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山东省现行的二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二代百株累计卵量90粒。卵量调查是自各代的始卵前定点定株,到产卵终每天或隔一天调查一定数量棉株的着卵量累计而得,费工费时,在实际应用中,农民不易掌握,为寻找便于棉农掌握的调奄方法,自1986至1989年每年在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达到90粒左右时的当天,对部分乡(镇)的同类棉田进行普查5块,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查100株,统计一次调查百株卵(虫)量。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分析了解棉铃虫卵在田间呈核心理论分布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卵量调查方法的改进,应用序贯抽样检定防治标准,及统计资料的代换方法。根据棉铃虫卵在田间呈核心分布型,为了提高田间调查准确度,改进我国已经应用的田间取样方式,提出田间卵量调查方法是:以200株为取样量,采用平行线式,40个样点,每点单行五株。因为这样增多了样点和卵分布核心相遇的机会,经与原采用的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分行式取样比较,平行线式取样准确度最高,降低了样本平均数代表性误差。为了节省田间卵量检查时间,可采用调查着卵株率计算百株卵量的办法,或对不同卵量密度的田块区别对待,百株卵量10粒以上检查100株,10粒以下检查200株。以田间百株卵量15粒或着卵株率11.77%为达到防治标准;卵量10粒或着卵株率8.36%为未达到防治标准,制定了序贯抽样检定防治标准的方法。检查卵量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方程:d_o=0.1127n-8.5353d_1=0.1127n 8.5353检查着卵株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方程:d_o=0.0998n-6.4228d_1=0.0998n 6.4228为了使用方便,制定了每次检查五株为单位的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田间实用检定表。实例计算表明,对棉铃虫卵和田间调查资料,进行变量分析,用对数和平方根代换均可。根据卵呈核心或嵌纹分布的特点,对数代换更为合理些。  相似文献   

3.
1992年棉铃虫猖獗,麦田一代幼虫平均百复网775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4280~5950粒,对照未防田百株幼虫达417头。虫盛发期内每日产卵量都超过防治指标,常年二代卵量100—200粒,用药次数1—2次,而1992年相当于常年发生量的30—40倍。  相似文献   

4.
1972—1973年在关中棉区调查分析表明:棉铃虫第二、三代卵在棉田里呈核心分布型,也符合负二项分布型,是成虫产卵对棉株有一定选择性和外界因子影响棉株状态不一致的综合表现。幼虫在棉田内也呈核心分布型,但随着幼虫长大转移,及天敌等自然因素和喷药防治的影响,虫口密度减少,可转变成波松分布型。幼虫为害的棉花蕾铃在田间也呈核心分布型,随着幼虫为害的发展,为害蕾铃与植株增多,转变成嵌纹分布型。着卵株在田间呈波松分布型,也符合嵌纹分布型。着卵株率(p)和百株卵量(m)呈p=3(?) 0.265m-3.6763的抛物线关系。根据反函数关系m=(?)可从着卵株率计算百株卵量。作者按此公式制定了从着卵株率(p)求百株卵量(m)的检索表。田间调查,采用检查着卵株率,查表即知百株卵量,可以节约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5.
问题之一:不查虫情,盲目打药。防治时间不是提前就是迟后,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对策:搞好虫情调查,适时喷药防治。防治棉铃虫的关键虫期是卵高峰期,即“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在30粒时,为  相似文献   

6.
王展 《植物保护》1992,18(3):54-54
多年来,棉铃虫在我县以二代危害为主,三代发生偏轻,四代常不必防治。但199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偏轻,而三、四代危害严重,四代大发生为历年所未见。其特点:卵量大、孵化率高、夏播重于春播,晚发旺长田重于早发田块,1991年8月25-26日调查,县站定点田块百株当日卵量50粒,伯士乡定点田块当日百株卵量40粒,幼虫18头,同期大田普查,夏播棉百株卵量为140粒,最高达160粒。百株平均有幼虫28头,最高达50头。9月  相似文献   

7.
石羊河流域玉米棉铃虫发生气象条件分析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了解石羊河流域玉米田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和准确预测其危害特征,以石羊河流域1999~2007年玉米田棉铃虫和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方差分析,分析、模拟了气象因子与卵始见期、卵高峰持续期、高峰期百穗卵量关系和预测模型,模型回代检验效果较好.结果表明:棉铃虫累计百株卵量增长动态符合典型的"S"生长曲线,Nt=206.8536/1+e3.8130-0.3703t,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减速增长.棉铃虫卵始见期与光热因子呈负相关,与风、水分因子呈正相关;高峰期百穗卵量与此恰恰相反.热量多、气温高使棉铃虫的繁殖力和生存力提高,棉铃虫卵出现早、年发生程度重.棉铃虫卵期、蛹期相对干旱利于卵的羽化,使卵出现早、卵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摘要:棉田棉铃虫的卵株率与卵密度间相关极显著,因而利用有卵株率取代卵密度来进行棉铃虫发生期的分析和确定防治指标,易于被接受和掌握。同时,简化棉铃虫的查卵方法,对于棉铃虫的测报调查和指导大面积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卵高峰期百株卵量2块;顾成玉等(1987)根据卵量与幼虫和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一代区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  相似文献   

10.
《湖北植保》2004,(3):3-3
防治时期防治策略具体措施推荐农药7月上旬前(棉花苗期至现蕾期)1 不打或少打化学农药;2 充分保护和利用田间自然天敌昆虫(吃害虫的益虫) ;3 充分利用棉株受害补偿功能。1 坚决放宽棉蚜防治指标,当蚜虫卷叶株达15 % ( 3片真叶前)、2 0 % ( 3片真叶后)才用药防治。2 此间,棉铃虫为1代、2代。6月份关注早发棉田及套种玉米、黄豆棉田,当百株卵量达2 0~3 0粒时用药防治。3 红蜘蛛只需用药挑治。1 防治蚜虫:功夫、敌杀死、阿维菌素类。2 防治棉铃虫:功夫、敌杀死、万灵、拉维因、安打、阿维菌素类。3 防治红蜘蛛:功夫、哒螨灵、阿维菌素类…  相似文献   

11.
棉田玉米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玉米螟卵量与棉花被害株、被害铃关系的研究以及被害所造成产量损失的调查,根据经济阈值推算出以百株卵量表示的防治指标。玉米螟卵量(x)与被害株数(y)、被害铃数(n)呈正相关,关系式第1代为:y=1.49x-0.22,第2代为:y=3.47x+0.21,第3代为:n=3.25x+1.2。被害株损失青铃数,第1代为4.36±0.55只,第2代为3.41±0.30只。但与受害株相邻的健株铃数多于一般健株。用药一次每亩成本150元,防治效果为70%,推算出的防治指标为:第1代百株卵量2.2~2.8块,第2代0.9~1.1块,第3代3.1块。经多点大田验证,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蜘蛛多达24科80种以上。瓢虫和蜘蛛类占捕食性天敌总量的85%,对棉铃虫种群有重要控制作用。试验表明,棉田实行免耕栽培法,前作茎秆留存,因地制宜开展棉花与大豆、西瓜、玉米、甜叶菊、无架豆角等作物间套作,改进用药模式,选用生物农药和对害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品种及安全的施药技术,能有效保护天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根据1950—1962年的部分研究结果。从红铃虫各期虫态发育与温湿度关系、食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幼虫滞育的一些有关生态特性,来探讨它的发生规律。根据分析:西北无虫区的原因,主要是受冬季低温强度大,夏季温差大,湿度低的限制,红铃虫既不能越冬,又不能繁殖;已感染的地区,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可以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即二代区、二三代区、三四代区和多代区。关于红铃虫数量变动原因,与发生基数、气候条件和繁殖期的食料条件关系最为明显。与此同时,也指出了不同地区控制红铃虫种羣数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我国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Bt棉)品系CK595-1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对棉铃虫1~5龄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和体重抑制率有明显的器官和幼虫龄期间差异,其活性顺序为叶>蕾>铃>花,其作用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棉铃虫1~4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叶片和棉蕾不能正常化蛹,5龄幼虫可部分化蛹及羽化;1~4龄幼虫取食Bt棉的花及2~5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铃后均可部分化蛹及羽化,化蛹率随龄期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分析和经济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田取样调查资料分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红铃虫对棉铃的为害损失。被害样本的损失表现在铃重减轻和品级下降。样本单铃活虫数与重量损失率具有幂函数回归关系。二代为y=6.65x~(.9763),三代为y=5.42~(.9575)。虫量与品级具直线回归关系,二代为y’(级别)=1.4x(虫量)+1.3,三代为y’=1.2x+1.3(不计小数)。经济阈值(经济允许虫量)和防治指标是按Chiang,H.C.(1979)模式按照幂函数关系修正为由于棉花产量随时间进程渐增,因而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也呈动态交化。设计了微机运算程序以适应在防治方法、防治次数、产量、价格变化时的运算。  相似文献   

16.
用ELISA法和室内生测法研究分析了3个转Bt基因棉花株系新棉33B、GK12、GK2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校正死亡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杀虫蛋白表达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苗期和蕾期杀虫蛋白表达量较高,花期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最为明显,到铃期和吐絮期含量略有回升.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其顺序为叶>铃、花心、花萼、蕾>花瓣>苞叶.室内生物测定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与其杀虫蛋白表达量高度一致.转Bt基因棉花应加强中后期对棉铃虫的监测和补充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7.
用活动温度平方法计算期距,制作期距表,进行发生期预测,克服了平均期距法时间覆盖面小的缺陷,应用时简便准确,有利于积温法则的推广和应用.经近年多点应用检验,可提前25~38d准确作出二代棉铃虫卵峰日的预报.  相似文献   

18.
分根灌溉对干旱区棉花生长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观测分根灌溉(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PRI)棉花能否在降低灌溉量的条件下维持一定的经济产量。田间实验的灌溉方式分为2种:交替隔沟灌溉(Alternative Furrow Irrigation,AFI)、固定隔沟灌溉(Fixed Furrow Irrigation,FFI)和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CFI)。结果表明,在降低30%灌溉量的条件下,棉花籽棉产量略有减少,AFI和FFI的籽棉总产量分别为CFI的92%和84%,但AFI比CFI的霜前花产量高出12%。PRI处理的棉花叶面积、株高及叶片、桃和茎的干物质量都低于CFI,但单株平均桃数与CFI没有显著差异。在降低灌溉量的条件下,由于霜前花价格比较高,AFI基本上能够维持棉花的经济产量不降低。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结果明确了模拟棉苗受小地老虎为害造成断苗缺株后,周围棉株有不同程度的补偿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效铃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缺1株苗成铃能获得101.85%的补偿,籽棉平均补偿率达87.24%,损失率为12.76%。但自连续缺2株以上,则补偿率下降为50.62%-35.75%,损失率上升为49.37%-64.24%。补偿量和损失量(率)是随缺株数的增加而增长,而补偿率则随缺株数增加而下降,在不同缺株数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