠化土地从1995年到2000年以61.0hm2/年的速度扩展;景观破碎度变大,反映出入类活动对景观的干预作用不断增强;沙漠化景观要素的形状指数变化表现出内、缘比变大,不利于沙漠化土地的自然恢复。研究地区沙漠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沙漠化现象在地球所有干旱地区都不断增多。当前,如果缺少沙漠化状况图和对沙漠化的监测系统,就得不到有关遭受沙漠化损害地区受害情况的真实信息。现将全世界沙漠化现状列于表1:  相似文献   

10.
奈曼旗沙漠化及其防治中的政策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漠化是在脆弱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明确它们在沙漠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沙漠化防治的需要。前人的工作成果显示,人类活动在奈曼旗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比自然条件的作用更为突出,因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将对这个地区的沙漠化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奈曼旗沙漠化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人类活动在沙漠化中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左右人类活动的因素,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合理与否,主要受政策因子的控制。因此,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得力成了奈曼旗沙漠化防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 16 95 .12km2 ,根据其分布特点分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 4个等级。研究了沙漠化发展趋势、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 ,针对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危害特点提出了防治原则和目标、综合防治方案、防治工程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扎鲁特旗2000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互判读,建立土地荒漠化数据库.结果表明:扎鲁特旗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率达28.88%.荒漠化类型有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异明显,南、北部严重而中部较轻,农牧交错区比纯农区和纯牧区严重.地形地貌、松散的土质以及干旱多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条件,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人口剧增是间接原因,而管理失误才是土地荒漠化的根源.要遏制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严峻态势,必须加强管理,控制人口,改革土地利用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对象,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73.60%.在荒漠化主导因素中,塔里木河流域以风蚀为主的荒漠化土地类型,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3.61%.在荒漠化程度中,以极重度为主,占荒漠化土地的35.41%;在荒漠化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未利用土地荒漠化为主,占荒漠化面积的48.45%;在空间分布上,以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荒漠化土地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是在一定的理论、法律体系支撑下,以城市内具体宗地为 监测对象,以一定的周期和频率,可实现不同空间层次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和应用的综合体,是 一个包含逻辑维、空间维和时间维的复杂、有序、开放的动态系统。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 统是将GIS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城市地价动态监测而建立起来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有其特定 的构成、功能和性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与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也存在着联系。  相似文献   

15.
松原市土地沙化机制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分析松原市沙区沙漠化机制 ,指出自然环境因素只是沙化的必要条件 ,松原市沙地演化最终取决于人类活动 ;取决于人类对该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提出应从经济效益入手 ,发展高效生态型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合理配置林种、树种 ,建立沙区人工草场等措施 ,建设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固沙体系 ;发展农牧交错带沙区高效生态型农业 ;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兴办沙产业是沙区人民摆脱贫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核心问题之一,基于区域和地方尺度的绿洲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定量提取与模拟预测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对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补充。选择干旱区典型绿洲新疆于田地区为研究靶区,对于田绿洲过去近17年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定量研究基础上,利用马尔柯夫—CA模型模拟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过程,定量分析其演变的特点和预测其未来的演变趋势,以便为未来绿洲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合理化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西藏沙漠化程度及其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区域沙漠化程度概念出发,本文依据西藏沙漠化普查和荒漠化监测所得的1991年与1997年两期土地沙漠化数据,选择沙漠化土地占地率、重度沙漠化土地占地率、沙漠化土地年增率、沙漠化土地年扩大面积占地率四个指标,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指数法,对西藏各个沙漠化县(市、区)的沙漠化现状程度等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兼有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沙漠化程度进行了区域概括与分区。评价结果,西藏65个沙漠化县(市、区)中有16个属于中度沙漠化程度,其余全部属于轻度,全区可划分出9个沙漠化程度区,其中轻度区4个、中度区5个,总体而言西藏土地沙漠化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8.
灌溉农业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灌区的灌溉管理和信息化程度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限制了灌区农业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将促进灌区灌溉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为例,对灌区耕地资源及其主要变化类型、灌区土地盐渍化现象及调整力度较大的作物种植结构进行遥感监测与分析,有效地补充了传统获取手段的不足,为灌区管理与合理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甘肃省生态系统分为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大类 ,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为环境压力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由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四个次一级系统组成 ,每个次一级生态系统由各自所属指标体系来系统评定。利用因子分析法、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 2 6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定量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评价表明 ,甘南州、陇南地区、张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甘肃中部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次之 ,河西走廊的武威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环境质量最差。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说明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 ,能够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质量对比与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