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主要寄主为杨树、柳树、桑树、榆树、苦楝树、悬铃木、刺槐等。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黑色,具有金属光泽,鞘翅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鞘翅基部有黑色小突起。卵:长椭圆形,长5 ̄6毫米,白色。幼虫:老熟时白色,  相似文献   

2.
黄斑星天牛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斑星天牛危害与防治刘浩宁黄斑星天牛是杨树重要蛀干害虫之一。它广泛发生于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主要危害大关杨、箭杆杨、小叶杨、欧美杨、青杨等常导致毁灭性灾害。危害特点:黄斑星天牛以幼虫蛀食树干。成虫产卵时在树皮上咬一马蹄形刻槽,产卵于树干刻槽皮层下...  相似文献   

3.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imitatrix(white))是一种严重的蛀干性害虫。一九七三年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它的分布和危害,定位观察了它的生活习性,并初步进行了防治试验。现总结如下,仅供参考。一、分布和危害(一)分布据调查,表1黄斑星天牛在陕西、宁夏和甘肃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斑星天牛属鞘翅目叶甲总科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星天牛属,是我国毁灭性林木蛀干害虫,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新疆自从2002年在和静县城的庭院和行道树上首次发现黄斑星天牛疫情后,截止目前我区发生面积约达47 km~2,在南北疆发生区内危害严重,轻者使树木枝枯叶黄,重者整株大面积死亡,并降低木材价值,严重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从2006年至2009年在焉耆县和伊宁市对黄斑星天牛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面进行观察及研究,为黄斑星天牛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焉耆县的黄斑星天牛危害区域营造了4种混交试验林,以观测研究不同混交林(纯林)对黄斑星天牛的抗性。结果表明:多树种混交林比纯林对黄斑星天牛危害的抗性强;在几种混交林中新疆杨与箭杆杨混交林抗虫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从黄斑星天牛幼虫僵尸上僵菌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室内对该虫种寄生的生物活性的测定研究以后,肯定白僵菌(产地:黄斑星天牛)对黄斑星天牛大幼虫的寄生率在室内可达92.5%(1.1亿孢子/毫升),说明该菌有进一步研究利用的价值。为了探索该菌在自然条件下对黄斑星天牛幼虫的致病效果和防治生产上将使用的剂型、施药方式和时机等问题,我们于1982年3月—7月,在甘肃省天水市和武山县选点部署这项试验。试验期间,得到天水地区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和武山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从而保证了预期计划的顺利完成,我们深为感谢。这里把此项研究结果整理报告如下:一、本项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nobllsGan-glbauer)是陕、甘、宁三省(区)杨树毁灭性的害虫。70年代以来,黄斑星天牛曾多次造成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中的主体树种一杨树的毁灭,严重影响着“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的进行。仅1990年调查,甘谷县有杨树4400hm2,黄斑星天牛成灾面积2167hm2,平均有虫株率58.3%。关于黄斑星天牛的防治,曾采取过多种措施,但防效一直不够理想。主要是黄斑星天牛卵、幼虫在树体内营隐蔽生活,防治难度大,防治效果差;其次是杨树栽植分散,难于采取集中防治措施;再次是防治技术实用性差,难干奏效。黄斑星天牛成虫羽…  相似文献   

8.
光肩星天牛mtDNA COⅠ基因遗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24个光肩星天牛、4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黄斑星天牛及8个近缘种样品和花柳曲窄吉丁共37个样品的线粒体mtDNA COⅠ基因中一段504 bp的序列进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与其近缘种、外缘种间存在明显规律性差异;中国、美国、韩国等不同地理来源的光肩星天牛样品间存在一定的基因差异,并呈现出中国北方、中国南方、美国和韩国4个种群的特征,此研究结果不支持"美国的光肩星天牛是从中国传入的"的观点;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样品间的差异较小,并未达到种级分类水平,应归为同1个种.  相似文献   

9.
结合山丹县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发生现状及黄斑星天牛特性,通过采用3%噻虫啉微悬浮剂、绿色威雷和2%氯氰菊酯乳油等3种不同防治药剂,在山丹县东乐镇西屯村进行了防治试验研究,找出了防治黄斑星天牛的最佳药剂和最适宜浓度,为巩固河西地区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效果、确保以杨树为主的森林生态安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伊宁市黄斑星天牛疫情发生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3年8月,伊宁市首次发现黄斑星天牛后,组织开展了黄斑星天牛生活习性研究及疫情发生调查工作,至2009年,除治黄斑星天牛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历年疫情调查除治情况第一阶段(2003年9月1日至9月29日),在城区共调查寄主树木16.94万株,发现疫木2789株,砍伐烧毁疫木3 113株(包括由其他病虫害致死木324株)。  相似文献   

11.
黄斑星天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沟胫天牛族(Lamiini),星天牛属(Anoplo-phora)。原名为 Melanauste nobilis Ganglbauer,异名为 Melanauster tuteonotatus Pic。从1972年以来,我们对该虫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室内饲养和室外定位观察,研究了它的生活史、习性、发生和环境的关系,根据它的活动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防治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黄斑星天牛化学防治区和对照区建立临时标准地,调查树下黄斑星天牛死亡成虫数、刻槽数、3龄以下活幼虫数、3龄以上活幼虫数、羽化孔数等,进行黄斑星天牛化学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树干注药+树冠喷药"有机结合的防治措施可使树下黄斑星天牛死亡成虫率达到52.1%,刻槽减退率达到89.1%,3龄以下幼虫减退率达到94.3%,且防治效果不受限于天牛重度、中度、轻度发生区。  相似文献   

13.
毁灭性林木害虫——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已传入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首次发现黄斑星天牛危害是在西宁市火车站货场周围,经调查,被害面积约2667公顷,被害树种有杨树、柳树、榆树等,被害株率  相似文献   

14.
1980年12月,西北地区黄斑星天牛科研协作组的同志们,在甘肃省天水市四十里铺大队发现一具该种幼虫僵尸,交我们带回。1981年,我们从事了三项工作:1.僵菌的分离、培养和提纯;2.菌种鉴定;3.对黄斑星天牛幼虫寄生活性的测定。1982年,我们又从事了三项工作:1.生产成品;2.野外定性和定量试验;3.毒力测定。现摘要于下。一、僵菌分离、培养及提纯根据柯克氏假定(Koch,Sopostula-tes),将天牛幼虫僵体组织分离,培养,提纯,再接种,再分离,反复三次。结果看出:所分离培养的菌落颜色,形态和接种后寄主发病过程及症状均一致。从而可得出黄斑星天牛僵体传染病是病原僵菌所致。二、菌种鉴定经镜下鉴定,黄斑星天牛幼虫的致病病原菌是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天敌防治黄斑星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黄斑星天牛的为害,通过释放花绒寄甲和肿腿蜂2种天敌昆虫,开展了黄斑星天牛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肿腿蜂释放应选择气温在25℃左右、相对湿度70%的晴朗天气进行;花绒寄甲应选择本地培养的成虫和卵进行投放,可提高天敌防治黄斑星天牛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武威市黄斑星天牛的调查,对其危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武威市黄斑星天牛危害直接经济损失为36098.415万元,间接生态经济损失为38.481亿元.  相似文献   

17.
浅谈黄斑星天牛扩散蔓延原因及检疫刘玲玲据1992年统计,我省已有9个地(州、市)47个县不同程度地遭受黄斑星天牛为害,面积达73.2万亩,比1980年增加了276%,每年创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亿元。为什么黄斑星天牛防治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仍然得不到有...  相似文献   

18.
黄斑星天牛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黄斑星天牛的研究概况。内容包括分类学,生物学,成虫的寄主选择,幼虫饲养,树木抗虫性,成虫生殖行为和生理学,以及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工作,着重强调过去十年间在黄斑星天牛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对新疆林木害虫采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防治方法,将是我区今后有害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生物防治是利用当地或引进其他有益生物和微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一种长效方法,因此,我区目前在防治黄斑星天牛的指导思想和措施上应尽快从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生态控制为主转变。黄斑星天牛因是外来  相似文献   

20.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nev)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在我省两年发生一代,主要是幼虫期钻蛀树干为害,是我省杨树的毁灭性害虫之一。该虫在平凉、天水、定西地区和庆阳地区部分县扩散成灾,致使林木千疮百孔,干枯死亡,极其严重地威胁着我省人民的绿化成效。该虫由于营钻蛀性隐蔽生活,坑道较长,在用药剂防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探索生物防治的新途径,达到经济有效地综合防治黄斑星天牛的目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