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施氮量对低肥力棉田土壤氮素及棉花养分吸收利用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低肥力棉田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土壤速效氮及脲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79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80、270、360、450 kg·hm-2,分别以N0、N90、N180、N270、N360、N450表示),于2016和2017年进行连续两年大田试验。测定棉花产量、干物质质量、氮磷钾积累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0―100 cm土层脲酶活性等指标。【结果】(1)与N0相比,除2016年N90处理外,其余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籽棉产量。两年N360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单株成铃数,籽棉产量与其它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对棉花衣分无显著影响。(2)与N0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施氮90~360 kg·hm-2,棉花氮、磷、钾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450处理氮、磷、钾积累量较N360处理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棉花氮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降低;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氮生理利用率开始降低,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除N90处理外,其余各处理41―80 cm土层NO3--N含量较N0显著提高;N270、N360、N450处理41―80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高于N0、N90和N180处理;施氮对土壤NH_4^+-N含量无显著影响。(4)施氮0~360 kg·hm-2,土壤脲酶活性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超过360 kg·hm-2,土壤脲酶活性下降。【结论】氮肥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77.0 kg·hm-2。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棉花养分积累量降低,土壤NO3--N含量升高,土壤脲酶活性受到抑制,氮肥利用率降低,棉花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单施氮肥(CK,施纯氮270kg/hm 2)、秸秆还田(J,较CK减氮20%)、秸秆还田+牛粪(JF,较CK减氮20%)、秸秆还田+菌渣(JZ,较CK减氮20%)4种不同培肥处理,对麦田0~60cm土层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季0~20cm土层各处理在拔节期脲酶活性最大,20~40cm土层JF处理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脲酶活性最大;在0~20和20~40cm土层JF处理在拔节期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除J处理外,其他处理在0~20cm土层拔节期有机碳含量最大,且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JF处理最大,其次是JZ处理;在0~20cm土层各生育时期JF处理的全氮含量均最大,且显著高于CK处理。减氮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且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减施氮肥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志彬  陈兵林  周治国 《作物学报》2008,34(8):1393-1402
试验于2004年在河南安阳(黄河流域黄淮棉区)和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大田进行。氮素设0、120、240、360和480 kg hm-2(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 5个水平, 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85 kg hm-2和118 kg hm-2, 研究花铃期棉田土壤速效养分时间、空间变异特征及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生育进程, 两试点N0处理0~60 cm土壤各层碱解氮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其他4个处理先呈现下降趋势, 棉田追肥后, 含量明显增加, 之后明显降低, 吐絮后又开始回升; 两试点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0~60 cm土壤各层速效养分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相同土层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随距棉株水平距离的增加, 南京N1、N2、N3、N4处理呈下降趋势, N0处理水平变异特征不明显; 南京碱解氮含量时空变异较安阳显著, 安阳速效磷含量时空变异较南京显著。南京0~60 cm、安阳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随距棉株水平距离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 而安阳0~20 cm呈现相反趋势。安阳、南京分别以360 kg hm-2和240 kg hm-2施氮水平棉花产量构成相对合理、皮棉产量最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较优。因此, 不同生态区应根据花铃期棉田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 确定适宜施肥量, 提高棉花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4.
施氮对西藏农田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不同施氮量对拉萨农田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5个试验处理:T1不施氮肥:0 kg.N.hm-2 (N1)、T2:75kg.N.hm-2 (N2)、T3:150kg.N.hm-2 (N3)、T4:225kg.N.hm-2 (N4)、T5为当地适宜施肥量:150kg.N.hm-2 (N3),135 kg.P2O5.hm-2,分别于播种前和青稞收获后采集各处理0-20cm土壤样品测定其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腐殖质碳、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蔗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结果】拉萨农田土壤有机碳总量偏低,活性有机碳比例较大,土壤腐殖化率较低。短期内施用氮肥能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而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但降低土壤腐殖质碳含量,提高土壤HA/FA。【结论】施用氮肥短期内可以使当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T4施氮量可以优化土壤微环境,利于土壤酶活性升高和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秸秆还田试验为平台,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氮量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明确农田黑土玉米秸秆腐解下土壤氮素含量与脲酶活性的关系。试验以秸秆腐解和不施秸秆为主区,不同氮肥水平(纯N)(0、135kg/hm2、180kg/hm2、225kg/hm2)为副区,测定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及脲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秸秆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趋势均随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增加,在拔节期达到最高后降低;与无秸秆处理相比,在施氮量为180kg/hm2、225kg/hm2秸秆腐解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p&;lt;0.05),而施氮量为0、135kg/hm2时虽提高了脲酶活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gt;0.05);土壤碱解氮、土壤全氮的变化趋势与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地膜再利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2011年在河套地区进行了旧膜、新膜覆盖及露地栽培向日葵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再利用可明显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在0~40cm土层,旧膜覆盖的土壤脲酶活性较新膜覆盖土壤增加7.4%,较露地增加1.1%。土壤脲酶活性随向日葵生育期变化而不同,呈上升—下降—小幅上升的趋势。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减小趋势,旧膜覆盖可以维持耕作层土壤脲酶较高的活性,但随土层加深,旧膜覆盖土壤脲酶活性下降幅度较露地大。地膜再利用改变了土壤脲酶活性,加速了土壤中潜在养分的有效化,为地膜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高肥力壤土小麦氮钾肥相互效应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计氮(N)、钾(K)二因素四水平的试验处理,利用分段函数量化分析了在中高肥力壤土条件下小麦N肥和K肥相互效应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肥和K肥的施用量对速效养分的释放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在不同土层深度、不同施肥区间,这种相互作用强度有差异,0~20 cm土层大大强于20~40 cm土层。在0~20 cm耕层中,当纯N用量超过300 kg/hm2,在300~450 kg/hm2区间内,随着N肥的增加,土壤速效K释放快速增强;当K肥(K2O)用量超过150 kg/hm2,在150~225 kg/hm2这一区间内,随着K肥的增加,对土壤硝态氮(NO3--N)释放的促进作用快速增强。  相似文献   

8.
《棉花学报》2021,33(5)
【目的】研究耕层重构技术对棉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提供新途径和方法。【方法】2019年以冀棉315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旋耕(对照)和耕层重构(将0~20 cm土层与20~40 cm土层土壤互换,同时松动40~60 cm土层土壤)2种耕作方式,调查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棉花产量和生物量。【结果】与对照相比,耕层重构棉田0~20 cm土层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降低,而20~8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升高。耕层重构处理0~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低于对照,而20~4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耕层重构降低了0~20 cm土层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20~40 cm土层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真菌数量、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线性关系。耕层重构处理棉花地上部生物量比对照显著提高8.91%,对棉花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耕层重构能够提高较深土层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较深土层的养分代谢,增加棉花生物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和活性有机碳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杉木人工林间伐后短期内土壤酶和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在浙江开化开展了3种间伐强度(对照、中度和强度)下2年后土壤酶活性、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未间伐林地,间伐处理增加了0~2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其中中度间伐仅增加了表层(0~10 cm)土壤酶活性,而强度间伐处理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壤酶活性。间伐处理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非活性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变化。0~10 cm土层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10~20 cm土层强度间伐处理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对照。20 cm以下土层土壤酶、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这4种土壤酶与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这些试验结果说明杉木人工林间伐2年后,增加了浅层土壤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将促进土壤碳释放。  相似文献   

10.
氮肥对甘蓝产量、硝酸盐含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为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北京地区甘蓝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中3个采样周期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氮肥量级增加而升高,并且随着作物的生长,0~30 cm土层中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30~60 cm土层中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60~90 cm土层中变化较小;(2)随着氮肥投入增加,甘蓝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氮肥的添加量为240 kg/hm2时产量最高;(3)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升高,甘蓝对氮素的吸收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添加氮肥处理的甘蓝对氮素的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添加氮肥处理,并且施用氮肥的处理中甘蓝叶片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并且不同供氮水平叶片硝酸盐含量变化各不相同。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知,氮肥的添加对0~6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大,并且适量的氮肥添加量(240 kg/hm2)能够有效提高北京地区甘蓝的产量以及甘蓝对氮素的吸收量等。  相似文献   

11.
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对褐土微生物碳、氮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山西寿阳长期定位试验田0~20和20~40 cm的褐土土壤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下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褐土微生物碳、氮量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从0~20 cm土层到20~40 cm土层均呈减少趋势。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和长期秸秆还田春施肥都使微生物碳、氮量增加;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提高了褐土土壤脲酶活性;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和长期秸秆还田春施肥都可以明显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碳、氮量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明它们可作为综合指标来反映褐土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不同残膜量对棉田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探讨滴灌条件下地膜残留量对棉田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在绿洲棉田设0 kg·hm~(-2)、225 kg·hm~(-2)、450 kg·hm~(-2)三种残膜量处理,于棉花播种前、收获后及盛铃期灌水后第1天、第3天、第5天,采用土钻法分层取0~40 cm的土壤,进行土壤盐分测定并比较分析不同处理间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残膜降低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的均匀性,同时也导致棉田土壤盐分灌水后在各土层分布不均,灌水后第1天、第3天、第5天, 0 kg·hm~(-2)残膜量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土壤盐分在各个土层减少,而225 kg·hm~(-2)、450 kg·hm~(-2)处理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土层在灌水后第1天到灌水后第3天土壤盐分减少,但第5天的土壤盐分大于第3天,两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从灌水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土壤盐分分布可看出,0 kg·hm~(-2)残膜量处理均匀性最好,其次是450 kg·hm~(-2)处理,最后为225 kg·hm~(-2)处理。在棉花种植播种前、收获后,不同残膜量对土壤盐分平衡的影响为:250 kg·hm~(-2)450 kg·hm~(-2)0 kg·hm~(-2);在运移速度上,随着深度和残膜量的增加,耕作层的土壤更容易出现土壤盐分的富集现象。【结论】由此可以说明,残膜的存在会阻碍土壤盐分的向下运移,同时随着残膜量的增加,阻碍土壤盐分的运移程度不同,导致土壤盐分在地表富集。  相似文献   

13.
研究种植年限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其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分层采集不同种植年限果园0~40 cm土样,测定其养分及酶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中,有机质及碱解氮的含量均偏低,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偏高。0~10 cm土层中脲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其在10~40 cm与种植年限负相关。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种植年限负相关。(2)同一种植年限果园土壤中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层深度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层深度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受种植年限影响,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应增施有机肥和氮肥,减施磷肥和钾肥。  相似文献   

14.
种植年限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种植年限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其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分层采集不同种植年限果园0~40 cm土样,测定其养分及酶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中,有机质及碱解氮的含量均偏低,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偏高。0~10 cm土层中脲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其在10~40 cm与种植年限负相关。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种植年限负相关。(2)同一种植年限果园土壤中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层深度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层深度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受种植年限影响,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应增施有机肥和氮肥,减施磷肥和钾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水氮运筹对新疆无膜滴灌棉田棉花生长发育、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灌水定额(W1:450 m3·hm-2,W2:540 m3·hm-2)和3个施氮量(150、225、300 kg·hm-2纯氮),分析不同水氮条件下土壤和植株全氮含量、棉花株高与茎粗、籽棉产量、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结果】225 kg·hm-2和300 kg·hm-2施氮量下,不同生育时期W1的0~80 cm土层平均全氮含量高于W2处理。同一施氮量水平下,W1处理的土壤CO2、CH4、N2O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tensity,GHGI)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W2处理。W1灌溉水平下,苗期和蕾期0~80 cm...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黄河流域棉区149个采样点早衰棉田和正常棉田土壤养分情况,构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研究引起棉花早衰发生的土壤养分原因。结果表明:早衰棉田土壤肥力各指标均低于正常棉田,其中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和钾含量差异极显著。调查区域0~20 cm土层,正常生长棉田的IFI值为0.41,早衰棉田仅为正常棉田的75.6%;20~40 cm土层的IFI值显著低于0~20 cm土层,正常棉田的IFI值为早衰棉田的1.67倍。土层各肥力指标对IFI影响的直接通径系数0~20 cm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速效钾、速效磷、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含量,20~40 cm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为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全氮含量;间接通径系数0~20 cm土层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碱解氮、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20~40 cm从大到小的的顺序为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综合分析,IFI与棉花早衰密切相关,其值越小越易引起早衰的发生,其中钾素和碱解氮分别是对IFI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最大营养元素,大田生产中需要合理施入钾肥和氮肥,合理调节IFI值,方能有效防控因土壤肥力引发的棉田早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于山东农业大学棉花科研基地德州市抬头寺经济开发区试验田进行试验,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研究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对0~6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周年土壤微生物平均总数量,分别比未还田增加了19.87%,20.07%,56.15%;其中周年土壤细菌和真菌平均数量分别比未还田增加了20.91%、26.38%(0~20),20.59%、31.18%(20~40)和56.85%、32.30%(40~60),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周年土壤放线菌平均数量分别比未还田增加了4.29%,11.62%,54.00%,其中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提高效果显著。棉花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活性,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未还田提高4.27%,13.43%和24.03%,其中对20~40 cm全部取样时期(9月除外)和除7月外40~60 cm土层其他取样时期的提高效果达显著差异水平;秸秆还田使土壤蔗糖酶活性在0~20 cm全部取样时期,除5月外20~40 cm土层其他取样时期,除8月外40~60 cm土层其他取样时期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分别比未还田提高了27.08%,46.96%,57.59%;除7,8月外,0~20 cm土层其他取样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棉花秸秆还田条件下得到了显著提高,比未还田提高了8.73%,但除5,6月20~40 cm土层外,秸秆还田对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未达显著差异水平。以上结果说明持续棉花秸秆还田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土壤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融雪期作为土壤冻融作用的一个特定时期,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入了解干旱荒漠区主要优势种融雪期土壤生态过程。于2013年3月,对艾比湖2种典型荒漠林地进行野外实地观测、采样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①梭梭林地和柽柳林地土壤理化特征除全盐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外,其余各理化因子均在浅层(5~20 cm)处呈小范围集聚随后显著降低;②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中,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规律性变化,脲酶在表层(0~5 cm)和较深层(20~40 cm)表现为:柽柳林地>梭梭林地,蔗糖酶活性除表层(0~5 cm)表现为:柽柳林地>梭梭林地外,浅层(5~20 cm)和较深层(20~40 cm)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梭梭林地>柽柳林地;③2种荒漠林地3大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且以细菌和放线菌占主导,说明温度较低的3月细菌活性仍较强,依旧是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19.
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棉花根系分布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滴灌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水盐度;0.35、4.61和8.04 dS·m-1(分别代表淡水、微咸水和咸水三种灌溉水类型);施氮量为0、240、360和480 kg·hm-2。结果表明,按质量计,棉花的根主要分布在0~20 cm,此部分占根总质量的85%~90%。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棉花根的总质量显著降低,分别较淡水灌溉减少10%和36%,尤其在土壤表层0~20 cm和下层60~100 cm显著降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棉花根的质量。以长度计,棉花根集中分布在0~60 cm,此部分占总根长的87%~96%;60 cm以下根长密度明显降低。微咸水灌溉棉花根长密度最大,其次是咸水,淡水灌溉最低;淡水灌溉下,根长密度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微咸水和咸水灌溉下,根长密度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施氮240 kg·hm-2最高。棉花根表面积表现为微咸水淡水咸水,平均根直径为微咸水咸水淡水,而不同灌溉水处理间根体积的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直径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氮素水平对杂交棉氮素吸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0、135、270、405、540 kg·hm-2)对杂交棉生物量、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棉生物量、吸氮量和产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至施氮量为405 kg·hm-2时达最高值,分别较不施氮水平提高了49.93%,75.43%和82.24%;氮素水平对杂交棉蕾、花、铃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大于茎和叶;氮素的增加还显著提高了杂交棉的生物量积累速率、氮素吸收速率以及单株铃数和铃重。本试验中270 kg·hm-2的施氮量可初步满足杂交棉获得高产的需要,施氮量过大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本研究条件下杂交棉获得最高产量的氮肥适宜用量为386.5~388.4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